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禪宗與中國文化精神——樓宇烈先生于1999年12月15日于北大講座記錄

  佛教作為外來宗教,為什么能和中國本土文化很好融合,并產生出極有生命力的宗派——禪宗呢?

  要弄清這一問題,先必須講清楚禪宗的精神。而要講清楚禪宗的精神,又必須交待清楚禪宗和禪的關系。

  禪是印度古代宗教中相當普遍的修行方法,不是佛教獨有的,佛教只不過繼承發展了這一方法。佛教有很多修行法門,常稱“八萬四千法門”,禪修是最普通、最重要的修行法門之一。禪常稱定,要求修者保持頭腦的專一、清凈、安寧,通過這種專一可以發生智慧,故又稱“靜慮”、“思維修”。修禪者在安靜的意識狀態下,發揮想象,思考人生的根本問題,對各種現象的本質進行觀照,后來還發展為對西方極樂世界、凈土的觀想。禪最后要達到一種認識現象本質的智慧,佛教稱這種智慧為般若,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是平等的、無分別的智慧。這種智慧在不同宗派里,有不同的說法,有的強調覺,有的強調悟。總之,是通過定來發慧,禪或定只是達到慧的方法、途徑、工具,不過也是不可缺少的。佛教之根本可概括為戒、定、慧三學。首先要守戒,在此基礎上坐禪、入定,最后達到慧,即正確認識到現象世界是平等的、無差別的,因緣和合所成的,是假象、幻象,沒有獨立自性。

  佛教各宗派都重視禪修,但各派之間對禪修的認識卻不同。禪宗強調的,不是一般的禪,是最上乘禪。慧能在《壇經》中把禪分為四個不同的層次。小乘禪是“見聞轉誦”,只知道念經,生吞活剝,不能很好地理解經文的意義。中乘禪是“悟法解義”,能領悟佛法,把握佛法的意義,不過也只是對佛教表面意義的一種了解。大乘禪是“依法修行”,能按照正法進行修行,很多大乘禪師都是這樣做的。最上乘禪則是“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最上乘禪實質上是一種對佛教根本精神的全面把握,“萬法盡通,萬法具備”就是說明這一點。再說“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般修行求解脫的人,大多以分別見設想有一個彼岸、菩提、涅槃在那兒,因此就想求得菩提、涅槃,到彼岸去。但是大乘般若經和《維摩詰經》等經認為,一切法的實相都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空即色,非色非空,強調不離煩惱而得菩提,不離生死而得涅槃,要在煩惱里求得菩提,在生死中證得涅槃。“一無所得”是指求菩提沒有得到菩提,求涅槃沒有得到涅槃,一切無所著。我們可以看出,慧能所標榜的最上乘禪和前三種禪相比,已有很大的改變。慧能的弟子神會進一步發揮了最上乘禪的思想。《荷澤神會禪師語錄》載:(有人)問(神會)曰:大乘、最上乘有何差別?(神會)答曰:言大乘者,如菩薩行檀波羅密,觀三事體空,乃至六波羅密,亦復如是,故名大乘。最上乘者,但見本自性空寂,即知三事本來自性空,更不復起觀,乃至六度亦然,是名最上乘。這是對慧能最上乘思想的較準確把握。

