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列入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綱要的數字出版工程共有八項,“中國古籍數字化工程”是其中一項。①這應該是一個福音。國家要抓,可見此事不是小事。國家在抓,可見此事必能有成。從已經完成的個別重大項目如“中國基本古籍庫”等可以證明。但我要說的是,這項工程,其最終目的應是一個“共享工程”。
這里的“共享工程”,受到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啟發。這是國家在文化廣電領域,服務基層群眾的一項重大工程。其基本內容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將中華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通過工程網絡體系,以互聯網、衛星網、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網、鏡像、移動存儲和光盤等方式,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具體實施為中央政府投資,地方政府配套,分別在省會、地市、區縣、鄉鎮建立服務網點,方便群眾使用。它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城鄉基層群眾文化服務的創新工程。自2002年實施以來,該工程依托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鄉鎮、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區文化室,已建成各級中心、支中心和基層服務點8188個(截止2007年3月31日統計數據),包括1個國家中心,33個省級分中心,1822個市縣支中心,2191個鄉鎮、街道基層服務點,3032個村、社區基層服務點,以及1109個學校、企業、部隊等服務點。在該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各地還根據實際情況,與其他相關部門的類似“工程”進行資源整合共建,節省了資金,增加了功能,擴大了影響,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如通過共建共享方式與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基層服務點分別超過20萬個和19萬個,由此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國的服務網絡,基本實現“數字文化村村有”的戰略目標。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的目標是服務最基層的群眾。這是國家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所進行的一項“德政工程”。這項工程中有兩大內容需要經費,一是建立各級網點的設備配置,第二項是工程中需要添加大量優質文化信息,需要數字化處理。
古籍數字化的服務對象是誰,國家能夠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嗎?
二
關于古籍數字化的目的,應有兩大內容――普及與研究。從服務對象上看,正好表現為兩大讀者群。
面向普及性的服務,目的是讓有一定文化程度且對古籍有興趣的讀者能夠通過數字化工程方便地看到優質的古籍資料,增加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這一群體應是文化傳承中的基本隊伍。對他們的服務應該最具公益性。
面向研究性的服務,目的是為從事研究工作的群體提供方便、快捷、準確的古籍資料,為其研究提供數字化文獻支撐。這一群體應是文化傳承中的骨干隊伍。面向他們的服務同樣是公益性的,但因為工作性質和單位的特殊性,面向這個群體的服務往往可以通過局域網進行,可以根據產品成本實行酌情收費。
但無論是為了這兩個目標的實現還是為這兩大群體作好服務,都涉及到這一工作的基本性質問題。個人認為,無論是從圖書的功能、圖書館的功能,還是文化服務的功能看,古籍數字化的終極目標還是公益性的。
關于古籍數字化的公益性問題,有識之士不乏先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
力先生在《中文古籍數字化方法之檢討》一文中已經指出:“中國古籍的數字化是一項中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工作,具有強烈的公益性色彩,需要各方面加強協調,有一個整體的規劃。”②陳力先生對公益性問題尚未展開討論,且更多注意的是這項公益性工程中的“整體規劃”問題,如“數字化對象的內容確定和合作分工,同時包括相關標準,規范的統一”等等。我所看重的“公益”,是“整體規劃”后順利完成的古籍數字化的產品如何發揮更大的作用,如何進入尋常百姓家的問題。
古籍數字化的公益性問題,說到到底還是一個文化保護、文化普及、文化提升和文化服務的問題。簡言之,一是為更多的人提供服務,二是為深入研究的人提供服務。從公益性的角度考慮,國家應該在這一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既然是一項公益性的有極大意義的事業,且已經納入國家的發展規劃,政府就應當投入或加大投入。既然是政府投入,其成果就應該面向人民群眾,政府以滿足公眾應享有的文化權益為前提為其提供最基本的服務。相關研究者或部門、團隊,將相關古籍進行數字化開發之后,應該向國民開放,即交給開放的或局域的網絡圖書館讓群眾使用。不管國家投入多少經費,都不宜以誰開發,誰受益的思路來進行。不能像某些地區的高速公路建設那樣,實行誰投資,誰受益,甚至無限期收費,以至變成一個利益集團的搖錢樹。
三
這個愿望的可行性在何處呢?如何得以實現呢?
