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對待文化的態度上,有兩種傾向值得警惕。
首先,完全“復歸”的傾向很突出。一部分人尋求的不是對文化的“自知之明”,而是一種勢頭很猛的夸張的復舊,其中尤有甚者,宣揚“圣賢是文化之本,文化由歷代圣賢創造”,認為中國100多年的近代史都錯了,走的都是所謂“文化岐出”、“以夷變夏”的路;甚至主張“把儒教重新定為國教,建立一個儒教社會”。這種倒退復古、明顯排外的取向當然不是提倡文化自覺的本意。
其次,不加質疑地追隨西方現代化取向。對西方理論不加反思地接受,把本土資源作為論證西方理論、實現西方社會思想的工具,無視西方學者已經深刻揭示的現代化危機等傾向仍然存在。
事實上,在對待文化的問題上,費孝通先生早已給了我們一個基本的立場:“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社會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歷史已經證明,西方中心主義是行不通的,東方中心主義重蹈西方中心主義的老路,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文化自覺的根本目的是“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只有理解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守則。
因此,我們既要為在世界創辦了100所孔子學院歡欣雀躍;又要在國內普及外語,要求學生除母語外,外語也能達到一定水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找到中華文化存在的意義及其對世界的未來所能做出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