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詩歌語言與形式學術研討會”于近日在北京召開
2013年11月23至24日,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主辦的“中國現代詩歌語言與形式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所長謝冕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張炯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文學院院長邱運華教授等出席并發表講話。童慶炳、孫紹振、程正民、陳駿濤、楊匡漢、陳曉明、陳建文、李朝全、吳思敬、江弱水、張清華、李怡、羅振亞、敬文東等知名學者、評論家也出席了此次研討會。會議由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光明主持。
研討會主要以“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現代詩歌中的語言與形式的關系問題為研討對象。與會評論家的討論主要以詩與語言的矛盾、張力為線索,從詩的本質、自由詩的意象和結構、現代詩與白話的關系、新詩的文化背景、詩與新媒體和大眾文化、新詩與舊體詩的關系等諸多角度入手,分析了一百多年以來現代漢詩在歷史演進中的得失利弊;解讀了一些代表性詩人的代表作的特點、精神特質以及每個詩人個體創作的差異性;深入思考了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的社會、文化、語言皆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詩的本質和語言的關系。
?
與會評論家對胡適、郭沫若、周作人、穆旦、余光中、海子、顧城、昌耀、張棗、西川、波德萊爾等中外重要詩人的文本進行了精細的解讀,對這些詩人的個性特點、寫作風格、美學表征予以中肯而深入地分析。通過分析這些詩人的創作理念與實踐,與會批評家們認為現代詩歌即已突破了舊體詩的形式,尋求建立新的格律便已不可能,新詩詩人的使命是為每一首新詩都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形式,因此新詩的形式總處在不斷變化和革命中,不可能定于一尊。
?
此次研討會深入探討了散文詩的文體特征,并以此為契機對詩的本質、詩與文的界限進行了整體性的考察、梳理和辨析。此次研討會問題意識突出,與會專家學者在肯定網絡等新媒體與大眾文化對現代詩歌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強調了一定要著力避免圖像霸權對于文學的消極影響;批評家們還指出詩人應當更自覺地尋求詩的形式與內容間的平衡,建立起詩與國族、文化、歷史的深刻聯系,這樣詩人才能在在這個個人化、日常化、自白化寫作泛化的時代里承擔起更為多元化的使命。?(徐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