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臺灣唐代文學研究論文要目索引(1949—2000)

小說研究(王國良)

(一)概說

  1. 論碑傳文及傳奇文,臺靜農,傳記文學,4卷3期,頁4-6,1964年3月
  2. 論云麓漫鈔所述傳奇與行卷之關系,馮承基,大陸雜志,35卷8期,頁8-10,1967年10月
  3. 唐代小說題材之演變與作家之派別,尉天驄,中華文化復興月刊,4卷5期,頁17-23,1971年5月
  4. 唐人傳奇之興起及藝術特色,李神泉,花蓮師專學報,12期,頁83-116,1981年6月
  5. 唐人小說概述,王夢鷗,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期,頁37-47,1981年6月
  6. 讀唐人小說隨筆,王夢鷗,東方雜志,16卷1期,頁67-70,1982年7月
  7. 辨唐人小說非古文運動之支流、附庸,王瓊玲,大陸雜志,77卷1期,頁37-43,1988年7月
  8. 唐宋傳奇的女俠形象,李世珍,僑光學報,8期,頁75-105,1990年10月
  9. 唐代傳奇的夢,鄭志明,鵝湖月刊,190期,頁2-11,1991年7月
  10. 唐人小說中的辭賦風貌,高桂惠,《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71-86,1991年7月
  11. 唐傳奇佳作的主題呈現,丁肇琴,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1期,頁1-20,1991年10月
  12. 試探唐傳奇小說中的詩歌,楊日出,嘉義師院學報,6期,頁317-339,1992年11月
  13. 佛經中入海求寶故事對我國傳奇之影響,廖玉蕙,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12期,頁1-26,1993年6月
  14. 唐代“傳奇”名稱問題辨析,王小琳,中山人文學報,3期,頁67-76,1995年4月
  15. 唐代游歷仙境小說之構成情節單元研析,許雪玲,《李田意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頁157-178,1996年3月
  16. 唐代文人的小說觀——以唐代小說序言為考察范圍,吳碧貞,中文研究學報,1期,頁31-46,1997年6月
  17. 對陳寅恪先生有關唐代小說幾點意見之探討,劉恒興,大陸雜志,97卷1期,頁1-10,1998年7月
  18. 論唐代傳奇創作活動的特征及其對傳奇敘事的影響,王小琳,中山人文學報,9期,頁79-94,1999年8月
  19. 唐代傳奇的創作方法及特色,吳季霏,中國文化月刊,248期,頁69-83,2000年11月

