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孔子塑像
近日,諸多媒體報道孔子像這一新聞,指出雕像內藏三大看點:一、“位置特殊,意義非凡”;二、“孔子是中國文化的名片”;三、“雕像造型似巨石似高山,象征孔子是跨越時空的精神坐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泰山,是我們膜拜的豐碑。”
這雕像面向車水馬龍的長安大街,巍峨奪目,吸引過往公眾駐足瞻仰,從而得到心靈感應,生發(fā)時代的聯想和歲月的慨嘆。它不僅是一尊藝術的圣像,而且是一種思想的載體;不僅是一脈歷史的傳承,而且是一面現實的旗幟。
孔子過世已兩千四百九十年,孟子過世兩千三百年。漢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后歷代當權者都推崇儒術,奉為治國方略。各時期的知識階層,把儒學當經典,尊為修身的規(guī)范。而今,標示儒家風范的雕像,矗立在天安門旁……
1974年,神州曾折騰起一場“批林批孔”。那時代的當權者認為:“儒家是開倒車的。林彪是尊孔的?!睘榉乐埂皬捅俚雇恕睆亩穸ā拔幕蟾锩保八娜藥汀卑选芭峙住泵^指向正主持整頓的所謂“現代黨內大儒”。
“五四”時期也曾“打孔家店”,但跟“批林批孔”實質不同。前者,為的是反封建,如李大釗所說:“非掊擊孔子本身,乃掊擊專制政治之靈魂也。”后者,則為的是維護專制。歷史的發(fā)展在實踐中證明,大革文化命的“批林批孔”等運動,才是倒行逆施。
儒學傳承至今仍有其活力,表明它剝蝕掉糟粕后更凸顯為人類生存發(fā)展不可或缺的普遍價值。因而,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指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諸多國家有識之士表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兩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p>
孔子學說的核心在“仁”與“禮”?!叭省保伺c人相互親愛,“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的是人道主義?!岸Y”,用道德和禮教治理國家,“為政以德”,體現的是高尚精神和科學秩序。“仁”與“禮”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對任何時代任何制度都是適用的。中華民族走上復興之路,何嘗不可借鑒“仁”與“禮”內涵。
論及當權執(zhí)政和道德修養(yǎng),孟子所言更具體:“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薄拔母铩焙平偈讗?,就在教唆人性之惡。斗爭要天天講,造成了人與人間猜忌、拼搏,以致“無法無天”、“你死我活”。
幸而進入了新時期,人性之善逐漸復歸。但已被摧毀的信仰,需要在漫長的救贖過程中重生。而新時期又出現新課題:經濟迅猛增長,卻未有效遏止新形態(tài)的“禮崩樂壞”:權力與金錢勾結,腐敗和不仁肆虐……
當此之際,儒學再次引人關注:“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泵献拥慕虒?,千百年被奉為人生的座右銘。這些格言,耳熟能詳又歷久彌新,仿佛就是針對現實社會的某些弊端發(fā)出的。
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規(guī)劃建議,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方面汲取孔孟倫理原則,提出了更符合實際的建議:“提倡修身律己、尊老愛幼、勤勉做事、平實做人,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p>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和諧、追求和睦、堅持和平,儒學在歷史長河中既保持其仁愛精神特質,又帶有不同時代之文化烙印,為世界文明的延續(xù)做出過重要貢獻。這種民族精神,必將繼續(xù)發(fā)揮其純凈人類心靈的作用。
新年伊始,孔子雕像矗立在天安門旁,何止增添了文化的新地標,更是使人們領悟感召,增進仁愛之心,儒學在全社會和全世界必將更深遠地鳴響合乎歷史發(fā)展與人類利益的時代強音。
《人民政協報》2011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