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我們從儒家那里繼承什么,又該怎樣繼承

?

  2011年1月11日,一座總高9.5米的孔子雕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廣場落成,在天安門廣場地帶引人注目。雕像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題字者為饒宗頤先生。對此,有學者說,孔子回來了。

  以共同價值為標準,抽象繼承為方法,現代闡釋為途徑,大約就能解決“繼承什么”和“怎樣繼承”的問題。

  孔孟的“仁學體系”,它有一個靠得住的基礎(親親之愛),一個行得通的方法(忠恕之道),還有一條做得到的底線(惻隱之心)。靠得住,行得通,做得到,就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空頭支票”,這很了不起。

孔孟的所有思想,所有概念,都有時代的背景和歷史的語境。比如“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就是在宗法制度的背景下說的。

  三綱要不得,五常就要得嗎
  餿了的飯菜,怎樣“創造性轉化”?

  2010年12月2日《南方周末》刊登的《究竟怎樣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是一次重量級學者的對話。杜維明、袁偉時兩位老先生,溫文爾雅坐而論道,心平氣和談古論今,十足的大家風范,確實令人敬佩,也確實給人啟迪。

  不過恕晚輩直言,先生們的某些說法,恐怕還可以商量。比如兩位先生都說,三綱要不得,五常可以有,我就覺得很可疑。民進黨要跟陳水扁切割,都不容易,何況三綱跟五常?這兩個,當年可沒實行“AA制”,反倒俱為一體,共存共榮。它們之間,其實是綱目體用關系,即三綱為綱,五常為目;三綱為體,五常為用;三綱為皮,五常為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三綱沒了,五常還會有存在的合理性?

  更何況所謂“五常”,本身就問題一籮筐。且不說董仲舒在孟子的“仁義禮智”之外再加一個“信”,是何等的不倫不類;也不說這五個字,是不是都能進行現代闡釋,變成現代價值。就算是吧,那么可以拿出來說,拿過來用的,又豈止“仁義禮智信”?比如忠,比如恕,比如勇,都不比“信”差。既然如此,整出個“仁義禮智,忠恕信勇”的“八常”,不行嗎?為什么只能“五常”呢?又不是聯合國。

  所以,我真的想不明白,干嘛一定還要留著“五常”?也許,先生們對我們的文化傳統太有感情了,總希望能保留和搶救多少,就保留搶救多少。因此,杜維明先生甚至提出,“儒學要對一些糟粕”進行“創造性轉化”。

  這又讓我看不懂。沒錯,神奇可以化為臭腐,臭腐也可以化為神奇。這樣看,糟粕也未必不能轉化為精華。但是對不起,第一,這是道家的辯證法,儒家似乎不這么講。第二,就算糟粕可以變成精華,也得先承認那是糟粕。第三,也不是所有的糟粕,都能變成精華。比方說,餿了的飯菜,怎樣“創造性轉化”?變成“腦白金”嗎?

  三綱五常,就是“餿了的飯菜”。因為以前,這玩意是可以吃的。我們中國人,也吃這一套,還吃了兩千多年。不過,在漢代,它是“新鮮飯菜”;后來,是“家常便飯”。辛亥革命后,就變成了“剩飯剩菜”。加上又沒放進冰箱,哪里還能再吃?那可是要拉肚子的。

  五倫早已不倫
  某些已經死去的,就讓他“死在沙灘上”。

  肯定五常,或許是因為要肯定五倫。原因,則大約因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傳統社會五種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號為“五倫”,也叫“五常”。由此產生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就叫“人倫”。具體內容,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在杜先生那里,是被看作“普適價值”的。那么請問,君臣有義,還需要嗎?不需要了吧!夫婦有別呢?杜先生說還要。因為這個“別”,不是差別,而是分別。比如以前是男主外女主內,現在也可以女主外男主內,等等。

  這又讓我不明白。一個家庭,為什么一定要“有人主外,有人主內”呢?都主外,也都主內;或者因時、因事、因人而異,輪番主外主內;甚至有事“一致對外”,無事“共享天倫”,不分主外主內,不行嗎?何況還有實行“AA制”,各人的內外自己主張,自己打理的,也沒見天塌下來。“主外主內”的“夫婦有別”,究竟有什么必要?就算有,那也是家庭內部的分工,為什么要作為道德規范提出來?如果但有“分別”就關乎“道德”,那么請問,授精懷孕的“男女有別”,難道也是?

