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五):嵇康、包拯、司馬光《誡子書》
【簡析】
這是嵇康遭友人呂安事件被逮捕后,在獄中寫給兒子嵇紹的信。在這封長達近兩千言的信中,嵇康沒有提及自己的遭遇和獄中的情形,甚至也沒有常見的絕筆書中交代后事。而是交代兒子要立志,并指教其如何才能“秉志”,尤其是生逢亂世如何避禍保身的種種辦法方法。尤其是謹言慎行和如何接人待物,詳細指點,,并苦口婆心一一說明為何要這樣做的原因,而且是巨細無靡,細致周到。例如教育兒子說話謹慎。如果說出來不會有不好結果,就應當隱忍不說。能不說就不說,這樣做可以保全自己。而且世俗之人傳好消息很慢,壞消息倒是傳得很快,又喜歡議論別人的過失短缺。這樣的人坐在一起議論是非,不值得去附和;遇到有人戲弄、恥笑別人的缺點,你也不要因為是小事就附和,因為小事會演變成大的分歧。但也不要板著個臉,讓對方下不了臺,只要默不做聲、不附和就行了。對方看到這種情況就會知趣,不再說下去了;與長官不要過分親密,也不宜往來太頻繁。一定要去拜訪的話,也應當注意控制時間,不宜坐的太久。若是和其他人一起去拜訪,那就不要單獨和他一起走在最后,也不要在他家里過夜。因為這些官員喜歡向人打聽一些隱私,一些壞人壞事被舉報揭發了,你就會被誤認為是告密者遭人怨恨,你又無法辯白洗清自己;一發現對方有說秘密的端倪就立即離開,為什么要這樣呢?因為假如你偶然知道了他的私下議論,同意觀點倒也罷了,如果不同意他會擔心你泄密,就會想辦法著將你殺人滅口;與人喝酒時已過量,別人仍來勸酒,就端起酒杯做一做喝酒的樣子,不要去嘲弄別人,不要去違逆別人的意思等等。
這些處世經驗,不僅巨細無靡,而且圓融穩妥甚至老道圓滑,與歷史上記載的或是我們印象中的嵇康似乎有點格格不入,史稱嵇康“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他的友人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山濤贊他是“巖巖若孤松之獨立”,這不僅指其外表,也包括內在的正直、孤傲。他也說自己是“直性狹中”,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平時蔑視權貴、不避禍患、仗義執言。司馬昭曾欲征詔他為官,他不應;好友山濤推舉他為官,他為此竟然要與山濤絕交,寫下有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面對死亡,又如此從容瀟灑,以面對跪倒在地為此送行的三千太學生,以一曲《廣陵散》結束生命。這不像有的論者所斷定的那樣:“強硬如嵇康,死也不肯屈就,死前才寫與己一生完全格格不入的告子書,真是耐人尋味”。其中有原因,也有相通:
第一,這些巨細無靡、圓融穩妥甚至老道圓滑的處世辦法,皆是客觀存在的世態人心。嵇康以他的睿智深刻,洞若觀火,他曾寫過《與山巨源絕交書》,臨死前卻將其子托付給準備絕交、投靠司馬昭的山濤,而不是一直追隨他的向秀。后來山濤不付委托,一直照顧嵇紹長大成人更可見其知人知世之深。在這封家信中,作者更是對此加以總結來告誡包括自己年幼孩子的善良人們,如批評那些“臨樂則肆情,處逸則極意”那些干事半途而廢之人:“以之守則不固,以之攻則怯弱,與之誓則多違,與之謀則善泄”;又如“俗人傳吉遲傳兇疾,又好議人之過闕”,這不就是諺語所總結的“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嗎;又如說送禮行賄:“常人皆薄義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為而作鬻,貨徼歡施而求報,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惡也”。當今一些貪官如早一點讀讀這篇《誡子書》,可能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場!
