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敦煌春秋—第六章 敦煌的衰落(西夏——蒙元) |
第六章 敦煌的衰落(西夏——蒙元) 景祐三年,黨項族攻占肅、瓜、沙等州。沙州回鶻在抵抗失利后率眾撤離敦煌。寶元元年(1038),黨項族建立西夏。康定二年(1041),沙州回鶻率眾進攻沙州;次年,攻克沙瓜二州。在沙州回鶻占據沙州時期,始終奉北宋為正統,使用宋朝年號,多次向宋廷入貢,不向西夏屈服。這一時期回鶻人雖為統治民族,但漢人仍占很大比例,再加上回鶻人民長期受漢族影響,故其政治制度、佛教藝術都是漢族和回鶻文化交融的結晶。 乾道元年(1068),西夏再克瓜沙,沙州回鶻政權滅亡。從此西夏加強了對沙州地區的控制。西夏的統治機構模仿北宋,故西夏統治時期敦煌的政治制度、生產方式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只是將瓜沙二州的統治中心從沙州移到了瓜州,州以下仍設縣鄉里等行政機構。終夏之世,對外戰爭頻繁,沙州和西夏管轄的其他地區一樣,徭役、兵役均十分繁重。敦煌作為西夏的西大門和與西域聯系的關口,還擔負著沉重的邊防任務。而且,這一時期敦煌還曾發生幾次嚴重的旱災和蝗災。長時期的動亂和嚴重的自然災害使敦煌地區的經濟迅速衰落。西夏長期與宋廷為敵,不準西域各國通過敦煌與河西向宋朝貢,對過境商人也課以重稅,迫使西域各國使者和商人避開西夏轄區,改由塔里木盆地的南沿經青海進入中原,而從事東西經商最活躍的回鶻人則較多使用從中亞到蒙古的草原之路。自南宋時起,海上絲綢之路也日趨活躍。敦煌逐漸失去中西交通咽喉和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轉站的重要地位,其商業和文化也漸趨衰落。西夏統治者既信奉巫術和多神教,也篤信佛教。作為佛教圣地的敦煌在西夏時期仍受到人們的重視,莫高窟以及榆林窟、西千佛洞都曾招致無數善男信文頂禮膜拜。在這些地方修建寺廟,新建重修石窟等活動也仍然盛行。 寶慶三年(1227),蒙古帝國攻占敦煌。同年西夏滅亡。成吉思汗將敦煌隸于八部大王。至元十三年(1276),忽必烈將敦煌收歸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在此復置沙州。在蒙古帝國和元朝統治時期,敦煌在中西交通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經由敦煌、河西的交通路線再度成為聯結西域與中原的主要通道。蒙古帝國和元朝的版圖比漢、唐都大,和西域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聯系也比以往更加密切。為了保證過往使團的需要,蒙古帝國統治者窩闊臺在敦煌和河西的瓜州、肅州等地設置了驛站,敦煌是河西通道的一個重要補給站。元統治者曾采取招撫流民、設置屯田等措施來恢復敦煌地區的經濟。但此時敦煌的地位已遠不能與漢、唐時期相比。由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和北方草原之路的繼續頻繁使用,敦煌未能恢復中西交通必經之地的地位。又由于自宋代以來,中原王朝的都城逐漸向東、向北遷移,距河西、敦煌愈來愈遠,使敦煌在全國的戰略地位逐漸下降。再加蒙古帝國和元朝疆域廣大,敦煌失去了經營西域的基地的作用。它不過是河西通道上的一個補給站,卻不像漢唐時期那樣是對整個西北地區甚至國都的安危都有重大影響的邊防軍事重鎮。這就決定了蒙元統治者對敦煌的重視程度必定是有限的。在很長時間內,沙州并不是專鎮邊防重地的蒙古軍的駐防地,只有部分漢軍且屯且戍。直至大德七年(1303),元統治者才在御史臺的建議下派一萬蒙古軍分守沙、瓜等地的險要地方。王元二十九年(1292),元統治者從沙州、瓜州往甘州強制移民,人煙稀少的敦煌地區益顯荒涼。蒙古帝國和元統治者采取儒釋道并重的政策,十分注意扶持和利用佛教。莫高窟現存的蒙、漢、臧、梵、西夏、八思巴等六種文字的《八字真言碣》乃是鎮守沙州的西寧王速來變及其妃子、太子、公主、駙馬等出資于至正八年(1348)刻立的。至正十一年,繼速來蠻鎮守沙州的牙罕沙則對皇慶寺(莫高窟)進行了重修。在統治者的倡導和帶領下,佛教在這一時期仍然受到敦煌各族人民的信奉。莫高窟的開窟造像活動也仍在斷斷續續地進行。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猗县| 旬阳县| 思茅市| 定州市| 北碚区| 芒康县| 紫金县| 汶川县| 荃湾区| 淮北市| 四川省| 吉木乃县| 临猗县| 赣州市| 沧州市| 高邑县| 焉耆| 邹平县| 改则县| 湖口县| 诸城市| 安陆市| 巴彦县| 成安县| 凤山市| 大名县| 衡水市| 新野县| 淅川县| 墨脱县| 绥中县| 金川县| 南雄市| 河东区| 祁东县| 游戏| 奉化市| 洱源县| 阿图什市| 郯城县| 洪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