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上的“雞祥年”:雞鳴枕千年前流行新疆
玉猴騰云去,金雞踏雪來。雞在古代被賦予吉祥美好的象征,古人根據雞的特點和形狀,發明了雞鳴枕。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了解到,截至目前,新疆已出土數件漢代至唐代的雞鳴枕,它們曾是西域王室及百姓的寵愛對象。
據自治區博物館研究館員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紹,20世紀50年代以來,新疆考古發現了許多古代枕具,有石、木、皮、麻、錦、絹、綺等質地,但以絲綢縫制雞鳴枕最具特色。
1959年,民豐縣尼雅夫妻合葬墓出土一件東漢時期的雞鳴枕,長46厘米,寬16厘米,高10厘米,用“延年益壽大宜子孫”文句織錦縫綴而成,枕兩端為雞首,細致地縫出尖嘴、圓眼、細頸、雞冠等。這件雞鳴枕被稱作“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雞鳴枕,寓意十分明顯,就是希望到另一個世界里,也能夠富貴吉祥、長命百歲。
考古專家認為,這件雞鳴枕所使用的錦均來自中原地區,這表明在東漢時期,中原的絲綢為西域居民所青睞,也表現出中原文化對西域的影響。
1995年,尉犁縣營盤15號墓出土的一件漢晉時期雞鳴枕,長46厘米高8厘米,保存十分完好,由淡黃色對禽對獸紋綺縫制而成,兩端下垂呈雞頭造型。枕面上以鎖繡法繡滿蔓草紋樣,有深藍、淺藍、褐、草綠、米黃、灰、棕紅七色絲線,枕頭兩端各縫綴四瓣形花葉狀紅色絹飾,末端縫綴黃色穗。
這件雞鳴枕出土時位于一位深目高鼻的男子腦后,身著對人對獸對樹罽袍,罽袍上的裸體男子手持矛、盾、劍等武器作揮舞狀,具有典型的希臘羅馬風格,罽袍上的石榴圖案具有波斯風格,隨葬的香囊、帛魚,墓主人左臂上扎著刺繡護膊是中原風格,諸多東西方文化在營盤美男身上融合,是東西方多種文化交流的重要例證。
此外,吐魯番的多座古墓也出土了不少枕具,不僅有絲綢雞鳴枕,還有皮革縫制的枕頭,但最具特色的還是雞鳴枕。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一件唐代雞鳴枕,淺黃色麻布縫制而成,紅絹縫綴雞冠,黑線繪出眼睛和羽毛;阿斯塔那55號墓出土的一件唐代雞鳴枕,用藍絹制作,枕一端呈雞首狀,雞冠用紅絹縫制,十分醒目。
阿迪力認為,雞鳴枕之所以多次出現在新疆漢唐時期的墓葬里,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原的喪葬習俗對西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中原居民流行盛葬,而且喜歡把生前喜歡的物品,隨葬在墓里。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雞是一種吉祥的動物。“雞”音與“吉”相近。在古人眼中,雞可謂文武雙全、智勇兼備,被古人譽為“德禽”。隨著雞的一聲長鳴,黑暗漸漸離去,迎來了太陽的升起。雞鳴枕以雞為形,枕頭造型別致,人枕在中間剛好會讓雞頭、雞尾高高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