  大乘禪要觀,最上乘禪連觀也不要。大乘禪要觀察分析:某個東西依賴各種條件,條件一旦不存在,它就不存在。最上乘禪則直接去把握:一切本來自性空寂。慧能有一位師兄叫神秀,他修的就是大乘禪,他寫的得法偈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認為神秀對禪的根本精神沒有真正徹底把握,誤把塵埃和清凈看成兩物,沒有達到不二境界,是一種起心看凈,不是最上乘禪。他自己的得法偈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敦煌本《壇經》)或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見宗寶本《壇經》,這一偈講“本來無一物”對空表達得更徹底、明白了。)慧能這里認為,清凈和塵埃是兩個相對的東西,不是絕對分別的,它們是二而不二的關系。這是最上乘禪的主張。《荷澤神會禪師語錄》載:崇遠法師問(神會):云何為空?若道有空,還同質礙;若說無空,即何所歸依?(神會)答曰:只為未見性,是以說空,若觀本性,空亦不有,如此見者,是名歸依。這個道理,還可用一個比方再加以說明。比如,我們說一件衣服臟,這是相對干凈來講的。如果把臟東西洗掉,此時干凈也就無從說起了。神會說:“我心本空寂,不覺妄念起;若覺妄念者,覺妄自俱滅。”(《荷澤神會禪師語錄》)這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總之,禪宗把大乘佛教的自性空、本性空思想發展到了極致,強調對空的本性的自我體悟,因此他們不拘泥于具體的禪的外在形式,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禪作為佛教其他宗派及印度很多宗教的重要修行方法,非常強調形式。禪宗著重強調領會禪的根本精神(諸法皆空,一切現象自性本空)從注重禪的踐履形式的追求過渡到對禪的根本精神的把握。永嘉玄覺據此提出: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正是從這種根本精神,禪宗發展出其他的豐富內涵:禪是智慧的象征,禪是心性的把握,禪是生命的安頓,禪是自我的超越。禪宗的禪破除了對外在一切神圣權威的迷信,追求對自我本性的根本認識,是對自我能動性的最大發揮,是對自我面目的真正把握。《景德傳燈錄》載有一千七百多則禪師悟禪公案,這些公案強調,要參悟自性空的道理,要充分調動自我的能動性,要自性自度,覺悟的歷程是誰也代替不了的。這里講一個故事。有一位禪師名道謙,他的師父讓他去遠地送一封信,他不想去,哭著對他的朋友宗元說:“我一生參禪,殊無得力處。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應去? ”宗元勸他說:“途中可替底事,我盡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須自家支當。”道謙問哪五件事,宗元說:“著衣吃飯,屙屎放尿,馱個死尸路上行”。道謙言下大悟,不覺手舞足蹈。(《五燈會元》卷二十)這個故事就是說明,自性還得自己艱苦切實地自己去度,別人是代替不了的。元代明本禪師說:“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這里再講一個俱胝斷指的故事。有人問俱胝禪師什么是禪,禪師常舉一指頭回答別人。他有一個小弟子,當別人問他佛法大意時,就模仿他的老師,也出一指示人。俱胝禪師聽說此事,于是一日袖中藏好一把刀,召來該弟子,問他說:“聞你會佛法,是否?”弟子說道:“是。”師問:“如何是佛?”弟子豎起指頭,師以刀斷其指,弟子叫喚跑出。師叫弟子回來,弟子回頭。俱胝師問:“如何是佛?”弟子再舉手,不見指頭,豁然大悟。(《五燈會元》卷四)這個故事看起來有些殘酷,不過它說明了一個道理,不能用模仿代替自我覺悟,每個人的道都要自己體會出來。

  現在回到禪宗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融合這一主題上來。禪宗對禪的理解(如上述),對佛教的宗教性有很大的超越。大乘佛教的發展有兩個路向,一個路向就是把佛神化。原始佛教只承認一位佛,即釋迦牟尼,并且佛主要是一位導師形象。后來大乘佛教主張十方有無數的佛,而且諸佛都被神化了。佛教的許多理念也具形化了,如智慧具形為文殊菩薩,大慈具形為觀音菩薩,大愿具形為地藏菩薩,大行具形為普賢菩薩等。西方極樂世界也由一種理想發展為一種非常具體的凈土,凈土經對那里的環境和人都作了非常具體而美妙的描寫。大乘佛教還有另一走向,即把原始佛教空的思想充分發展。原始佛教興起時就反對婆羅門教的有神論。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通過對四諦、十二因緣道理的認識,以及通過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的修行,達到涅槃寂靜的境界。大乘佛教有空有兩系(通俗地說),空系( 般若和中觀)主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諸法實相是畢竟空,諸法自性本來空寂,領悟及此,就證得實相涅槃。大乘有系主要是瑜伽行派,要求信仰者,通過緣起的道理,領會到,一切唯識所起,都是八識的顯現,本質上無我無法,我法皆空。還要領會三性學說:以依他起性為核心,不把虛幻的妄想當成實有的,去除遍計所執性;認識到諸法皆緣起而生,諸法皆空,從而達到圓成實性。空有二系目的皆是一樣,都是要證空,只不過方法不同,空系用的實相理論,有系用的是緣起理論。佛教本來有這兩種路向,禪宗把空這一路向發展到了極致。因此,禪宗主張直接把握世界的實相,對事物本質要有透徹的了解,從而自我把握,自我解脫,自我主宰。這樣,一方面就破除了對權威、對神的崇拜、迷信和依賴,另一方面也破除了對一種形式化的凈土的執著。因此,禪宗主張自作主宰,自性自度,又主張心凈土凈,唯心凈土。

