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雜志近期目錄(十一)
21、畏天愛人極論:王征天主教文獻集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作 者:王征 原著,毛瑞方 編注
出版單位:臺北:橄欖華宣出版社
連結網址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3995?loc=006_006
內容簡介:
原書作者王征(1571–1644),廁身于晚明第一批受洗接受天主教的儒士,其信仰歷經儒家、佛教、道教最終至天主教的轉換歷程,思想廣闊而中西貫通。其一生交友廣泛,與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并稱晚明四賢,也與湯若望、龐迪我、金尼閣等東來中國的傳教士互動密切。
本書輯錄了晚明第一批受洗接受天主教的儒士王征其涉及天主教思想的文獻,共十四部作品,其中以《畏天愛人極論》為首,為王征闡發天主教思想的語錄體專著,體現了「畏天愛人」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另收錄《仁會約》、《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崇一堂日記隨筆》、〈《兩理略》選〉、〈序跋選〉、原書作者王征(1571 – 1644),廁身于晚明第一批受洗接受天主教的儒士,其信仰歷經儒家、佛教、道教最終至天主教的轉換歷程,思想廣闊而中西貫通。
其一生交友廣泛,與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并稱晚明四賢,也與湯若望、龐迪我、金尼閣等東來中國的傳教士互動密切。本書為每部作品進行標點、分段和注釋的工作,在注釋中盡可能詳列相關人物、典故、古籍出處,以利讀者對照及閱讀。
本書集錄的作品如下:
《畏天愛人極論》成于崇禎元年(1628),為王征闡發天主教思想的語錄體專著,內文體現了王征進一步豐富、深化以及融合儒學和天學的歷程。
《仁會約》為王征于崇禎七年(1634)記述所創辦之仁會的核心宗旨以及仁會所行之會規、條款。于本書中,王征以「愛天主在于萬物之上」與「愛人如己」概括了西方天主教思想。
《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為崇禎十年(1637)由法國傳教士方德望口述,王征紀錄而成。內文記述意大利傳教士杜奧定(Augustin Tudeschini, 1598–1643)來華的見聞實錄,是中國最早介紹非洲莫桑比克的中西交通史文獻,同時也旨在成為一部宣揚天主教士敬天忘我精神的教本。
《崇一堂日記隨筆》為王征于崇禎十一年(1638)整理而成。本書講述與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談話中有關會士苦修事跡的隨筆。通過列舉十四位圣人事跡,說明只要人人能苦修、克欲,盡奉天主、遵師命,即能獲受天主的庇佑。
〈《兩理略》選〉由成書于崇禎九年(1636)的《兩理略》選編而成,輯錄了王征為官時期的重大事件,而集中體現了他任官時的曲折經歷和政治思想,內涵重要的史料與思想價值。
〈序跋選〉收錄了〈《西儒耳目資》敘〉、〈《遠西奇器圖說最》自序〉、《額辣濟亞造諸器圖說》、以及〈《代疑篇》序〉。內容分別是王征為與金尼閣合作的音韻學專著、與鄧玉函合作翻譯的西方機械工程學著書、王征自著的機械工程學著作以及為楊廷筠的天主教論著所作之序文。
〈詩文選〉收錄了〈簡而文自記〉、〈山居自詠〉、〈和陶靖節先生歸去來辭〉、〈即事〉和對聯十則。內文多表達了王征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對現實的無奈與心懷,而文中亦多處流露王征對天主教堅定不移的真誠信仰。
22、當代臺灣宗教研究精粹論集:詮釋建構者群像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作 者:江燦騰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博揚文化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輯
1.當代臺灣佛教史學論述及其思想詮釋沖突(江燦騰)
2.人類學視野下的臺灣宗教與性別研究(張珣)
3.宗教社會學視野中的臺灣新興宗教:歷史概述與理論反省(丁仁杰)
4.臺灣媽祖研究新論:清代媽祖封「天后」的由來(王見川)
第二輯
1.當代臺灣「佛教文學研究」的詮釋建構者群像及其相關論述(丁敏)
2.當代臺灣漢傳佛教轉型史學的詮釋建構者:江燦騰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侯坤宏)
3.當代臺灣宗教社會學的開創者:瞿海源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林本炫)
4. 臺灣人類學宗教研究的二位典范學者:劉枝萬和李亦園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張珣)
第三輯
1.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的文化史詮釋:童乩儀式裝扮的新探(林富士)
2.關于撰述當代《臺灣道教史》的詮釋建構試探:兼論臺灣本土世業道壇與道法傳承譜系的相關研究突破問題(謝聰輝)
3.當代臺灣學術性佛教多元哲學研究的詮釋建構者:林鎮國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劉宇光、趙東明)
4.臺灣基督教研究之內部研究:以基督教歷史與神學為主要探討范例(梁唯真)
