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您所在的位置:國學網學者春秋→袁行霈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增訂本)

 作者:袁行霈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7301003722
 出版時間:2002-8-1

內容提要

 本書分兩編。上編的內容屬中國詩歌藝術理論范圍,以言、意、象、境為核心展開論述;下編的內容屬于中國詩歌藝術史的范圍,論述了屈原、陶淵明等十余位詩人的藝術特色、藝術風格、藝術成就。本書在1987年初版后,頗受好評。此次修訂又增加了一些論詩歌藝術性的論文。適用于文學愛好者、文學研究者。

目錄


自序

上編
中國古典詩歌的多義性
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
言意與形神
 ——魏晉玄學中的言意之辨
   與中國古代文藝理論
詩與禪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音樂美
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鑒賞

下編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詩歌的藝術美
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與陶詩的自然美
陶謝詩歌藝術的比較
王維詩歌的禪意與畫意
李白詩歌與盛唐文化
李白的宇宙境界
李杜詩歌的風格與意象
杜甫的人格與風格
白居易的詩歌主張與詩歌藝術
苦悶的詩歌與詩歌的苦悶
 ——論李賀的創作
長吉歌詩與詞的內在特質
溫詞藝術研究
 ——兼論溫韋詞風之差異
試論柳詞的俚俗
詞風的轉變與蘇詞的風格
以賦為詞
 ——清真詞的藝術特色
陸游詩歌藝術探源
中國山水詩的藝術脈絡


增訂本后記

 
陶淵明集箋注

 作者:袁行霈 撰
 出版社: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28690
 出版時間:2003-4-1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中國古代田園詩鼻祖晉陶淵明全部詩文辭賦作品的箋注本。以毛氏汲古閣藏宋刻《陶淵明集》十卷本為底本,參校宋元諸本及總集、類書,箋注重于史實、本事、名物、地理、人物,并單列評析一項,于詩文作意,發隱抉微。末附歷代和陶詩六種及年譜簡編、作品系年,語詞、人名、篇名索引三種,是陶集注本中的集成之作。

目錄

凡 例
卷第一 詩九首四言
卷第二 詩二十九首
卷第三 詩三十九首
卷第四 詩四十八首
卷第五 賦辭三首
卷第六 記傅贊述十三首
卷第七 疏祭文四首
外 集
附錄一 誅傅序跋
附錄二 和陶詩九種

陶淵明詩文句索引

 
唐詩風神及其它

作者:袁行霈 著
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ISBN : 9789629371067
出版時間: 2005-12-1

內容提要

  唐詩是中國文學的瑰寶。袁行霈先生以“風神”兩字概括唐詩,探討唐詩內在特質的藝術外現,從而發掘唐詩的藝術精髓。本書將唐代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四個時段,討論了唐詩的整個發展歷程,以及對后世詩歌的影響。袁先生在書中更進一步分析了兩首唐詩《春江花月夜》和《琵琶行》,闡釋兩首的含義,講解它們的藝術特色,具體地展現了唐詩的藝術精髓。

目錄

總序
序言
作者簡介
一 唐詩風神
二 百年徘徊
  ——初唐詩歌的創作趨勢
三 詩國高峰
  ——盛唐氣象與盛唐時代
四 走下高峰之后的探索
  ——中唐詩歌的新趨勢
五 在沉淪中演進
  ——晚唐詩歌的創作趨向
六 天趣
  ——中國詩學的追求
七 寄托
  ——以美人香草為中心
八 論和陶詩及其文化意蘊
九 《春江花月夜》與《琵琶
  行》
十 古典詩詞與情趣的陶冶

袁行霈

  袁行霈,字春澍,1936年4月18日生于濟南,原籍江蘇武進。著名古典文學專家,享譽海內外。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學研究》年刊主編、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主要社會兼職有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顧問組顧問、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袁行霈的父親是清末舉人,長于詩文書法,后因病不能執筆,遂由他代寫信札詩文,培養了他對古典文學的興趣。1953年他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接受了嚴格的學術訓練。1957年大學畢業,被林庚教授選中留校任教,從此開始了教學與科研生涯。

  1957年至1966年,袁行霈在北大講授中國文學史,結合備課系統讀書和撰寫論文。同時,他跟隨林庚先生一起主編了《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其間,他多次下鄉下廠下礦勞動鍛煉。從“干校”回北京后,他參加了集體編寫《中國小說史》的工作。同時,他獨自撰寫了《山海經初探》、《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考辨》等論文。

  1977年高校恢復招生后,袁行霈在北大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中國文學史、中國詩歌藝術研究、陶淵明研究、唐詩研究、李賀研究、唐宋詞研究等課程。他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進取,1979年晉升講師,1980年晉升副教授,1984年晉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導師資格。1992年,袁行霈兼任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學研究》主編;1994年兼任大型系列電視專題片“中華文明之光”(150集)總顧問;1999年出任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任;2000年又出任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

  1982年至1983年,袁行霈應日本東京大學的邀請,前往講授陶淵明研究等五門課程,受到廣泛贊譽。1992年至1993年,他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1997年以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身份在哈佛大學訪問研究,并在哈佛、耶魯、哥倫比亞、華盛頓、夏威夷等大學講學。1998年再次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由于在教學工作中做出的貢獻,1989年袁行霈獲全國高等學校首屆優秀教學成果獎國家級特等獎;1991年獲國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稱號暨人民教師獎章;1993年獲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北京市人民教師稱號(公眾推選的十佳教師);1995年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稱號。

