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港臺主要漢學雜志近期目錄(十一)

31、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古代庶民社會

20140615_022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作  者:邢義田、劉增貴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

內容簡介:

「齊民」之不齊——一份兩千多年前司法文書揭示的社會(杜正勝)
「萬里同風」——帝制中國初期「移風易俗」的歷史意義(王健文)
秦漢基層社會單元「里」的結構與功能(王子今)
長沙走馬樓吳簡「嘉禾六年(廣成鄉)弦里吏民人名年紀口食簿」集成研究——三世紀初江南鄉里管理一瞥(侯旭東)
漢代結僤習俗考(初山明)
漢代的麻布及相關問題探討(馬怡)
秦漢平民的讀寫能力——史料解讀篇之一(邢義田)
庶民的識字能力與文字傳達的效用(富谷至)
漢代之信仰、想象、與幸福之追求(蒲慕州)
漢代葬俗中的時日信仰(劉增貴)
東漢建初四年「序寧簡」考釋(下倉涉)
一粟居讀簡記(四)(王輝)
清華簡〈系年〉所記西周史事考(朱鳳瀚)
清華簡〈耆夜〉初讀及其相關問題(李峰)
試說簡牘文獻的年代梯次(陳偉)
談戰國文字的特殊形構——承繼與創新(林素清)
六朝《毛詩》異文所見經師傳承與歷史層次——以陸德明《毛詩音義》為例(虞萬里)
九店56號楚墓第1–3號簡考釋(林清源)
岳麓秦簡〈占夢書〉的文字特征試論(陳松長)

32、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跨越海洋的交換

20140615_023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

作  者:朱德蘭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

內容簡介:

【交流與媒介】
17世紀初九州島中部海港與閩南海商網絡:肥后地域之明人墓與唐人町(中島樂章)
清代的中日貿易與唐通事(劉序楓)

【人員移動】
港市與華人:晚明東亞貿易商埠形成之華人因素(鄭永常)
19世紀中葉巴達維亞的華人新移民:以吧城華人公館(吧國公堂)檔案資料為中心的分析(聶德寧)

【商品交換】
Packing for Success: Sago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ese Trade(Paul Van Dyke(范岱克))
臺灣與日本之間米與海產品的交換:長崎華商泰益號的跨越海洋網絡(1901–1910)(辛德蘭)

33、臺灣客家聚落之信仰調查:變與不變——義民爺信仰之擴張與演變

20140615_024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

作  者:吳學明、林柔辰 合編

出版單位: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內容簡介:

  本書《臺灣客家聚落之信仰調查:變與不變——義民爺信仰之擴張與演變》為臺灣客家研究專題計劃主題委托案成果之一,以作者之一吳學明教授過去研究歷程所涉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之議題為基礎,透過文獻建構信仰形成背景,并調查全臺以枋寮義民爺為主神的分香廟,歸納該信仰于各時期、各分香廟的建立與發展,及與新聚落居民的聯結情形,以全面性地分析義民爺信仰的演變,來說明發展過程「變與不變」的多元化現象,期能深入呈現臺灣客家義民爺信仰史實,形塑出其多樣風貌,及形成的背景知識和所體現的時代意義。

34、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上、下)

漢學封面-主標-信仰實錢與文化調適-上冊-1114-修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

作  者:康豹、劉淑芬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

內容簡介:

【佛教與社會】
空王?空王佛?大空王佛―北朝末?隋?唐時期尊格的展開(手島一真)
The Legacy of the Tantric Angels(Meir Shahar(夏維明))
Searching For a Better Return: Premortem Death Rituals (nixiu 逆修 , yuxiu預修)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and Society(James Robson(羅柏松))
A History of the Bathhouse in Chinese Buddhist Monasteries(John Kieschnick(柯嘉豪))
中國的圣僧信仰和儀式(四至十三世紀)(劉淑芬)

【宗教藝術】
十王地藏信仰圖像源流演變(張總)
佛教藝術與唐朝宮廷──綴織當麻曼荼羅圖管窺(大西磨希子)
佛教造像緣起與瑞像的發展(嚴娟英)
盛唐四川地區的道教摩崖造像──以安岳玄妙觀為主的考察(林圣智)

【道教】
道經之河──從四個道教實例發現容納與流變、淘汰與自凈的現象(李豐楙)
「祝由」醫學與道教的關系──以《圣濟總錄.符禁門》為主的討論(林富士)
Scriptures New and Old: Lu Xiujing and Mastery (Stephen R. Bokenkamp(柏夷))
Wuchang Exorcisms: An Ethno-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John Lagerwey(勞格文))

【中國近代宗教──挑戰、應變與創舉】
近代中國的扶乩、慈善與「迷信」──以印光文鈔為考查線索(王見川)
A Question of Control: Licensing Local Ritual Specialists, 1850-1950 (Vincent Goossaert(高萬桑))
“Supersti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On the Impact of Temple Destruction Campaigns in China, 1898-1948 (Paul R. Katz(康豹))
The Politics of Redemption: Redemptive Societies and the Chinese State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David Ownby(王大為))

