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二):詩文別集
101、《石湖詩集》
南宋詩人范成大著。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郡治在今江蘇吳縣)人。范成大父母早亡,家境貧寒。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初授戶曹,又任監和劑局、處州知府,以起居,假資政殿大學士出使金朝,為改變接納金國詔書禮儀和索取河南“陵寢”地事,慷慨抗節,不畏強暴,幾近被殺,不辱使命而歸,并寫成使金日記《攬轡錄》。后歷任靜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長官。淳熙時,官至參知政事,因與孝宗意見相左,兩個月即去職。晚年隱居故鄉石湖。卒謚文穆。《宋史》卷三八六有傳。
范成大的詩歌創作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使金途中所寫的七十二首絕句,如《青遠店》、《州橋》、《雙廟》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們的民族感情。愛國情感激昂悲壯。其《催租行》、《后催租行》、《繅絲行》、《勞畬耕》等揭露封建剝削的殘酷,表現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描繪了農村景物、風俗人情和農民生活,風格清新明快,優美流暢,富有韻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這類詩在南宋末期產生極大影響。他的文賦在當時也享有盛名。詞作情長意深,前期作品與秦觀相近,后期作品則近于蘇軾。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當時流傳著“家劍南而戶石湖”
有《石湖居士詩集》34卷、《石湖詞》1卷。今人富壽蓀點校的《范石湖集》,以清顧嗣立刻本為底本,用《疆村叢書》本和《全宋詞》校勘,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中華書局1980年再版時又作修訂,是較好的版本。《石湖詩集》有清人沈欽韓《范石湖詩集注》;石湖詞有“知不足齋”本和《疆村叢書》本。今人湛之(傅璇琮)輯有《楊萬里、范成大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64年版。
102、《誠齋集》
南宋詩人楊萬里著。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洴塘村)。南宋大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初授贛州司戶參軍,永州零陵縣丞。歷任隆興府奉新知縣、國子博士、侍講、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將作少監、知常州、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廣東提點刑獄,吏部員外郎中、太子侍讀、秘書監等。反對以鐵錢行于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辭官歸家,閑居鄉里十五年之久。寧宗嘉泰三年(1203)詔進寶謨閣直學士,召赴京,堅辭不往。閑居期間,仍以國事為念。聞韓侂胄草草。痛哭失聲,不食而死。臨死前索紙筆書“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唯有孤憤”,筆落而逝。卒贈光祿大夫,謚“文節”。
楊萬里在中國文學史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并稱“南宋四家”、“中興四大詩人”。今存詩作4200余首,不少抒發愛國情思之作。其《初入淮河四絕句》、《舟過揚子橋遠望》、《過揚子江》、《雨作抵暮復晴》等詩,撫今追昔,即景抒懷,思想性和藝術性都相當高。也寫過一些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詩,如《竹枝歌》七首寫纖夫雨夜行船,《圩丁詞十解》寫筑堤圩丁,以及《插秧歌》、《憫農》、《憫旱》、《農家嘆》、《秋雨嘆》等都從不同角度表現出對農民艱難生活的同情。楊萬里初學江西詩派,重在字句韻律上著意,50歲以后詩風轉變,由師法前人到師法自然,形成獨具特色的誠齋體。誠齋體講究所謂“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詼諧、平易淺近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檄風伯》、《舟過謝潭》、《題湘中館》等。所著《誠齋詩話》不專論詩,也有一些文論。所作賦,以《浯溪賦》、《海賦》為有名。所作詞今存僅15首,風格清新,富于情趣,頗類其詩。又精于《易》學,有《誠齋易傳》,以史證《易》,為經學家非議。