(二)考證、校注

  1. 劉賓客嘉話錄校補及考證(上下),羅聯添,幼獅學志,2卷1—2期,89頁,1963年1-4月
  2. 古鏡記著成之時代及其相關問題,馮承基,臺大文史哲學報,14期,頁159-172,1965年11月
  3. 枕中記及其作者,王夢鷗,幼獅學志,5卷2期,頁1-30,1967年12月
  4. 續玄怪錄及其作者考,王夢鷗,幼獅學志,6卷4期,頁1-30,1967年12月
  5. 霍小玉傳之作者及其寫作動機,王夢鷗,政治大學學報,19期,頁153-165,1969年5月
  6. 唐人纂異記試考,王夢鷗,國立編譯館館刊,1卷3期,頁1-8,1972年6月
  7. 唐人小說——周秦行紀與周秦行紀論的作者問題,王夢鷗,中外文學,1卷2期,頁22-28,1972年7月
  8. 霍小玉傳之作者及故事背景,王夢鷗,書目季刊,7卷1期,頁3-10,1972年9月
  9. 李娃傳寫成年代的商榷,王夢鷗,中外文學,1卷4期,頁32-39,1972年9月
  10. 陳翰異聞集考論(上下),王夢鷗,故宮圖書季刊,3卷2-3其,頁21,1972年10月、1973年1月
  11. 沈既濟生平及其作品補敘,王夢鷗,政治大學學報,26期,頁1-7,1972年12月
  12. 柳氏傳及其作者問題,王夢鷗,中央圖書館館刊,新6卷1期,頁16-19,1973年3月
  13. 閑話〈補江總白猿傳〉,王夢鷗,中外文學,3卷8期,頁22-26,1975年1月
  14. 敦煌變文“廬山遠公話”成立的時代,羅宗濤,中華學苑,16期,頁84-88,1975年9月
  15. 牛羊日歷及其相的作品與作家辨,王夢鷗,中央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7卷3期,頁321-339,1976年9月
  16. 宣室志及其作者,王夢鷗,中央圖書館館刊,新10卷2期,頁1-6,1977年12月
  17. 新唐書列女傳——謝小娥故事質疑,王夢鷗,《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頁1-8,1978年10月
  18. 袁氏傳索隱——一個猿猴神話試探,王夢鷗,幼獅月刊,48卷5期,頁32-35,1978年11月
  19. 敦煌寫本《周秦行紀》校記,林聰明,大陸雜志,57卷5期,頁16-20,1978年11月
  20. 王夢鷗,窮書生幻想的一種世界——牛僧孺《和神國》讀后記,幼獅文藝,48卷6期,頁82-95,1978年12月
  21. 閑話《宣室志》及其作者,王夢鷗,中外文學,7卷8期,頁7-19,1979年1月
  22. 《明皇雜錄》的作者與版本問題,王國良,書目季刊,12卷4期,頁41-44,1979年3月
  23. 東城老父傳作者辨略,王夢鷗,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1期,頁99-108,1979年8月
  24. 試探蔣防霍小玉傳的創作動機,傅錫壬,古典文學,2期,頁183-197,1980年12月
  25. 談搜神記中一篇唐人小說,王夢鷗,東方雜志,16卷3期,頁70-72,1982年9月
  26. 讀〈李娃傳〉偶記,王夢鷗,東方雜志,16卷8期,頁72-74,1983年2月
  27. 試探〈李娃傳〉創作的動機與時代,簡翠貞,新竹師專學報,9期,頁45-78,1983年3月
  28. 試探〈李娃傳》的寫作動機及時代,傅錫壬,淡江學報,20期,頁211-220,1983年5月
  29. 敦煌殘卷《周秦行紀》集校之商榷,王夢鷗,中央日報,10版,1984年4-5月
  30. 南柯太守傳及其作者,王夢鷗,輔仁學志—文學院之部,13期,頁17-24,1984年6月
  31. 讀《葉凈能詩》札記,金榮華,敦煌學,8期,頁27-46,1984年7月
  32. 敦煌寫卷《唐太宗入冥記》之撰寫年代及其影響(上下),蕭登福,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8卷5-6期,頁17,1985年5-6月
  33. 干饌子考,方介,書目季刊,20卷2期,頁57-63,1986年9月
  34. 敦煌本搜神記考辨,王國良,漢學研究,4卷2期,頁379-387,1986年12月
  35. 崔鶯鶯的身世及其故事構成的年代,王夢鷗,東方雜志,20卷8期,頁27-31,1987年2月
  36. 柳毅傳書故事之考察,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公司,頁260-270,1987年6月
  37. 從敦煌文獻看李義山“雜纂”的性質,鄭阿財,木鐸,12期,頁111-119,1988年3月
  38. 唐人小說“白螺精”故事源流考論,謝明勛,書目季刊,22卷1期,頁26-32,1988年6月
  39. 《唐太宗入冥記》若干問題的再討論,張火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1卷10期,頁58-69,1988年10月
  40. 明刻本《幽怪錄》對《續玄怪錄》研究的價值,徐志平,興大文史學報,21期,頁9-28,1991年3月
  41. 讀沉既濟〈枕中記〉補考,王夢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期,頁1-10,1991年3月
  42. 〈虬髯客〉“篇名”、“作者”考,陳飛龍,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1期,頁19-32,1993年6月
  43. 《原化記》“吳堪”故事源流考釋,謝明勛,《唐代文學論叢》,高雄麗文文化公司,頁549-578,1998年6月
  44. 從“平康倡女”到“汧國夫人”——試以《北里志》淺析〈李娃傳〉之寫實與虛構,譚傳永,輔大中研所學刊,8期,頁167-198,1998年9月
  45. 寺院考(1)——唐人小說中之寺院,周次吉,朝陽學報,5期,頁261-282,2000年8月

