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呂澂與熊十力論學函稿評議

注釋:

(注1)P.295-388。

(注2)臺北,文殊出版社,1988,P.255-303。

(注3)人民出版社,1984。

(注4)臺灣,廣文書局翻印,1962;湖北,十力叢書原版,1947。

(注5)臺北,學生書局,1982,三版,P.7。

(注6)臺北,明文書局,1987,p.37。

(注7)原書,p.208-219。

(注8)同上,P.219。

(注9)京都,同朋舍,1987,P.58~59。

(注10)文殊版,《呂澂文集》,P.256。

(注11)同上,P.257-258。

(注12)同上,P.258-259。

(注13)同上,P.259。

(注14)同上,P.260。

(注15)見方東美,〈與熊子貞先生論佛學書〉,載《中國大乘佛學》,臺北,黎明書局,1984,P.655。

(注16)收在臺北文津版,《新唯識論》,1976,P.211。

(注17)林安梧輯,臺北,全國出版社,1980,P.65-182。

(注18)郭齊勇等於1984年完成;臺灣文津書局翻印,1976,P.211-235。

(注19)撰於1948牛年,現(xiàn)收於妙云集下,《無諍之辯》,臺北,正聞出版社再版,1976,P.1-56。

(注20)郭齊勇書,P.214-215。

(注21)載《禪心》第四期,1987年8月30日。

(注22)第二封回信,1943年4月12日。

(注23)見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自序〉,臺北,問學出版社,1977,P.5。

(注24)見郭齊勇,《熊十力與傳統(tǒng)中國文化》,P.20-21。

(注25)《獅子吼》,28卷8期轉(zhuǎn)載,1989年8月,P.24-37。

(注26)見呂澂撰〈親教師歐陽先生事略〉,收在文殊版《歐陽竟無文集》,P.7-12。

(注27)見呂澂前引文及歐陽撰的〈覆魏斯逸先生書〉,載文殊版《歐陽竟無文集》,P.349-351。

(注28)見呂澂,〈親教師歐陽先生事略〉,前引書,P.9。

(注29)文津版,《新唯識論》,P.625。

(注30)文津版,《新唯識論》,P.4。

(注31)同上,P.3。

(注32)同上,P.5-6。

(注33)同上,P.6。

(注34)同上,P.7-8。

(注35)同上,P.8-9。

(注36)同上,P.33。

(注37)見《熊十力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P.246。

(注38)第十三卷,5-8期。

(注39)文津版,《新唯識論》,P.20-21。

(注40)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自序〉,P.4-5。

(注41)見梁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P.52-55。

(注42)同上,P.68-69。

(注43)見梁漱溟〈憶熊十力先生〉,載《勉仁齋讀書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P.85。

(注44)牟著,《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72,P.112-113。

(注45)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P.4-5。

(注46)《呂澂文集》,P.260。

(注47)見《呂澂文集》,P.159-165。

(注48)載《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三卷,1-4期,1943年9月。

(注49)載《現(xiàn)代佛學》,1961,6期。

(注50)載《現(xiàn)代佛學》,1962,5期。

(注51)載《現(xiàn)代佛學》,1962,5期。

(注52)載《現(xiàn)代佛學》,1962,5期。

(注53)載《中國哲學》,第二輯,1980。

(注54)《呂澂文集》,P.261。

(注55)同上。

(注56)同上。

(注57)同上,P.260。

(注58)可參考張曼濤主編,《現(xiàn)代佛教學術(shù)叢刊》,NO.35,《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jīng)考辨》,臺北,大乘出版社,1978,共收23篇,洋洋大觀,作者包括:章太炎、梁啟超、歐陽、唐大圓、王恩洋等著名學者。

(注59)《呂澂文集》,P.261。

(注60)同上。

(注61)同上。

(注62)同上,P.262。

(注63)同上。

(注64)同上。

(注65)同上。

(注66)同上。

(注67)轉(zhuǎn)引,郭齊勇,《熊十力與傳統(tǒng)中國文化》,P.21-22。

(注68)臺北,廣文書局,1962。

(注69)原書,卷四,P.1。

(注70)同上。

(注71)同上,P.2。

(注72)同上。

(注73)同上。

(注74)同上。

(注75)同上。

(注76)同上。

(注77)同上。

(注78)原注:易日富有之謂大業(yè),言生活力之深固與盛大也。

(注79)原注:吾之生也,獨化已耳。不自明,而尋來源於外,非騎驢覓驢而何?