第二,這些人生經驗中也自己一生遭遇和慘痛教訓,他是在用自己以熱血甚至生命踐行的一生,到最后為自己不到十歲的年幼兒子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此路不通”的警告牌。據史載:嵇康一直看不起權貴和虛偽的“禮法之士”,并將“輕肆”和辱慢表現在臉上好行動上。大將軍鐘會出身名門,是司馬昭奪取曹魏政權的心腹,為人乖巧又陰險。《世說新語·文學》篇記載他想結交嵇康以拉抬自己的聲望,但素知嵇康孤傲,怕遭拒絕。有次他揣著自己寫的《四本論》去見嵇康,走到門前,還是不敢叩門,便將懷中的《四本論》從院墻扔進去,回頭便走。還有一次是硬著頭皮去拜訪嵇康,“乘肥衣輕,賓從如云”,但嵇康卻光著個脊梁在樹下打鐵“箕踞而鍛,會至,不為之禮”。搞得鐘會很狼狽。不僅如此,還拿鐘會開涮,問他::“何所為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深銜之”,由此種下殺機。但就在如此險惡環境下,他仍不避厲害,挺身而出為呂安辯誣。呂安的哥哥呂巽為司馬昭相國掾,原是嵇康友。呂巽奸淫了弟弟呂安的妻子,又反誣呂安不孝。嵇康聞訊后,立即與呂巽絕交并仗義執言為呂安辯誣,結果被鐘會抓住機會,借呂安事件攛掇司馬昭殺了嵇康。
所以嵇康在《誡子書》中告誡兒子一定要“謹言慎行”,以及如何對待長官,是以自己的生命代價換來的經驗在保護這個年幼的孩子。
第三,這封家信中,不僅僅是巨細無靡,指導孩子許多圓融穩妥甚至老道圓滑的處世辦法,更有堅守原則、“立身清遠”的志向,而且要“口與心誓,守死無二”,堅持到底。這些種教誨,既是嵇康平時為人處事的原則,也是與《誡子書》息息相通、一以貫之之處,如“非義不言,詳靜敬道”;“若志之所之,則口與心誓,守死無二,恥躬不逮,期于必濟”;“不須作小小卑恭,當大謙裕;不須作小小廉恥,當全大讓”;“不須行小小束脩之意氣,若見窮乏,而有可以賑濟者,便見義而作”;“大見是非,而爭不了,則仁而無武,於義無可”。并為孩子樹立道德典范、學習榜樣:伍子胥作長嘆時的心志,伯夷、叔齊寧愿餓死不食周粟的高尚操守,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執著堅貞,蘇武堅守民族節操的志向。之處,這些內心里沒有貪欲而平靜,外表沒有藻飾而接近自然之道的人,才是最能堅守理想的人!這些皆是在講究大節,是一種大智慧。嵇康從來都是嵇康。做為一個父親,他希望自己的兒子保全性命于亂世然后多作義事;作為一個戰士,他要求兒子堅守人之為人最起碼的原則和底線。——“見義而作,非義不言。”從《家誡》中對兒子的諸種教誨中,我們不難看出《家誡》的背后,除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殷殷相勸,除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深期許,隱藏的更多的是一個正直且充滿義憤的人對這個世道的強烈抗議和更加徹底的不妥協。這就是我們幾千年歷史里唯一的嵇中散。
嵇康的兒子嵇紹也沒有辜負父親的諄諄教誨,他和乃父一樣,是中國古代史中著名的志士仁人。據《晉書·嵇紹傳》,父親被害后,他“事母孝謹”。晉武帝太康中由山濤推薦,征為秘書丞,歷任汝潁太守,徐州刺史。元康初為給事黃門侍郎,封弋陽子,遷散騎常侍,領國子博士。趙王倫篡位,署為侍中。惠帝反正,選為御史中丞,未拜,復為侍中。嵇紹人品俊美,且有才具,嵇紹剛到洛陽時,有人對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說:“昨于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如野鶴之在雞群。”尚書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常對人說:“使延祖為吏部尚書,可使天下無復遺才矣。”
嵇紹謹遵父親教誨,不妄與人交,且立節堂堂,頗有乃父之風。元康年間,賈謐權傾朝野,潘岳、陸云等文學之士組成二十四友,望風跪拜。賈謐慕嵇紹之名欲與之交,嵇紹竟據而不答。晉惠帝永興三年(304),東海王司馬越持惠帝討伐成都王司馬穎,在蕩陰戰敗,百官及侍從皆潰散,飛箭雨集,時為侍中的嵇紹以身遮蔽惠帝,血濺惠帝衣,死難。事后,惠帝侍從要將衣上血跡洗凈,惠帝說:“此嵇中侍血,勿去”。贈侍中金紫光祿大夫,進爵為侯。晉元帝為左丞相時,表贈嵇紹為太尉,即位后追謚曰忠穆。
宋代文天祥在著名的《正氣歌》中,曾把“為嵇中侍血”作為“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的代表之一加以謳歌。
嵇康 安徽蒙城嵇康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