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系樂黛云教授2006年5月20日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的演講。
我們正面臨著一個世界的大變局。
這個大變局包含著兩大思潮。一種是以美國鷹派為首的思潮。他們認為世界秩序必須建立在美國軍事力量無可匹敵的基礎上,也就是要依靠美國的強大力量來統治全世界,并在這個基礎上,占領全球資源,推廣他們的意識形態。與此相對的是極端的原教旨主義。另一種思潮是世界大多數人的思潮,這種思潮認為,事實已證明美國的單邊統治不但不可能成功,而且會激起更大的反抗和更多的人類死亡,以至全球毀滅。因此必須尋求另一種全球化,即一種多極均衡、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諧共處的全球化。人類的前途就取決于這第二種思潮能否取得最后勝利。目前,這兩種思潮的對抗和消長正在推動、醞釀和形成著世界的大變局。
文化自覺的三層含義
認知、理解和詮釋自己的民族文化歷史,聯系現實,尊重并吸收他種文化的經驗和長處,與他種文化共同建構新的文化語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將此總結為16個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第二種思潮的核心是文化自覺。沒有文化自覺,就談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什么是文化自覺呢?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指出:“文化的生和死不同于生物的生和死,它有它自己的規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也就是它的種子……種子就是生命的基礎,沒有了這種能延續下去的種子,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文化也是一樣,如果要是脫離了基礎,脫離了歷史和傳統,也就發展不起來了。因此,歷史和傳統就是我們文化延續下去的根和種子”。什么是中國文化的根和種子呢?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在世代之間聯系的認識上。一個人不覺得自己多么重要,要緊的是光宗耀祖,是傳宗接代,養育出色的孩子。二是可以把不同的東西凝合在一起,相信“和能生物,同則不繼”,相信可以形成“多元一體”,三是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四是倡導以德服人,反對以力壓人等。這些并不是虛擬的東西,而是切切實實發生在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真情實事,是從中國悠久的文化培養出來的精髓。主動自覺地維護一種文化的歷史和傳統,使之得以延續并發揚光大,這是文化自覺的第一層意思。
要延續并發揚光大,只有種子還不行,還要創造條件,讓種子開花,結果。費孝通認為傳統和創造的結合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因為傳統失去了創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斷創造,才能賦予傳統以生命”,“創造一個新的文化的發展,也就是以發展的觀點結合過去同現在的條件和要求,向未來的文化展開一個新的起點”。文化自覺應包含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方向,這樣的文化自覺就不是回到過去,而必須面對現實。費孝通認為我們所面對的現實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機械文明”和“信息文明”這兩個在西方分階段發展的文明,在我們這里,卻重疊在一起。因此,不能照搬西方經驗,還應該走自己的路。這種“從傳統和創造的結合中去看待未來”是文化自覺的第二層含義。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特別關注當前的外在環境,這是過去任何時代都不曾面對的。全球化的現實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行為秩序和文化準則,我們不能對這些秩序和準則置若罔聞,而應該精通并掌握之,并在此語境下反觀自己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知道在這一新的語境中,中華文化存在的意義,了解中華文化可能為世界的未來發展做出什么貢獻。這是文化自覺的第三層含義。
總之,認知、理解和詮釋自己的民族文化歷史,聯系現實,尊重并吸收他種文化的經驗和長處,與他種文化共同建構新的文化語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將此總結為16個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顯然,只有具備這樣的文化自覺,才有可能建設多元共處、共生的全球社會。事實上,費孝通先生給文化自覺提出了一個坐標:縱軸是從傳統和創造的結合中去看待未來,結合過去同現在的條件和要求,向未來的文化展開一個新的起點,這是一個時間軸;橫軸是在當前的語境下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確定其存在的意義和對世界可能作出的貢獻,這是一個空間軸。任何民族文化都可以在這個坐標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如果用這個坐標來衡量,我們在文化自覺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是傳統和現代的創造結合很不夠,也就談不上以新的觀點去看待未來。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社會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但是,目前這種完全“復歸”的傾向仍然很嚴重,一部分人尋求的不是對文化的“自知之明”,而是一種勢頭很猛的夸張的復舊,其中尤有甚者,宣揚“圣賢是文化之本,文化由歷代圣賢創造”,中國一百多年的近代史都錯了,走的都是所謂“文化歧出”、“以夷變夏”的道路;甚至認為1978年來的改革開放,也還是“沿著一百多年來文化歧出的路在走,中國文化仍然處在‘以夷變夏’的過程中”,提出要解決百年來的“亡教、亡文化的危機”,就必須“把儒教重新定為國教,建立一個儒教社會”。這種倒退復古,明顯排外的取向當然不是提倡文化自覺的本意。
其次,不加質疑地追隨西方現代化取向,對西方理論不加反思地接受,把本土資源作為論證西方理論、實現西方社會思想的工具,無視西方學者已經深刻揭示的現代化危機等等傾向仍然存在,此類更深層、更難解決的問題正在引起更多人們的重視,成為進一步推動文化自覺的核心內容。
再者,文化自覺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只有理解多種文化,才有可能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守則。我國長久以來唯我獨尊的“大國心態”是做到這一點的最大障礙。當國家貧弱時,它會演變成阿Q的精神勝利法,當國家逐漸強盛時,它就滋生為企圖覆蓋他族文化的東方中心主義。歷史已經證明,西方中心主義是行不通的,東方中心主義重蹈西方中心主義的老路,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如果我們不了解、不尊重當前的語境(包括其他民族文化的過去和現在),我們又如何能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找到我們民族文化的自我,找到在新的語境中,中華文化存在的意義,及其對世界的未來所能做出的貢獻呢?
