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

袁行霈

  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校內36位教授,用六年多的時間,撰寫了《中華文明史》(四卷本)。作為這個項目的負責人和此書的主編之一,袁行霈教授在撰寫過程中不斷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中華文明的歷史究竟能給21世紀的人類什么啟示?在2006年北京論壇開幕式上,袁行霈教授以《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為題作了主題發言。

  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之一,就是選擇和平、和諧。

  中華文明植根于東亞大陸一片廣袤的土地上,中華民族安土重遷,熱愛和平。中華文明本質上是一種“和”的文明,“和”的觀念在經典中多次出現,《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十二章)這是從哲學的高度解釋“和”,用“和”來概括萬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論語》:“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這雖然是從做人的角度解釋“和”,但“和而不同”也可以視為一種維系社會的準則。《論語》:“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學而》)這是從禮的角度解釋“和”,“和”不僅是禮之所用,也是為政之道,而且是一種美。《禮記·中庸》以“和”為“天下之達道”,能“和”則能四通八達,無往不利;又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萬物才得以育,這就將“和”的意義提到了很高的地位。

  中華民族深知和平對文明的保障作用,也深知戰爭對文明的破壞作用。西晉統一全國后,在文獻整理、史書編纂、學術積累,以及文學創作等方面,都已出現繁榮的端倪,是戰爭,打亂了文明發展的進程,在北方造成多年的文明斷裂。宋代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科技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是戰爭,打亂了原來的趨勢,延遲了文明的發展。

  和諧與和平都基于一個“和”字。和諧是和平之上的一種更高、更美的境地,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個體的人自身的和諧。關于人與自然的和諧,重點在于:既改造自然以適應人的需要,也調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適應自然的規律,這就是所謂“天人合一”的要義。關于人與人的和諧,重點在于: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既考慮局部的利益更顧全整體的利益,以達到整體的協調發展。關于個體的人自身的和諧,包括身心兩方面的協調,重點在于通過實踐和自省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中華文明中關于和諧的觀念,對于解決當前中國和世界面臨的種種問題,無疑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中華文明的歷史告訴我們:文明的發展離不開和平、和諧,唯和平才能使文明的成果得以保存,唯和諧才能使文明穩步發展。  

  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之二,就是選擇包容。

  包容,是中華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書》中就有這樣的話:“有容,徳乃大。”(《周書·君陳》)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說:“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進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這雖然都是針對統治者而言,但在中華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義。中華文明是一種包容性很強的文明,中國人常用“海納百川”來形容一個人的氣度胸襟,這四個字也可以用來形容中華文明的品格。

  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證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不只是黃河流域,還包括長江流域。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又證明,除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還有許多上古的文化遺存散布在全國各地。中華文明的組成,既包括定居于黃河、長江流域的,較早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華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少數民族文明。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是多種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華夏文明為核心,核心向周圍擴散,周圍向核心趨同,核心與周圍互相補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漢族和漢族以外的55個少數民族,都為中華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引為驕傲的山西應縣木塔那樣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遼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開辟了南北海運航線。滿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現了康乾盛世,為中華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頁。

  我還想舉戰國和唐代為例進一步加以說明。戰國時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等不同的學說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爭辯,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我想強調的是,這種包容不只是統治者的包容,也是整個社會的包容,孔子有弟子三千,“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這說明社會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個重要標志,這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儒、釋、道三家并用;政府機構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的機會,以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進入仕途;文學藝術的題材和風格多種多樣,等等。僅以政府的將軍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數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呂(晁衡)、新羅的崔致遠都曾在唐朝任職。

  中華文明的歷史告訴我們:文明的發展需要包容,“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唯包容才能百川匯海,唯包容才能不斷壯大。  

  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之三,就是選擇開明。

  開明的核心有四點:一是民為貴,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章句下》)這已成為經典性的話語。二是廣開言路,從諫如流,班彪說:“從諫如順流”(《文選·王命論》),這是明君的必要條件。三是舉賢授能,《禮記》說:“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舉賢而置之。”(《禮器》)這是治理國家的重要舉措。四是以法為準,唐太宗說:“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貞觀政要·公平》),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