(注80)原注:納群生於虛立之大原,與眾投失於故懸之鵠的,有以異乎哉。

(注81)同前書,P.2。

(注82)如注中之語。

(注83)同前書,P.2。

(注84)同前書,P.3。

(注85)以上,可參考高楠順次郎的《佛教哲學要義》,臺北,正文出版社,1973,P.24-36;與及舟橋一哉,《業(yè)的研究》,臺北,法爾出版社,1988,P.3-195。

(注86)《語要》,卷四,P.3。

(注87)同上,P.4。

(注88)同上。

(注89)同上,P.6。

(注90)見〈與熊子貞先生論佛學書〉,《中國大乘佛學》,P.653-674。

(注91)《呂澂先生文集》,P.263。

(注92)同上。

(注93)同上,P.263-264。

(注94)同上,P.264。

(注95)同上。

(注96)臺北,正聞出版社,1986,三版。

(注97)原書,P.347。

(注98)同上。

(注99)《呂澂先生文集》,P.265。

(注100)同上。

(注101)同上,P.266-267。

(注102)同上,P.267。

(注103)同上,P.269-270。

(注104)同上,P.271。

(注105)同上,P.272。

(注106)同上,P.271、P.276。

(注107)同上,P.272。

(注108)同上,P,272-273。

(注109)大正二,P.81ba;南傳一三,P137-140。

(注110)大正二,P.342a。

(注111)大正二,P.69b;南傳一四,P.237。

(注112)卷一七,P.15。

(注113)以上參考印順,《修定一修心與唯心,秘密乘》,臺北,正聞出版社,1989,P.1-10。

(注114)《呂澂先生文集》,P.274。

(注115)同上,P.275。

(注116)同上,P.275-276。

(注117)同上,P.276-277。

(注118)前信語,P.267。

(注119)同上,P.266。

(注120)同上,P.277。

(注121)同上,P.281-282。

(注122)同上,P.283。

(注123)同上,P.283-284。

(注124)同上,P.284。

(注125)同上,P.285。

(注126)同上,P.286。

(注127)同上,P.287。

(注128)同上,P.287。

(注129)同上,P.288。

(注130)同上,P.289。

(注131)原注:《成唯識論》,卷八,說法與法性,非一非異,亦指共相,蓋自瑜珈尊視《阿毗達磨經(jīng)》以來,此意益以顯然矣。

(注132)原注:詳見巴利圣典學會所編《巴利文字典》,此籍鉤稽三藏,歷時十年而成,訓詁甚確。

(注133)P.287。

(注134)原注:凈字,梵文原是明凈,與清凈異。

(注135)P.288-289。

(注136)P.288。

(注137)P.288。

(注138)P.289。

(注139)P.290。

(注140)P.290。

(注141)P.290-291。

(注142)P.291。

(注143)P.292。

(注144)P.292。

(注145)P.293。

(注146)P.293。

(注147)P.292。

(注148)P.294。

(注149)P.298。

(注150)P.294。

(注151)見呂澂,〈略述有部學〉,文殊版,《呂澂文集》,P109-117。

(注152)參考關(guān)泰和譯,〈印度大乘佛教三宗概論〉,載《大乘佛教漫談》,臺北,大乘佛教出版社,1980,P.1-104。

(注153)原注:六經(jīng)只是《成唯識論》所依,且如來出生,即是《華嚴》一品,何得并稱為六?

(注154)P.294-295。

(注155)P.295。

(注156)見《呂澂文集》,P.111-112。

(注157)P.295。

(注158)P.295。

(注159)P.295。

(注160)P.295-296。

(注161)P.296。

(注162)P.296。

(注163)P.297-298。

(注164)P.298-299。

(注165)P.302-303。

(注166)見郭著,《熊十力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P.219。

(注167)原書第九章第十八節(jié),P207-219。

(注168)杜著,〈孤往探尋宇宙的真實─重印《尊聞錄》序。

(注169)陳著,《中國哲學資料書》,第四十三章,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73年。第四版。

(注170)可參考郭齊勇,《熊十力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第九章,第廿七節(jié)、廿九節(jié)、卅節(jié)。

(注171)見方著,《中國大乘哲學》,P.653-674。

(注172)見郭著,《熊十力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P.228-229。

(注173)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注174)見《體用論》,P.151,亦見于他書。

(注175)原書,P.118-119。

(注176)原書,P.153-154。

(注177)原書,P.439-453。

(注178)原書,第五章、第六章,P.435-556。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系《東方宗教研究》新一期,1990年10月,頁219~261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市| 嘉禾县| 沈阳市| 英山县| 兴隆县| 太仆寺旗| 孙吴县| 阳高县| 鄱阳县| 亳州市| 阜平县| 永新县| 广元市| 卫辉市| 托克逊县| 公主岭市| 宝丰县| 琼结县| 凯里市| 成安县| 曲阳县| 乌拉特后旗| 松原市| 西乌珠穆沁旗| 栾川县| 西宁市| 汤原县| 综艺| 乐平市| 临夏市| 日土县| 平度市| 彝良县| 鹰潭市| 临桂县| 雷州市| 义乌市| 桐乡市| 兰州市| 巴林右旗| 高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