(三)賞析之屬

  1. 虬髯客傳的寫作技巧,葉慶炳,文學雜志,7卷2期,頁9-16,1959年10月
  2. 談紅線傳,葉慶炳,現代文學,33期,頁43-49,1967年12月
  3. 霍小玉傳評介,鄭明娳,新文藝,209期,頁41-51,1973年8月
  4. 唐傳奇的結構分析——以契約為定位的結構主義的應用,古添洪,中外文學,4卷3期,頁80-107,1975年8月
  5. 唐傳奇〈南陽士人〉的結構分析,張漢良,中外文學,7卷6期,頁4-38,1978年11月
  6. 枕中記的結構分析,黃景進,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期,頁95-107,1982年4月
  7. 〈杜子春〉讀后,岳岳,文藝月刊,156期,頁86-103,1982年6月
  8. 從比較觀點看李復言小說之寫作技巧,徐志平,中外文學,14卷5期,頁101-114,1985年10月
  9. 李娃傳的寫作技巧,葉慶炳,《王靜芝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505-516,1986年6月
  10. 唐傳奇李娃傳賞析,李李,中國國學,19期,頁139-142,1991年11月
  11. 〈杜子春〉原作改作比較分析,葉慶炳,《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6月
  12. 〈虬髯客傳〉肌理結構探析,許建昆,東海中文學報,11期,頁61-72,1994年12月
  13. 敘述話語與藝術建構——唐人小說〈尼妙寂〉、〈謝小娥〉的一種解讀,鄧靜蓓,中國文化月刊,207期,頁101-119,1997年6月
  14. 繼承、借鑒與開創——試論〈南柯太守傳〉所反映的唐傳奇藝術特色,謝燕珠,文藻學報,12期,頁37-55,1998年3月
  15. 唐傳奇〈任氏〉探析,李李,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4期,頁75-86,1998年3月
  16. 唐代小說〈板橋三娘子〉探析,王隆升,《文學時空與生命情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147-186,1998年3月
  17. 唐人“公案小說”寫作模式分析,徐玉珍,輔大中研所學刊,9期,頁155-167,1999年9月