另外,還有許多充滿了舊意識形態限制的思想條條框框和所謂“規范”,這些陳詞濫調不僅大大妨害了新生一代的創造才能,而且也壓制了他們的文化自覺!
正因為有如此眾多的問題,而文化自覺又如此重要,在舉世反思文明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之時,這個問題更其迫切,甚至關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這也是費孝通先生在他的晚年把文化自覺作為畢生最重要的問題來加以強調的重要原因之一。1997年,有人問他,“費孝通”這篇文章將如何結尾?他說:“我這一生過得很不容易,到現在已經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了。‘啼不住’是指別人的議論紛紛,‘啼不住’就讓他去啼好了,兩岸猿聲可以不問,國家的前途可不能不想。從小農經濟走向跨國經濟,我們不是一葉輕舟,而是一個沉重的大船。一個知識分子應該怎樣去履行時代賦予的責任確實值得認真想一想”。他認為:“五四這一代知識分子生命快過完了,句號劃在什么地方確實是個問題。我想通過我個人劃的句號,就是要把這一代知識分子帶進‘文化自覺’這個大題目里去,這就是我要過的最后一重山”。
費孝通先生思考總結他90余年的人生,得出的結論是要把一代知識分子帶進“文化自覺”這個大題目里去,可見這個問題在他心里的分量。
西方的文化自覺
人類需要的是一個多極均勢的“社會世界”,一個文明開化、多元發展的聯盟。要達到這個目的,人類精神需要發生一次人類心靈內在性的巨大提升。從這種認識出發,很多西方學者站在維護全球文化生態的高度,積極地進行了反思。
如果說,當今中國的文化自覺始于復興被壓抑的傳統文化的強烈愿望,那么西方的文化自覺則是在數百年的繁榮之后,更強調審視自己文化發展中的弱點和危機。這種不同是幾個世紀以來,兩種文化不同的處境使然。早在20世紀初,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世界歷史的透視》一書中已相當全面地開始了對西方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到了21世紀,這種反思和批判達到了更其深刻的程度。例如,法國著名思想家,高等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埃德加·莫蘭(Edgar Morin)指出,西方文明的福祉正好包藏了它的禍根:它的個人主義包含了自我中心的閉鎖與孤獨;它的盲目的經濟發展給人類帶來了道德和心理的遲鈍,造成各領域的隔絕,限制了人們的智慧能力,使人們在復雜問題面前束手無策,對根本的和全局的問題視而不見;科學技術促進了社會進步,同時也帶來了對環境、文化的破壞,造成了新的不平等,以新式奴役取代了老式奴役,特別是城市的污染和科學的盲目,給人們帶來了緊張與危害,將人們引向核滅亡與生態死亡。美國著名學者理查·羅蒂也在《南德意志報》上發表了《侮辱還是團結》一文,他說:“歐洲掀起重新定位自我的熱潮,而且充滿了理想主義,這將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強烈反響,不管是在美國和中國,還是在巴西和俄羅斯,都會是這樣!S多人都已經清楚地認識到美國人追求霸權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且全然不顧所作所為對于人類自由的影響。這是一個可怕的錯誤”。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在《現代性與大屠殺》一書中更是強調在西方,高度文明與高度野蠻其實是相通的和難以區分的……現代性是現代文明的結果,而現代文明的高度發展超越了人所能調控的范圍,導向高度的野蠻。
有的學者對上述以貪欲和聚斂為核心的文明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之后提出,在一個基于生活質量而非個人無限財富聚斂的可持續性文明里,以物質為基礎的現代發展觀本身即將受到修正,可持續性的全球經濟之目標應該是:通過將人類的生產和消費與自然界的能力聯系在一起,通過廢品利用和資源的重新補充,不斷再生產出高質量的生活。在這樣的生活中,重要的并非個人的物質積累,而是自我修養;并非聚斂財富,而是精神的提升;并非拓寬疆土,而是拓寬人類的同情(empathy)。美國學者J·里夫金將這兩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歸納為所謂“美國夢”和“歐洲夢”,前者是指每一個人都擁有不受限制的機遇來追求財富,而較少關注更廣闊的人類福祉;后者則是強調生活質量、可持續性、安定與和諧。在他看來,作為“歐洲夢”兩大支柱的文化多元主義和全球生態意識在各方面都是現代思想的解毒劑,它將人性從物質主義的牢籠中解放出來,而承認地球本身最值得關懷。當然,這一切遠非歐洲的現實,而只不過是一些深深厭倦于美國拜金主義的人們對歐洲的烏托邦式的想象,但它卻代表著一種新的思想和路向。
