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該去發(fā)掘《西游記》的人生意義
內(nèi)容提要:《西游記》一書蘊含著豐厚的人生意義。人生奮斗要受著來自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壓迫,孫悟空被壓五行山正是這種壓迫的形像寫照。五行山與佛祖的真言分別是自然和社會的象征。最終作者為悟空安排了另外一條出路:情愿修行,修成正果。在歷經(jīng)了無數(shù)磨難后,“九九成真”,悟空終于完成了由“天下第一妖”到“斗戰(zhàn)勝佛”的偉大歷程。這正是這部古典名著的主旨所在。
關(guān)鍵詞:人生意義;自然社會;修行正果;人—佛
作者簡介:汪灝,原名汪水發(fā),江西省婺源縣文聯(lián)主席。
《西游記》不應(yīng)該僅僅是一部神魔小說,只是以其神奇、虛幻、絢麗的圖景給人以藝術(shù)的享受。它難道不應(yīng)該是一部有著深邃的人生哲理的巨著,以其象征性的色彩啟迪著人們對人生的深沉思考嗎?
要回答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勢必要去發(fā)掘出《西游記》所蘊含著的人生意義,而這一點該書問世幾個世紀(jì)過去了,卻仍為人們所忽視。
《西游記》沉浸著人生。雖然該書并未有關(guān)于人生的說理,但是我們說《西游記》是一部象征色彩極濃的作品,透過那一百回的神魔翩躚的幻影,我們看到了一個為作者的深沉思索所繪就的人生圖景。應(yīng)該去發(fā)掘它。
應(yīng)從哪里入手?也就是發(fā)掘點在何處?——第七回。
歷來研究《西游記》總以為其前七回與后面九十三回不一致。向神佛挑戰(zhàn)的徹底的反抗者與遵從佛旨,一意西行的圣僧的保護(hù)人,無任其言行還是性格都是難能統(tǒng)一的,矛盾不可避免。人們在第七回迷惑了。然而,這是表面現(xiàn)象,這是未有發(fā)掘其人生意義的結(jié)果。
若在研究里灌注了人生意義的成分,迷惑處將成為別有洞天的入口。
孫悟空,這個神奇的英雄,一誕生即“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西游記》第一回),而后便是入龍宮,闖地獄,直至大鬧天宮,將個井然有序的神仙世界鬧了個天翻地覆。前七回,多么絢麗的斗爭風(fēng)采!然而,僅僅是七回,不到全書的十分之一??墒菈蛄?,吳承恩所要思考的人生不是一個建立在幻想基礎(chǔ)上金璧輝煌的雕樓畫閣,他是要實實在在寫就人生的。誕生在他所處時代的人生圖景必將帶有濃厚的悲劇氣氛,轟轟烈烈的抗?fàn)幾⒍ㄊ嵌虝旱摹,F(xiàn)實促使作者有深沉的思考,于是他安排了轉(zhuǎn)捩——悟空被壓在了五行山下。
作者的時代,向外在力量抗?fàn)幈厝皇鞘?。徹悟了它,吳承恩是涌著悲愴的淚寫下這一回的。
好大圣,急縱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撲,把這猴王推出西天門外,將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聯(lián)山,喚名“五行山”,輕輕的把它壓住。
——《西游記》第七回
“輕輕的”,寫得這么輕巧,殊不知,這是整個人類在其歷史進(jìn)程中所積淀下的重負(fù)的象征——人的奮爭必將承受外在的物質(zhì)力量的束縛,人戰(zhàn)勝不了自然力?!敖?、木、水、火、土”,中國古代有部分思想家以為世界即是由這“五行”構(gòu)成的。原該造就宇宙的“五行”,卻成了囚禁神猴的枷鎖,“人定勝天”,在吳承恩的時代,這還只能是人們精神上的積極的信念。戰(zhàn)勝不了天,戰(zhàn)勝不了地,即使具備悟空那樣的本領(lǐng),亦逃脫不了“五行”的重壓,“心欲回天恨無力”!