第四輯
1.當代臺灣新儒學宗教向度的多元詮釋與建構者:楊儒賓教授的研究特色和方法學的檢討(林永勝、賴錫三)
2.臺灣新興宗教理論建構的檢討和反省(林本炫)
3.當代臺灣天主教的宗教交談:歷史–現況–展望(黃懷秋)
4.當代臺灣道教文化詮釋的典范學者:李豐楙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張超然)
第五輯
1.當代臺灣道教研究回顧(謝世維)
2.戰后臺灣學界對于日本武士道精神文化研究的學術史概述(江燦騰)
3.西學東進、生根臺灣:基督教百年學術進程,以學術建制與出版研究為例(梁唯真)
4.臺灣張天師研究新論:有關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及其后繼者的紛爭商榷(王見川)
附 錄
1從清代水師領航員到現代陸上王爺的蛻變研究導論:金門蘇王爺信仰的歷史傳播與當代變革的新探索(蔡淑慧、江燦騰)
2.《臺灣一貫道的思想和禮儀》略評:兼論研究的新動向(江燦騰)
23、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作 者:蕭公權 原著,張皓、張升 翻譯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第一編 鄉村地區的組織
第一章 村莊、市集與城鎮
控制的問題
中國鄉村的輪廓
村莊的物質面貌
市集與城鎮
第二章 基層行政組織:保甲及里甲
保甲組織
里甲組織
保甲與里甲之間的關系
作為鄉村單位的社
第二編 鄉村控制
第三章 治安監控:保甲體系
保甲體系的理論與實踐
鄉村紳士與保甲
保甲體系試評
第四章 鄉村稅收:里甲體系
里甲在稅款攤派和登記中的角色
清朝的賦役制度
里甲與「黃冊」的編制
賦役合并對里甲的影響
里甲作為登記輔助工具的效用
里甲在稅收上所扮演的角色
對里甲體系的總評價
稅收問題
鄉紳與稅收制度
不法行為對清朝稅收的影響
第五章 饑荒控制:社倉及其它糧倉
清朝的糧倉體系
地方糧倉的組織和運行
常平倉
義倉
社倉
鄉村糧倉體系的敗壞
糧倉體系面臨的困難
存糧之取得
存糧之分發
糧倉之監督
社長之任命
紳士與鄉村糧倉
摘要與結論
第六章 思想控制:鄉約及其它制度
鄉約宣講體系
宣講的內容
宣講體系的范圍
鄉約的運作
講約體系的評價
鄉約的變質
鄉飲酒及其它敬老的方法
老民和老農
鄉飲酒
祠祀:地方祭祀
官方祭祀的目的與形式
宗教控制的效果與困難
「邪教」
鄉學
書院、社學與義學
作為控制工具的地方學校
控制鄉村生活的效果
鄉村控制的局限
第三編 控制的效果
第七章 村莊控制的效果
作為共同體的村莊
村莊領導
村莊領袖的種類
領袖的挑選
村莊活動
宗教活動
經濟活動
與地方秩序相關的活動
地方防衛
村際活動
村民的合作活動
紳士在村莊中的角色
總結
第八章 宗族與鄉村控制
宗族與村莊
成員與領導
宗族活動
族譜
「祭祖」
福利事業
族人的教育
秩序與道德
自衛
茶坑──一個19世紀的單族村莊
政府對宗族的控制
宗族組織的衰落
第九章 鄉村對控制的反應(一)
鄉村居民的一般特點
鄉村環境
經濟條件
政府與土地問題
鄉村的衰敗
西方對鄉村環境的沖擊
第十章 鄉村對控制的反應(二)
「良民」
「莠民」
爭斗
暴動
盜匪
造反
西方的沖擊
一般影響
排外暴動
紳士與文人在排外暴動中的角色
與西方列強的戰爭
第十一章 總結與后敘
鄉村控制的合理性與效果
專制統治的局限
農民的角色
附錄一 里甲組織的變異
附錄二 清代以前的糧倉體系
附錄三 「耆老」
24、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作 者:余英時 著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代序:中國軸心突破及其歷史進程
引論
軸心突破與禮樂傳統
天人關系的新轉向
從巫傳統到氣化宇宙論
孔子與巫傳統
「天人合一」的歷史演變
結局:內向超越
作者簡介:
余英時,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師從錢穆先生、楊聯升先生。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2006年獲頒有「人文學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Kluge Prize)
25、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作 者:蔣永敬 著
出版單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內容簡介:
第一章 重慶會談
一、戰不利和為貴
二、毛澤東志在華北與東北
三、爭執的焦點:解放區與軍隊問題
四、蔣毛八次面談未能化異為同
第二章 先安關內再圖關外
一、重慶會談后國共大動干戈
二、蘇聯幫助中共控制東北
三、蔣介石先安關內再圖關外
四、毛澤東說:「蔣介石來勢很兇」
五、蘇聯、中共態度由硬而軟
第三章 美馬調停三大協議
一、美國馬歇爾來華調停
二、停戰協議馬助蔣介石先圖關外
三、政治協商結果國共反應不同
四、整軍方案中共另有「暗盤」
第四章 協議無效以戰逼和
一、東北蘇軍延不撤退
二、中共「東北同志」主張強硬
三、東北停戰協議戰而不停
四、國共美三方面對東北問題的意見
五、蔣介石決定動武
六、拖延戰術逼和失效
第五章 邊打邊談談判破裂
一、回頭再安關內
二、為宣傳而談判
三、馬歇爾八上廬山
四、周恩來斥責馬歇爾
五、第三方面最后奔走的失敗
六、和談決裂原因之檢討與評析
第六章 只打不談挫折頻仍
一、邊打邊談的戰果
二、國共雙方兵力概況
三、國軍魯南戰場之受挫
四、東北共軍五次攻勢
五、動員戡亂全面動亂
六、通貨膨脹與經濟恐慌
七、中共的「第二戰場」
八、政治之腐化與惡化
九、士氣低落與軍紀敗壞
