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與《七雞圖》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藏品中,有一幅國畫大師齊白石畫的《七雞圖》。畫面上畫有七只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小雛雞,左側有題款“盧溝有事后無畫興 今秋翻陳案矣 白石”,銘章為白文“齊白石”,壓角印為朱文“吾家衡岳山下”。右側綾裱上有啟功先生題跋“此寄萍老人興會極高之作,蓋盧溝變后,水火之中,雖時弄翰,寧有佳興。此幅題云今秋翻陳案矣,乃指敵寇投降,畫中史料可實也”。齊白石是我國最有影響的畫家、詩人、篆刻家。他主張畫應在“似與不似之間”,繪畫師法徐渭、八大、石濤、吳昌碩等,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創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魚蟲為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以其淳樸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的最高峰。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后仿趙之謙,并取法漢印;及見到《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巨變時期代表人物。其書法廣臨碑帖,歷宗何紹基、李北海、金農、鄭燮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筆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
白石老人自幼在家鄉天天要喂牛養雞,對雞的生活特別熟悉,30歲以前畫雞就已經很生動了。60歲以后又開始進一步研究畫雛雞。老人畫雛雞最初用大筆圓點法表現小雞的外形,然后添嘴、眼和爪。自己感覺不是很生動,只有其形未得其神。到了63歲時畫的小雞,已有改進,他能以雞爪的安排,巧妙地表達出小雞的各種動作。曾見過他一幅《棕雞圖》,樹下十三只小雞,有立著的,有啄食的,有飛跑的,已經很生動了。以后,他又變化用墨法,用濃淡墨把雞群分開,沒有模糊不清的毛病。其中有幅70歲前畫的七只雛雞,小雞除在后一只作回顧狀態外,其余六只畫在一起,最前一只用濃墨,第二只用極淡墨,第三只用淡墨,第四只又用濃墨,第五、第六兩只又用稍淡墨。全幅看起來,聚散分明,絕無一只模糊不清,就是頭部和爪部的安排也沒有一點不妥當。70歲以后,他又感覺圓點畫法還不夠恰當,再進一步用圓點筆和平涂筆合用,才顯然能把小雞的胸、腹部分開。80歲以后,畫雞用圓點筆很少,平涂筆很多了,畫雛雞的技法才算最后成功。可以看出,在用筆用墨上、濃淡墨變化上、圓長筆的應用上,顯然與從前完全用圓點法又不相同了。從而看出,老人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墨色的濃淡干濕,由于蘸到筆頭上哪一邊墨多水少,哪一邊墨少水多的不同,和用筆法的不同,就巧妙地把小雞身上絨毛質感畫出來了,小雞的各種神情動態也畫出來了。
藝術大師齊白石更是一位愛國者。盧溝橋事變后,北平淪陷。他體驗到了亡國奴的痛苦與恥辱,憤然辭去北平藝術學院和私立美專的教授職務,閉門謝客。他把一腔的憂郁,國家淪亡的憤恨,喪偶的苦痛和對故土的眷戀之情,對友人的思念,一一傾注在詩書畫印之中。
“九一八”事變之前,許多來華的日本人士,特意前來探望他,求他作畫,他都一一以禮相待,常常信筆揮毫,為之作畫。但是,如今他感到情況起了根本的變化,他怎能為侵略自己國家的日本人作畫呢?他的尊嚴、他的感情不允許他這樣做,他恥于做這些有愧于國家和民族的事。
沉默是他唯一可以采取的反抗辦法,對于日本人,信他是不回的;宴飲,概不參加;來人能盡量不見的就不見。一位朋友告訴他,來華的日本人中,也不乏友好之士,他們對于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的侵華戰爭也是深惡痛絕的。因為這種不正義的戰爭,不僅給中國人民、亞洲人民帶來災難,也給日本的民族和人民帶來了痛苦。然而,這么多人,這么多的來信,他哪里知道誰好誰不好,誰是朋友,誰是敵人?這正如市肆上他的真畫與假畫混雜一樣,真假難辨。所以,他決定回避一切與日本有關的人和事。
1933年的年初,他剛剛度過了71歲的生日。他一邊同假畫斗爭,一邊又不能不抽出一定的時間與精力,同這些在他看來是神秘的日本來客斗爭。前者是為了捍衛他的畫格,后者則是維護他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尊嚴與氣節。這些困擾,雖然無端地耗去他不少的精力,但是他仍傾注全力于他畢生所熱愛的藝術。而且只有在這斑斕的色彩之中,他才看到了春光的明媚,生命的多彩,人生的豐富。只有繪畫藝術,才能使他一顆被現實深深刺痛了的心得到安寧和慰藉。
有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涂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占領了北平。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并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鳥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莖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小魚,而畫深水中的蝦,并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鳥必畫魚,余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并把做官的漢奸與日本人比作翡翠鳥,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淪陷時期, 國立藝專聘他為教授,他在裝聘書的信封上寫下“齊白石死了”五個字,原信退回。有一個偽警察想借機索要他一張畫,被齊白石嚴詞拒絕了。
當他得知日本侵略軍已經日暮途窮時,心中十分興奮,開始以老鼠螃蟹為題材作畫,借以諷刺日本侵略者和漢奸。朋友們見他這樣,擔心敵人借故尋事,勸他明哲保身,平安度日,他深不以為然:“我殘年遭亂,留一條老命,還有什么可怕的呢!”他依然這樣畫下去,進行著自己特殊的斗爭。
日本宣布投降后,白石老人和親朋好友舉杯相慶,乘興寫了一首詩:
柴門常閉院生苔,多謝諸君慰此懷。
高士慮危緣學佛,將官識字未為非。
受降旗上日無色,賀勞樽前鼓似雷。
莫道長年亦多難,太平看到眼中來。
抗戰勝利后, 他又恢復了賣畫刻印的生涯。這幅《七雞圖》就是白石老人在這個時期畫的,是其所畫雛雞當中的精品。七雞即取“七七”的諧音,暗指盧溝橋事變。經過幾十年來的風風雨雨,這幅畫終于回到了“七七”事變的爆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