佛祖道:“不妨,不妨,”袖中只取出一張?zhí)?,上有六個金字“唵、嘛、呢、叭、咪、吽”,遞與阿儺,叫貼在那山頂上。這尊者即領(lǐng)帖子,拿出靈門,到那五行山上,緊緊的貼在一塊四方石上,那座山即生根合縫……
——《西游記》第七回
“六字真言”,貼上了山巖,原本一個跟斗得以十萬八千里的神猴卻馬上寸步難挪了。這難道僅僅是作者生花妙筆所繪就的一幅引人入勝的畫圖嗎?不,這是多么精妙,多么形象的人生概括呵!作為社會的人,其奮爭還要承受精神的壓力,精神力量的無形的束縛。作者所處的時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觀念、理論不是緊緊地束縛著人們的精神意志,而讓人們喘不過氣來嗎?由此,我們已經(jīng)聽得到作者面對維護(hù)封建統(tǒng)治的觀念、理論欺人害世,摧殘人生而發(fā)出的深沉嘆息了。就是能夠?qū)⑻鞂m攪得不得安寧的悟空也難逃其害。
“六字真言”,這是多么好的象征,決不是作者從佛教言語里信手拈來的。我們不能否認(rèn)安排如來以此貼山有其它的什么含義,諸如功德完滿,即可解脫等,但與此六字在明代的諧音不能是沒有關(guān)系的。明代民間將此六字嘲弄成“俺把你哄了”,如此一來,作者在汗牛充棟的佛經(jīng)里選中它就更見心機了。在作者的時代,正是那種“俺把你哄了”的欺騙人們的陳腐落后的觀念上的東西摧殘了人生,阻礙了人們的成長。
在來自自然和來自社會的雙重枷鎖里,注定了抗?fàn)幍缆繁厝皇切胁煌ǖ摹H嗽鯓映砷L?千鈞棒不可以長居耳朵,孫大圣不能夠總在山底靜默,而現(xiàn)實中,像吳承恩這樣的有識之士亦不甘沉淪?;卮?,吳承恩的思索要他作出回答。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使他摸索起《西游記》的后九十三回所鋪就的另一種人生途徑了。
然而,悲劇性的歲月注定了他思考的亦是一條悲劇性的路子。
菩薩道:“你這廝罪業(yè)彌深,救你出來,恐你又生禍害,反為不美。”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條門路,情愿修行?!?/p>
——《西游記》第八回
“修行”,不,這絕不是小說表面上所寫的皈依佛門,象征的濃厚色彩讓秉入沙門具有了另一層次的崇高意義。
“正是對外在權(quán)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了內(nèi)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保ɡ顫珊瘛睹赖臍v程》)以往我們可以將西天取經(jīng)象征性地看作是不畏艱難,追求真理;又可以將悟空伏妖降怪看作是鏟除惡霸,保護(hù)民眾,難道我們就不能夠?qū)⑽蚩盏娜肷抽T,修正果看作是追求內(nèi)在人格的象征嗎?
整個后九十多回,是悟空等人護(hù)送唐僧取經(jīng)的過程,從五行山下解脫,到雷音寺里成真,經(jīng)過重重艱難險阻,痛苦磨練,悟空獲得了“正果”,完成了由“天下第一妖”成為“斗戰(zhàn)勝佛”的偉大歷程。正如莊子對“藐姑射山”上的神仙的描寫,正是自己對理想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一樣,我們完全可以將“由人成佛”看成是追求內(nèi)在人格臻于完善的象征。
悟空尋著了這條路,正所謂“情愿修行”了。那么怎樣“成佛”?這就要求走完后九十來回孫悟空所走過的這樣一個歷程。
“……且喜汝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斗戰(zhàn)勝佛。”
——《西游記》第一百回
且看如來對悟空這一歷程的評價。這是最好的概括,悟空就是這樣走過這條“修正果”的路來的。堅定信念,心底無私,鏟除邪惡,與人為善,經(jīng)受了八十一難,“九九歸真”,這才成就了自身,完成了人格完善的歷程:人——“佛”。
《西游記》不僅僅將筆調(diào)停留在苦難的磨練和鏟除邪惡的功德里,追求人格完善的主旨,不可避免的使它涉及了人對自身的掙脫。孫悟空頭上的金箍,難道僅僅是唐僧制服悟空的寶貝嗎?難道我們不可以將它看作是“修持正果”的過程里約束自身的行為準(zhǔn)則嗎?正因如此,當(dāng)悟空成佛后,金箍即用不著,自行消失了。一個人,特別是那些能力超凡的人,如果沒有正確的準(zhǔn)則來約束自己,勢必會給世界,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破壞。要真正成就自身,就離不了“金箍”。
同時,我們也不可以忽視如來、觀音、唐僧三人對悟空的追求、成長所起的作用。書的三十四回,悟空曾說自己只跪拜過三個人,那就是他們?nèi)弧ky道僅僅因為如來是佛祖,觀音是菩薩,唐僧是恩師嗎?是不是可以各自代表一種人格意義,諸如如來是“真”,唐僧為“善”,而觀音即“美”呢?如果這成立的話,我們就可以說,悟空正是在這三種人格意義的指導(dǎo)下,通過自身的努力完善了自己的。
人——佛,《西游記》所完成的人生思考。由外在抗?fàn)幍谋厝皇?,轉(zhuǎn)而至內(nèi)在人格的追求完善。這也是作者及作者同一時代的封建社會中的先進(jìn)分子們往往走上的道路,正如孟子所云:“窮則獨善其身?!?/p>
由此,可以解決不少問題,諸如前七回與后九十三回的所謂矛盾;《西游記》主題的種種爭論等。
從上述思考看來,前七回與后九十三回已是一脈相承,沒有絲毫不一致的地方。眾所周知,《西游記》主題眾說各異,在上述思考里求同是完全有可能的。
由此,又產(chǎn)生了不少問題,如何進(jìn)一步發(fā)掘《西游記》的人生意義?《西游記》是否需要作重新的或另一種的評價?……
本文僅是對發(fā)掘《西游記》的人生意義所作的一點提綱式的思考,《西游記》豐富的人生意義決不是它所述的那點子皮毛。筆者在此期待專家學(xué)者和各方面人士進(jìn)一步予以探究。
《西游記》所蘊含的人生意義一將被盡情發(fā)掘,其價值,其地位勢必要給予重新的評價,它會成為一部思想價值不亞于其他幾部古典名著的偉大作品。這樣,它就不僅僅是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有其輝煌地位,并且在中國思想史上也將占得一席重要之地。
最后,我還想說,如此一來,以人生作為自己探究對象的思想者必將從這部巨著得到無窮的啟迪。
二○○○年二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