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二):詩文別集
61、《白氏長慶集》
中唐著名詩人白居易著。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他生于“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11歲起,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六年。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后詩壇“元白”齊名。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授縣尉。元和二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四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能不畏權貴近臣,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他因母喪居家,服滿,應詔回京任職。十年,因率先上書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次年寫下《琵琶行》。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適、感傷的詩漸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因朝中朋黨傾軋,于長慶二年(822)請求外放,先后為杭州、蘇州刺史,頗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書監,明年轉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陽。后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會昌四年,出資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民。75歲病逝,謚號“文”,李商隱為其撰寫墓志銘。
白居易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白居易曾將自己的詩分成諷喻、閑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大體上,前三類為古體,后一類為近體。前二類體現著他“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感傷的詩《琵琶行》與《長恨歌》則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
白居易生前曾自編其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長慶集》),收詩文3800多篇,后散亂?,F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紹興刻本,71卷,收詩文3600多篇(羼入幾十篇他人作品。今人顧學頡以紹興本為底本,參校各本而成《白居易集》及《外集》,附白氏傳記、白集重要序跋和簡要年譜,1979年由中華書局出版;明馬元調重刻本和日本那波道園1618年本與紹興本基本相同;文學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白香山集》。研究類有今人陳寅恪有《元白詩箋證稿》,三聯書店2001年新一版;羅聯添《白居易散文校記》,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版;“白香山年譜考辨”、“白居易詩文系年”(見《唐代四家詩文論集》學海出版社1996年版);朱金城《白居易集箋?!罚蝗毡净ǚ坑洹栋拙右籽芯俊?;陳友琴《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白居易卷》等。
62、《馬戴集》
晚唐詩人馬戴著。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陽(今江蘇省東??h)人。早年屢試落第,困于場屋垂30年,客游所至,南極瀟湘,北抵幽燕,西至沂隴,久滯長安及關中一帶,并隱居于華山,遨游邊關。直至武宗會昌四年(844年)與項斯、趙嘏同榜登第。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為太原幕府掌書記,以直言獲罪,貶為龍陽(今湖南省漢壽)尉,后得赦還京。懿宗咸通末,佐大同軍幕。咸通七年(867年)擢國子太常博士。唐咸通九年(869年)病卒于國子太常博士任上,終年約70歲。詩作多為投贈、應酬或寫羈旅、山林之作,較少反映社會現實?!短圃娂o事》、《唐才子傳》等有傳。