  中國人往往將“盛世”與“開明”聯系起來,稱之為“開明盛世”。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這些盛世都是比較開明的。即以唐代為例,太宗對太子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太宗問魏征:明君和暗君的分別,魏征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貞觀政要·君道》)太宗深以為然。先天二年,玄宗任命姚崇為相。姚崇針對當時存在的問題,提出“十事”,從施行仁義、不求邊功、停止宦官和外戚干政、免除雜稅等十個方面申述了自己的意見,玄宗從諫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姚崇罷相時,推薦剛正極諫的宋璟繼任相位。宋璟繼續貫徹姚崇的政策,使得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富庶。

  宋代的政治設計也有一定的開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監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約。就以皇帝與大臣的關系而言,陳亮引仁宗的話:“措置天下事,正不欲專從朕出。……不若付之公議,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為便,則臺諫公言其失,改之為易。”(《龍川集·論執要之道》)仁宗表示,處理天下事不專由自己一個人決定,便是一種相當開明的態度。

  中華文明的歷史告訴我們:文明的發展需要開明,唯開明才能廣得人心,唯開明才能云蒸霞蔚。

  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之四,就是選擇革新。

  中華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雖不是最早的,卻是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其中的原因很多,我在《中華文明史》的總緒論中作過一些說明。現在只想強調一點,就是中華文明中包含著變易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詩經》贊美周文王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大雅·文王》)便是對“維新”的贊美。《周易》說:“日新之謂盛徳,生生之謂易。”(《系辭上》)指出不斷的變易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周易》又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系辭下》)變,是從窮到通的關鍵。其實,《周易》的這個“易”字,就是變易的意思。關于中國哲學中的變易思想,張岱年先生舉了孔子、老子、莊子、張載、程顥、程頤、王夫之、戴震等一系列哲學家的言論,總結說:“中國哲學有一個根本的一致的傾向,即承認變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實。變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變易之中,而宇宙是一個變易不息的大流。”(《中國哲學大綱》)這種變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來作為變法的依據。近代的康有為托古改制,他說:“夫至變者莫如天。夫天久而不弊者,為能變也。”(《變則通通則久論》,見上海時務報館光緒二十一年版《南海先生四上書記》)這段話既符合傳統的思想,又服務于其變法維新的主張,可以視為他對中華文明歷史經驗的總結。

  驗之以中華文明的歷史,幾千年來不知經過多少次大大小小的變革。就帶有全局性的制度而言,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從察舉制到科舉制,從城市的里坊制到街巷制,每一次變革都帶來文明的長足發展。從分封制到郡縣制,鞏固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從察舉制到科舉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長;從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如果就文學體裁這一個局部而言,從古體詩到近體詩,再到詞和曲;從文言小說到白話小說;從雜劇到傳奇,每一次變革都帶來文學的突飛猛進。

  毋庸諱言,中華文明中也包含著因循守舊的因素,所謂“祖宗之法具在,務行故事,慎所變改”(《宋史·王旦傳》),諸如此類的話不勝枚舉。回顧歷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文明就得以健康發展;凡是因循守舊的勢力占據上風的時候,文明的發展便受到阻礙。

  中華文明的歷史告訴我們:革新是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斷革新才能不斷前進,只有不斷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之五:就是選擇開放。

  中國的漢唐盛世,都是開放的朝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活躍。漢代通西域,帶來了中亞和西亞的文明。公元前二年,佛教傳入中國,在思想觀念、生活習俗和文學藝術等許多方面,對中國固有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佛教傳入之前中國只有今生此世的觀念,是佛教帶來了三世(前世、今世、來世)之說,把思維的時間和空間都擴大了。反切的產生和四聲的發現與佛經的翻譯有關。隨著佛經的翻譯,漢語的詞匯擴大了,文學觀念也多樣化了,諸如“空”的觀念、“境界”的觀念,都與佛教有關。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禪宗,已經成為中國本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至于唐代,對外文化交流更加頻繁。絲綢之路開通,形成雙向交融的文化格局,唐代文化既得以向外廣泛傳播,同時也從外面得到很大的補充。當時的長安、洛陽、揚州、廣州等大都市,都是中外文化交匯的地方。長安是當時最大的國際都會,在八世紀前半葉,人口已經達到百萬之多,居住著許多外國的王侯、供職于唐朝的外國人,以及留學生、學問僧、求法僧、外國的音樂家、舞蹈家、美術家,以及大量外來的商賈。大食、天竺、真臘、獅子、新羅、日本等許多國家的使臣絡繹不絕。在宗教方面,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蘭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傳播。唐太宗設立的十部樂,其中四部來自唐朝境內少數民族,四部來自國外。到了明代,一個具有標志性的對外交流活動,就是鄭和下西洋,其足跡遠達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密切了中國與一些國家的外交關系,成為中華文明對外開放的壯舉。

