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前人類文化發展的總趨勢看,人們預期著“新的軸心時代”的到來。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提出“軸心時代”的觀念。他認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終極關切的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中國有老子、孔子,印度有釋迦牟尼,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傳統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主要精神財富,而且這些地域不同的文化,原來都是獨立發展出來的,并沒有互相影響。“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魏楚雄等譯,華夏出版社)例如,歐洲的文藝復興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頭古希臘,使歐洲文明重新燃起新的光輝,而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的宋明理學(新儒學)在受到印度佛教沖擊后,再次回到先秦的孔孟,而把中國本土哲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在某種意義上說,當今世界多種文化的發展,很可能是對二千多年前的軸心時代的又一次新的飛躍。
那么,我們根據什么說當今人類社會的文化正在或即將進入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呢?我認為,從種種跡象可以出,人類文化正在或即將進入一個新的軸心時代。這是因為自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殖民體系的逐漸瓦解,原來的殖民地國家和受壓迫民族有一個很迫切的任務,就是要從各方面確認自己的獨立身份,而民族的獨特文化,正是確認其獨立身份的重要支柱。我們知道,二戰后馬來西亞為了強調民族的統一性,堅持以馬來語為國語。以色列建國,決定將長期以來僅僅用于宗教儀式的希伯萊語重新恢復為常用語。“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語言和宗教”。(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譯,新華出版社)一些東方國家的領導人和學者為了強調自身文化的特性,提出以群體為中心的“亞洲價值”以區別西方的以個體(個人)為中心的所謂“世界價值”等等。展望20世紀,中國文化將在“反本開新”上,形成新時代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反本”必須對我們的文化源頭有深刻把握,即如雅斯貝爾斯所說,回顧兩千五、六百年前那個軸心時代的我們的文化源頭。我們對自己文化的來源了解得越深入,才會有面對新世紀的強大生命力。“開新”,一方面必須對我們的傳統文化作出合乎新時代的詮釋,另一方面又要利用我們的傳統文化的資源來對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創造出新的文化理論。“反本”和“開新”是不能分割的,只有深入發掘傳統文化的真精神,我們才能適時地開拓出文化發展的新局面;只有敢于面對當前人類社會存在的新問題,才能使傳統文化的真精神得以發揚和更新,使中國文化在20世紀的“反本開新”中“重新燃起火焰”。當今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民族復興的前夜,我們必須把握住這個時機,創建出新時代的新的中國文化。因此,在這一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新時期,文化必然呈現出若干新的特點。我們在規劃文化建設時就必須認真考慮世界文化發展的總趨勢。那么,我們應該考慮一些什么問題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四個問題,應為我們所重視。
一、跨文化和跨學科的文化研究
跨文化和跨學科的文化研究將會成為20世紀文化發展的動力由于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信息網絡的發展,把世界聯成一片,每種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因此跨文化與跨學科研究會大大地發展起來。每種文化對自身文化的了解都會有局限性,“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從另外一個文化系統看,也就是說從“他者”看,也許會更全面地認識這種文化的特點。法國學者于連·法朗索瓦在《為什么我們西方人研究哲學不能繞過中國》一文中說:“我們選擇出發,也就是選擇離開,以創造遠景思維的空間。在一切異國情調遠處,這樣的迂回有條不紊。人們這樣穿越中國也是為了更好的閱讀希臘;盡管有認識上的斷層,但由于遺傳,我們與希臘有某種與生俱來的熟悉,所以了解它,也是為了發展它,我們不得不割斷這種熟悉,構成一種外在觀點。”這種以“互為主觀”、“互相參照”為核心,重視從“他者”反觀自身的文化的跨文化研究逐漸為中外學術界所接受,并為文化的多元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因而當前跨文化研究已成為文化研究的熱門。在各個學科之間同樣也有這樣的問題。今日的科學已大大不同于西方!"世紀那時的情況了,當前科學已打破原先的分科狀況,發展出來許多新興學科、邊緣學科。但正因為如此,原來的學科劃分越來越模糊了,本來物理學就是物理學,化學就是化學,現在既有物理化學,又有化學物理學,在自然科學之間原有的界限被打破了。不僅如此,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界限也正在被打破。例如,經濟學必須利用數學,法學必須利用某些高科技手段,人文學科甚至要利用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普爾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因此就目前情況看,在不同文化傳統和不同學科之間正在形成一種互相滲透的情況。我們可以預見,在21世紀,哪種傳統文化最能自覺地推動不同文化傳統和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和整合,它將會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具有更大的影響力。$%世紀新的“軸心時代”將是一個多元對話的世紀,是一個學科之間互相滲透的世紀,這大大不同于公元前五、六世紀的那個“軸心時代”了。
二、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是今日每個民族發展自身文化的必由之路