  袁行霈致力于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研究,兼及中國詩歌史、中國文言小說。在對中國詩歌藝術的研究上,取得突出成果。注意將詩歌理論與詩歌藝術史結合、宏觀的研究與微觀的考察結合,在諸多方面都有新的發現。所撰《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一書于1991年獲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于1992年獲國家教委授予的高等學校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特等獎。《中國詩學通論》(與孟二冬、丁放合著)于1995年獲第二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教育部授予的全國高等學校第二屆優秀社科成果獎二等獎。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四卷本于2000年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特等獎。此外還著有《陶淵明研究》、《中國文學概論》、《當代學者自選文庫·袁行霈卷》、《中國文學史綱要》(二)、《袁行霈學術文化隨筆》;編有《中國文言小說書目》、《歷代名篇賞析集成》等;整理的古籍有《陶淵明集·附和陶詩六種》。

 

主要出版著作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主編之一,中華書局,1963年

《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合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

《中國文學史綱要》(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以及元代部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另有臺灣版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1996年增訂本;另有臺灣版、日譯本、韓文譯本,分別在臺灣、日本、韓國出版

《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主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另有臺灣版

《中國文學概論》(香港三聯出版社,1988年;另有內地版、臺灣版

《中國詩學通論》(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陶淵明集·附和陶詩六種》(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袁行霈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

《中國文學史》(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袁行霈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主要發表文章

家(《山東文學》1958年01期

也談山水詩的產生問題(《文學評論》1961年04期

評介《陶淵明詩文彙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1年06期

崇高的人格偉大的詩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2年03期

王維詩歌的禪意與畫意(《社會科學戰線》1980年02期

感受聯想修養——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鑒賞(《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論意境(《文學評論》1980年04期

論屈原的人格美(《學術月刊》1981年02期

論李杜詩歌的風格與意象(《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04期

中國古典詩歌的多義性(《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

閱讀古典詩詞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北京電大學刊語文版》1984年第6期

陶謝詩歌藝術的比較(《九江師專學報》1985年Z1期

以賦為詞——試論清真詞的藝術特色(《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5期

溫詞藝術研究——兼論溫韋詞風之差異(《學術月刊》1986年02期

詞風的轉變與蘇詞的風格(《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03期

探索中國詩歌藝術的奧秘(《讀書》1987年06期

李白的宇宙境界(《中國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國李白學會第二屆年會紀事,1989年

陶淵明謝靈運與慧遠(《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年01期

陶淵明的《閑情賦》與辭賦中的愛情閑情主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5期

開放的國學與開放的《國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6期

百年徘徊──初唐詩歌的創作趨勢(《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6期

陶淵明享年考辨(《文學遺產》1996年01期

古典詩詞與情趣的陶冶(《中國大學教學》1996年02期

評中島敏夫整理本《唐詩類苑》及其研究(袁行霈、佐竹保子,《中國典籍與文化》1996年03期

陶詩主題的創新(《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01期

關于文學史幾個理論問題的思考——新編《中國文學史》總緒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5期

盛唐詩歌與盛唐氣象《高校理論戰線》1998年12期

守正出新及其他——關于中國文學史的編寫與教學《中國大學教學》1999年06期

陶詩析疑(《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學術風氣與學者風范(《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5月22日

中國傳統的文學崇高觀與新世紀的文學理念(《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01期

逝川之嘆——古代哲人和詩人對時間的思考(《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03期

論和陶詩及其文化意蘊(《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06期

李白《古風》(其一)再探討(《文學評論》2004年01期

玉真公主考論——以其與盛唐詩壇的關系為歸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唐詩風神(《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李林甫與盛唐詩壇(丁放、袁行霈,《文學遺產》2004年05期

讀張風《淵明嗅菊圖》(《榮寶齋》2004年06期

文化的饋贈《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唐玄宗與盛唐詩壇——以其崇尚道家與道教為中心(丁放、袁行霈,《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讀陳洪綬《博古葉子》陶淵明像(《榮寶齋》2005年02期

他把一生獻給文博事業———紀念朱家蟳先生(《人民政協報》2006年3月16日

古代繪畫中的陶淵明(《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文學、文化、文明:橫通與縱通——袁行霈教授訪談錄《文藝研究》2006年12期

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楊氏兄妹與盛唐詩壇(丁放、袁行霈,《文學評論》2007年03期

姚崇、宋璟與盛唐詩壇(丁放、袁行霈,《文學遺產》2007年03期

國學究竟有什么用?《人民日報》2007年6月20日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泊头市| 毕节市| 延庆县| 襄垣县| 佛冈县| 乐陵市| 鹤壁市| 修水县| 阿克苏市| 营口市| 托克逊县| 津南区| 象州县| 湛江市| 屏东市| 峨眉山市| 镇江市| 嘉祥县| 珠海市| 普安县| 大竹县| 阿坝县| 锦屏县| 项城市| 偃师市| 洪泽县| 庆阳市| 兰考县| 都安| 姜堰市| 探索| 鄂托克前旗| 泰来县| 大理市| 库尔勒市| 两当县| 长春市| 环江| 宁安市| 莱阳市|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