馬戴工詩屬文,其詩凝煉秀朗,含思蘊藉,饒有韻致,無晚唐纖靡僻澀之習。尤以五律見長,深得五言律之三昧。與薛能、顧非熊、殷堯藩等友善,均有詩篇往來;又與賈島、姚合為詩友,唱酬尤多。善于抒寫羈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蘊藉深婉,秀朗自然。如《落日悵望》、《楚江懷古》、《送人游蜀》、《灞上秋居》等,歷來頗為傳誦?!冻鋈~》、《關山曲》等,慷慨激壯,是晚唐較好的邊塞詩。樂府詩《征婦嘆》哀傷慘惻,最有諷諭。尤工寫景,楊慎《升庵詩話》舉其《楚江懷古》“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一聯,謂“雖柳吳興(柳惲)無以過也”。部分邊塞之作,如《隴上獨望》、《邊將》、《射雕騎》等,也較沉雄激壯。五古《征婦嘆》頗能刻畫征婦悲痛心情。七言絕句亦有佳作。宋嚴羽、明楊慎、清王士禎等,均推其成就在晚唐諸人之上。葉矯然則稱:“晚唐之馬戴,盛唐之摩詰也。”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認為“晚唐詩人,馬戴骨格最高”。翁方綱《石洲詩話》更以其五律“直可與盛唐諸賢儕伍,不當以晚唐論矣”。
馬戴有《會昌進士詩集》1卷,《補遺》1卷。宋以后散佚?,F存最早為明嘉靖十九年(1540)朱警《唐百家詩》中《會昌進士集》中馬戴詩;其后胡震亨《唐音統簽》本;清康熙年間席啟編《唐百名家集》本;《全唐詩》錄存其詩172首,編為2卷。生平事跡見。今人楊軍、戈春源《馬戴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收詩123首,另附“詩友惆悵篇什”、“事跡及詩評摘錄”。
63、《樊川文集》
晚唐著名詩人杜牧著。杜牧(803~約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堪稱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杜牧又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還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注釋過《孫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文賦16卷,另有“外集”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清馮集梧有《樊川詩集注》四卷,附《外集》、《別集》、《補遺》各一卷;中華書局2008年版《杜牧集系年校注》,吳在慶校注。
64、《姚少監詩集》
晚唐詩人姚合著。姚合(約779~約846)陜州硤石人,以詩名。元和十一年(816)進士,授武功主簿。歷任監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給事中等職,終秘書少監。世稱姚武功,其詩派稱“武功體”。仕終秘書監。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姚合在當時詩名很盛,與劉禹錫、李紳、張籍、王建、楊巨源、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來唱酬。李頻師事之。詩與賈島齊名,號稱“姚、賈”。詩亦相近,然較賈略平淺,世稱“姚賈”。擅長五律,以幽折清峭見長,善于摹寫自然景物及蕭條官況,時有佳句。但風格題材較單調,刻畫景物較瑣細。明代胡震亨評論他的詩說:“洗濯既凈,挺拔欲高。得趣于浪仙之僻,而運以爽亮;取材于籍、建之淺,而媚以□芬?!逼湓娫鵀槟纤斡兰嗡撵`及江湖派詩人所師法。
今傳《姚少監詩集》10卷分寄贈、送別、閑適、題詠等類,有明代毛晉刻本及影印明抄本。編有《極玄集》,收入《唐人選唐詩(十種)》。
65、《李義山詩集》
晚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著。李商隱(約811~859)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或博愛縣),生于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47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后因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而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后,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斗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于各藩鎮幕僚當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終身。
