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 |
8月9日(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廣東省潮安縣城(今潮州市湘橋區(qū))。 |
|
1929年 |
從金陵楊栻習書畫,攻山水及宋人行草,開始抵壁作大幅山水及人物。 |
|
1932年 |
|
1933年 |
|
1935年 |
受詹安泰先生委托,代授國文課于韓山師范學校,旋被聘為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纂修,同年加人“禹貢學會”。其間著《廣東易學考》、《尚書地理辨證》。《說文古文考》、《金文平議》、《古史新證補》、《西漢節(jié)義傳》,編《古史辨》第8冊(僅存目)。 |
|
1938年 |
中大遷云南。以病滯留香港。助王云五編《忡山大辭典》,撰《古籍篇名·提要》稿;又佐葉恭綽編定《全清詞鈔》初稿。出版《潮州叢著初編》。 |
|
1943年 |
|
1946年 |
任廣東文理學院教授。《楚辭地理考》出版。復任汕頭華南大學文史系教授、系主任,兼《潮州志》總纂,被推選為廣東省文獻委員會委員。 |
|
1948年 |
|
1949年 |
移居香港。期間出版《韓江流域史前遺址及其文化》、《海南島之石器》。居港后,繪畫漸多。 |
|
1952年 |
被聘為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師,后為高級講師、教授。出版《明器圖錄》等。此至1968年,任教香港大學,期間至臺北,參觀故宮博物院所藏書畫。 |
|
1954年 |
在日本東京大學教養(yǎng)學部講授甲骨文。在廣島會斯波六郎、小尾郊一教授,與池田末利教授偕游宮島,有詩紀行。 |
|
1955年 |
再赴日本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從事甲骨學研究,著《日本所見甲骨錄》、《長沙出土戰(zhàn)國楚簡初釋》、《潮瓷說略》、《〈人間詞話〉平議》。 |
|
1956年 |
在日本向神田喜一郎詢?nèi)毡咎钤~史,與吉川幸次郎談詩,與斯波六郎談“文選”學,與水原琴窗、水原江渭父子談詞,到京都大原山聽梵唄,聽多紀穎信演奏日本雅樂。出席巴黎國際漢學會。出版《楚辭書錄》、《巴黎所見甲骨錄》、《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 |
|
1957年 |
|
1958年 |
游意大利,在貝魯特晤高羅佩。出版《楚辭與詞曲音樂》、《長沙出土戰(zhàn)國繒書新釋》。 |
|
1959年 |
出版《九龍與宋季史料》、《殷代貞卜人物通考》。著作《敦煌書譜》。 |
|
1962年 |
獲法蘭西學院頒授“漢學儒蓮獎”。主編《文心雕龍研究專號》,首次將敦煌本《文心雕龍》印刊。 |
|
1963年 |
與汪德曼相識。應印度班達枷東方研究所之邀,赴天竺古梵文研究中心作學術研究,為永久會員。歸途游錫蘭等國,有《佛國集》記游蹤。《詞籍考》出版。 |
|
1964年 |
再赴日本訪學。識林謙之,與水原琴窗、水原渭江父子談詞,到京都大原山聽梵唄,聽多紀穎信演奏日本雅樂。 |
|
1965年 |
出版《潮州志匯編》、《景宋本淮海居士長短句》。秋,赴哈佛作訪問學人。年底至法國國立科學中心從事研究,復至倫敦研究巴黎及倫敦所藏敦煌畫稿,著《敦煌白畫》。 |
|
1966年 |
在法國國立科學中心研究敦煌寫卷。與戴密微教授偕游瑞士,有詩《黑湖集》紀游,后由戴密微先生譯為法文。《白山集》出版。 |
|
1968年 |
新加坡大學聘為中文系首位講座教授、系主任。出版《固庵詞》。《黑湖集》在瑞士印行。期間創(chuàng)作大量山水畫,多師法元代黃公望、倪云林兩家。 |
|
1969年 |
|
1970年 |
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其間至美國加拿大各地寫生。《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善本書錄》、《歐美亞所見甲骨錄存》出版。 |
|
1971年 |
與法國戴密微教授合著《敦煌曲》,分中、法兩種文字在巴黎刊行。《晞周集》出版。 |
|
1972年 |
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教授、法國遠東學院院士。發(fā)表《詞與畫》論文。 |
|
1973年 |
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系主任。連續(xù)四年參加日本南畫院書畫年展。 |
|
1975年 |
|
1976年 |
在巴黎從博特羅習楔形文字及西亞文獻,首次譯出《西亞開辟史詩》。 |
|
1977年 |
|
1978年 |
1月,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在香港大會堂主辦“饒宗頤書畫展”;8月,舉行個人書畫展于曼谷。《選堂詩詞集》、《敦煌白畫》出版。從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后,應聘為法國高等研究院宗教部客座教授,主講“中國古代宗教”。期間創(chuàng)作《青天歌論書》長卷。 |
|
1979年 |
應中山大學之邀,首次回內(nèi)地參加中國古文字學會議,會后赴湖南考察馬王堆出土文物。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是年4月,游瑞士,過阿爾卑斯山入意大利,有《古村詞》紀游。 |
|
1980年 |
講學于日本京都大學、九州大學、北海道大學。日本二玄社主辦“饒宗頤教授個人書畫展”于東京。日本近代書道研究所《書道俱樂部》月刊出版《饒宗頤教授個展作品》特輯。獲選為巴黎亞洲學會榮譽會員。受聘為澳門東亞大學(現(xiàn)已改名為澳門大學)文學院講座教授。10月,在武昌參加全國語言學會后,參觀國內(nèi)博物館33個,足跡遍14省市,歷時三月。 |
|
1981年 |
參加太原古文字學討論會。出版《遠東墓志:遠東學院藏拓片圖錄》。于新加坡舉行個人書畫展。 |
|
1982年 |
出版《選堂集林·史林》、《云夢秦簡日書研究》(與曾憲通合作)。是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藝術系榮譽講座教授。獲授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銜。被邀為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顧問。 |