  還有“長幼有序”,也成問題。大哥哥和小弟弟,為什么一定要有道德上的序列呢?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為什么必須規范為“兄友弟恭”?平等相愛,就不行嗎?我在家里就是老大,我一點都不覺得對兩個弟弟,要擺什么哥哥的譜!

  一個要不得(君臣有義),一個沒必要(夫婦有別),一個很可疑(長幼有序)。所謂“五倫”,豈非丟了半壁江山?這樣的“半吊子”,豈非早已“不倫”?

  所以我說,儒家的很多東西,恐怕都是“餿了的飯菜”。就算依照袁偉時先生提出的附加條件,把它們“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礎上”,怕也無法“起死回生”。何況能不能這樣重建,也還難說。畢竟,諸如“五倫”之類,只是在傳統社會才有意義。傳統社會既已“無可奈何花落去”,傳統道德又何必一定要“似曾相識燕歸來”?

  因此,某些已經死去的,比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等,就讓他“死在沙灘上”,用不著再去“創造性轉化”。我們需要繼承的,只能是確有生命力的東西。

  一個標準:共同價值
  沒有哪個民族,會把仇恨當作核心價值觀。

  其實,儒學當中,可繼承的東西很多,比如“仁”。

  仁愛是儒家的核心價值,仁學是孔孟的卓越貢獻。它的基礎,是一種“人皆有之”,因此可以“不證自明”的“人性的善”,這就是“親親之愛”。既然是“親親”,那么,子女要愛父母,父母也要愛子女,這就是“對等相愛”。同樣,親兄弟要愛,堂兄弟、表兄弟、族兄弟,以及相當于兄弟的鄉親、同學、戰友、少數民族和外國人,也要愛。這就是“順序延伸”。于是,從縱向的孝和橫向的悌出發,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可以讓世界充滿愛。這是一個偉大的理想。

  何況做起來也不難,不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忠恕之道”。這是行得通的。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強加于別人,有什么難呢?就算沒能力幫別人立,幫別人達,不嫉妒,不破壞,不阻擋,總做得到吧?

  如果連這也困難,那么,還有“惻隱之心”作為底線。前不久,許多媒體,都相繼報道了當年的紅衛兵向被迫害者道歉一事,很讓國人震撼。其實反過來想,如果那時他們能有“不忍之心”,又怎么會對老師和長輩惡語相加,拳打腳踢?也就沒有后來的良心譴責和內心煎熬了。“于心不忍”這“一念之善”,豈非極其重要?

  這就是孔孟的“仁學體系”。它有一個靠得住的基礎(親親之愛),一個行得通的方法(忠恕之道),還有一條做得到的底線(惻隱之心)。靠得住,行得通,做得到,就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空頭支票”,這很了不起。

  不過更重要的,還在于仁愛作為儒家的核心價值,同時也是人類的共同價值,體現了人類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追求。事實上,東方與西方,過去與現在,沒有哪個民族,會把仇恨當作核心價值觀。因此,盡管孔孟仁學當時就遭人詬病(比如墨家的批判),后世也遭人質疑(比如“五四”的批判);也盡管它的某些具體內容,包括父慈子孝和兄友弟恭,仍不乏可以商量之處,但它的基本內核是合理的,也是可以繼承的。

  符合人類共同價值的,就弘揚之;不符合,就拋棄之。這就是我主張的取舍標準。

  一個方法:抽象繼承
  也許得把儒學 “放進洗衣機,再加漂白粉”。

  有標準,還要有方法。標準,講“繼承什么”;方法,講“怎樣繼承”。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繼承?

  照單全收是不行的,拿來就用是不行的,不加改造也是不行的。因為孔孟的所有思想,所有概念,都有時代的背景和歷史的語境。比如“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就是在宗法制度的背景下說的。依照宗法制度,所有的貴族,包括天子之王族,諸侯之公族,大夫之氏族,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傳嫡長子,世代相傳,萬世一系,是為“嫡系”,也叫“大宗”。大宗之子,世代為君,或為國君,或為家君。他們的兒子,就是“君子”,即“君主之子”。不是嫡長子的次子和庶子,分出去成為“小宗”。分到最后,最小的小宗,已經做不成貴族,只能做庶民,這就是“小人”,即“小宗之人”。