里夫金以歐洲來寄托他的理想并不是沒有理由的。除上述對當前文化危機的深刻認識外,在重視文化自覺并尋求解決文化危機的途徑等方面,歐洲人的努力顯然是更為切實的。他們大致從三方面來突破現在困境,以尋求傳統與創造相結合的文化發展的未來。
首先是返回自身文化的源頭,審視歷史,重新認識自己,尋找新的出發點。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有一個新的參照系,即新的“他者”,以便作為參照,重新反觀自己的文化,找到新的詮釋。法國學者于連·法朗索瓦(Francois Jullien)寫了一篇專論《為什么我們西方人研究哲學不能繞過中國?》的著名文章。他認為,要全面認識自己,必須離開封閉的自我,從外在的不同角度來考察。在他看來,“穿越中國也是為了更好地閱讀希臘”,他認為:“我們對希臘思想已有某種與生俱來的熟悉,為了了解它,也為了發現它,我們不得不暫時割斷這種熟悉,構成一種外在的觀點”,而中國正是構成這種“外在觀點”的最好參照系,因為“中國的語言外在于龐大的印歐語言體系,這種語言開拓的是書寫的另一種可能性;中國文明是在與歐洲沒有實際的借鑒或影響關系之下獨自發展的、時間最長的文明……中國是從外部正視我們的思想———由此使之脫離傳統成見———的理想形象”。他強調指出:“我選擇從一個如此遙遠的視點出發,并不是為異國情調所驅使,也不是為所謂比較之樂所誘惑,而只是想尋回一點兒理論迂回的余地,借一個新的起點,把自己從種種因為身在其中而無從辨析的理論紛爭之中解放出來”。
第二,不僅是作為參照,還要從非西方文化中吸收新的內容。2004年里查·羅蒂訪問復旦大學哲學系時說:“我隔了20年再次來到上海,中國的變化簡直可以用奇跡來形容。這個奇跡不是改變了我的思考,而是進一步印證和強化了我已有的看法,那就是中國是未來世界的希望”。在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舉辦的“多元之美”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法國比較文學大師巴柔(Daniel-Henri Pageaux)教授特別提出:“弗郎索瓦·于連對于希臘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研究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正好印證了我已經講過的經由他者的‘迂回’所體現出來的好處”。他還強調說:“從這次研討會的提綱中,我看到‘和諧’(“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概念的重要性……中國的‘和而不同’原則定將成為重要的倫理資源,使我們能在第三個千年實現差別共存與相互尊重!币恍┟绹鴿h學家的著作也體現了這種改變,如安樂哲(Roger Ames)和大衛·霍爾(David Hall)合作的《通過孔子而思》、斯蒂芬·顯克曼編撰的《早期中國與古代希臘——通過比較而思》等。類似觀點的著作還很多。
另外,改變殖民心態,自省過去的西方中心論,理順自己對非西方文化排斥、輕視的心理,這一點也很重要,意大利羅馬大學的尼茲教授認為克服西方中心論的過程是一種困難的“苦修”過程。他把比較文學這一學科稱為“非殖民化學科”。在《作為非殖民化學科的比較文學》一文中,他說:“如果對于擺脫了西方殖民的國家來說,比較文學學科代表一種理解、研究和實現非殖民化的方式;那么,對于我們所有歐洲學者來說,它卻代表著一種思考、一種自我批評及學習的形式,或者說是從我們自身的殖民意識中解脫的方式……它關系到一種自我批評以及對自己和他人的教育、改造。這是一種苦修(askesis)!”沒有這種自省的“苦修”,總是以殖民心態傲視他人,多元文化的共存也是不可能的。
在這個基礎上,西方學者提出,人類需要的是一個多極均勢的“社會世界”,一個文明開化、多元發展的聯盟。要達到這個目的,人類精神需要發生一次“人類心靈內在性的巨大提升”,它表達的是對另一個全球化的期待,這就是全球的多極均衡,多元共存,也就是一個“基于生活質量而非個人無限財富積累的可持續性的文明”。從這種認識出發,他們站在維護全球文化生態的高度,一方面回歸自身文化的源頭,尋求重新再出發的途徑;另一方面廣泛吸收非西方文化的積極因素,并以之作為“他者”,通過反思,從不同視角更新對自己的認識。
綜上所述,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正在趨向于一個新的、文化的匯合點。這個匯合點一方面是避免帝國霸權的單邊統治及其必然導致的戰爭和暴力;另一方面是建立文化多元主義和全球生態意識的文化自覺,只有通過這樣的自覺,世界和平與人類社會和諧才有可能實現。在實現世界和平與人類社會和諧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如重視世代延續、子女教育,強調“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推己及人”,“以德為上”等,無疑都將為人類新世紀、新文化的建構作出重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