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歷代著名家教選介(九):張之洞家書

與兒子書(訓誡用功)

【原文】

  吾兒知悉:汝出門去國,已半月余矣(1),為父未嘗一日忘汝。父母愛于,無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不離汝,然必令汝出門者(2),蓋欲汝用功上進,為后日國家干城之器(3),有用之才耳。方今國事擾攘,外寇紛來(4),邊境屢失,腹地亦危(5)。振興之道,第一即在治國。治國之道不一,而練兵實為首端(6)。汝自幼即好弄(7),在書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擲嬉笑(8),無所不為。今幸科舉早廢(9),否則汝亦終以一秀才老其身,決不能折桂探杏(10),為金馬玉堂(11)中人物也。故學校肇開(12),即送汝入校。當時諸前輩猶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決非科甲中人(13),故排萬難以送汝入學校,果也除體操外,絕無寸進。余少年登科,自負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憤愧欲死。然世事多艱,習武亦佳,因送汝東渡,入日本士官學校肄業(14),不與汝之性情相違。汝今既入此,應努力上進,盡得其奧(15)。勿憚勞,勿恃貴(16),勇猛剛毅,務必養成一軍人資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國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17)。志之,志之(18),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誡汝者(19):汝隨余在兩湖,固總督大人之貴介子也(20),無人不恭待汝。今則去國萬里矣,汝平日所挾以傲人者,將不復可挾(21),萬一不幸肇禍(22),反足貽堂上以憂。汝此后當自視為貧民,為賤卒(23),苦身戮力(24),以從事于所學,不特得學問上之益,而可借是磨練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畢業服官一品,名滿天下而后得一官一職(25),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予智自雄(26)。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滿天下,然猶兢兢也,常自恐懼,不敢放恣。汝隨余久,當必親炙之(27),勿自以為貴介子弟,而漫不經心,此則非余之所望于爾也,汝其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狹邪賭博等行為(28),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費精神,拋荒學業。萬一被人發覺,甚或為日本官吏拘捕,則余之面目,將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則何如?更宜力除,至囑,至囑!

  余身體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盡心求學,勿妄外騖(29)。汝茍竿頭日上(30),余亦心廣體胖矣。

父濤示(31)。五月十九日。

【注釋】

  (1)汝出門去國,已半月余矣:指次子張仁蠡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

  (2)然必令汝出門者:然而一定要你離開父母走出國門的原因。

  (3)干城之器:保衛國家的重要將領。干城,即盾牌和城墻,比喻捍衛國家的將士。語出《詩經·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4)方今國事擾攘,外寇紛來: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英、法、德、俄等西方列強紛至沓來,不斷挑起事端。

  (5)邊境屢失,腹地亦危:指1841年中英南京條約后,尤其是1884年張之洞調任兩廣總督所經歷的中法戰爭后,西方列強陸續侵占臺灣、香港和中國鎮南關一帶,武漢、天津內地也有西方列強的通商口岸。

  (6)而練兵實為首端:訓練出一支能夠打仗的部隊實為強國的首要任務。

  (7)好弄:喜歡玩耍。

  (8)跳擲嬉笑:蹦跳、投擲、嬉笑打鬧。

  (9)幸虧科舉早廢:幸虧早就廢除了科舉。明治維新后,日本在1904年─1905年日俄戰爭取得的重大勝利。在此刺激下,國人要求立即廢除科舉的呼聲大為高漲。袁世凱會同張之洞、周馥、岑春煊、趙爾巽、與端方等地方督撫大員一起上奏朝廷,請立??婆e,推廣學堂。慈禧接受了立刻停止科舉的意見。清廷隨后發布諭旨,宣布從“自丙午科(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按:此信中張之洞自稱是“余五旬外之人也”,但按《張之洞年譜》光緒三十二年(1905),應是六十八歲,應是““六旬外之人也”。但此時張仁權早已回國。

  (10)折桂探杏:指考中舉人和進士??婆e制度中的鄉試(考中為舉人)在每年的秋季舉行,此時桂花飄香,所以此榜稱為“桂榜”,考中者稱為“折桂”。禮部舉行的會試和接著舉行的殿試在每年春季舉行,紅杏初放,所以此榜稱為“杏榜”,考中的進士稱為“探杏”。

  (11)金馬玉堂:舊指翰林院或翰林學士?!敖瘃R”,漢代的金馬門,是學士待詔的地方;“玉堂”,玉堂殿,供侍詔學士議事的地方。

  (12)開:開始。肇(zhào),初始。

  (13)科甲中人:通過科舉考試中舉的人?!翱啤保瓶?,科舉考試;“甲”, 甲榜,是科舉制度中考中進士的別稱。因舉人、進士各為一榜,進士為甲榜,舉人為乙榜。

  (14)日本士官學校肄業:日本士官學校全稱為“日本陸軍士官學?!?874年正式建立。第一期學員入學招生對象為初中畢業生,學制3年,下設步、騎、炮、工4個專業。1945年日本投降后,陸軍士官學校被撤銷。肄(yì)業:習修學業。