|
1983年 |
日本東京二玄社為其出版《虛白齋書畫錄》,《敦煌書法叢刊》(共29冊,至1986年出齊)。出席于蘭州舉行的首次全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議,被聘為顧問。 |
|
1984年 |
出版《選堂選集》。為澳門東亞大學研究院創(chuàng)辦中國文史學部,并任該學部主任。應聘為敦煌研究院榮譽研究員、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咨詢委員、浙江溫州師范學院名譽教授。于馬來西亞舉行個人書畫展。 |
|
1985年 |
《楚帛書》、《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與曾憲通合作)出版。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香港三聯(lián)書店主辦“饒宗頤書畫展”。香港芥子居出版《選堂扇面冊》。韓國東方研究會于漢城利馬美術館主辦“選堂韓國書畫展覽”。于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個人書畫展。 |
|
1986年 |
赴汕頭出席汕頭大學、韓山師專、潮州韓愈研究會聯(lián)辦的“首屆國際韓愈學術討論會”。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主辦“饒宗頤從事藝術、學術活動五十周年紀念──七十大壽書畫展”。任香港藝術館名譽顧問。為澳門東亞大學書羅慷烈教授撰《東亞大學創(chuàng)建記》。 |
|
1987年 |
任香港大學中文系榮譽講座教授。香港《書譜》雜志社出版《饒宗頤專輯》。任中國敦煌研究院名譽研究員。 |
|
1989年 |
出版《固庵文錄》、《甲骨文通檢》(一)、《饒宗頤書畫集》。 |
|
1990年 |
《中印文化關系史論集——悉曇學緒論》、《詞學秘籍之一——李衛(wèi)公望江南》、《敦煌琵琶譜》出版。任香港博物館名譽顧問。 |
|
1991年 |
《近東開辟史詩》(編譯)、《敦煌琵琶譜論文集》、《〈老子想爾注〉校證》、《文轍——文學史論集》(“中國精神史研究之一”)出版。10月,應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和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之邀,作《廣州南越王墓的發(fā)現(xiàn)及其重要價值》和《香港與廣東大陸的歷史關系》演講。11月,參加溫州市舉辦的“謝靈運與山水文學國際研討會”。12月,到河內(nèi)參加遠東學院90周年的慶典,介紹牙璋在國內(nèi)外的分布,引起越南考古界的興趣。“饒宗頤書畫展”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舉行。 |
|
1992年 |
《詞集考——唐五代宋金元編》出版。5月,任復旦大學顧問教授。出版《選堂書檻聯(lián)初集》、《饒宗頤翰墨》。于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及香港大會堂舉行個人書畫展。 |
|
1993年 |
受聘為中山大學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兼名譽教授、廣州美術學院名譽教授、泰國華僑崇圣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應邀任臺北故宮博物院主辦之“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國際學術討論會”主席。出版《梵學集》、《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與曾憲通合作)、《法藏敦煌書苑精華》、《饒宗頤史學論著選》、《新加坡古事記》、《甲骨文通檢》(二)、《饒宗頤書畫》。12月,由其倡議召開之“潮州學國際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26日,赴巴黎接受索邦高等研究院頒予的人文科學博士學銜和法國文化部頒授之文化藝術勛章。于廣州舉辦“九三廣州饒宗頤書畫展”。 |
|
1994年 |
獲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頒授之“潮學研究獎”。2月,參加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舉辦的“南中國及鄰近地區(qū)古文化研究”第二次國際學術會議,作《由牙璋分布論古史地域擴張問題》專題演講。任北京廣播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研究院于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展覽館聯(lián)合舉辦“饒宗頤書畫展”。 |
|
1995年 |
《甲骨文通檢》(三)、(四)出版。3月,參加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舉辦的“東南亞考古學術研討會”。北京《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全明文》編委會聘為顧問。9月,主編的《補資治通鑒史料長篇稿系列》中的《新莽簡輯證》(合著)、《敦煌漢簡編年考證》(合著)出版。11月,潮州市“饒宗頤學術館”落成。泰國華僑崇圣大學、泰國潮州會館聯(lián)合舉辦“饒宗頤書畫展”。 |
|
1996年 |
1月,參加由港穗澳三家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之“南海貿(mào)易二千年展覽”暨學術研討會。《澄心論革》(胡曉明編)、《饒宗頤潮學論文集》(黃挺編)、《中國史學上之正統(tǒng)論》由上海再版。8月,由廣東韓山師范學院主辦、潮州市教育局、文化局協(xié)辦之“饒宗頤學術研討會”召開。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辦“饒宗頤八十回顧展”,展品有三十二尺寬巨幅荷花,同時出版《選堂書畫》。 |
|
1997年 |
創(chuàng)辦《華學》大型學術刊物,由廣東中山大學出版。香港藝術發(fā)展局頒發(fā)第一屆終身成就獎。 |
|
1998年 |