(四)專題研究之屬

  1. 〈枕中記〉與〈杜子春〉——唐代神異小說所表現的兩種人生態度,王拓,幼獅月刊,4卷2期,頁15-20,1974年8月
  2. 張生的抉擇——談唐人小說里的功利色彩,黃碧端,中外文學,4卷5期,頁78-83,1975年10月
  3. 從唐代傳奇看唐代婦女,蔡惠舫,正修工專學報,5期,頁79-122,1976年8月
  4. 唐人小說中的悲劇情感,廖玉蕙,幼獅學志,14卷1期,頁154-171,1977年2月
  5. 章臺之柳何青青——論柳氏傳的展開與內涵,龔鵬程,鵝湖,3卷7,頁46-52,1978年1月
  6. 虬髯客傳與唐之創業傳說,王夢鷗,幼獅學志,15卷2期,頁1-14,1978年12月
  7. 唐人小說中透露出來的唐代文人生活,張慎言,中國文化月刊,8期,頁125-135,1980年6月
  8. 唐傳奇的意志世界,樂蘅軍,《臺靜農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頁843-894,1981年11月
  9. 唐傳奇的性情與結構,龔鵬程,古典文學,3期,頁175-227,1981年12月
  10. 唐人筆記小說中“牛李”傳聞的解析,傅錫壬,中國國學,11期,頁157-169,1983年9月
  11. 唐人創業小說與道教圖讖傳說,李豐楙,中華學苑,29期,頁175-212,1984年6月
  12. 論〈杜子春〉與〈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的運用談起,梅家玲,中外文學,15卷12期,頁122-133,1987年5月
  13. 唐傳奇與女性主義文學的傾向:兼以紅線為例的意義探討,游志誠,中外文學,17卷1期,頁104-121,1988年6月
  14. 道教謫仙傳說與唐人小說,李豐楙,《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頁353-374,1989年6月
  15. 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胡萬川,小說戲曲研究,2期,頁3-43,1989年8月
  16. 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葉慶炳,臺灣大學中文學報,3期,頁7-28,1989年12月
  17. 從唐人小說看唐代士子的人生態度(上下),方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3卷1、2期,頁22-25、頁20-25,1990年1-2月
  18. 唐代胡人識寶藏寶傳說,王國良,《文學與社會》,臺北學生書局,頁27-52,1990年10月
  19. 真實與虛幻——儒釋道在唐人傳奇中扮演的角色,張子樟,國際人文學刊,1期,頁243-259,1992年4月
  20. 唐傳奇中進士與娼妓的關系,陳正輝,傳習,10期,頁83-92,1992年7月
  21. 唐代小說中的“俠女”形象探析,陳葆文,東吳文史學報,11期,頁29-47,1993年3月
  22. 唐人筆下的狐貍精,李壽菊,德明學報,9期,頁231-243,1993年11月
  23. 唐傳奇的宿命觀初探,翁成龍,臺中商專學報(文史社會篇),26期,頁399-433,1994年6月
  24. 試論兩篇唐人公案小說——〈崔碣〉與〈蘇無名〉,呂明修,輔仁學志—文學院之部,23期,頁117-125,1994年6月
  25. “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轉,徐志平,臺大中文學報,6期,頁357-398,1994年6月
  26. 唐人小說中“智能老人”之探析,康韻梅,中外文學,23卷4期,頁136-170,1994年9月
  27. 〈馮燕傳〉及其相關系列故事的理解,胡萬川,小說戲曲研究,5期,頁27-42,1995年2月
  28. 試論唐代俠義文學的發展異趣——以詩歌、小說為主軸,林香伶,弘光醫專學報,26期,頁175-203,1995年6月
  29. 唐傳奇中的變形故事析探,潘麗珠,國文學報,24期,頁193-211,1995年6月
  30. 唐代游歷仙境小說與長安文化之關系,許雪玲,《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唐代學會,頁61-73,1995年9月
  31. 鶯鶯傳的愛情世界及其構設,康韻梅,臺大文史哲學報45,頁43-61,1996年12月
  32. 語言及語言之互動過程及相關意義——以沈亞之〈湘中怨解〉、〈異夢錄〉及〈秦夢記〉為主之討論,許麗芳,《訓詁論叢》3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614-630,1997年5月
  33. 唐人志怪小說中異類婚姻的幾點觀察,廖玉蕙,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16期,頁207-233,1997年12月
  34. 回首兩情蕭索,離魂何處飄泊?——論唐傳奇〈步飛煙〉,賴芳伶,興大中文學報,11期,頁1-16,1998年6月
  35. 唐代傳奇中的娼妓形象,陳少芳,中國文化季刊,225期,頁95-119,1998年12月
  36. 盧肇《逸史》李林甫神仙傳說研究,段莉芬,建國學報,18期上,頁15-29,1999年6月
  37. 從〈唐晅〉看唐代士族生活與心態的幾個方面,陳弱水,新史學,10卷2期,頁1-28,1999年6月
  38. 〈枕中記〉所載唐代士人仕宦觀念及其意義探究——以儒家“君子的理想”為核心之考察,蕭鳳嫻,鵝湖,25卷9期,頁37-45,2000年3月
  39. 唐代宿命傳奇反映之社會現象,翁成龍,臺中技術學院學報,1期,頁39-60,2000年6月
  40. 〈鶯鶯傳〉之性別解讀:女性身體、欲望與價值秩序,黃暄,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5期,頁21-30,2000年6月
  41. 〈霍小玉傳〉之主題思想與人物性格,黃雅莉,鵝湖,25卷12期,頁12-24,2000年6月

