諸子學派與學術繁榮
摘 要: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諸子學派對思想體系、人才培養、學術繁榮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影響進行研究和探討,為現代的學術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關鍵詞:諸子學派;學術體系;人才培養;學術繁榮
作者單位:洛陽理工學院
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化繁榮時期。儒家、道家、法家等都對中國以后的文化社會發展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如今我們也處在大變革的時代,也是文化急需大繁榮大發展的時期。因此我們希望通過對學派的形成和存在的積極意義進行探討,為我們現在的文化學術發展提供有借鑒意義的思路。
以下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學派產生的積極意義:思想體系的建設,人才的培養和學術的繁榮。希望其中的一些拙見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學派與思想體系
總結儒、道、墨等各家的形成和發展, 學派的源頭都是那些大思想家的光輝巨著,他們的光輝思想都是學派的主流觀點。儒家的孔子政治上主張“仁政”,道家的老子則是政治上主張“無為”,墨家的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孔子、老子、墨子他們都有旗幟鮮明的主張,并且為自己的主張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孔子為宣傳自己的思想游歷各國,歷盡艱辛。孔子的影響越來越大,當權的大臣畏懼他,運用自己的權力來阻撓他,甚至用武力來威脅。“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呂氏春秋》)這種困境即是陳蔡兩國大夫畏懼孔子到楚國而使用的手段。孔子的主張雖然沒有實施成功,但它和紅軍長征的意義一樣是“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老子的主張與孔子的不同,“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他的“小國寡民”的政治主張。老子雖未游歷諸國,但他居周日久,聲名遠揚,孔子即從魯國前來問禮,傳為一段佳話。獨立的思考、獨特的觀點是思想壯大發展必需的。如果他們的觀點含糊不清,無法顯示出自家觀點的優勢,就無法說服當政者聽從他們的建議。他們旗幟鮮明的主張和豐富的知識使他們成為學派觀點的主要創立者。雖然他們生前可能并未有創立學派的想法,但是認同此類觀點思想的后人是尊崇他們為先師的,老子主張清靜無為,更不會拉黨結派,但道家是以老子的思想為源頭的。諸子之中的很多思想成為了日后學派形成的思想基礎,雖然他們的言行并沒有太強的構建理論體系的邏輯思維,但是經過他們的門生整理,成為了可以繼承傳播和發揚光大的思想體系。那些傳承下來的思想成為后人的一筆巨大的財富。
(二)學派與人才的培養
那些春秋戰國時代的先哲們傳授自己的思想有其獨特的地方。第一就是注重言傳身教。孔子和弟子們周游列國,像子貢、子路、顏淵都是一路同行,面對問題總是孔子作為思想的啟發者和指導者來使學生們明白道理。他的弟子們思想進步也很快,甚至會反問孔子。“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無厭之!天厭之!’”( 《論語·雍也》)子路質疑孔子的行為是否合乎禮節,孔子立即表明了心志。這是由于大家朝夕相處,孔子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弟子們的想法。如果孔子言行不一,那就是“巧言如簧,顏之厚矣”,他的學說就會不攻自破。因此孔子與弟子一路同行既傳授思想,又教會他們怎樣成為一個君子。第二點注重以理服人。由于各家觀點鮮明,因此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同感。那些先哲們是依靠自己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來使自己的學說被人接受,而不是靠門戶之見來束縛門生的思想。許行的農家學說在社會上有一定的有影響力,甚至儒家陳良的門徒陳相、陳辛兄弟二人也放棄儒學而拜許行為師。孟子便對陳相進行說服,借以批駁許行的觀點。孟子通過一番激烈的論述得出這樣的結論:“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這批駁了許行的“君臣并耕”的說法。通過辯論,以理服人,這種輕松自由的氛圍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比較選擇。荀子是儒家的代表,而他的弟子韓非卻是法家的代表。韓非不認同儒家的觀點,因而選擇了法家的思想,成為儒家思想的對立面的杰出代表。這種不依靠門規硬性約束的社會風氣是人才輩出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條件。第三點就是學術傳承公而無私。 孔子教授學生可以說盡心盡力,“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他堅守的信條。孔子的弟子顏回好學而且有德,但顏回甘守清貧,“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論語·雍也》)。老師教授知識兢兢業業,學生學習心無旁騖。這是讓人向往的師徒關系。那些弟子們不像后世的許多讀書人把讀書當成是仕途的敲門磚,他們沒有被功名利祿所羈絆,因而他們既有德又有才。
正是那些先哲們的思想和品行贏得了弟子們的尊敬和崇尚,使得弟子們對他們的學說堅信不疑,成為忠實的追隨者和極力的宣傳者。以孔子為例,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能夠有那么大的影響,不是全憑一張嘴。因為他既是思想的創建者,也是名副其實的踐行者。就子貢來說,“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論語·子張》)這是表達對孔子的敬仰。“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史記·貨殖列傳》)這是對孔子學術的宣傳。學派思想的傳承是門生們的不懈努力完成的。
(三)學派與學術繁榮
學派之所以形成,是因為他們堅持了一貫的思想和方法。學派之間的交流會使自家的思想更加完善。學習和辯論是交流的不同方式。通過學習可以彌補不足,可以博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通過辯論可以知道自己的優勢,可以贏得更多受眾。孔子好學。孔子聽曲“三月不知肉味”足見孔子對舞樂的陶醉,也看得出孔子是聽出門道的。“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說》)這種不斷積累的學習是孔子博學多識的基礎。正是有了這些豐富的知識,孔子在晚年可以修編《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著作。有了這些書籍,孔子的治國之道就可以世代傳承,而這些豐富的內容是其他各家所不能及的。孟子好辯。《孟子》中載有孟子對墨家的批評“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孟子論辯言辭激烈,有“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士,舍我其誰也”的豪言壯語。這既是他巨大的責任心,也是對自家學說的自信。而韓非子在《五蠹》中對儒家、工商、縱橫家、游俠、謀士這五類群體大加批判。認為“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養耿介之士,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亦勿怪矣。”推行自家主張的愿望之強烈可見一斑。正是這樣的百家爭鳴成就了中國的文化史上大繁榮。
以上我們也不難看出孔子的游歷之廣、學生之多、學問之博均是其他各家所不能及的,這也是孔子的思想能在中華大地上得以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說孔子是春秋戰國時代諸子中的杰出代表,代表著一群思想獨立敢于擔當拯救社會的覺悟和境界。當然,正是那一群人的積極努力,造就了文化史上的繁榮,儒家和其他各家一起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核心。
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文化繁榮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 直到秦朝完成統一,建立封建專制制度,各家的思想爭論才陷入了低潮。而漢代的董仲舒提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成為正統思想,并被以后延續下來,而其他各家則少受統治者重視,因此已經無法再與儒家抗衡。學派林立爭奇斗妍的時代也不復存在了。但是歷來文學家、思想家都青睞諸子的言論和著作,因為那是一個寶貴的思想和知識的財富,不同的人會從中學到不同的東西。
我們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中西文化激蕩,國家正逐步強盛。文化應在這場偉大的復興中發揮中堅作用。希望通過以上的探討能夠為現代的學術發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也祝愿現代的學術能大繁榮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