  禪宗向自我的回歸,對宗教是某種程度的超越,走上了人文化的道路,這就和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人文精神吻合了。禪宗能在中國獲得成功發展,此為主要原因之一。中國傳統文化,不管是儒還是道,都富有人文精神,既不為神役,也不為物役。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人文精神,在西方兩度被重視。一次是在啟蒙運動時期,當時伏爾泰、狄德羅等都推崇儒家的人本道德,并據此來批判神本主義。第二是在本世紀,如海德格爾等發現西方文明在擺脫神本主義以后,又過分地被技術、知性、物所統治,因此他們又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擺脫物役的文化資源。不為神役不為物役的禪因此也就格外地受重視。在未來的現代和傳統的整合中,佛教特別是禪宗的機遇很大。?

附:部分提問的解答。

  問:請介紹一下入定的基本方法。

  答:最基本的方法是數息觀。其他的方法有很多,可參考智者大師的《童蒙止觀》和《摩訶止觀》,這兩本書介紹的禪定方法很全面。我個人感覺自然放松最好,讓腦子完完全全休息。這也是需要磨煉才能做到的,開始往往想放松,想休息也不行,昏昏沉沉的雜念去不了。

  問:禪宗和儒家的人文精神有何區別?

  答:儒家在倫常中,禪宗跳出倫常外。儒家從肯定現實出發,對現實部分進 行否定,最后還要建構一個肯定的秩序。佛教和禪宗則從否定出發,認為現實虛幻,然后又部分地肯定現實,并以假名施設來救度眾生,但最后仍要破除掉對一切事物的執著,達到真正的證悟。可以這么說,儒家和西方的很多哲學的思維方式是從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佛教和禪宗的思維方式卻相反,這是很有特色的,是人類思維的另一半。對這兩種思維方式,我們不要肯定這個就否定那個,而是要強調它們的互補性。

  問:老莊哲學的道,和禪宗的自性狀態好象是一回事,它們有什么區別嗎?

  答:各種人文學說的最高理想狀態都是對現象自我的超越,這是相同的。但各種學說達到超越的方式和道路卻不相同。我認為,這條條道路都通真理,通過哲學、宗教、藝術、道德修養等都能超越自我。基督教有一種向外超越的傾向,主張啟示真理、原罪、救贖等。禪宗則是向內超越,要求自己認識自己是怎么回事。有些基督教信仰者不太能相信自我超越的可能性,不太能體會“盡心、知性、知天”和自性自度等境界。今天我們學習禪宗的超越自我的態度,就是就做到悲智雙運,自覺覺人,自度度人。河北省柏林寺生活禪夏令營把從悲智雙運的精神發展出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作為標幟,這兩句話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應該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只有覺悟人生,才能奉獻人生。只有奉獻人生,才能覺悟人生。

劉元齊記錄整理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股票| 嘉峪关市| 冕宁县| 土默特右旗| 遂川县| 伽师县| 成安县| 澄城县| 庆安县| 焉耆| 杂多县| 祥云县| 织金县| 寻乌县| 水富县| 土默特右旗| 收藏| 霍山县| 涪陵区| 孝义市| 无棣县| 天水市| 林口县| 哈尔滨市| 濮阳县| 浦县| 麻城市| 肥东县| 通道| 拜城县| 青阳县| 威宁| 周宁县| 中超| 乐清市| 连城县| 福清市| 巨野县| 密山市| 将乐县| 太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