著《誠齋集》133卷(包括10種詩集及各體文章),有《四部叢刊》本;《楊文節公詩集》42卷,有乾隆間刻本;《誠齋易傳》20卷,有曝書亭影宋本;《誠齋詩話》1卷,有《歷代詩話續編》本。今有辛更儒箋校《楊萬里詩集箋校》中華書局2007版。書稿主要分校勘和箋證兩部分,以藝風堂抄宋本為底本,四庫本、汲古閣本為校本,參校《荊溪集》等宋刻詩集本,較為精審。
103、《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著。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20歲時與唐琬結婚,后被其母強行拆散。這種感情傷痛終其一生,為此寫下《釵頭鳳》《沈園》等名作。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公1153)赴臨安應試進士,取為第一,而秦檜孫秦塤居其次,秦檜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參加禮部考試,主考官再次將陸游排在秦塤之前,竟被秦檜除名。二十八年(公元1158),秦檜已死,陸游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三十二年(公元1162),孝宗即位,以陸游善詞章,熟悉典故,賜其進士出身。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圣政所檢討官、通判、安撫使、參議官、知州等職。淳熙二年(公元1175),范成大鎮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淳熙五年(公元1178),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六年(公元1179)秋,陸游從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改任朝請郎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淳熙七年(1180)因私撥義倉糧賑濟災區,以“擅權”罪名被罷職,在家閑居6年。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春,以朝請大夫知嚴州,后任軍器少監、朝議大夫禮部郎中。由于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后,陸游長期蟄居農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陸游是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也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個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詩大致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少年到中年(46歲),時期最長但留存作品最少,約200首,因陸游將自己早期“但欲工藻繪”的作品刪除淘汰的關系。第二期為46~54歲,詩約2400多首。此時期因深入軍旅生活,詩風變為豪放壯闊,愛國思想也更加提升。此一時期詩歌創作的成熟和豐富,奠定了他作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第三期為蟄居家鄉到逝世,現存詩6500首。數量之所以較多是由于他晚年未暇淘汰的緣故。此時期與農民接觸較多,再加上宦海沉浮飽經憂患,并且其年事已高,因此風格轉為清曠淡遠的田園風格和蒼涼的人生感慨。即使詩風前后經歷三變,但愛國情感卻始終如一,這是他詩歌的最大特色與傳頌千古的原因。代表作有《關山月》《書憤》、《游西山村》、《示兒》等篇均為后世所傳誦。