  (15)盡得其奧:完全了解其中的奧秘。

  (16)勿憚勞,勿恃貴:不要害怕勞累,不要倚仗自己高貴身份。憚(dàn):畏懼;恃(shì):依仗。

  (17)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你只需要擔心自己不能自強自立,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你。

  (18)志之:牢牢記住。

  (19)抑余又有誡汝者:我還有話要告誡你。
抑(yì):抑或,這里是表示連接的文言詞,相當于“還是”。

  (20)貴介子也:尊貴者的孩子。劉伶《酒德頌》:“有貴介公子,搢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此時張之洞是湖廣總督,一品大員。

  (21)將不復可挾:將不能在作為仗持了。

  (22)萬一不幸肇禍 :萬一不幸闖禍。

  (23)汝此后當自視為貧民,為賤卒:你今后要把自己當成平民百姓,低賤的士卒。在封建社會,士卒的地位很低下,俗稱“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24)苦身戮力:艱苦奮斗,竭盡全力。戮(lù),合力,并力。

  (25)即后日得余之庇,畢業而后得一官一職:封建時代有“蔭恩”制度。即高級官員的兒子可以賜給一定的官職。庇:蔭恩、庇護。

  (26)予智自雄:自己認為自己很聰明,很了不起。

  (27)親炙之:親身受到熏陶。炙(zhì):燒烤,比喻受到熏陶。

  (28) 狹邪:本指小街曲巷,如北周·庾信《衛王贈桑落酒奉答》詩:“愁人坐狹邪,喜得送流霞”。后來多代指“妓女”或“妓院”。

  (29)勿妄外騖:不要胡思亂想,用心不專。妄:胡亂;騖(wù):追求。

  (30)竿頭日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31)父濤示:張之洞號“香濤”。示:古人書信中長輩或上級給晚輩或下級寫信落款處稱“示”。也可作為對來信的敬稱,如“賜示”。
 
【簡評】

  這是張之洞給留學在外的兒子張仁蠡的去信。同治九年(1871)春天,張之洞迎娶湖北按察使唐樹義的女兒唐氏??上Р婚L,這段婚姻只有兩年多,同治11年年底,唐氏病故,給張之洞留下了一個一歲半的兒子張仁蠡。從信中所說的“汝隨余在兩湖,固總督大人之貴介子也”和“今幸科舉早廢,否則汝亦終以一秀才老其身”,此信應寫于光緒三十二年五月四日前后。因為1905年,袁世凱會同張之洞、周馥、岑春煊、趙爾巽、與端方等地方督撫大員一起上奏朝廷,請立??婆e,推廣學堂。慈禧接受了立刻停止科舉的意見,隨后發布諭旨,宣布從清廷隨后發布諭旨,宣布從“自丙午科(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光緒三十二年張仁蠡三十四歲,張之洞六十九歲。這與隨后“七月十一”寫的第二封《與兒子書(力戒妄交)》中所說的“汝年已而立”和“父年力雖衰、精神甚健”相吻。到第二年光緒三十三年就改任體仁閣大學士、補授軍機大臣,離開湖北。9月到京,奉旨管理學部事務了。再從從信中所說的“汝出門去國,已半月余矣”和落款“五月十九日”來推斷,寫此信的時間應是光緒三十二年五月四日。

  此信主要表現了張之洞的家國情懷,其意義主要有二:

  第一,它告訴我們怎樣才是關愛子女。正如信中所言,張之洞此時“服官一品,名滿天下”,張權不僅是“總督大人之貴介子”,而且是長子,且又是五歲喪母,母親又是被張之洞在爭吵中踢斃,因此他對此兒特別憐愛,信中所說的“父母愛于,無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不離汝”絕非虛語。但是張之洞卻讓他遠出國門,到當時貧寒人家子弟也視為畏途的異國他鄉去學習軍事,鍛煉身心,而且反復告誡他一是要“勿憚勞,勿恃貴,勇猛剛毅,務必養成一軍人資格”,二是要“汝平日所挾以傲人者,將不復可挾”,“自視為貧民,為賤卒,苦身戮力”,將來即使為官作宦“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予智自雄”;三是要約束自己,檢點行為“尤戒有狹邪賭博等行為”。這對今日如何教子,尤其是將孩子送到國外留學的官二代、富二代,其冰鑒之用,自不待言。

  另外,培養孩子要關注孩子的特長,尊重孩子的意愿。張之洞少年及第,十六歲中解元,廿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又為清流領袖。自然愿意孩子走讀書做官這條路。但是,他發現張權不是這塊料,因為他“自幼即好弄”,不喜讀書,因而作出判斷,張權“決不能折桂探杏,為金馬玉堂中人物”,因而不顧“諸前輩猶多不以然”,毅然決然不讓他讀四書五經而送其入新式學校。張權在學校的表現“除體操外,絕無寸進”,更進一步證明了他的判斷。即使自己“少年登科,自負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憤愧欲死”,還是從實際出發,讓孩子棄文習武,送到日本去學習軍事。這就叫因材施教,這就叫尊重孩子的特長和愛好。想今日,有的家長為了高考或中考能加分,或者能上基礎知識分要求不高的體育、藝術類學校,逼著孩子去學他根本不感興趣的鋼琴古箏,油畫素描,體操球類,搞得孩子垂頭喪氣,學習路上如被押之囚犯,自己也護送陪讀,搞得疲憊不堪!