  小人(小宗之人)在家族里,不能跟君子(家君之子)平起平坐。女人在家庭里,也不能跟男人平起平坐。這就叫“男尊女卑,嫡尊庶卑,君尊臣卑”。但是,大宗小宗,都是同宗;女人男人,都是家人。疏遠女人和小人,他們當然要抱怨。這就是“遠之則怨”。反過來,如果太親近,他們又會沒大沒小,忘了規矩。這就是“近之則不孫(遜)”。親近也不行,疏遠也不行,所以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毫無疑問,孔子這個說法,明顯地帶有性別歧視和階級歧視的色彩。但是完整地看,卻又有合理成份。什么合理成分?凡事都要有“度”。遠了近了,都不合適。同樣,快了慢了,多了少了,長了短了,也不合適。適可而止,恰到好處,才合適。

  這就是中庸了。中庸作為思想方法,正如仁愛作為社會理想,都是孔子留下的寶貴遺產,可以繼承,也必須繼承。只不過,不能“直接繼承”,不能“具體繼承”,不能“全盤繼承”。比方說,不能再講“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那又怎么辦?抽象繼承,也就是把其中的合理部分抽離出來,不要“核桃殼”,只吃“核桃仁”。比方說,不要“為難養也”,只要中庸。

  顯然,這是一項挺費事的工作。看來,也許得把儒學“放進洗衣機,再加漂白粉”,沖了又沖,洗了又洗,一直洗成“灰色”為止。

  一個途徑:現代闡釋
  只有經過現代文明的打磨和洗禮,儒家思想才能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其實,儒家思想當中,有麻煩的不僅“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比如“親親相隱”(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就同樣麻煩。

  毫無疑問,孔子的這個主張,很人性也很人道。因為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師生之間互相告發,其實是很野蠻的,更不用說抓起來嚴刑逼供了。因此,現代法學的主流意見,便認為近親屬可以“知情不報”。他們在法庭上,也有權提供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證據,沒有義務提供不利證據,甚至可以不出庭。這就是“免證特權”,已為許多現代國家的法律所采納。可見,親親相隱,有著合理的內核,而且是符合人類共同價值的。

  可惜,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比方說,如果父親是漢奸,兒子是八路呢?如果這父親還帶了日本鬼子來燒殺掠搶,甚至輪奸了兒媳婦呢?再比方說,紀檢委的干部,手上掌握了兒子貪腐的材料,要不要交出去?不交,就違背了“執法如山”的組織原則。交,則違背了“親親相隱”的道德原則。請問,他又該怎么辦?

  也只有一個辦法,即明確“親親相隱”是權利,不是義務。是義務,當八路的兒子就不能殺死做漢奸的父親,當領導的父親也不能舉報有貪腐嫌疑的兒子。是權利,就可以選擇。他可以“知情不報”,這是行使“免證特權”;也可以“大義滅親”,這是放棄“親親相隱”。但不論行使和放棄,都是公民的權利,也是他的自由,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自由。

  看來,親親相隱也好,其他什么也好,都不但只能“抽象繼承”,而且必須“現代闡釋”。這就要引進自由、平等、人權等現代觀念,立足于公民權利、民主政治、法治社會等現代意識。有此“他山之石”,方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事實上,穿越了兩千年歷史的儒家學說,原本只是銹跡斑斑的出土文物。只有經過現代文明的打磨和洗禮,才能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墨家、道家、法家,所有諸子百家和傳統文化,也都如此。

  以共同價值為標準,抽象繼承為方法,現代闡釋為途徑,我們大約就能解決“繼承什么”和“怎樣繼承”的問題。此即所謂“愚者之得”,懇請杜先生、袁先生和諸位方家賜教。如有唐突,亦請海涵!

《南方周末》2011年1月26日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枝特区| 西乌珠穆沁旗| 德兴市| 思南县| 墨竹工卡县| 交口县| 巧家县| 南陵县| 岑巩县| 东乡族自治县| 阳新县| 屏南县| 通江县| 斗六市| 荣昌县| 元谋县| 重庆市| 宁河县| 衢州市| 大宁县| 东港市| 福州市| 邵阳市| 集安市| 祁连县| 元氏县| 油尖旺区| 饶河县| 修水县| 玛沁县| 宜川县| 监利县| 保亭| 涟源市| 绥江县| 乐业县| 南投县| 普安县| 调兵山市| 蒙城县| 周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