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五):嵇康、包拯、司馬光《誡子書》
敕劉禪遺詔 劉備
朕初疾但下痢耳(1),后轉雜他病,殆不自濟(2)。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3)。射君到(4),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5)。審能如此,吾復何憂(6)!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7)。惟賢惟德,能服於人(8)。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9)。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10),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11)。
(《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諸葛亮集》)
【作者介紹】
劉備(161-223),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后人尊稱其先主。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三國志》作者陳壽贊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讬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占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么情況,他都以民為先。他知人善任,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將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作為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敬重諸葛亮,稱“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后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又能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章武元年(221)3月15日(農歷二月初五)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貴州全部,陜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次年伐東吳在夷陵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章武三年(223)病逝于白帝城永安宮。終年63歲,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之正殿西側。
劉備 中國郵政發行的“白帝托孤”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