李商隱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并稱“小李杜”,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李商隱流傳下來的詩歌共594首,其中381首已經基本確定了寫作的時間,213首無法歸入具體的年份。此外,還有十來首懷疑是李商隱的詩作,不過證據欠充分。其詩風受李賀影響頗深,在句法、章法和結構方面則受到杜甫和韓愈的影響。許多評論家認為,在唐朝的優秀詩人中,他的重要性僅次于杜甫、李白、王維等人。就詩歌風格的獨特性而言,他與其它任何詩人相比都不遜色。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從吟詠的題材來看,李商隱的詩歌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政治和詠史。約有一百首左右,代表作有《富平少侯》、《北齊二首》、《茂陵》等;二是抒懷和詠物,代表作有《安定城樓》、《春日寄懷》、《樂游原》、《杜工部蜀中離席》等;三是包括大多數無題詩在內的感情詩,這是李商隱詩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獲得了后世最多的關注,代表作有《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錦瑟》、《燕臺詩》、《碧城三首》、《重過圣女祠》等;四是應酬和交際。
李商隱廣納前人所長,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頓挫,融齊梁詩的華麗濃艷,學李賀詩的鬼異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纏綿、綺麗、精巧的風格。李詩還善于用典,借助恰當的歷史類比,使隱秘難言的意思得以表達晚唐時期,韓偓、吳融和唐彥謙已經開始自覺學習李商隱的詩歌風格。到了宋代,學習李商隱的詩人就更多了。據葉燮說:“宋人七絕,大概學杜甫者什六七,學李商隱者什三四?!保ā对姟罚┣宕鷮O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隱的詩作22首,數量僅次于杜甫(38首)、王維(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隱在普通民眾中的巨大影響。
明朝末年的道源和尚,也曾為李詩作注,清朝初年,朱鶴齡在道源注本的基礎上,刪去了一小部分,又增補了很多,完成《李義山詩注》三卷。這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李商隱詩歌的完整注本。此后又經過陸昆曾(《李義山詩解》)姚培謙(《李義山詩集箋注》)、屈復(《玉溪生詩意》)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馮浩(《玉溪生詩詳注》);今人有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版;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李商隱文編年校注》,中華書局2002年版為集大成者。研究類有劉學鍇《李商隱傳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李商隱詩歌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李商隱詩歌接收史》(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等。
66、《樊南文集》
唐代詩人李商隱著。李商隱介紹見《李義山詩集》。李是晚唐時期最重要駢體文作家之一。這種文體注重文辭的對偶,并使用大量典故,廣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李商隱在令狐楚的培養下,成了一位駢體文的專家,為許多官員代筆起草過奏折、書信等文書?!杜f唐書·文苑傳》說李商隱“尤善為誄奠之辭”。由于當時章奏中使用的駢體文,要求詞藻華麗,又要表述準確,因此對于用典的要求很高。而擅長寫作駢體文的李商隱,養成了用典的習慣,因此被認為這是他的詩歌中喜歡用典的原因。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對李商隱的駢體文評價很高,認為只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駢體文就算全部遺失也不可惜。
李商隱曾將其駢體文作品編訂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共832篇,今已不存。根據《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的記載,李商隱的文集,除了自編兩集,還有另外一些。但前述這些文集,都沒有流傳下來。清朱鶴齡曾輯錄《文苑英華》等書,編成《李義山文集》,但有明顯的疏漏。清徐樹榖、徐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充,成書《李義山文集箋注》,是第一個比較完整的注本。之后,馮浩又對《李義山文集箋注》進行考訂改編,著《樊南文集詳注》。錢振論、錢振常兄弟從《全唐文》中找到徐注本、馮注本均未收入的佚文兩百多篇,編成《樊南文集補編》。今人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文編年校注》(中華書局,2002),收入了352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是駢體文,也有少量被稱為“古文”的散體文。是較完備的一個本子。
