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雜志近期目錄(十一)
1、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8期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閱讀「鶉之奔奔」:《詩經》引用與注解的多層詮釋(范麗梅)
論漢儒對宋伯姬的評論(楊兆貴)
小文臣與大宦官:范仲淹與仁宗朝權閹閻文應之交鋒(何冠環(huán))
北宋西北沿邊堡寨金湯城探微(梁偉基)
重整冠裳: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張佳)
徐福東渡傳說在德川思想史的意義(吳偉明)
《石頭記》的敘述層次及其功能與意義(周建渝)
從鑒戒到取法:清嘉道間對明代士習風俗的評論與再定位(張瑞龍)
嚴復〈民約平議〉文本來源及其撰文目的再議:兼論赫胥黎在嚴復思想中的位置(承紅磊)
1947至1948 年于子三慘案與國共兩黨、竺可楨三方的各自對策(賀江楓)
Women’s Salvation and Collective Order: A Penitential Ritual for Deliverance from the Lake of Blood Performed in Hong Kong (Neky Tak-ching Cheung)
【書評論文】
The Prince and His Poet: Xiao Tong, Liu Xiaochuo, and New Directions
in Southern Dynasties Literary Studies
Alice W. Cheang
【書評】
Considering the End: Mortality in Early Medieval Chinese Poetic Representation. By Timothy Wai Keung Chan (Robert Ford Campany)
Cultural Authority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China: Exploring Issues with the Zhongyong and the Daotong during the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By Christian Soffel and Hoyt Cleveland Tillman (On-cho Ng)
Contemporary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Toward Progressive Confucianism. By Stephen C. Angle (Sébastien Billioud)
Overt & Covert Treasures: Essays on the Sources for Chinese Women’s History. Edited by Clara Wing-chung Ho (Beverly Bossler)
Dimensions of Originality: Essays o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Art Theory and Criticism. By Katharine P. Burnett (Anne Burkus-Chasson)
Renewal: The Chinese State and the New Global History. By Wang Gungwu (Q. Edward Wang)
Scribes of Gastronomy: Representations of Food and Drink in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Edited by Isaac Yue and Siufu Tang (Hugh D R Baker)
The First Chinese American: The Remarkable Life of Wong Chin Foo. By Scott D. Seligman (L. Ling-chi Wang)
The Lius of Shanghai. By Sherman Cochran and Andrew Hsieh (Wen-hsin Yeh)
China’s Contested Capital: Architecture, Ritual, and Response in Nanjing. By Charles D. Musgrove (Kristin Stapleton)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漢學研究第31卷第4期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專論】
有關先秦句末語氣詞的若干思考(劉承慧)
諸家禪僧詮釋曹洞宗〈寶鏡三昧〉十六字偈之檢討——兼論覺浪道盛的特殊宗論及其三教論(蔡振豐)
山水正名與賦體問對——柳宗元〈愚溪對〉及其相關續(xù)衍的書寫變創(chuàng)與賦學觀照(許東海)
思與天下之士,皆為周孔之徒——徂徠石介道統(tǒng)論述之建構、特色及其核心精神(林保全)
朱子之鬼神論述義(吳展良)
宋元禪師對「趙州勘婆」公案的接受與多重闡釋(黃敬家)
直那一死——明代的河豚文化(謝忠志)
務窮后世之變——論潘耒《類音》的音學思想與設計理念(王松木)
馬一浮六藝互攝論析論——以詩教和易教為中心(劉樂恒)
Gender-Based Differences in Hakka Complaint Realization(客語抱怨行為的性別差異)(Wu Jui-chun(吳睿純))
【書評論文】
「托物寓言」與「旁引曲證」——評余國藩譯《西游記》修訂版(Anthony C. Yu, trans. and ed., The Journey to the West)(李奭學)
【書評】
評Alvyn Austin, China’s Millions: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and Late Qing Society, 1832-1905(中國億萬:中國內地會與晚清社會,1832-1905)(王成勉)
評Benjamin Penny, The Religion of Falun Gong(法輪功的宗教)(吳政哲)
3、新史學第24卷第4期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新史學》雜志社