陸游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現存詞共有130首。風格多樣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詞寫得清麗纏綿,與宋詞中的婉約派比較接近,如有名的“釵頭鳳”即屬此類。而有些詞常常抒發著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著高超的襟懷,如“卜算子”“驛外斷橋邊”、“雙頭蓮”“華鬢星星”等,或蒼遠,或寓意深刻,這類詞又和蘇軾比較接近。但是最能體現陸游的身世經歷和個性特色的,還是他的那些寫得慷慨雄渾、蕩漾著愛國激情的詞作,如“漢宮春”“箭箭雕弓”、“春”“壯歲從戎”、“訴衷情”“當年萬里侯”、“夜游宮”、“雪曉清笳亂起”等,都是著一片報國熱忱的雄健之作。這類詞與辛棄疾比較接近。陸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豐,而且頗有造詣。其中記銘序跋之類,或敘述生活經歷,或抒發思想感情,或論文說詩,最能體現陸游散文的成就。同時也如在詩中一樣,不時表現著愛國主義的情懷,比如《靜鎮堂記》《銅壺閣記》《書渭橋事》等。
《渭南文集》為陸游自編詞文集,共五十卷,分為文集四十二卷,《入蜀記》六卷,詞二卷。陸游曾封渭南縣伯,故集名《渭南文集》。文集雖已編就,卻未付諸剞劂。到嘉定十三年(1220年)游幼子遹知溧陽縣,始刻《渭南文集》五十卷于學宮。另有明汲古閣刻本。
《劍南詩稿》有宋淳熙十四年刊本十卷;另有明汲古閣刻本。今人錢仲聯校注的《劍南詩稿校注》八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較為完善。
明毛晉刻有《放翁詞》1卷;雙照樓影宋本《渭南詞》2卷。
《陸放翁全集》有四部備要本,其中包括《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書》18卷,《老學庵筆記》80卷1976年中華書局合編為《陸游集》。
104、《水心文集》
南宋葉適著。葉適(1150~1223)字正則,號水心,學者稱水心先生,浙江瑞安人。淳熙五年(1178)進士第二名(榜眼)。歷仕于孝宗、光宗、寧宗三朝,官至權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他力主抗金,反對和議。南宋大臣韓侂胄伐金失敗,葉適以寶謨閣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軍政措置得宜,曾屢挫敵軍鋒銳。金兵退,被進用為寶文閣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塢之議,實行屯田,均有利于鞏固邊防。后因依附韓侂胄被彈劾奪職。卒謚忠定。
葉適是南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學派,與當時朱熹的道學派、陸九淵的心學派,并列為南宋時期三大學派,對后世影響深遠。他反對空談性理,提倡”事功之學”,重視商業,主張提高商人地位,觀點與朱熹、陸九淵對立。在詩文創作上,繼承韓愈”務去陳言”、”詞必己出”的傳統,從觀點到文字均力求新穎脫俗,提倡獨創精神,主張”片辭半簡必獨出肺腑,不規仿眾作”(《歸愚翁文集序》)。其文雄贍,才氣奔逸,尤以碑版之作簡質厚重而著名當世。詩歌上他不滿江西詩派奇拗生硬和”資書以為詩”的詩風,而傾向于晚唐,尤其尊崇姚合、賈島的流利清淡。與”永嘉四靈”(見四靈體)徐照、徐璣、趙師秀、翁卷等人友善,曾刊印他們的詩集,并極力推崇。他的詩作“用工苦而造境生”,“艷出于冷,故不膩,淡生于煉,故不枯”(《宋詩鈔·水心詩鈔》)。所作不限于五律,多五七言古,題材大于”四靈詩派”。
著有《水心先生文集》29卷,由門人趙汝讜編次刊行,光緒八年孫衣言校正重刊本;《永嘉叢書》本;《四庫全書》本。《別集》16卷,同治九年李春和刊本;《四庫全書》本。1961年中華書局將《文集》、《別集》合編并加校點,為新版《葉適集》。另有《習學記言》50卷,有敬鄉樓叢書本。
105、《龍川文集》
南宋陳亮著。陳亮(1143~1194)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陳亮,號龍川,人稱龍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年少聰穎,博覽群書,縱論古今,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淳熙五年(1178)詣闕上書論國事。后曾兩次被誣入獄。光宗紹熙四年(1193)策進士,擢為第一,授建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未到任而卒。著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存詞70余首。
