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五):嵇康、包拯、司馬光《誡子書》
【譯文】
人如果沒有志向,就不能被稱為人。但作為一個道德高尚的君子,應該有其行為準則。應當擇善而行,先確定目標,然后再行動。一旦志向確定下來,就要心口如一,至死不悔,說到做到,必定達到目標。如果身心疲憊懈怠,或者被外部事物所牽累,或者被心中欲望所左右、不能忍受暫時的疾患,不能克制細小的欲望,就會猶豫不定;一旦猶豫不定,便會做與不做二心;二心交爭不定就會導致立志之前的欲念取勝。有的人半途而廢,有的人功虧一簣,最終都導致失敗。用這種做事半途而廢的人去守城,就守衛不住;用這樣的人去進攻,就會膽怯;與這樣的人盟誓,他就會違背誓言;與這樣的人密謀,他就會經常泄密;這樣的人遇到享樂的時候,就會放縱感情;居于安逸之地就會隨心所欲。因此,這樣的人表面看來繁花耀目,但卻不可能結果;雖終年勤苦,卻一點收獲也沒有。這就是君子為什么要為之嘆息的緣故。伍子胥作長嘆時的心志,伯夷、叔齊寧愿餓死不食周粟的高尚操守,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執著堅貞,蘇武堅守民族節操的志向,可以說都很堅定。所以說,內心里沒有貪欲而平靜,外表沒有藻飾而接近自然之道的人,才是最能堅守理想的人!
對居住之地的長官,只要尊敬他就可以了。不要和他過分親密,和他的往來也不宜太頻繁,一定要去拜訪的話,也應當注意控制時間,不宜坐的太久。若是和其他人一起去拜訪,那就不要單獨和他一起走在最后,也不要在他家里過夜。之所以要你這么做,是因為這些官員喜歡向人打聽一些隱私,一些壞人壞事被舉報揭發了,你就會被誤認為是告密者遭人怨恨,你又無法辯白洗清自己。有時會講到別人提到的一些事,你在和官員談話時總是免不了要有所答復,陷入兩難境地,實在難辦。假如你少說話,謹慎守備管住自己的嘴,那就不會被人埋怨誤解了。
平時做人應當處清凈高遠。如果有人來麻煩、叨擾,想要你為他去拼命找人辦事,你應當婉拒。要讓對方明白,自己從不插手這類事。如果那人的事情有冤屈或者真的很急,心里有些不忍,那就表面上拒絕他,私下偷偷給他幫忙。之所以要你這樣做,是因為這樣上可以預防、遠離一些想要以此為借口拉攏、束縛你的人,中可以杜絕一些麻煩人士的請求,下可以保全自己一向的名聲,這也是堅守志向的一個辦法。
在想去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先自己審度一下看看可不可以去做,考慮差不多了再去辦。如果一件事你考慮必須這樣辦才合適,別人想讓你改變,你應當向對方講清為何要這樣辦的道理。如果他講的有道理,你也不要因此感到羞恥,有挫折感,立即聽從對方意見,改正自己不正確的想法。如果對方的理由不充分,僅僅想靠情感要求你這樣辦,即是他說破嘴,你也應當堅持原來的做法,這也是堅守志向的一個辦法。
在錢財上不要太計較、太小氣。若遇見貧窮困苦的人,你又有可能去接濟他,那就應該見義勇為。假如有人跟在你身邊而有所求,那你就應該反省考慮一下。假如對方花銷無止境,一天比一天多,已超出“救急就貧”本身的意義,你就應當權衡輕重拒絕他。就算他糾纏不休,也應當拒絕。但在大部分情況下,如果人家來求你幫忙,一般都是因為他沒有而你有,才會來求你,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多的。如果你不按我說的去做,輕易就為別人竭盡所有,不忍心當面拒絕別人的請求,為對方的人情而答應他,抹不開面子,那就不是真正有遠大志向的人。
語言,是君子表達自己觀點的工具。當你說出對事物看法時,你對此的是非態度等都會輕易顯示出來。所以說話不可不謹慎。假如你說這話會產生不好的結果,即是你想說,也應當考慮說出來恐怕有不好結果,也應當隱忍不說。事后再回過頭看看,當時隱忍不說,沒有產生不好后果,就知道當時不說是對的。所以能不說就不說,這樣做可以保全自己。而且世俗之人傳好消息很慢,壞消息倒是傳得很快,又喜歡議論別人的過失短缺,平常人們都喜歡這么做。這樣的人坐在一起議論是非,自然不是什么高尚的話題。(在這些嘴中),一點點小動靜,一點點差異變化,都會當作大事來高談闊論,這值得去附和嗎?