67、《溫庭筠詩集》
唐代詩人溫庭筠著。溫庭筠(約812~870)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后裔。年輕時苦心學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據說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亦稱為“溫八叉”、“溫八吟”。早年以詞賦知名,然屢試不第,客游淮間。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后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于江陵。唐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性喜譏刺權貴,多觸忌諱;又不受羈束,縱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終身潦倒?!缎绿茣放c《舊唐書》均有傳
溫庭筠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并稱“溫李”;詞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其詩詞工于體物,有聲調色彩之美。溫庭筠的詩,多寫個人遭際,于時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清婉精麗,《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備受時人推崇。詞多寫女子閨情,風格秾艷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F存詞數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間集》。
溫庭筠詩詞集,據《新唐書·藝文志》,當時曾有《握蘭集》三卷,《金荃集》10卷,《詩集》5卷,《漢南真稿》10卷,又有與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詩文合集《漢上題襟集》10卷,今均不傳。今所見溫庭筠之詩詞,為《花間集》、《全唐詩》、《全唐文》中所保存。現存詩310多首,有清顧嗣立校注的《溫飛卿集箋注》,今人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中華書局2007);王國良《溫庭筠詩集校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1999)。另著有傳奇小說集《干巽子》,原本不傳,《太平廣記》引錄甚多。
68、《丁卯集》
唐代詩人許渾著。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陸,寓居潤州丹陽(今屬江蘇),遂為丹陽人。武后朝宰相許圉師六世孫。文宗大和六年(832)進士及第,先后任當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間入為監察御史,因病乞歸,后復出仕,任潤州司馬。歷虞部員外郎,轉睦、郢二州刺史。晚年歸丹陽丁卯橋村舍閑居,自編詩集,曰《丁卯集》。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許渾詩作以登臨懷古見長。名篇如《咸陽城東樓》、《金陵懷古》、《故洛城》、《途中寒食》、《凌碻臺》等,追撫山河陳跡,俯仰古今興廢,頗有蒼涼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傷今吊古,別無深意,宦游、寄酬、傷逝諸作,亦時有佳句,如“馬上折殘江北柳,舟中開盡嶺南花”(《暮宿東溪》),“兩巖花落夜風急,一徑草荒春雨多”(《鄭秀才東歸憑達家書》),都能在寫景中托寓情思,婉麗可諷。而意境淺狹,氣格卑弱,是其通病。詩多寫“水”,故有“許渾千首濕”之諷。其詩現存500首左右,無一首古體。近體以五、七言律詩居多,圓穩工整,屬對精切,致有”聲律之熟,無如渾者”(田雯《古歡堂集·雜著》)的贊語。但也有人批評他“專對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他喜歡將律句三字尾的聲調改為“仄平仄”對“平仄平”,以顯示拗峭變化,為后人所仿效,稱作“丁卯句法”。