35、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東亞考古的新發現

漢學封面-東亞考古的新發現-0924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

作  者:陳光祖、臧振華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

內容簡介:

晚商王朝的族氏與族氏政治(黃銘崇)
文化·記憶·傳記──新石器時代至西周時期玉璜及串飾(黃翠梅)
良渚文化的神人獸面像──玉器時代觀念形態和美術形式的個案研究(方向明)
臺灣史前時代玉器制造與資源控制(劉益昌)
Rethinking Tapenkeng Culture in the Early Neolithic Taiwan and the Issue Relating to Austronesian Homeland(李匡悌)
從中國東南沿海到太平洋──由考古學新證據看南島語族史前史(洪曉純)
中國嶺南地區的舊石器(謝光茂)
福建舊石器考古新進展(范雪春)
八仙洞考古的新發現兼論臺灣舊石器文化的年代與類緣問題(臧振華)

36、先秦墨家學說研究

20140615_027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作  者:湯智君 著

出版單位:臺北:文津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擷選八篇論文,第壹、貳兩篇探討儒、墨兩家論辯相爭的議題,和兩家思維取向與方法的差異。第叁、肆兩篇探討墨家「非攻」卻贊成義戰,戰國末葉衰微后,除了轉型為名家,部分墨家后學歸隱于鄉野任俠,墨家的義勇精神也形成我中華俠義文化傳統。第伍、陸兩篇探討墨家方法論和在光學與機械學的科學思想。附錄兩篇在厘清墨家非「攻」與備「守」的堅持,及其科學實踐。

作者簡介:

  湯智君,現任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著有《墨學之「義」之考察》(收錄于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十編)、《墨子、韓非子研究論集》等專書。另著有〈墨、韓二子思想關系研究〉、〈墨子的施教與影響析論〉、〈先秦墨子喪葬思想初探〉、〈孔、墨「命」說之異同研究──從「知天命」和「非命」二說談起〉等二十余篇墨學與法家韓非子學相關論文于國內期刊或學報。

37、唐前歌舞

20140615_028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作  者:葉桂桐 著

出版單位:臺北:文津出版社

內容簡介:

  《唐前歌舞》是一部試圖解決唐前中國歌舞演進歷程中的若干重大疑難問題,探討唐前中國戲劇演進歷史以及若干重大戲劇理論問題的專著。

  《詩經》中歌與舞之關系,六詩之次第、演變及其美學特征,四言詩與周樂之關系,漢魏六朝記譜方法,六朝道曲遺曲,漢魏六朝的聲辭系統與唱法,千古之謎《公莫舞》等樂府古辭,《孔雀東南飛》演唱方式,中國戲劇成熟較晚的原因,唐代戲劇在中國戲劇史上的地位,王國維與任半塘先生的戲劇理論之異同等等學術難題,都有所突破或推進,為中國音樂史、舞蹈史、文學史、戲劇史、語音史、文化史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觀點、新資料、新依據。

作者簡介:

  葉桂桐,山東省萊州市人,1969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87——1989年在北京師范大學作訪問學者,師從鍾敬文、張紫晨先生學習民俗學與民間文藝學。后入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師從蔣和森先生學習研治明清小說,獲文學博士學位。原為魯東大學教授,現為山東外事翻譯學院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詩歌與中國古代小說。代表性著作為《論金瓶梅》(博士論文)、《中國詩律學》、《中國古代小說概論》、《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詩歌的互動》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論〈公莫舞〉非演出劇本腳本考》(《文藝研究》1999年第6期)獲2000年山東省優秀社科論文一等獎。

38、年輕世代與客家社會、文化之研究:以云林詔安客家族群為例

20140615_029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作  者:陳逸君、顏祁貞 合編

出版單位: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內容簡介:

  本書《年輕世代與客家社會、文化之研究:以云林詔安客家族群為例》為臺灣客家研究專題計劃主題委托案成果之一,以云林縣境內的詔安客家族群為例,討論其年輕世代對族群社會、文化的認同現況,包括調查培育其認同意識的家庭及社群,以及形構其認同的各種文化資源等面向;希望藉由本項從族群人類學觀點的研究,提供詔安客家的族群敘事,進而分析詔安客家的認同機制,并比較呈顯出其年輕世代對自身族群社會、文化認同的現況。

39、南社詩話考述

20140615_030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作  者:林香伶 著

出版單位:臺北:里仁書局

內容簡介:

  南社(1909-1923)為數千人,社員以傳統舊詩為創作主體,并于報刊、別集等處發表百部以上的詩話,實乃近代文學重要資產之一。本書為第一部以南社成員詩話考掘為本的專書,經作者長年收集而成,不拘于傳統詩學或近代新詩等內容,且不受南社活動時間所限。以作者簡介、版本館藏、內容提要、研究資料為綱,共收錄58位作者、105部詩話,書末并附「南社詩話編年簡表」,可概見南社詩話發展脈絡。

作者簡介:

  林香伶,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博士,現任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學資源中心主任、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南社與柳亞子研究分會名譽理事、蘇州南社研究會顧問等職。著有專書《南社文學綜論》、《反思.追索與新脈:南社研究外編》(以上兩本書已由本書局出版)、《以詩為劍──唐代游俠詩歌研究》,以及〈時代的悲吟與創憶──晚清敘事詩研究〉、〈沿襲與新創:論晚清敘事詩長歌當哭現象及其敘事模式〉等學術論文。

40、反思、追索與新脈:南社研究外編

20140615_031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作  者:林香伶 著

出版單位:臺北:里仁書局

內容簡介:

  南社(1909-1923),乃匯聚近代革命菁英千人以上的社團。本書共分:「南社研究檢視與反思」、「南明書寫與歷史記憶」、「從晚清新小說到《莽男兒》」、「近代詩話外一章:南社詩話散論」四編、十二個子題。分別就南社研究方法、現象進行思辯,并援以歷史記憶、現代性、敘事學、創傷、離散等視角,析論柳亞子、陳去病、高旭、林庚白、寧調元、雷鐵厓等人從事史傳、小說、詩話書寫之意涵,期能開辟一條南社研究的新路徑。

作者簡介:

  林香伶,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博士,現任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學資源中心主任、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南社與柳亞子研究分會名譽理事、蘇州南社研究會顧問等職。著有專書《南社文學綜論》、《反思.追索與新脈:南社研究外編》(以上兩本書已由本書局出版)、《以詩為劍──唐代游俠詩歌研究》,以及〈時代的悲吟與創憶──晚清敘事詩研究〉、〈沿襲與新創:論晚清敘事詩長歌當哭現象及其敘事模式〉等學術論文。

41、清代文學跨域研究

20140615_032

出版時間:2013年8月

作  者:王力堅 著

出版單位:臺北:文津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分上編,下編與外編。上編為(男性)主流研究,分別從「錯位尊體」與「本位尊體」的表現討論順康年間的詞學;從「窮而后工」到「達而后工」的演變討論清初的文論;從黃遵憲南洋詩的異域詩境,看新馬華人社會及南洋自然景觀。下編與外編為(女性)邊緣研究。下編從型態分類、主題及人物等角度,探討清代女性《紅樓夢》題詠的現象;外編從更大的范圍,更多元的角度,討論清代女性《紅樓夢》接受史及其研究史的相關問題。

作者簡介:

  王力堅,原籍廣西博白,現為新加坡國籍。廣州暨南大學學士(1983年)及碩士學位(1986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學位(1994年)。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任教逾10年,現為臺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出版專書有《六朝唯美詩學》、《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中古文學的文化思考》、《古典新詮——中國古典詩詞賞析文集》、《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天地間的影子——記憶與省思》、《清代才媛沈善寶研究》、《新加坡客家會館與文化研究》等,并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及新加坡、美國、意大利等地刊物發表過學術論文逾百篇。

43、青銅器與西周史論集

20140615_033

出版時間:2013年8月

作  者:何樹環 著

出版單位:臺北:文津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論文8篇,依性質區分,有單獨針對銘文文字、詞義進行討論者;有結合銘文與銅器年代探研者;有排比銅器之考古材料,進而對其地域、時代、器主身分等級綜論者;有將傳世文獻、銅器銘文、考古發現與分析三者綜合考察者。8篇論文之旨趣皆遵從「二重證據法」,并盡可能多角度地發掘新材料的意義與價值,以期對青銅器暨銘文、西周史之研究能有所裨益。

作者簡介:

  何樹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為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教授文字學、古文字學、銅器銘文、訓詁學、中國上古史等課程。長期以來專注于銅器、銘文、歷史間的對比與綜合研究。著有專書《西周土地所有權研究》、《西周對外經略研究》、《西周錫命銘文新研》,及會議、期刊論文近三十篇。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等 陳友冰輯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旗| 修水县| 卢龙县| 右玉县| 麟游县| 太仆寺旗| 池州市| 卢湾区| 安泽县| 兴隆县| 来安县| 闸北区| 若羌县| 时尚| 墨玉县| 九龙县| 大埔县| 滕州市| 成武县| 出国| 恩施市| 千阳县| 磐石市| 台江县| 罗甸县| 玛曲县| 定西市| 衡水市| 西乌珠穆沁旗| 托克托县| 天柱县| 东阳市| 南澳县| 远安县| 靖江市| 崇信县| 平顺县| 滕州市| 六盘水市| 新竹县| 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