陳亮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詩人。他的政論文、史論,如《上孝宗皇帝書》、《中興五論》、《酌古論》等,提出“任賢使能”、“簡法重令”等革新圖強言論,無不以功利為依歸。其哲學論文,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為永康學派的代表。他提倡“實事實功”,有益于國計民生,并對理學家空談“盡心知性”,譏諷為“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他還與朱熹多次進行論辯。所作文章,說理透辟,筆力縱橫馳騁,氣勢慷慨激昂,自稱”人中之龍,文中之虎”,可謂“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甲辰答朱元晦書》)。
陳亮有詞74首。他的愛國詞作能結合政治議論,自抒胸臆,曾自言其詞作“平生經濟之懷,略已陳矣”,如《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念奴嬌·登多景樓、《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等,其愛國憤世之情,慷慨激烈,氣勢磅礴,與辛棄疾詞風相近似。劉熙載《藝概》卷四說“同甫與稼軒為友,其人才相若,詞亦相似”。所作除愛國豪壯之詞外,亦有艷麗、閑適、應酬和投贈、祝壽之作,大都無甚新意,但“不作一妖語、媚語”(毛晉《龍川詞跋》)。
《龍川文集》由其子輯成,葉適作序。全書共40卷,今存30卷,內容分為疏、策、論、表、書、啟、詩、詞、記、序等。今傳本有明成化、萬歷、崇禎刻本、清同治八年應寶時本、清光緒湖北崇文書局本、《四部備要》排印本,均為30卷。1974年中華書局出版校點本《陳亮集》。
106、《后村大全集》
南宋詩人劉克莊著。劉克莊(1187~1269)初名灼,師事真德秀。寧宗嘉定二年(1209)補將仕郎,調靖安簿,始更今名。江淮制置使李玨任為沿江制司準遣,隨即知建陽縣。因詠《落梅》詩得罪朝廷,閑廢十年。后通判潮州,改吉州。理宗端平二年(1235)授樞密院編修官,兼權侍郎官,被免。后出知漳州,改袁州。淳祐三年(1243)授右侍郎官,再次被免。六年(1246),理宗以其”文名久著,史學尤精”,賜同進士出身,秘書少監,兼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官。景定三年(1262)授權工部尚書,升兼侍讀。五年(1264)因眼疾離職。度宗咸淳四年(1268)特授龍圖閣學士。第二年去世,謚文定。他晚年趨奉賈似道。諛詞諂語,連章累牘,為人所譏。但他也曾仗義執言,抨擊時弊,彈劾權臣。
劉克莊是南宋著名詩江湖派人和辛派詞人,也是著名詩論家。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劉克莊早年與四靈派翁卷、趙師秀等人交往,詩歌創作受他們影響,學晚唐,刻琢精麗與江湖派戴復古、敖陶孫等也有交往,他的《南岳稿》曾被陳起刻入《江湖詩集》。但他后來不滿于永嘉四靈的“寒儉刻削”之態,也厭倦了江湖派的膚廓浮濫,而致力于獨辟蹊徑,以詩謳歌現實。所以他的詩終于擺脫了四靈的影響,成就也在其他江湖詩人之上。晚年的不少詩活潑跳脫,就深得楊萬里”誠齋體”的旨趣。可是他學陸游不免才力不逮,學誠齋又不免流于質俚淺露,因而其詩瑕瑜互見。他的《后村詩話》和一些論詩文字提出過一些很有價值的詩歌見
劉克莊論詞,推崇辛棄疾、陸游,對辛棄疾評價尤高。他的詞亦以愛國思想內容與豪放的藝術風格見稱于時,在辛派詞人“三劉”(劉克莊、劉過、劉辰翁)中成就最大。其散文創作紀昀等人認為“文體雅潔,較勝其詩,題跋諸篇,尤為獨擅”(《四庫全書總目》),而在當時則以表制誥啟見稱(林希逸《后村先生行狀》)。
劉克莊生前曾自編文集,囑林希逸為序,繼有后、續、新三集,其季子山甫匯為《大全集》200卷。《四部叢刊》收《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系影印抄本。詞集有《宋六十名家詞》本《后村別調》1卷;《疆村叢書》本《后村長短句》5卷;今人錢仲聯有《后村詞箋注》4卷。
107、《石屏詩集》
南宋詩人戴復古著。戴復古(1167~?)南宋著名江湖派詩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號石屏、石屏樵隱。天臺黃巖(今屬浙江臺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歸家隱居,卒年八十余。
戴復古是南宋著名江湖派詩人。曾從陸游學詩,作品受晚唐詩風影響,兼具江西詩派風格。部分作品抒發愛國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現實意義。作為江湖詩人,戴復古作詩以苦吟求工,帶有四靈余習,然能在盛唐名家中轉益多師而自辟蹊徑。像四靈一樣,戴復古將創作精力放在了五律上,其《石屏詩集》中五律的數量占了一半。與四靈的五律多詠景物不同,他的五律多寫人情世事,大多采取白描手法,清健輕快,無斧鑿痕。