許渾《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閣刻本及《四部叢刊》影印的影宋寫本。涵芬樓影印宋蜀刻本,題名《許用晦文集》,多拾遺2卷?!短圃姲倜胰繁舅?,則于正集2卷外,有續集1卷,續補1卷、集外遺詩1卷,較為完備?!度圃姟肺鰹?1卷,有相當數量詩篇與杜牧及他人詩作重見互出。
69、《孫樵集》
唐代詩人孫樵著。孫樵約公元867年前后在世,《新唐書·藝文志》稱字可之,《文獻通考》作“隱之”。關東人,具體郡縣、生卒年均不詳。唐宣宗大中九年,(855)登進士第,官至中書舍人。廣明初(880),黃巢入長安,樵隨僖宗奔赴歧隴,授職方郎中,上柱國,賜紫金魚袋。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孫樵曾被清人列入唐宋十大家。他是晚唐堅持古文運動的一位代表作家。自稱是韓愈古文的再傳弟子:“樵嘗得為文真訣于來無擇,來無擇得之于皇甫持正,皇甫持正得之于韓吏部退之。”他所謂“為文真訣”,是“儲思必深,摛辭必高,道人之所不道,到人之所不到,趨怪走奇,中病歸正”(《與王霖秀才書》),確與皇甫湜的尚“奇”理論一脈相承。所做古文,刻意求新,如《書何易于》、《書田將軍邊事》、《書褒城驛壁》、《梓潼移江記》、《興元新路記》等,大都反映了唐朝政治和社會現實,具有較深刻的思想意義,講究構思,注重詞采,風格奇崛?!蹲x開元雜報》一文,是關于我國最早的新聞報道的記載,其中并附有作者的政治評論。他還撰有史學著作《孫氏西齋錄》,書已不傳,僅存序略,尚可窺見其史學觀點。
孫樵生前曾從自己的200多篇文章中精選出35篇,編為10卷,名《經緯集》,《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為3卷。今傳有《四部叢刊》本《唐孫樵集》10卷,系據明刊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影印宋蜀刻本《孫可之文集》10卷。
70、《皮子文藪》
晚唐詩人皮日休著。皮日休,生于文宗大和八年(834)至開成四年(839)之間,卒于昭宗天復二年(902)以后。字襲美,一字逸少。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懿宗咸通七年(866),入京應進士試不第,退居壽州(今安徽壽縣),八年再應進士試,以榜末及第。曾在蘇州刺史崔璞幕下做郡從事,后入京任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僖宗干符二年(875)出為毗陵副使。后參加黃巢起義軍,任翰林學士。巢敗,不知所終。因此,新舊《唐書》不為他立傳。關于他的死有不同說法。有的說黃巢懷疑他作的賦文譏諷自己,遂殺害了他(見《全唐詩小說》);有的說黃巢兵敗,他被唐室殺害;有的說他死于吳越之地,并未參加黃巢起義(見陸游《老學庵筆記》)等等。
皮日休為晚唐著名詩人、散文家,與陸龜蒙并稱”皮陸”,有唱和集《松陵集》。他曾經編纂自己的著作《皮子文藪》,內收其文200篇,詩1卷。?,F存皮日休詩文均作于他參加黃巢起義軍以前,詩文多抨擊時弊、同情人民疾苦之作?!稇n賦》《河橋賦》《霍山賦》《桃花賦》《九諷》《十原》《鹿門隱書》等,為有所為而作。他和陸龜蒙、羅隱的小品文被魯迅譽為唐末”一蹋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小品文的危機》)。他的詩有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繼承白居易新樂府傳統,以《正樂府》十首為代表;另一種走韓愈逞奇斗險之路,以在蘇州時與陸龜蒙唱和描寫吳中山水之作為代表。
著有《皮子文藪》10卷,收其前期作品,為懿宗咸通七年皮氏所自編。有《四部叢刊》影明本及中華書局排印蕭滌非整理本通行。《全唐文》收皮日休文4卷,其中有散文7篇,為《文藪》所未收?!度圃姟肥掌と招菰?,共9卷300余首,后8卷詩均為《文藪》所未收,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蕭滌非、鄭慶篤重校標點本《皮子文藪》,將皮日休自編《文藪》以外的詩文附于書后。皮日休生平事跡,主要見于孫光憲《北夢瑣言》、錢易《南部新書》、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銘》、陶岳《五代史補》、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計有功《唐詩紀事》、辛文房《唐才子傳》、《宿州志》等。近人考訂有繆鉞《皮日休的事跡思想及其作品》和《再論皮日休參加黃巢起義軍的問題》、李菊田《皮日休生平事跡考》、蕭滌非《論有關皮日休諸問題》、張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樣死的》等。
71、《甫里集》