人與人之間會發生一些爭論,在你還未權衡好得失的情況下,應持謹慎態度,不要去參與。可以默默地在一旁觀察,其是非自然會顯現出來。有時小小的“是”其實算不得“是”,小小的“非”也不算得“非”,這種情況下不必介入干預。就算是有人來問自己,也可以推托說不知道。在遇到別人爭論的時候也是如此。如果遇到酒會,別人開始爭論而且有越吵越厲害的趨勢,就應當找個機會離開而不要有任何留戀。因為這是他們將要開始爭斗的前兆。如果你坐著不離開,就肯定會看出其中的是非曲直,屆時就會忍不住不說話。一說話肯定會贊成一方,批評另一方。爭斗的雙方都會以為自己是對的,你現在說我不對這是在袒護偏私對方,這樣就會對你埋怨,產生惡感。如果由于惡感對你說出狂悖侮辱的話,你即使可以正襟危坐,對此挑釁不理不睬。但受到侮辱而不去抗爭,這就是大是大非了,這屬于不能用“武”來捍衛“仁”,這不符合舍身取義。所以還是在聽到這些人爭斗時走得遠遠的好。何況那些喜歡爭辯訴訟的,大都是小人。他們之間的爭訟,談不上什么是非曲直,只不過在一起混日子罷了,你就是同他們爭贏了又算什么呢?還不如離他們遠遠的,自飲自醉的好。假如你有一些不愿讓別人知道的私心,而對方又千方百計打探,對你無休無止的騷擾,想用這種你忌諱的私心來要挾你。你也不必害怕這些小人,為他們所要挾,讓他們說去就是了。堅守正確的話語,對小人這類作為沒有感覺不去理會,才算是真有志向的人。
如果不是老朋友、鄰居,以及這類親朋好友,請你到他那里去,你要找個理由推辭,不要去。摒棄外表的華美就可以讓內心無欲念,自己能認識到急躁是不好的行為,就能達到安詳的境界,這是最美的境界。不需要作小小的卑微謙恭,應該在大處寬容謙讓;也無須計較小廉小恥,而應當保全大節。比如遇到朝廷招募時讓出官位,能舍生取義,像孔融那樣請求代兄長去死依約,這是忠臣烈士才有的節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千萬不要勉強去知道別人都知道的事情。如果那人知道你知道他的私密,則將對你有所忌諱。假如你知道了不說,那就像不知道一樣。如果見到別人在竊竊私語,應該起身離開,不要使人忌諱。如果別人強迫你和他一起議論,其內容都是邪惡艱險的,那就應當義正詞嚴,用道義加以糾正。為什么呢?因為君子不應該容忍那些虛偽淺薄的話。因為事情一旦敗露,那些當時在一起議論的人就會說:某某當時也知道我說的這件事(很有可能是他告的密)。所以更應當加以戒備。大凡人聚在一起說悄悄話,會什么內容都有,應當事先就有所戒備。一發現對方有說秘密的端倪就立即離開,為什么要這樣呢?因為假如你偶然知道了他的私下議論,同意觀點倒也罷了,如果不同意他會擔心你泄密,就會想辦法著將你殺人滅口。如果他居心不良,屬于戲弄、恥笑別人的缺點。你也不要因為是小事就附和,因為小事會演變成大的分歧。遇到這種情況,也不要板著個臉,讓對方下不了臺,只要默不做聲、不附和就行了。對方看到這種情況就會知趣,不再說下去了。如果不屬于自己監察臨視責任之外,之間有沒有利益交換關系。這類朋友僅僅是請你在一起喝酒交誼,這是人之常情,不需要拒絕他的邀請。你現在和過去所交往之人,如果不是至交好友,對方如贈送馬匹布帛、車輛衣服都應當堅定的拒絕。為什么呢?因為普通人都輕看義而重視利,現在他送你這些東西,肯定都是有所企圖的,是在做買賣。今日那么大方的送給你,是指望有朝一日得到回報。這種“禮尚往來”是俗人喜歡做的事,卻是君子最討厭的。
另外,酒喝過量時不要和別人糾纏,去灌別人酒。過量時就不要再喝了。感到醉意的時候就停下來,千萬不要喝到大醉,以至于無法自控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