其詞格調高朗,文筆俊爽,清健輕捷,工整自然。“往往作豪放語,錦麗是其本色。”代表作有《柳梢青》、《洞仙歌》、《木蘭花慢》等
《石屏小集》為戴復古自定付梓,收詩千首,淳祐二、三年(1242年、1243年)包恢、吳子良作序。此后直到去世,還有詩,編為第五稿。到了元代,戴復古裔孫子英重刊《石屏詩集》,至正十八年(1358年)貢師泰作序。今已經失傳。明初編成的《永樂大典》、《詩淵》錄戴復古詩詞,并標明出處,計有《戴石屏詩集》、《戴石屏集》、《石屏集稿》、《石屏集》等。這些詩集曾流傳于宋元間,也已散失。明弘治年間,由馬金據所得寫本與戴氏家藏《石屏小集》、《石屏續集》、《石屏后集》、第四稿下卷、第五稿上下卷及戴鏞所得律詩數十首,校勘編次而成《石屏詩集》,弘治十年(1497年)謝鐸作序,馬金、戴鏞題跋。這是惟一流傳至今的戴復古詩詞集
今人則有金芝山點校《戴復古詩集》、北京大學中文系編《全宋詩·戴復古詩》,均以弘治本為底本,都有校勘,略有鈔補。溫嶺市文聯戴復古研究會編校《戴復古全集》文匯出版社2008年版在此基礎上增補弘治本未收的戴復古詩63首,詞19首。
108、《文山集》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著。文天祥(1236~1283年),初名云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后,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號浮休道人,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簽書鎮南軍(今江西南昌)節度判官廳公事、知瑞州、軍器監、崇政殿說書、湖南提刑、贛州知州等職。咸淳十年(1274)九月,元軍20萬人由元丞相伯顏統領,分兩路進攻南宋。文天祥和張世杰兩人響應《哀痛詔》,召集兵馬,起兵勤王。太皇太后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收拾殘局。出使元軍營壘談判,被扣留。不久在鎮江脫身、歷經艱險,輾轉至通州,由海路南下,在福建與陸秀夫、張世杰等堅持抗元。端宗景炎三年(1278)在廣東海豐五坡嶺被元軍俘獲。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后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杰被稱“宋末三杰”。
文天祥詩作可分為兩個時期:元兵攻破臨安,俘虜恭帝前為前期。這個時段的240多首詩作大都為草率平庸的應酬之作,偶有感時、抒懷佳作,如《題碧落堂》;國破家亡到兵敗被俘、從容就義為后期。主要詠歌坎坷身世和堅持民族氣節,這正是文天祥詩歌價值之所在。代表作有《過伶仃洋》、《正氣歌》、《金陵驛》等。
元代元貞、大德年間,其鄉人訪搜遺作,編為《文山集》前集30卷,后集7卷,世稱道體堂刻本,明初散佚。尹鳳岐從內閣得之,重加編次,為詩文17卷。明嘉靖三十一年鄢懋卿刻本《文山先生全集》,是文天祥全集最早刻本,另有清雍正三年文天祥十四世孫家刻本,與鄢懋卿刻本卷數、編次皆不同。今日常見的有《四庫全書》21卷本以及明萬歷三年廬陵胡應皋刻本《文山先生全集》,《四部叢刊》即據此影印,合《集杜詩》、《附錄》共20卷。商務印書館《文山先生全集》1936年版亦據此排印。
109、《疊山集》
宋末謝枋得著。謝枋得(1226~1289)南宋文學家。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其伯父謝徽明抗元戰死,其父應琇因忤貴官被冤枉死,枋得由母親桂氏撫養成人。寶祐四年(1256)與文天祥同科中進士。次年復試教官,中兼經科。又應吳潛征辟,組織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性好直言,因得罪賈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赦還。德祐元年(1275),以江東提刑、江西詔諭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戰敗城陷,隱遁于建寧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陽,以賣卜教書度日。宋亡,寓居閩中。元朝屢召出仕,堅辭不應,福建參政魏天祐強之北行至大都(今北京),居大都憫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堅貞不屈,絕食而死。門人私謚文節。