唐代詩人陸龜蒙著。陸龜蒙(?~公元881年)蘇州人,唐代農學家,文學家,字魯望,別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蘇吳江人,早年舉進土試,不中,他以落榜告終。曾為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后返故鄉松江甫里(今江蘇吳縣東南甪直鎮),過起了隱居生活,把自己比作古代隱士涪翁、漁父、江上丈人,常攜書籍、茶灶、筆床、釣具泛舟往來于太湖,自稱江湖散人、天隨子、甫里先生。在躬耕南畝、垂釣江湖的生活之余,他寫下了許多詩、賦、雜著,并于唐干符六年(公元879年)臥病期間自編《笠澤叢書》。朝廷以高士召,不赴。去世后,唐昭宗于光化三年(900)追贈右補闕。
陸龜蒙與皮日休為友,世稱“皮陸”。曾敘張祜詩,謂其樂府“知作者本意,短章大篇,往往間出,諫諷怨譎,時與六義相左右”。其自作也有《雜諷九首》、《村夜二篇》《新沙》《筑城詞》等關心民生,諷刺封建官員之作;亦有《放牛歌》、《刈麥歌》、《獲稻歌》等許多反映農事活動和農民生活的田家詩;他的一些即景詠懷的近體,情趣清高,神韻頗佳。如七絕《懷苑陵舊游》、《白蓮》等作,甚受清代神韻派詩人稱道。但在蘇州與皮日休唱和之詩,往往夸多斗險,有長達千字的大篇。胡震亨《唐音癸簽》譏其“多學為累,苦欲以賦料入詩”,趙執信《談龍錄》謂其“以筆墨相娛樂”,翁方綱《石洲詩話》說:“晚唐之漸開松浮者,莫如皮陸之可厭。此所謂不揣其本而齊其末也?!?/p>
陸龜蒙小品文的成就,勝于其詩。如《田舍賦》、《后賦》、《野廟碑》、《登高文》等篇,對當時殘暴腐朽的封建統治者以及封建道德迷信,作了辛辣的諷刺,被魯迅譽為唐末”一蹋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小品文的危機》)。
著《笠澤叢書》4卷,有清雍正重刊元本。與皮日休唱和的《松陵集》10卷,有汲古閣本。宋葉茵合二書所載及遺篇為《甫里集》20卷,有《四部叢刊》影印黃丕烈校本。事跡見《新唐書》本傳。
72、《笠澤叢書》
唐代詩人陸龜蒙著。介紹見《甫里集》。《笠澤叢書》為唐干符六年(879)陸龜蒙臥病笠澤期間自編,四卷,系為詩、賦、頌、銘、記等雜文集,不分類次,故名“叢書”。開始流傳于世的《笠澤叢書》可能是手抄本。據陸龜蒙十一世孫陸惠元說:最早“叢書版刻于元符間,然蕪沒久矣”。可能這種版本以后就失傳了。后來宋朝葉茵匯《笠澤叢書》《松陵集》及陸龜蒙逸詩百余首,編成了《甫里文集》二十卷。宋朝陳振孫在《直齋書錄題解》中收錄《笠澤叢書》兩種版本的題解,即十七卷蜀本和四卷補遺本。元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也題錄了《笠澤叢書》七卷本。顧楗碧筠草堂、陸鐘輝水云漁屋、許連古韻閣等三家書舍,都曾刊行過手寫版《笠澤叢書》,世稱“寫刻本”或“精刻本”。
73、《魚玄機集》
唐代詩人魚玄機著。魚玄機(844年~868年),(一說卒于871年),字幼薇,一字惠蘭,晚唐女詩人、名妓,后出家為道士,長安人。市民家女,姿色傾國,天性聰慧,才思敏捷,好讀書,喜屬文。十五歲被李億補闕納為妾,與李情意甚篤、但夫人妒不能容。唐懿宗咸通時,李億遣其出家,在長安咸宜觀為女道士。但她對李卻一往情深,寫下許多懷念他的詩。她曾漫游江陵、漢陽、武昌、鄂川、九江等地以遣懷;亦曾放縱情懷以求知己。《北夢瑣言》說她“自是縱懷,乃娼婦也。”她曾與許多文士,如溫飛卿等交往甚密,以詩相寄贈,但終是孤零一身。后因妒殺侍婢綠翹,被京兆尹溫璋處死。其傳記資料散見于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等書。
其詩多清詞麗句,又對仗工穩。多與溫庭筠等以詩篇相贈答。終逝前名詩句:“易得無價寶,難買有情郎”,千古傳唱,廣為世人所知。
有《魚玄機詩》1卷,有影印南宋臨安陳氏書棚本傳世,共50首;《全唐詩》卷804存其詩1卷。
74、《司空表圣文集》
晚唐詩人司空圖著。司空圖(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鄉(今山西省永濟縣)人,晚唐詩人、詩論家。史稱司空圖少有文才,但不見稱于鄉里,后來以文章為絳州刺史王凝所賞識。王凝回朝任禮部侍郎,知貢舉,司空圖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應試,擢進士上第,時年三十三歲,受到王凝贊許,名聲益振。不久,王凝因事被貶為商州刺史,司空圖感于知遇之恩,主動表請隨行。唐僖宗干符四年(877年),王凝出任宣歙觀察使,召請他為幕府。第二年,朝廷授司空圖殿中侍御史,他因不忍離開王凝,拖延逾期,被左遷為光律寺主薄,分司東都洛陽。當時盧攜罷相,正居于洛陽,對他的才華和為人很愛重,常相往來共游。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攻入長安。司空圖從故鄉河中赴鳳翔行在拜見僖,被封為知制誥、中書舍人。廣明二年,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隨未及,又回到河中。從這時起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時間,司空圖基本上是過著一種消極的隱居生活。唐昭宗即位,曾先后數次召他入朝,拜舍人、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職,他都以老病,堅辭不受。為此,他在王官谷莊園特地修了一個亭子,取名叫“休休亭”,并寫了一篇《休休亭記》以明其志。