(五)比較研究之屬

  1. 試論幾本由〈李娃傳〉改編的戲劇,吳達蕓,現代文學,41期,頁262-285,1970年10月
  2. 中西戀愛觀的差異——〈鶯鶯傳〉與〈托洛業勒思和克瑞瑟德〉的比較(上中下),王德箴,中華日報,11版,1976年12月17-19日
  3. 霍小玉故事的演變,廖玉蕙,幼獅月刊,45卷5期,頁61-65,1977年5月
  4. 唐代傳奇小說與日本文學,張慧琴,中外文學,12卷4期,頁162-167,1983年9月
  5. 同體異貌:《歐菲奧爵士》與〈白猿傳〉之比較研究,蘇其康,中外文學,17卷9期,頁4-35,1989年2月
  6. 《冥報記》對漢譯佛典的受容,竺征,《第五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際文獻館,頁121-135,1991年12月
  7. 世說、晉書韓壽偷香與鶯鶯傳、西廂記的傳承關系,詹秀惠,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1期,頁33-45,1993年6月
  8. 魚身夢幻,張錯,中外文學,23卷9期,頁112-126,1995年2月
  9. 談文學上的影響關系:以志怪小說對傳奇的影響為例,陳傳芳,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6卷4期,頁132-143,1995年12月
  10. 試論古典小說情節之虛實與論證特征——以傳奇小說與短篇話本之對照為例,許麗芳,中山中文學刊,2期,頁1-26,1996年6月
  11. 〈李娃傳〉與《茶花女》之比較,潘馥佩,傳習,15期,頁109-116,1997年4月
  12. 〈離魂記〉的虛幻色彩與真實情愛——兼及〈龐阿〉與〈離魂記〉之比較,王隆升,《文學時空與生命情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187-231,1998年3月
  13. 〈定婚店〉故事探析,金榮華,《唐代文學論叢》,高雄麗文文化公司,頁501-514,1998年6月
  14. 〈謝小娥〉與〈尼妙寂〉探究,戴華宣,中國文化月刊,248期,頁84-104,2000年11月

