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臺灣唐代文學(xué)研究論文要目索引(1949—2000)

唐五代詞研究(黃文吉)

  1. 詞曲的特質(zhì),鄭騫,中國文化論集,1輯,頁145-148,臺北:中國新聞出版社,1953年3月;從詩到曲,頁58-65,臺北:科學(xué)出版社,1971年3月;景午叢編(上編),頁58-65,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1月
  2. 詞之形式與內(nèi)容,明允中,幼獅學(xué)報,4卷1、2期,頁1-37,1961年10月
  3. 詞之特質(zhì),陳弘治,文風(fēng),19期,頁8-14,1971年6月
  4. 唐五代詞的發(fā)展趨勢——兼談溫、韋、馮、李詞的內(nèi)容與風(fēng)格,陳弘治,中國文化復(fù)興月刊,12卷4期,頁5-11,1979年4月
  5. 唐五代幾位關(guān)鍵性詞家,陳弘治,慶祝陽新成楚望先生七秩誕辰論文集,頁619-642,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2月
  6. 唐五代詞,王熙元,中國文學(xué)講話(六)隋唐文學(xué),頁503-540,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年11月
  7. 從人間詞話看溫韋馮李四家詞的風(fēng)格——兼論晚唐五代時期詞在意境方面的拓展,葉嘉瑩,純文學(xué),5卷5期,6卷2、3期,1969年5、8、9月;迦陵談詞,頁55-144,臺北:純文學(xué)出版社,1970年1月;唐宋詞名家論集,頁26-41,臺北:國文天地雜志社,1987年11月
  8. 論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四家詞,葉嘉瑩,國文天地,2卷7期,頁44-48,1986年12月;唐宋詞名家論集,頁26-41,臺北:國文天地雜志社,1987年
  9. 漁父在唐宋詞中的意義,黃文吉,第一屆詞學(xu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39-156,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11月
  10. 詞之起源及其特征,李辰冬,臺灣新生報,10版,1950年10月28日、11月4日
  11. 詞之起源辨,陳煒良,文學(xué)世界,冬季號,頁19-25,1957年1月;中國古典文學(xué)論文精選叢刊-詩歌類,頁317-332,臺北:幼獅文化事業(yè)公司,1980年8月
  12. 從“選詞以定配音”與“由樂以定辭”看詞的形成,臺靜農(nóng),現(xiàn)代文學(xué),33期,頁1-7,1967年12月;靜農(nóng)論文集,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89年
  13. 詞之興起及其在隋唐五代之發(fā)展,賓國振,女師專學(xué)報,1期,頁35-41,1972年5月
  14. 之孕育與成長,游國琛,高雄海專學(xué)報,1期,頁98-107,1974年6月
  15. 詞學(xué)探源,魏廣霖,弘光護(hù)專學(xué)報,6期,頁81-98,1978年6月
  16. 唐宋曲子漸興于隋說,徐信義,慶祝陽新成楚望先生七秩誕辰論文集,頁559-586,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2月
  17. 詞體起源的多元性,張夢機(jī),慶祝陽新成楚望先生七秩誕辰論文集,頁587-610,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2月
  18. 隋唐燕樂對詞體形成的影響,張夢機(jī),中國學(xué)術(shù)年刊,4期,頁185-205,1982年6月
  19. 詩詞曲的遞嬗與發(fā)展(中)——詞的興起與發(fā)展,吳宏一、呂正惠,新文藝,316期,頁20-24,1982年7月;中國文學(xué)的發(fā)展概述,頁185-210,臺北:中央文物供應(yīng)社,1982年9月
  20. 詞體興起的因素,王熙元,文藝復(fù)興,159期,頁21-29,1985年1月;古典文學(xué)散論,頁241-256,1987年3月
  21. 詞的起源與發(fā)展,吳文蔚,民主憲政,60卷1期,頁18-21,1988年5月
  22. 詞的意義和起源及其變化,郭天沅,中國文化月刊,120期,頁118-125,1989年10月
  23. 詞的產(chǎn)生與詩樂舞的重新結(jié)合,涂公遂,艾盧文史論述,頁223-240,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8月
  24. 詞體的文學(xué)化,韓穗軒,自由學(xué)人,1卷4期,頁67-70,1956年11月;國魂,291期,頁51-54,1970年2月
  25. 文學(xué)詞的極峰——詞體的變,韓穗軒,海瀾,14期,頁8-10,1956年12月
  26. 由詩到詞的演變,尚逵齋,建設(shè),7卷12期,頁28-32,1959年5月
  27. 中國詩詞之演進(jìn)及其戰(zhàn)斗性,潘琦君講,紀(jì)君記,青溪,5卷2期,頁29-48,1971年8月
  28. 論詩詞曲三者發(fā)展之一貫性,盧元駿,書目季刊,7卷1期,頁13-21,1972年9月;四照花室論文集,頁47-64,臺北:正光書局,1977年4月
  29. 中國詩詞曲的蛻變,盧元駿,中央月刊,9卷3期,頁48-59,1977年1月
  30. 唐宋詞曲宮調(diào)經(jīng)見表,袁帥南,中山學(xué)術(shù)文化集刊,4期,頁653-694,1969年11月
  31. 唐詞長調(diào)考,黃坤堯,幼獅學(xué)志,15卷3期,頁158-184,1979年6月
  32. 文士、樂工倚聲填詞有何不同,閔宗述,國文天地,6卷12期,頁7-8,1991年5月
  33. 以唐、五代小令為例試述詞律之形成,王偉勇,東吳文史學(xué)報,11期,頁77-106,1993年3月
  34. 論詞之格律與音樂的關(guān)系,徐信義,第一屆詞學(xu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1—44,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11月
  35. 〈楊柳枝〉詞調(diào)析論,沈冬,臺大中文學(xué)報,11期,頁217-265,1999年5月
  36. 唱和與詞體的興衰,黃文吉,國立彰化師范大學(xué)國文系集刊,1期,頁37-54,1996年6月
  37. 〈菩薩蠻〉及其相關(guān)之諸問題(上中下),張琬,大陸雜志,20卷1-3期,1960年1-2月
  38. 李白〈菩薩蠻〉〈憶秦娥〉考,楊胤宗,大陸雜志,21卷12期,頁12-16,1960年12月;文學(xué)(下),頁77-81,臺北:大陸雜志社,1963年12月
  39. 〈菩薩蠻〉的創(chuàng)調(diào)與流轉(zhuǎn),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邱燮友,頁193-205,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7月
  40. 李白〈菩薩蠻〉探述,邱燮友,第一屆詞學(xu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57-170,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11月
  41. 李白——百代詞曲之祖,廖美玉,東海學(xué)報,21期,頁213-225,1980年
  42. 李白〈清平調(diào)〉詞叢考,薛順雄,東海學(xué)報,21期,頁129-145,1980年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口县| 工布江达县| 平阴县| 绥滨县| 玉树县| 那坡县| 新河县| 南开区| 中江县| 华池县| 浪卡子县| 上饶县| 保德县| 凤庆县| 内丘县| 郸城县| 观塘区| 青神县| 屏东县| 和林格尔县| 南康市| 乌兰县| 马公市| 青铜峡市| 沈丘县| 嘉兴市| 黑水县| 沙湾县| 福建省| 泉州市| 伊宁县| 康定县| 古蔺县| 彰武县| 左云县| 威远县| 天全县| 泽库县| 河西区| 东莞市|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