我認為可行性是有的。
1.建立公益性的“中國古籍基本讀物網”
該網站由政府投入,并不會花太多的錢。一個文史哲本科生所應該看到的古籍讀物,或一個中國人應該了解的,或一個外國人想了解到的中國文化最基本的也是精華的讀本,在這個網站上都可以瀏覽、查閱,并可以檢索。一千種書,足矣。
該網站的管理亦可是公益性的。相信點擊率不低,也可通過廣告的形式補貼,維持網站運營。
2.建立注冊式的研究性局域網
對于研究性的古籍數字化資料,可以通過局域網的形式來實現資源共享。一
些成功的軟件已經走在前列,產生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這個設想中的工程的基本要求應該有以下內容:
3.版本的權威性。將進行數字化處理的古籍,應該由一權威的機構和
一部份專家確定其版本的權威性。也包括今人的可靠的校注本。無論是普及性的還是研究性的文本,都應該做到是目前國內或海內外最好的版本。這個過程可以是動態的。即是說,當有了更好的版本時,數字化處理的文本可以調整或增刪。納入數字化處理的版本的確立,即屬前云所謂“整體的規劃”之范疇。進入該工程的版本,無論是影印本還是校點本,其質量均可作為學術論文的引用書目。――這是這一工程的質量評價的主要標準。
4.共享內容的層次性
一是書目的共享,國內或天下的古籍書目究竟有多少?這個工程應該盡
可能完整的反映。
二是文獻的共享。如前述,可以是大眾的公開性的網站開放,也可以是“小眾“的或局域的開放。而局域的開放實是整體的有序的開放,如高校聯盟或研究單位的聯盟網站。如果實現每一單位間的資源(有限)共享,其網絡的受眾最終仍是大眾。(詳下文)
三是研究成果的共享。
四是檢索軟件的共享。
四
共享有無可能——這是問題的關鍵。
前面設想的兩種方案,第一種是較為容易解決的。甚至只要古委會下這個決心,很快就可以實現。如果國家有關部門關注,更容易解決。以“中文研究網”(www.zwyjw.net或www.zwyjw.com)為例,就可以證明。西南大學文學院能夠在一個學科建立一個囊括二十世紀以來的本學科的論著數據庫,并且向公眾開放。以一個大國政府之力,如何不能建立一個弘揚民族文化、方便全民讀書的公益性的文獻門戶網站呢。
第二種方案有難度,實質在于已經投入并形成產品的數字化古籍成果在應用中遇到的不能回避的費用問題。研究、開發、管理、升級……需要費用,均屬情理之中。何況,還有大量的產品并不是政府投入,而是民間資本和個人熱愛促成的。如何使這些產品發揮作用并獲得相應回報,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但這是可以解決的。其思路有:
1.專項補貼式。事實是,一些重要的產品是個人無力購買的,其發揮作用必須建立在集體購買的基礎上。由此,也就產生了解決的路徑。一個建議:凡國家投資的古籍數字化項目,其成果在推廣時,可由國家進行專項補貼。以《中國基本古籍光盤庫》為例,該產品在初期預售價為人民幣50萬左右,但最終成果出版時,已漲甚多。一些高校圖書館因經費緊張,或受眾有限,難以購置。③但如果配套投入的話,就會調動學校的積極性。假如國家能夠確定拿出一部份資金,像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一樣,按配套的辦法,鼓勵高校或其他單位購買,這樣,一個優質產品的普及也就實現了。從目前大陸研究文史哲的學者大都集中在高校這一現狀考慮,通過高校的網絡進行共享是完全可能的。目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在各高校都很普及,即能說明這一問題。一個原因是CNKI覆蓋的學科面較大,各學科均能受益,這是該數據庫能普及并自身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的重要原因。而人文科學尤其是古籍,不可能立即產生或大量產生經濟效益,這就必須要政府高度重視和加大投入。
2.校際或館際互惠式。正在“施工”中的“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是一個很好的平臺。2001年10月由國務院批準立項這項工程,已成立了“中國數字圖書館聯盟”,內有41家公共圖書館、30家高校圖書館、8家科研機構圖書館、7家其他類型的圖書館和14家技術公司。古籍數字化顯然不是該工程的唯一內容,但是其龐大資源群開發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該工程的總體目標是在寬帶IP網上形成超大規模的、高質量的中文資源群,支持國家整體創新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通過國家骨干通信網絡系統向全國乃至全球提供服務。其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發掘歷史遺產。在這個平臺中,加盟單位間的互惠是沒有問題的。而值得有志于古籍數字化事業的同仁們關注的是,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相關產品,進入這個平臺,也就意味著進入了中國大陸的主要研究機構,進入了大多數研究者的視野。
校際或館際的合作還不僅于此。應該有更多的合作空間供人們選擇。在互聯網的時代,合作意味著共贏。
至于在古籍數字化過程中的檢索軟件的開發和利用,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副產品。當“共享工程”完成時,其軟件的普及也才會真正開始。那時,靈活多樣的檢索軟件必有龐大的市場,研制者和研究者都會從中受益。目前,一個可行的辦法是通過“政府采購”使其發揮效益。如果設立公共服務體系的古籍網絡平臺,對那些政府沒有投資的優質產品,完全可以用“政府采購”的形式使全民受惠。這樣,既考慮到了研發者的前期投入,保護了他們對古籍數字化研究的積極性,肯定了他們做出的貢獻,也讓廣大群眾受益,更重要的是弘揚了祖國的優秀文化。
我期待著這一天的盡早到來。
【注釋】
①八項分別為:1.數字化多媒體研發工程;2.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3.中華字庫建設工程;4.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出版工程;5.國家動漫振興工程;6.中國古籍數字化工程;7.國家版權保護技術開發工程;8.數字化文化傳播工程。——見柳斌杰在 “2006中國數字出版年會”上做的專題報告《用數字化帶動我國出版業的現代化 》載中國圖書出版網。
②《國家圖書館學刊》2005年第3期。
③在教育部的教學評估中,凡數字化讀物,無論其內容多少,均不能按其中收錄的書籍計算冊數。花費巨資購買一個1億字的光盤,只能算一本書。購買一套《中國基本古籍庫》,也只能算500個光盤吧。購買電子產品會增大學校的開支,卻不能完成生均藏書冊數。館長們亦有難處。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