謝枋得為文推尊歐、蘇,認為“歐蘇起遐方僻壤,以古道自任,發為詞華,經天緯地,天下學士皆知所宗”。對宋末文風頗表不滿,以振興斯文自任。他的散文格調高奇,很有氣勢。《上丞相留忠齋書》寫得慷慨憤激,義正詞嚴;《送史縣尹朝京序》。則有見解有感情,于唐宋贈序文中,頗具特色。還有《宋辛稼軒先生墓記》記辛棄疾垂歿之語,以為其”精忠大義,不在張忠獻、岳武穆下”,高度評價辛棄疾的愛國精神,也正反映了他自己的節操。
謝枋得存詩數量不多,但忠君愛國思想卻很突出,傷時感舊,沉痛蒼涼。詩風樸素端正,總體質量不高有時也饒有韻致,如《武夷山中》、《初到建寧賦詩一首》等。
所著《疊山集》16卷,凡詩3卷,文12卷。末卷為行實、本傳等附錄。明代劉雋刻本較為完備。《四部叢刊》有影印明刊本。他評點的《文章軌范》,以文章類別編選文章,是南宋一部重要的評注選本,被譽為集合宋人評點學之大成。
110、《晞發集》
宋末謝翱著。謝翱(1249~1295)字皋羽,一字皋父,號宋累,又號晞發子,原籍長溪(今福建霞浦縣)人。度宗咸淳間應進士舉,不第。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起兵,他率鄉兵數百人投效,署諮議參軍。、文天祥兵敗,脫身避地浙東,往來于永嘉、括蒼、鄞、越、婺、睦州等地,與方鳳、吳思齊、鄧牧等結月泉吟社。元成宗元貞元年病逝于杭州。
謝翱創作以詩為主,約二百余首。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抒發自己不甘向元朝統治者屈服,決心抗爭到底的壯志和操守,悼念抗元中的死難烈士,如《結客行》、《過杭州舊宮》、《西臺哭所思》等。有些詠物詩如《虞美人草詞》,也往往托物詠志,抒發胸中的憤懣。其古體喜用奇特想象、色彩濃烈辭藻和富有象征性的語言來描寫景物、抒發情感、渲染氣氛,受李賀、楚辭影響較為明顯。近體詩學孟郊、賈島,形成一種“寒”、“瘦”詩風。但音律和諧、辭采清麗。亦可看出李賀的影響。被譽為“南宋翹楚”、“宋末詩人之冠”。謝翱散文成就不及詩歌,但在宋末文壇也有一定的地位,有名的如《登西臺慟哭記》、《小爐峰三瀑記》等。被黃宗羲贊揚為天地間的“至文”。他的詩文,在清初和清末的反清斗爭中曾產生過積極影響。
謝翱一生辛勤筆耕,創作豐富。可惜由于位卑以及年代久遠等原因,許多作品已散佚。今存《晞發集》16卷。凡詩文10卷,遺集等6卷。此集舊本殘缺,明代以來刻本多蕪雜,惟清代平湖陸大業所編較有條理。
111、《霽山集》
宋末林景熙著。(1242~1310)字德陽,一作德旸,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咸淳七年(1271)進士。授泉州教官,歷禮部架閣,轉從政郎。宋亡不仕,隱居鄉間教書,往來吳越間20余年,因而名重一時,學者稱“霽山先生”。他曾冒著生命危險元朝西藏僧人楊璉真伽挖掘時,林景熙收拾宋帝遺骨,葬于蘭亭,植冬青樹為標志,并作《冬青花》和《夢中四首》以抒忠憤。元武宗至大三年病卒于家。
林景熙論詩主張“詩文歸一”、”根于性情”。其詩多哀國懷舊之情,表露作者要為故國復興而奮斗到底的決心,如《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讀文山集》、《枯樹》等。晚年漫游吳越,寫了不少紀游詩。詩中往往寄托深沉的故國之思,很少流連光景之作,如《游九鎖山·天柱峰》、《西湖》等。大都意緒悲涼、沉郁蒼勁,喜用比興寄托手法。雜文也和詩一樣,喜歡托物言志,如《蜃說》、《湯婆傳》等。
所著有《白石稿》十卷,皆雜文;《白石樵唱》六卷,皆詩作。元順帝元統二年(1334),昆山章祖程為其詩作箋注,傳本僅存,而文集遂散失。明英宗天順七年(1463)呂洪在章箋注本基礎上收集遺文,編成《霽山先生集》5卷,其中卷首1卷,拾遺1卷。今有知不足齋叢書本。1960年中華書局排印本《霽山集》,其中《白石樵唱》三卷,收詩三百余首;文集《白石稿》二卷,收文約四十篇。
112、《湖山類稿水云集》
宋末汪元量著。汪元量(1241~1317年后)字大有,號水云,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或稍后,以詞章給事宮廷,不久為宮廷琴師。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元兵入杭州,俘恭帝、皇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謝氏先后赴大都,汪元量隨謝氏北行。文天祥兵敗被執,囚于大都,汪元量曾屢至囚所探視。文天祥為汪元量集杜甫詩句,成《胡笳十八拍》,并為元量作品作序。至元二十五年十月,元量即以黃冠道人的身份南歸,至元二十六年抵杭。不久,他再次入湘、川,最后不知所終。