  第二,反映了張之洞作為一代名臣的救國方略和獻身精神。

  張之洞是位愛國者。他不滿晚清的腐朽政治,希望革新圖強。他對西方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有一定深度的認識,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整個中國近代社會改良派們所認同的開放主張,是繼曾國藩、李鴻章后,洋務運動的領袖人物,為中華民族重工業、輕工業及近代軍事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中國文化和教育事業也有著特殊貢獻。面對著“國事擾攘,外寇紛來,邊境屢失,腹地亦?!卑倏浊Н彽耐砬迳鐣?,他認為“振興之道,第一即在治國”。而“治國之道”,“練兵實為首端”。作者這一治國主張,是經歷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與列強抗爭的慘痛教訓得出的,其中就有自己的切膚之痛:光緒六年(1880) 1月,時為司經局洗馬的張之洞上疏,言《中俄條約》的“十不可許”,力主整修武備,治出賣主權的崇厚以“應得之罪”; 光緒九年(1883)任山西巡撫期間,便開始將。“練兵實為首端”這一治國主張付諸實踐:籌辦山西練軍,調李先義、吳元愷等管帶操練。1884年張之洞被調任兩廣總督。中法戰爭爆發后,張之洞積極主戰,支援臺灣抗法斗爭,建議清廷收編劉永福的黑旗軍。他還啟用老將馮子材入越南作戰,取得鎮南關大捷。后清廷一意屈辱求和,“不敗而敗”,張之洞“憤憤欲死”。 光緒十五年(1889),張之洞調任兩湖總督,作為大權在握的封疆大吏,他開始系統地實行“練兵實為首端”治國主張:光緒十五年4月,籌建槍炮廠于漢陽大別山;五月,建成鑄錢廠;11月 曉諭兩湖商民自購機器開采煤礦;光緒二十年2月 煉鋼廠開爐; 6月 籌練自強軍,擴充湖北槍炮廠。自己煉鋼鐵,自己造槍炮子彈,裝備自己新建的軍隊“自強軍”(后來改稱“綠營兵”),這就是張之洞付諸實踐的“練兵實為首端”的“治國之道”。但“練兵”僅有裝備還不行,關鍵還得有教官,張之洞一方面從德國請教官,但關鍵還得自己培養,于是,張之洞又一次為天下先,將自己的次子送到當時貧寒人家子弟也視為畏途的異國他鄉去學習軍事。為什么選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因為日本是明治維新后才改變落后面貌的,這與中國差不多,也與張之洞的改良主張相近。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前身為創建于1868年的京都兵學校,次年遷往大阪,稱大阪兵學寮。1871年遷往東京,稱東京兵學寮。1873年海軍兵學寮成立后,改稱陸軍兵學寮。1874年,根據《陸軍士官學校條例》正式建立陸軍士官學校,首任校長為曾我祐準,由陸軍卿直接領導1875年,第一期學員入學招生對象為初中畢業生,學制3年,下設步、騎、炮、工4個專
  業1896年增設后勤專業1945年日本投降后,陸軍士官學校被撤銷。該校重視軍國主義精神教育,強調提高學員的文化水平和戰術素養,為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培養了大批高級將領,其中6人曾擔任內閣首相。張之洞希望自己的長子在這所軍校內“勿憚勞,勿恃貴,勇猛剛毅,務必養成一軍人資格”,今后成為“正在用武之秋”的“國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張之洞的救國方略正確與否,自然值得商討,但其為國圖強的愿望以及為國舍親的精神是應該肯定的。

  同上封《致雙親書(說明苦衷)》一樣,這封《與兒子書》也有一些與歷史相違背之處。如上所言,科舉考試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廢除的。信中張之洞對張仁蠡說:“今幸科舉早廢,否則汝亦終以一秀才老其身”此信就應當在光緒三十二年。按《張文襄公年譜》1906年張之洞69歲,這與信中說的“余五旬外之人也”不相吻合。如果說“五旬外”似“六旬外”之筆誤,張仁蠡出國留學又應是24歲(時間推斷見上封信),這與信中所說的“汝年已而立”又相差甚遠。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来县| 娄底市| 舒城县| 巫山县| 年辖:市辖区| 麟游县| 二连浩特市| 秦安县| 高台县| 岳阳市| 青海省| 太保市| 乌恰县| 山西省| 肥东县| 牙克石市| 甘孜县| 高台县| 松潘县| 兴安县| 沙坪坝区| 龙陵县| 广昌县| 永川市| 磐安县| 夹江县| 玉溪市| 大英县| 来凤县| 葫芦岛市| 卢龙县| 敦化市| 德保县| 纳雍县| 镇康县| 喀什市| 剑阁县| 蛟河市| 区。| 丹棱县|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