每個民族要發展其自身文化,必須有文化上的自覺。所謂“文化的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傳統的人群對其自身文化的來歷、形成過程的歷史以及其特點和發展的趨勢等等能作出認真的思考或反省。當然,了解其他文化傳統和對當前人類社會文化存在的問題有所認識也非常必要,也是人類的“文化自覺”的不可缺少的方面。但是,所謂“文化自覺”必須是以各民族、各國家對自身文化的了解為前提、為基礎的。一個多世紀來,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幾乎失去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一直徘徊在如何認識西方文化和如何認識中國文化之中。“全盤西化”和“本位文化”的論戰不斷。對這段歷史的總結,將為我們的“文化自覺”提供極為寶貴的經驗。應該說,現在中華民族正是處在偉大民族復興的前夜,因此,我們必須給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恰當的定位,認真發掘我們古老文化的真精神所在,以便把我們優秀的文化貢獻給當今人類社會;認真反省我們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以便我們更好地吸取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精華,并在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下給中國傳統文化以現代的詮釋,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真正地走在世界文化發展的前列,與其他各種文化一起共同創造美好的新世界。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每種文化對自身文化的了解都會有局限性,從另外一種文化來了解自身文化,正是為了繼承自己的傳統文化,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保存其文化的特性,傳承其文化的命脈,無疑是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我們知道,經濟可以全球化,科技可以一體化,但文化是不可能單一化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看,任何文化不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只有充分發揮其原有文化的內在精神,才可以更好地吸收外來文化以滋養本土文化。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融、積極交流的過程中,把我們的好東西變成世界性的好東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從反省到文化自覺和交流》,《費孝通文集》第十四卷,群言出版社)這就是說,在吸收外來文化的時候,必須維護我們自身文化的根基。因此,21世紀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必將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三、人文精神和科技進步的互動互補是人類社會生活合理化的保證
兩、三個世紀以來、特別是近百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進步,但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帶來許多問題。我們已經看到由于人類對自然的無量開發和無情掠奪,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臭氧層變薄、海洋毒化、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的破壞等等,這種可怕的現象已經嚴重地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條件。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學家發表的一份《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開頭就說:“人類和自然正在走一條相互抵觸的道路。”我們要發展經濟,必須利用科學技術,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應該是在關懷人類的生存環境下進行。如果科技的發展失去了“以人為本”的目標、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這樣來發展科技,將使人類自己毀滅自己。所以我們在發展科技的時候,必須以一種關懷人的“人文精神”為指導。不發展經濟、不利用科技,是不行的,我們的國家就會落后,就要挨打,對此我們中華民族深有體會。但這只是一面,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在發展經濟、利用科技的同時必須保護自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在發展經濟、利用科技的時候,特別注意“以人為本”這個目標,在人文精神和科技進步中尋求互動和互補,以保證人類社會合理的發展。
四、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相輔相成是當前文化走向的重要趨勢
所謂“精英文化”是指那些只為少數人所欣賞、愛好的高雅文化,往往也稱為“學院文化”,例如貝多芬的交響樂、我國的昆曲、古琴演奏,托爾斯泰的《活》、李商隱的詩等等,這些大多是為部分文化水平較高的人所喜愛、所吹捧。而當前的大眾文化是指與大工業相關,并以工業方式大批量生產的、復制性消費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它包括暢銷小說、商業電影、電視劇、各種形式的廣告、通俗歌曲、休閑報刊、卡通音像制品、MTV、營利性體育比賽以及時裝模特表演等。為什么會出現現代性的這類大眾文化,我認為很可能和當今的社會發展比古代快得多,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傳統的精英文化往往不能適應這種快速發展的社會生活的變化有關。近百年來,特別是近50年來,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往往是一個新潮接著一個新潮地變換,甚至高深的精英文化也往往只能是各領風騷幾十年。因此,我認為很可能會出現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轉移。人類社會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傳統的慢節奏的精英文化已不適
應人們感情和精神的需求,因此在文化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出趨向快節奏的大眾化,高深的哲學等學科越來越少為人們感興趣。但是,在這種大眾文化泛濫的時刻,也許我們更應該注意提高人們的精神品味,這就很需要有精英文化對大眾文化的指導,以便使大眾文化除了起到娛樂的功能外,也能在輕松、歡笑、激動和強烈的感受中提高精神境界。21世紀的文化也許將是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相結合的世紀。
在這新的軸心時代,人類所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社會大轉型,我們如何用文化的力量來促使人類社會朝著健康、合理的方向發展,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要使人類社會健康、合理的發展,我們就必須了解這個“新軸心時代”文化發展的特點。
原載《探索與爭鳴》2004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