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學者南開紀念史學家楊志玖先生誕辰百年
? ?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陸陽 攝影 任永華) 10月10日,紀念楊志玖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暨隋唐宋元時期的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開大學召開。會議由南開大學、中華書局、中國唐史學會、中國元史研究會、《歷史教學》社共同主辦,會上首次發布了《楊志玖文集》。南開大學校長龔克、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等出席會議,來自海內外的歷史學者,楊志玖先生家屬、學生代表參加研討。會議由歷史學院負責人主持。
會上,嘉賓們對楊志玖先生的道德文章表示了崇高的敬意。
龔克指出,楊志玖先生以26歲的青春年華到南開大學歷史系任教,直到以88歲高齡辭世,除曾于1944-1946年被借調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兩年多外,在南開從事教學、研究達60年,他的主要學術活動和學術成就是與南開不可分的。龔克感謝楊先生的學生們和中華書局編纂出版了《楊志玖文集》。通過閱讀,能夠深感先生的“求真”之德與“誨人”之德。楊先生留給南開的不僅是他的著述,更是他的治學精神和為人風范。
顧青介紹,《楊志玖文集》一共五冊,先生一生最主要的學術貢獻都已經收錄其中。他感謝南開大學的大力支持,感謝歷史學院老師在文集整理過程中付出的辛勤勞動,感謝楊先生家人對文集出版的貢獻。他表示,楊先生的經典著作代表著中國學術的高標、典范,希望這套文集能夠幫助海內外學人全面了解楊先生的治史路徑和風格特色。
楊志玖學生、歷史學家蔡美彪向會議發來賀信,表示“得悉紀念楊志玖先生百歲誕辰學術討論會在母校南開大學召開,謹致祝賀,祝會議圓滿成功,與會朋友康健。”
中國唐史學會會長、武漢大學教授凍國棟認為,楊先生在學術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與他的勤勉和不懈探求的學術精神相關,與他早年的學術訓練及其深厚的學術功底相關,還與他對理論的高度關注特別是對唯物辯證法的熟諳相關。
中國元史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陳高華介紹,早在1941年,楊先生根據《永樂大典》中一段公文,詳細考證出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所述伴隨蒙古公主自泉州離華返波斯是真實的,進而確定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后來又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回擊了某些西方學者的馬可波羅沒有來到中國的觀點。
日本大阪國際大學教授松田孝一說,他曾經拜讀過楊先生的論著,在探馬赤軍和馬可波羅研究方面從楊先生著作中獲得了很大啟發,非常敬佩先生在學術上取得的巨大成果。
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洪金富借用顏淵稱贊孔子的“仰之彌高”,形容楊志玖先生在學術上的突出成就和重大貢獻。他說,楊先生讀書一字一句都不放過,這種讀書細心、追根究底的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先生溫文爾雅、謙謙君子的立身處世風范,都是自己心儀的榜樣。
作為與楊志玖先生接觸較多的學生之一,南開大學榮譽教授劉澤華認為,先生是一個“真人”,他用誠信、仗義、寬容、正直四個詞語來評價楊先生的為人,并分享了與先生相處難忘的往事。
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張帆說,人生有涯學術無涯,學術事業就是像楊志玖先生這樣杰出的學者用生命匯聚而成的。楊先生雖然已經去世十多年,但是他的學問會通過學生代代相傳。
著名書畫家、學者、南開大學終身教授范曾因故未能到會,他曾給歷史學院一筆捐贈,專門強調要用于楊志玖先生著作的出版與紀念會議的召開,以表達對楊先生的感佩。
楊志玖之女楊西云向關心支持其父事業的朋友表示感謝。她說,父親的一生是追求學術事業的一生,即使是在彌留之際,他所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學術,今天學術會議的召開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專家學者圍繞楊志玖先生的治史與學術貢獻、隋唐宋元研究、6-14世紀的中外關系等主題展開研討。
楊志玖(1915-2002年),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人,回族。1934年同時考取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同年9月,入北京大學史學系。盧溝橋事變后,隨校南遷,在西南聯合大學繼續學習。1938年8月大學畢業,被推薦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作所外研究生。1939年9月,考取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師從姚從吾、向達教授研究蒙元史。1941年從研究所畢業,歷任西南聯大、南開大學教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借調),南開大學副教授、教授、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楊志玖堅持“少而精”的著述原則,在蒙元史、隋唐史、回族史、中西交通史等領域學術貢獻卓著,受到海內外學界的尊重與贊譽。
《楊志玖文集》收錄了楊志玖在不同年代撰寫的論著,包括《隋唐五代史綱要》(外三種:《隋唐史通俗講話》《宋遼金西夏史講義》《元史七講》)《元代回族史稿》《馬可波羅與中外關系》(含《馬可波羅在中國》《馬可波羅及中外關系文存》)《陋室存稿》上下兩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