第七章 內外夾攻全面崩潰
一、毛澤東估計還有一年可獲成功
二、國方軍事走向崩潰
三、毀滅性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四、金融崩潰
五、國民黨內訌蔣氏下野
六、結論
附 錄 從「抗日反蔣」到「擁蔣抗日」
一、前言
二、「抗日反蔣」的意義與目的
三、中共與張楊的西北大聯合
四、配合兩廣事件效果未彰
五、張學良幫中共「逼蔣抗日」
六、從「聯蔣抗日」到「擁蔣抗日」
七、結論
26、后現代教育與發展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作 者:湯志民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臺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后現代主義教育領導:回顧與展望
第二章 后現代教育行政
第三章 后現代社會的高等教育評鑒
第四章 后現代的課程教學:以開平餐飲學校為例
第五章 后現代教育哲學對教育學的啟示
第六章 后現代教育史學
第七章 后現代教育心理學:心理學在教育上的應用
第八章 后現代輔導諮商:理論取向、實踐場域與專業范疇的對看
第九章 后現代校園建筑
27、宋·吳說、張即之墨跡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作 者:林莉娜等 合編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書漢墨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重要文物之一,如同其它院藏文物,主要源自歷代宮廷收藏外,亦含近數十年之捐贈與購藏。此套《故宮法書》經多次再版復印,圖版已漸失真;再者,學術研究推陳出新,原書內容說明需另增補。緣于此,本院重新出版,以原書選件及分輯為基礎,全書圖版改為彩色精印,歷代名家墨寶,逐年編印出版。本院所藏書法墨跡之精華,大抵盡萃于此,為書法藝術喜好者提供鑒賞模板。
28、她的審判:近代中國國族與性別意義下的忠奸之辨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作 者:羅久蓉 著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羅久蓉副研究員新著《她的審判:近代中國國族與性別意義下的忠奸之辨》一書已出版,并列入該所專刊。
本書以五位女性的戰爭故事為主軸,以性別、國族為經緯,透過夾議夾敘的書寫手法,從法律、政治、社會、經濟等不同角度,呈現近代中國女性面對日益高漲的政治意識型態,接受政治審判與社會審判的歷程。在「忠誠」與「背叛」交織的人生中,她們的女性意識受到壓抑,但也各自透過不同方式獲得釋放。
本書各篇在結構上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敘述五位女子的傳奇故事,第二層則從國族與性別的角度,解讀這些故事背后的時代意義,第三層將她們的故事放回近代中國「忠奸之辨」的脈絡之中加以檢視。除了漢奸審判,本書也試圖透過這個議題豐富的延展性,探討國族與性別論述中所涉及的忠誠與背叛問題。有關五位女性的生命書寫,提醒我們在思考忠奸之辨時,不僅須注意制度面的問題,更應該多一些從人的角度與以人為主體的反思。(消息內容引自中研院近史所)
29、光復臺灣與戰后警政:「臺灣警察干部訓練班」口述訪談紀錄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作 者:蔡慧玉 訪問,吳美慧 記錄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臺灣警察干部訓練班」屬中央警官學校特科,計分四個班:講習班、學員班、學生班、初干班,由于成立目的為接收臺灣地區的警政,招收對象以能說閩南語、客家話者為主。本書主題包括受訪者參與該班的個人動機、來臺接收警政的歷史背景、戰后臺灣的警政運作,尤其是戶政制度的施行要點,乃至對「二二八事件」的敘述,都為那個時代的觀點留下歷史紀錄。
30、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12年度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作 者:林玉茹等 合編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面對近年來臺灣史研究出版物質量的迅速增長,如何適時提供正確的出版信息與完整的文獻書目,進而建立兼具累積性和前瞻性的學術批評傳統,實為深化二十一世紀臺灣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和基礎工作。有鑒于此,本所于2004年7月正式成立后,便積極規劃《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的編輯出版,期能提供學界較完整的臺灣史研究信息。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以年度為范圍,搜集具有歷史研究取向與學術規范的專書與論文書目。每年出版前一年度的研究成果,2012年度為本書第九集。
為便于讀者檢索利用,本書目分為總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史料等六大類。每個類別,再依據所研究的時期分為通論、史前與早期、清代、日治、戰后等五個時期。本年度收錄書目包含專書339筆,論文769篇,學位論文245篇,合計1,353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