(六)綜合探討之屬

  1. 從歷史與文學談長恨歌傳,羅龍治,幼獅月刊,35卷6期,頁56-61,1972年6月
  2. 〈虬髯客傳〉新探,王國良,幼獅月刊,48卷3期,頁26-28,1978年9月
  3. 讀南柯太守傳,吳玉蓮,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卷10期,頁46-51,1982年10月
  4. 沈亞之及其馮燕傳,徐平章,臺北商專學報,20期,頁59-79,1983年6月
  5. 〈柳毅傳〉與我國水神故事,廖玉蕙,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6卷9期,頁66-70,1983年9月
  6. 集異記考證與母題分析,古添洪,教學與研究,6期,頁229-258,1984年5月
  7. 〈謝小娥〉與〈尼妙寂〉故事初探,沈惠如,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卷9期,頁65-70,1986年9月
  8. 延州婦人:鎖骨菩薩故事之研究,胡萬川,中外文學,15卷5期,頁108-135,1986年10月
  9. 論霍小玉傳悲劇結局的必然性,劉坤儀,中外文學,15卷9期,頁149-157,1987年2月
  10. 裴铏傳奇研究之一:裴航,劉南二,嘉義農專學報,15期,頁1-8,1987年4月
  11. 唐人小說任氏傳新探,林伯謙,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0卷4期,頁65-72,1987年4月
  12. 劍膽俠心一女杰——〈聶隱娘〉淺探,沈惠如,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0卷5期,頁19-24,1987年5月
  13. “張老”故事的幾點探討,林美君,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0卷9期,頁63-69,1987年9月
  14. 敦煌變文〈葉凈能詩〉一文之探討,蕭登福,《敦煌俗文學論叢》,臺灣商務印書館,頁132-174,1988年7月
  15. 《義山雜纂》研究,鄭阿財,《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頁371-386,1989年2月
  16. 裴铏與聶隱娘,蔡勝德,嘉義師院學報,3期,頁295-318,1989年11月
  17. 從抒情小說觀點論唐傳奇〈鶯鶯傳〉,李文彬,《朱立民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
  18. 〈枕中記〉在唐傳奇中地位的再認定,王夢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卷1期,頁10-16,1991年3月
  19. 離魂暗逐郎行遠,淮南皓月冷千山——“離魂”故事系列試探,嚴紀華,世界新聞傳播學報,1期,頁41-57,1991年10月
  20. 論柳氏傳中所展現的藝術形象,劉慧珠,中國文化月刊,145期,頁118-127,1991年11月
  21. 唐傳奇〈孫恪〉故事背景探微,吳宏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期,頁251-272,1992年3月
  22. 試論孟棨《本事詩》,廖棟梁,中外文學,23卷4期,頁172-184,1994年9月
  23. 為郎憔悴卻羞郎——〈鶯鶯傳〉中的人物造型及元稹的愛情觀,鐘慧玲,東海中文學報,11期,頁45-60,1994年12月
  24. 敦煌寫卷《持誦金剛經靈應功德記》研究,鄭阿財,《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頁251-275,1995年4月
  25. 《干饌子》研究,王國良,東吳中文學報,1期,頁103-120,1995年5月
  26. 敦煌寫卷《釋智與鳴鐘感應記》研究,鄭阿財,《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唐代學會,1995年9月
  27. 千里姻緣一線牽——〈定婚店〉析探,許維真,輔大中研所學刊,6期,頁357-366,1996年6月
  28. 試析鶯鶯傳中男女主角形象傳釋,李怡芬,大陸雜志,92卷6期,頁30-36,1996年6月
  29. 袁郊《甘澤謠》研究,王國良,《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唐代學會,頁257-278,1997年6月
  30. 論敦煌寫本《龍興寺毗沙門天王靈驗記》與唐五代的毗沙門信仰,鄭阿財,《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唐代學會,頁427-442,1997年6月
  31. 〈杜子春傳〉寫作技巧及其人神關系的探討,許建昆,東海學報,38卷1期,頁27-38,1997年7月
  32. 〈離魂記〉的虛幻色彩與真實情愛,王隆升,臺北技術學院學報,30卷2期,頁279-315,1997年9月
  33. 《金剛般若經靈驗記》探究,王國良,《唐代文學論叢》,高雄麗文文化公司,頁515-548,1998年6月
  34. 敦煌寫本道明和尚還魂故事研究,鄭阿財,《唐代文學論叢》,高雄麗文文化公司,頁693-735,1998年6月
  35. 唐傳奇〈古鏡記〉之結構、題材與思想再探,段莉芬,建國學報,17期,頁1-14,1998年6月
  36. 近四十年來臺灣地區唐代小說研究論著選介,王國良,漢學研究通訊,9卷4期,頁250-254,1990年12月
  37. 近四十年(1950-1989)臺、港地區唐代小說的回顧,王國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頁151-175,1992年5月
  38. 唐人小說研究論著簡目,蔣芳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6卷1期,頁197-211,1996年5月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海县| 卓资县| 白朗县| 深泽县| 濮阳县| 霍林郭勒市| 于都县| 信阳市| 得荣县| 闵行区| 离岛区| 上栗县| 武川县| 淮阳县| 读书| 正定县| 驻马店市| 宝坻区| 望都县| 敦煌市| 洞头县| 海原县| 沐川县| 东港市| 育儿| 东乌珠穆沁旗| 泌阳县| 凤山市| 班玛县| 闵行区| 新宾| 安义县| 汨罗市| 美姑县| 城市| 益阳市| 安阳县| 邵武市| 和林格尔县| 安图县| 呼伦贝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