  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利于雙方的文明發展。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入歐洲,對西方文明的偉大貢獻已是公認的事實。明末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用科學作為傳教工具,激起中國一部分士大夫對西方哲學和科學的興趣,這包括古希臘哲學、倫理學、語言學、邏輯學、地理學、醫學、生物學、數學、歷算,以及美術、音樂、火器、水利、建筑等等。而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后,16世紀至19世紀的三百年間,玉米、甘薯和馬鈴薯等美洲作物的傳入和推廣,對中國開發地廣人稀的山區,滿足對糧食的需求,從而發展生產力,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很可惜,當歐洲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工業革命帶動西方社會迅速發展之際,中國的統治者卻安于現狀,閉關自守,以致中國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明顯地落后了。這是一個慘痛教訓!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有志之士為了救亡圖存,紛紛介紹和學習西方先進的文明,魏源編纂《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的方針,便是一個標志。此后,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從科學技術的層面到政治、人文層面的深化過程。種種新事物迅速出現,中華文明開始逐漸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之中。直到今天,打開大門與走向世界,仍然是尚在繼續的歷史任務。

  中華文明的歷史告訴我們:開放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條件,唯開放才能吸取其它文明的長處,唯開放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和平、和諧、包容、開明、革新、開放,就是回顧中華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啟示。凡是大體上處于這種狀況的時候,文明就繁榮發展,而當與之背離的時候,文明就會減慢發展的速度甚至停滯不前。我相信,上述各點對今日之中國有借鑒意義。也許,其意義會超出中國的范圍,供更多的人參考。

  最后,我想從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出發,就21世紀全人類的文明生態重申我的觀點。

  經濟全球化在不平靜中向前推進,看來已是大勢所趨,而文化能不能或者要不要全球化呢?這關乎人類生存方式的選擇,對此我們必須做出清醒的判斷。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的經濟往來,必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各民族文化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使人類生存方式趨同。但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是幾千年或更長的時間積累的結果。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尊嚴,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它民族的標記。要將世界上各民族長期形成的、千差萬別的文化變成單一的文化,是不可想象的。那種失去了多姿多彩的單調的文化,也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我主張不要籠統地提“全球化”,或者籠統地提“全球化時代”,應當對全球化加以分析。在經濟的層面,全球化是大趨勢。在科學技術的層面,那些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方便的先進科技,更容易在全球推廣。但是在精神的層面,因為涉及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生活習俗、思維方式、語言習慣等等,要想憑借強大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將某一種文化強加于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

  我們清醒地看到,不同文明之間的隔閡是普遍而深刻的。以自我為中心而形成的種種偏見,會遮蔽人的智慧,而實際的利害關系又會迷惑人的良知,再加上語言交流的障礙,在不同文明之間,即使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都不容易,至于互相包容、互相吸收就更困難了。然而時至今日,人類已經能夠遨游太空,為甚么不能放棄種種狹隘、固執和偏激的想法,以廣闊的胸襟,對待文明的差異呢?為什么不能在平等的基礎上,展開文明的對話和交流呢?為什么不能充分尊重各個民族或國家自己的選擇呢?我相信:21世紀的人類,可以運用大智慧,展現大手筆,在不同文明之間找到密切溝通之路,搭起暢通無阻之橋,以促成不同文明的和諧相處,以造就世界的永久和平。

  在當今世界上,孤立的民族文化是難以存在的,單一的全球文化也是不可思議的。不同文化只能以開明開放的態度互相包容,只能和平和諧地相處,以期達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目標。

  總之: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這就是我們對二十一世紀人類生存方式的正確選擇。

原載《中華讀書報》2006年11月1日

由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利县| 定州市| 阜城县| 逊克县| 日照市| 英德市| 东兰县| 顺昌县| 新田县| 防城港市| 淮阳县| 罗田县| 衡阳县| 乐平市| 常熟市| 黄平县| 辰溪县| 扎兰屯市| 澄江县| 乌拉特前旗| 奉贤区| 临海市| 深圳市| 个旧市| 天门市| 曲水县| 云南省| 无为县| 准格尔旗| 囊谦县| 普安县| 年辖:市辖区| 丰顺县| 海伦市| 博乐市| 颍上县| 肃宁县| 邳州市| 武陟县| 新源县| 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