還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又作了一首《耐辱居士歌》,反復詠嘆“休休休,莫莫莫”。他的大部分詩歌和詩論也是在這一時期所作。天復四年(904),朱全忠把持朝政,遷都洛陽,召司空圖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天佑四年(907),哀帝被弒,他絕食,嘔血而卒,終年七十二歲。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司空圖在文學史上主要是以詩論著名,他的《二十四詩品》是當時詩歌純藝術論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二十四詩品》把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分為雄渾、含蓄、清奇、自然、冼練等二十四種風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韻語來比喻說明。對后世的文學批評和創作具有深刻的影響。司空圖的詩,大多抒發山水隱逸的閑情逸致,內容非常單薄。他還寫詩表白:“詩中有慮猶須戒,莫向詩中著不平。”
今存《司空表圣詩集》(一名《一鳴集》),十卷,有《唐詩百名家全集》本、《乾坤正氣集》本、《四部叢刊》影《唐音統簽》本;《司空表圣文集》有《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影舊鈔本。《嘉業堂叢書》本文集與詩集附有繆荃蓀等撰校記?!抖脑娖贰凡惠d于今存的《司空表圣文集》和《司空表圣詩集》,但收于《全唐詩》,別有單行本多種,通行的有《津逮秘書》本、《學津討原》本、《說郛》本、《歷代詩話》本、《四部備要》本等。
75、《韓內翰別集香奩集》
晚唐詩人韓偓著。韓偓(842~923)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名冬郎,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附近)人。10歲即席賦詩。昭宗龍紀元年(889)登進士第,一度出佐河中節度使幕府,回朝后拜左拾遺,遷左諫議大夫。后因忤觸權臣朱溫,貶濮州司馬,于是棄官南下,這期間,唐王朝曾兩次詔命還朝復職,皆不應。貧居泉州南安,自許“天涯烈士”。
韓偓詩中,最有價值的是感時詩篇。它們幾乎是以編年史的方式再現了唐王朝由衰而亡的圖景。作者喜歡用近體尤其是七律的形式寫時事,紀事與述懷相結合,用典工切,有沉郁頓挫的風味,善于將感慨蒼涼的意境寓于清麗芊綿的詞章,悲而能婉,柔中帶剛。他的作品多寫上層政治變亂,觸及民生疾苦者較少。而藝術上缺乏杜甫沉雄闊大的筆力和李商隱精深微妙的構思,有時不免流于平淺纖弱。韓偓的寫景抒情詩構思新巧,筆觸細膩。而最大的特色,還在于從景物畫面中融入身世之感,即景抒情,渾涵無跡。七律《惜花》寫得悲咽沉痛,被人視作暗寓亡國之恨。一些寫景小詩如《醉著》、《野塘》,以白描手法勾摹物象,構圖明晰,設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飽含詩意的水墨畫卷。至于反映農村亂敗景象的《自沙縣抵尤溪縣,值泉州軍過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絕》,寓時事于寫景之中,更有畫筆與史筆相結合之妙。
《韓內翰別集》1卷,附補遺1卷,有明毛晉刻本。另有《玉山樵人集》,有影印舊抄本。另有《香奩集》?!断銑Y集》專寫寫男女之情,風格纖巧。對此歷來評價不一。舊傳本題為五代時和凝作。和凝顯貴后,因集中多艷詞,托名韓偓著。此說前人已辯其非。今有明毛晉刻本,另有《香奩集》元刊3卷本,汲古閣1卷本傳世。
76、《唐風集》
唐代詩人杜荀鶴著。杜荀鶴(846~904)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出身寒微。曾數次上長安應考,不第還山。當黃巢席卷山東、河南一帶時,他又從長安回家。從此“一入煙蘿十五年”(《亂后出山逢高員外》),過著“文章甘世薄,耕種喜山肥”(《亂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開封),獻《時世行》10首于朱溫,希望他省徭役,薄賦斂,不合溫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溫部下敬翔,勸說他“稍削古風,即可進身”,因此上頌德詩三十章取悅于朱溫。溫為他送名禮部,得中大順二年(891)第八名進士。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動亂,復還故里,刺史田頵用為從事。昭宗天復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楊行密,派他到大梁與朱溫聯絡。田頵敗死,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