獲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當代國學大師”榮譽。受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座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首位榮譽院務委員。7月,《漢字樹》香港版出版。 |
|
1999年 |
先后受聘為南京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武漢大學名譽教授。9月,香港藝術館舉辦“澄心選萃──饒宗頤的藝術”展覽,同時出版《澄心選萃》書畫集。11月,澳門基金會主辦“清涼世界──饒宗頤書畫展”,于澳門教科文中心舉行,并出版書畫集。12月,獲頒授香港公開大學榮譽人文科學博士。任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名譽主席。 |
|
2000年 |
《甲骨文通檢》(五)、《悉曇經(jīng)傳──趙宧光及其〈悉曇經(jīng)傳〉》、《漢字樹》上海版、《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饒宗頤五體書法》出版。三月,受聘為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顧問、北京大學客座教授。七月,獲香港特區(qū)政府頒授“大紫荊勛章”。國家文物局、甘肅人民政府頒授“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殊貢獻獎”。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主辦“饒宗頤書畫欣賞”展覽。 |
|
2001年 |
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被聘為學術顧問。4月,出席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中文大學文物館主辦之“中國碑帖與書法國際研討會”,作主題演講“泛論三國碑刻書法”。7月,臨時澳門市政局、澳門藝術博物館主辦“選堂雅聚──饒宗頤書畫藝術展”,并出版書畫集及明信片。10月,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為主辦“古韻今情──饒宗頤書畫展覽”,為該館首次為在世畫家舉辦之個展,致贈該館二十二尺巨幅墨荷。出版《古韻今情──饒宗頤書畫藝術》。12月,應邀為于(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漢學講座作三場上古史研究學術講座。 |
|
2002年 |
編訂增修二十世紀的著作及論文,編成《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全集共分十四卷,二十冊,收入著作六十種及譯著一種。5月,美國哈佛大學邀請作“楊聯(lián)升教授講座”演講。7月,香港國際創(chuàng)價學會主辦“學藝雙攜──饒宗頤書畫展”,出版《學藝雙攜》畫冊。 |
|
2003年 |
5月,《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日文版(小早川三郎譯:副題名為《古代文明與漢字之起源》)、《古史之斷代與編年》、《通會之際──饒宗頤書法集》出版;9月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開始運作。11月,香港科技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銜;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正式成立和開幕;同月,《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古意今情──饒宗頤畫路歷程》出版。12月,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銜。 |
|
2004年 |
3月,獲潮州市頒授榮譽市民銜。4月,于廣州舉行“造化心源──饒宗頤書畫展”暨學術座談會,并出版《造化心源──饒宗頤書畫藝術》及《造化心源──饒宗頤學術與藝術》。11月初至2005年1月底,在香港大學舉行“象外環(huán)中──饒宗頤教授甲申書畫作品選展”,并出版《象外環(huán)中──饒宗頤甲申書畫選集》。12月,澳門大學授予榮譽人文科學博士及榮譽教授銜。 |
|
2005年 |
在香港大學及廣州美術博物院舉辦“嶺海風韻──嶺南四君子與饒宗頤合作畫”展覽,并出版《嶺海風韻──嶺南四君子與饒宗頤合作品集》。 |
|
2006年 |
6月,征集與饒宗頤相關的資料,征得文物于11月與香港大學圖書館合辦的“饒宗頤教授與香港大學”展覽中展出。9月,《饒宗頤藝術創(chuàng)作匯集》(全套12冊)出版。10月,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展出饒宗頤捐贈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的藝術作品選萃。11月,香港大學圖書館展出饒宗頤與香港大學有關的照片、題字、書籍、藝術作品等;設于學術館“選堂文庫”的饒宗頤藏書以參考書庫形式開放;于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展出“普荷天地——饒宗頤九十華誕荷花特展”。12月,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展出饒宗頤的山水畫配法國攝影師Paul Maurer的山水照片;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展出饒宗頤丙戌年的書畫作品;香港中央圖書館展出饒宗頤在學術及藝術上的成就,展品包括饒宗頤的學術著作、藝術作品、藝術畫冊、照片、手稿及相關文物;潮州饒宗頤學術館展出饒宗頤捐贈潮州饒宗頤學術館的藝術作品;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讓香港大眾認識饒宗頤的文化講座;由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嶺南大學、香港公開大學與香港教育學院等聯(lián)合舉辦“學術兼修·漢學大師——饒宗頤教授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