汪元量的友人李玨跋元量所撰《湖山類稿》,稱汪元量詩歌稱之為”宋亡之詩史”。代表作為《湖州歌》98首,《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描述了元兵南下時半壁河山遭受蹂躪的慘象,北上沿途的所歷所感、所見所聞,景真情摯,非有切身感受者不能道。
著有《湖山類稿》5卷。前4卷為詩,約200首;第5卷為詞,約30首。又有《水云集》1卷,收詩250多首,宋人劉辰翁選,清代乾隆年間鮑廷博刻本。《四庫全書》即以鮑氏二本著錄。今人孔凡禮自明代抄本《詩淵》及《永樂大典》殘卷中輯得汪森本未收詩約100首,詞20多首,與汪氏二本合為一編,題為《增訂湖山類稿》,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
113、《閑閑老人滏水文集》
金代趙秉文著。趙秉文(1159~1232),金末元初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字周臣,號閑閑老人。自幼聰穎好學,十七歲預鄉試。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進士。明昌六年(1195)為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興定元年(1217)拜禮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同修國史﹐知集賢院事。哀宗即位﹐改翰林學士。晚年逢金朝衰亂,以禪學求慰藉。正大九年(1232)五月,病死。歷仕五帝,官六卿。《金史·本傳》稱之為“金士巨擘,其文墨論議以及政事皆有足傳”,朝廷中的詔書、冊文、表以及與宋、夏兩國的國書等多出其手。他所草擬的《開興改元詔》,當時閭巷間皆能傳誦。
趙秉文是金代書法家﹑文學家。自衛紹王大安三年(1211)黨懷英逝世后,便成為文壇盟主。前后主文壇四十年之久,成為金朝末期“文士領袖”。他主要活動與蒙古崛起。金室衰微之際,在倡導和推動金代后期文風轉變方面起了積極推動作用。其詩效法李、杜。詩作多描寫自然景物,但并未忘懷世事,代表作有《濟源四絕》、《從軍行送田琢器之》等。元好問稱他“七言長詩筆勢縱放,不拘一律。律詩壯麗,小詩精絕,多以近體為之。至五言,則沉郁頓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淵明”。散文往往處于經義明理之說,重在達意,不事雕琢;又長于辨析,極所欲言而止,宛若行云流水,不以繩墨自拘,代表作有適安堂記》、《涌云樓記》等。賦作亦有可觀,《海青賦》、《游西園賦》等均稱佳作。
論著有《易叢說》十卷,《中庸說》一卷,《揚子發微》一卷,《太玄箋贊》六卷,《文中子類說》一卷,《南華略釋》一卷,《列子補注》一卷,刪集《論語》、《孟子解》各一十卷,《資暇錄》一十五卷,且兼善書畫。金人劉祁稱他“平日字畫工夫最深,詩其次,又其次散文”。
文學創作有《閑閑老人滏水文集》20卷,凡詩9卷,文11卷。有《畿輔叢書》本,《四部叢刊》影汲古閣抄本。
114、《滹南遺老集》
金代王若虛著。王若虛(1174~1243),字從之,號慵夫,入元自稱滹南遺老。早年盡力于學﹐以其舅周昂和古文家劉中為師。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擢經義進士﹐官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縣令﹐皆有善政。入為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又奉使西夏﹐還授同知泗州軍州事﹐留為著作佐郎。哀宗正大間在史院主持史事﹐修《宣宗實錄》,書成﹐遷平涼府判官,不久召為左司諫﹐后轉延州刺史﹐入為直學士。天興二年(1233),金軍馬都元帥崔立以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降蒙古軍,召他與元好問等撰功德碑。元好問擬就碑文后,他參預了刪定。金亡不仕,北歸鄉里。1243年三月,東游泰山時病逝。金亡北歸﹐隱居鄉里以終。他頗有政治才能﹐然而由于多年居于閑散的位置上﹐沒有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為人滑稽多智﹐而能雅重自持﹐謀事詳審。
王若虛是金代的重要學者﹐精于經﹑史﹑文學﹐獨步一時。王若虛的文學理論﹐論文主張辭達理順,論詩提倡曉暢自然的風格,主張寫“哀樂之真”,反對模擬雕琢,推崇白居易、蘇軾。他的觀點集中反映在其《滹南詩話》﹑《文辨》等著述中。主要是針對當時的形式主義文風﹐王若虛主張寫“真”去“偽”﹐反映客觀現實﹐以為“哀樂之真﹐發乎情性”。其詩文創作亦頗為可觀,與其詩文主張保持一致:其文不事雕琢﹐唯求理當;其詩以白居易為法﹐崇尚自然﹐能曲盡情致。周昂在評論時人之文的時候曾經指出:“正甫之文可敬﹐從之之文可愛﹐之純之文可畏也。”(劉祁《歸潛志》卷十)。