杜荀鶴是晚唐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提倡詩歌要繼承風雅傳統,反對浮華,其詩作平易自然,樸實質明暢,清新秀逸,自成一家,后人稱“杜荀鶴體”。部分作品反映唐末軍閥混戰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悲慘遭遇,宮詞也很有名。因長期置身于九華山懷抱,吟詠九華山面貌的詩篇甚多。代表作如《秋日懷九華舊居》、《自江西歸九華有感》、《題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婦》等詩篇中揭露了社會政治昏暗,酷吏殘忍、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與呼聲,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著有《唐風集》三卷,錄詩三百余首,為杜荀鶴初登第時自編?!度圃姟肥珍浺嗳?。
77、《甲乙集》
晚唐代詩人羅隱著。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懿宗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羅隱的詩很有境界,對人生的認識也很深刻,如《孟浩然墓》批判了當時社會對書生的冷遇:“數步荒榛接舊蹊,寒郊漠漠雨凄妻。鹿門黃土無多少,恰到書生冢便低?!北容^出名的還有《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逼渌脑娭幸渤S屑丫涑霈F,如《蜂》:“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籌筆驛》:“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p>
羅隱的文章也很出名,主要是《讒書》中的小品文,被魯迅譽為唐末”一蹋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小品文的危機》)。自謂此書得名是:‘他人用書得榮譽,你卻拿它自取其辱;他人用書取富貴,你卻因此得貧困。’所以,我的書不過是自己讒媚自己罷了,就叫讒書吧?!?/p>
羅隱著述甚豐,但散佚嚴重,今存詩歌約500首,有詩集《甲乙集》傳世?!都滓壹?0卷,后集5卷,有明汲古閣本,《四部叢刊》影印宋刻本。文集《讒書》五卷60篇(殘缺2篇),《兩同書》兩卷(10篇),《淮海寓言》7卷,明萬歷中姚士廉輯成《羅昭諫江東集》5卷;清康熙年間張瓚輯成《《羅昭諫集》8卷;嘉慶年間吳騫《愚谷叢書》中《讒書》《,補得張瓚《羅昭諫集》所未收者45篇;1983年中華書局雍文華緝補的《羅隱集》為目前最完備本。研究類有近人汪德振《羅隱年譜》。
羅隱另有小說《廣陵妖亂志》《中元傳》等,見《全唐文》。
78、《浣花集》
晚唐詩人韋莊著。韋莊(836~910),字端已,長安杜陵(今屬陜西長安縣)人。唐初宰相韋見素后人,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為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廣明元年(880)四十五歲,在長安應舉,正值黃巢軍攻入長安,遂陷于戰亂,與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離長安赴洛陽。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歲作《秦婦吟》。不久避戰亂去到江南,五十八歲回到長安,一心想要應試,以伸展其治國平天下之抱負。干寧元年(894)五十九歲登進士第,授校書郎。干寧四年(897),時年六十二歲,被宣諭和協使李洵聘為書記,同至西川,結識了西川節度使王建,回長安后,改任左補闕。昭宗天復元年(901)六十六歲,應王建之聘入川為掌書記。哀帝天佑四年(907),朱溫篡唐。唐亡,力勸王建稱帝,王建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為宰相,蜀之開國制度多出其手,后終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歲卒于成都花林坊。
詩詞都很有名,有《浣花集》.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遭遇,在當時頗負盛名,后人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韋莊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的重要詞人。溫秾麗,韋清新。所詞作語言清麗,多用白描手法,寫閨情離愁和游樂生活,代表作有《菩薩蠻》。
詩方面今傳《浣花集》十卷。所錄皆古近體詩,系其弟韋藹所編,末附補遺1卷,有明毛晉刻本,《四部叢刊》影印明正德刻本。其詞無專集,散見于《花間集》、《尊前集》和《全唐詩》等總集中,近人王國維、劉毓盤輯為《浣花詞》1卷,凡54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