內容簡介:
【論著】
「舊俗」與「新風」——試論宋代巫覡信仰的特色(林富士)
儒家子,道者師——金元之際全真教團中的入道士人(王錦萍)
名勝志或旅游書——明《西湖游覽志》的出版歷程與杭州旅游文化(馬孟晶)
海登·懷特對于克羅齊評價的轉變(陳信治)
【書評】
評皮國立,《「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y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高愷謙)
評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xiàn)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韓承樺)
4、臺灣史研究第20卷第4期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清代臺灣邊區(qū)社會秩序之考察:以濁水溪、烏溪中游之「亢五租」為中心(洪麗完)
1920 年代臺中士紳蔡蓮舫的家庭生活(李毓嵐)
臺灣基層金融體制的型構:從臺灣產業(yè)組合聯(lián)合會到合作金庫(1942-1949)(洪紹洋)
臺灣本土黑豬產業(yè)在南部六堆地區(qū)的傳承與發(fā)展(曾純純、朱有田)
【資料介紹】
籾山衣洲日記〉初探:日治初期在臺日人社會與日臺交流(1898-1904)(許時嘉)
5、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第16期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桃園:中原大學
內容簡介:
The Christ-Centered Anthropology of Ignatius of Loyola and His Approach of Spirtual Formation in the Spiritual Exercises(伍潘怡蓉)
YMCA and the Anti-illiteracy Movement for the Chinese Laborers in France(周東華)
宗教當作音樂:一個模擬觀點(蔡彥仁)
從清教徒倫理檢審墨家與資本主義精神(張俊)
瑪拿西與十七世紀中葉英國千禧年思想(趙星皓)
當代保羅復興的政治神學圖景(葛體標)
6、文與哲第23期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易經》《詩經》動植物象征義涵與兩書互動關系比較研究(黃忠天)
論「子玉馳之」(劉文強)
《禮》與柳宗元古文(王基倫)
來唐新羅詩人崔致遠生平著作交游考(蔡振念)
王充耘《讀書管見》析論(姜龍翔、蔡根祥)
晚明藝文《十六觀》系列的話語唱和與經驗觀想(曹淑娟)
因數(shù)明理──論陳藎謨《皇極圖韻》的理數(shù)思想與韻圖設計(王松木)
《紅樓夢》中啟悟歷程的原型分析──以賈寶玉為中心(歐麗娟)
論章法學「三觀」體系之建構(陳滿銘)
朱利安與莊子相遇于「渾沌」之地──中、西「跨文化」交流的方法反思──(賴錫三)
7、故宮學術季刊第31卷第2期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屠本畯《茗笈》萬歷本的成書與刊印(徐光臺)
清宮春曉:乾隆朝畫院中的〈漢宮春曉圖〉(秦曉磊)
點宮齋石印書局及其舉業(yè)用書的生產活動(沈俊平)
清中葉迄民初的毛皮貿易與京城消費(賴惠敏、王士銘)
書畫傷損之之類型、鑒識與修復——以故宮典藏為核心之研究(劉芳如)
8、臺大佛學研究第26期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法深為真如所顯——論《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釋》對于法身的界定(耿晴)
法相宗「轉依」之「依」義研究(趙東明)
唯識學「所知障」概念:釋詞評議、研究檢討、部派溯源及東亞展望(金濤)
9、清華中文學報第10期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跨界行旅:近現(xiàn)代文類轉型與視野變化專題論文】
《黔書》的治書框架與西南審美經驗(胡曉真)
雜混、獵奇與翻轉——論何迥《獅子血》「支那哥倫波」的形塑(顏健富)
跨文化行旅,跨媒介翻譯:從《林恩東鎮(zhèn)》(East Lynne)到《空谷蘭》,1861-1935(黃雪蕾)
中國近代文教趨勢與《水滸傳》的商業(yè)出版(1919-1949)(郭璉謙)
清末民初「純」和「通俗」文學的大分歧(胡志德著,趙家琦翻譯)
周瘦鵑與紫羅蘭——文本建構與民國時期愛情、婚姻與家庭(陳建華)
1920年代上海的畫家、知識分子與裸體視覺文化——以張競生〈裸體研究〉為中心(孫麗瑩)
【一般論文】
明說漁洋,意在滄浪——錢鍾書「王士禛論」及其壓在紙背后的真相(賴位政)
朱子《易》學的動靜觀:從經學與理學的交涉談起(周欣婷)
【研究回顧】
當代西方對宋元以后內丹研究之回顧(謝世維)
10、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48期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藝術史研究】
館藏繪繡文物「白緞彩繡垂簾」探析(黃璧珍)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王鐸臨顏真卿帖檢視筆記(蔡耀慶)
淺談玉具劍飾器文化與時代意涵(郭佑麟)
莫內早期的花園繪畫(賴貞儀)
【文化研究】
「南張北溥」即席合作畫與史博館館藏《寶島長春圖》卷其創(chuàng)作形成的異同敘略(郭長江)
逸筆儒風——溥心畬山水藝事述略(黃崇鐵)
臺灣傳統(tǒng)木家具椅凳風格發(fā)展與當代工藝設計之展現(xiàn)與實踐(陳勇成)
【博物館理論與實踐】
定位與轉變——從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到特展加入與發(fā)展(林仲如)
博物館展示風格變遷與展望——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黃文美)
國立歷史博物館新進志工參與動機與教育訓練探討(倩佩)
體驗營銷運用于博物館之研究——以巧克力共和國博物館為例(李素真)
博物館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理想與實現(xiàn)(韓慧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