王若虛著作均收于《滹南遺老集》。此書共45卷﹐包括《五經辨惑》2卷﹐《論語辨惑》5卷﹐《孟子辨惑》1卷﹐《史記辨惑》11卷﹐《諸史辨惑》2卷﹐《新唐書辨惑》3卷﹐《君事實辨》2卷﹐《臣事實辨》3卷﹐《議論辨惑》1卷﹐《著述辨惑》1卷﹐《雜辨》1卷﹐《謬誤雜辨》1卷﹐《文辨》4卷﹐《詩話》3卷﹐雜文及詩5卷。其學術論著部分﹐辯難駁疑﹐不落窠臼﹐對漢﹑宋儒者解經之附會迂謬以及史書﹑古文句法修辭之疏誤紕漏﹐多有批評訂正。其《文辨》﹑《詩話》專門論文論詩﹐雖未形成完備的體系﹐卻從始到終﹐觀點鮮明﹐有不少獨到見解。
《滹南遺老集》45卷﹐續1卷﹐有《四部叢刊》影舊鈔本﹑《叢書集成》本。《滹南詩話》3卷﹐有《歷代詩話續編》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霍松林等校點本。
115、《遺山集》
金代元好問著。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七歲能詩,世人目為神童。受業與高士郝天挺,其人品學問影響元好問終生。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登進士第,歷任內鄉令、南陽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金亡不仕,開始遺民生活。編纂金詩總集《中州集》和史學著作《壬辰雜編》。后輾轉返回故鄉忻州,往返齊魯燕趙魏晉間,致力收集金君臣遺言往事,準備編纂《金史》卒于獲鹿(在今河北省)寓舍。
元好問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文壇盟主,又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后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現存詩一千三百八十余首。奇崛而絕雕琢,巧縟而不綺麗,形成河汾詩派。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在這類詩篇中,詩人思念故鄉,傷痛戰亂,詩風質樸無華,蒼茫深沉,與金室南渡前詩壇作意出奇、斗靡夸多的形式主義詩風形成強烈的反差,被當時的文壇領袖趙秉文稱為”少陵以來無此作“,也與趙秉文在金室南渡后在詩壇起衰救弊、標舉風雅努力不謀而合,形成一種同氣相求、上下呼應的局面,為金代后期詩歌的健康發展開辟了道路。金亡前后元好問反映國家黍離之悲的詩作,如《歧陽三首》、《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五首》等,把國破家亡、生靈涂炭的一腔幽憤化為慷慨悲歌,把他的詩歌藝術推向新的高峰,堪稱一代詩史。
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清雄頓挫、閑婉瀏亮,有剛柔相濟和豪婉兼備特點,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文自然流暢、格氣蒼老,勘接歐、蘇正軌;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其詩論《論詩三十首》在文學史上影響很大。筆記小說集《續夷堅志》,為金代現存的優秀短篇小說。
元好問迄今流傳下來的據信是他的作品的有:詩1380余首,詞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說《續夷堅志》4卷202篇,《中州集》10卷,《唐詩鼓吹》10卷。另有已經散佚的著作多種:《錦機》、《東坡詩雅》、《杜詩學》、《詩文自警》、《壬辰雜編》、《金朝君臣言行錄》、《南冠錄》、《集驗方》、《故物譜》等。
《遺山集》40卷,凡詩14卷,文26卷,有明弘治刊本,《四部叢刊》影印本;清光緒年間讀書山房重刊本《元遺山先生全集》收詩文40卷,、小說《續夷堅志》各4卷,清施國祁、翁方綱、凌廷堪三家所作年譜三種,以及補載、遺詩等。199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據此刊印《元好問全集》;
詩集單刻本有明汲古閣本,清康熙本。箋注本有清施國祁《《元遺山詩集箋注》,14卷,年譜1卷,附錄、補載1卷,注釋較為詳細,有道光年間刻本,人民文學出版社據此重新排印;詞集有《遺山樂府》5卷,有明吳吶《百家詞》本,《疆村叢書》,今人唐圭璋《全金元詞》收集元好問詞最為完備。另外《中州集》中亦收《中州樂府》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