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為中華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中國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方言復雜。正是借助漢字,才可以把中央政令貫徹到全國各地。廣東、福建的方言,如果用拼音文字,很難與外界交流。西方歐洲從中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后,民族獨立,分裂成許多分散割據的邦國,迄今為止,還是多種文字并存。他的生產能力的總和已超過美國,他們深感分散給發展帶來的弊端,卻一時無法改變。我們的漢字,早在秦以前各大國如齊、楚、秦,文字已基本趨同,同一個字各國有不同寫法,這些小的差異,并不妨害國際交流。從地下考古發現的帛書、楚簡、秦簡,山東的竹簡,都可以證明當時各國文字大同小異,足以充當相互交流的工具。秦漢統一后,規范了文字。我們的二十四史就是用漢字記錄下來的。
新中國建國后,為了文化普及,加快掃盲運動,國家進行了一次文字改革,使筆劃過多的字簡化。改革的原則是一個字不超過十劃。由于當時時間倉促,考慮不周到,把原來幾個不同的字,簡化為一個字。有時發生歧義,有時影響字義的準確性。總之,這次改革是成功的,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而且影響到海外,像新加坡早已使用了簡化漢字。最反對簡化的臺灣同胞,他們寫“臺Z”兩字,寫作“臺灣”的也多起來。因為書寫方便,合理的簡化字,是受歡迎的。
但由于有些簡化后的漢字,與古漢字發生歧義(見附表),給漢字的使用帶來新的問題,甚至因此鬧出一些誤解和笑話。據說,有人在某大學圖書館借閱《後漢書》,恰好此書名三個字都是繁體,管理員不認識繁體字,說沒有此書。有一年,頤和園舉辦慈禧太后生活展。主持者認為“后”字是簡化字,大幅橫標寫為“清慈禧太後生活展覽”,掛了兩天,不少游人看到,指出錯誤,第三天才改正。還有一些人名,不便使用簡化字。如唐代武將南霽雲,詩人朱慶馀,《紅樓夢》的史湘雲,一簡化,就不是原來的意思了。
 現在電腦軟件有漢字繁簡轉換的功能。由于繁、簡漢字存在的歧義,電腦識別也常發生錯誤。我們現在提倡國學,想教孩子從小讀點古詩詞,古文,由于青年人沒有機會接觸繁體字,閱讀古人著作時發生隔閡,看不下去。2005年高考試卷有古文今譯的考題。廣州考區的一道古文翻譯題,交白卷的達萬人之多。這說明,我們五千年文化傳承出現了斷層。維護我國豐富的文化傳統,決不僅僅是少數漢學家的事情,全國各民族人人有責。
我曾提議過“用簡識繁”的補救辦法。在編寫的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遇到簡體與繁體發生歧義的字時,簡化字旁用括弧注出該繁體字。例如:吉慶有余(餘)、史湘云(雲)。老師不必專門講,也不列入學生考核內容。小學六年,中學六年,經過十二年的熏陶,只需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認識了不少繁體字。這等于在全國做了一項國學普及工作,中國的古文、古詩詞、古小說,人人可以方便閱讀。
這樣做,有些文字改革專家們擔心違反文字改革政策。這種擔心是多余的。語文課照常進行,不增師生的負擔,毫不費力地多認一批繁體字,并沒有沖擊文字改革,有什么不好?
原載《光明日報》2006年5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