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逸,中國歷史學家。原名戴秉衡,1926年9月出生,江蘇常熟人,中共黨員,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名譽所長、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北京市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副主席、國務(wù)院學科評論組成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東方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早年就學于蘇州中學、常熟中學,194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鐵路管理系,1946年又重新考入北京大學史學系。就學期間,投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學生運動,1947年加入民青,當選為北大學生自治會理事,又參加進步社團南北社、孑民圖書館。1948年被國民黨政府通緝,為躲避政治迫害,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離開北大,前往解放區(qū),進入華北大學一部十七班學習,年底轉(zhuǎn)入一部政治研究室工作。全國解放后,華北大學進入北京并改為中國人民大學,在學校任教至今。
建國初期,在中國人民大學革命史教研室從事中共黨史的教學和研究,編寫了《中國抗戰(zhàn)史演義》一書,通俗地介紹了八年抗戰(zhàn)的歷史。1952年調(diào)往新組建的中國歷史教研室,開始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并著手編寫了《中國近代史稿》和《北洋海軍》等書。十年動亂期間,被下放到江西余江縣“五七”干校勞動,直到1973年返回北京。當時中國人民大學停辦,他和一部分同志撥歸北京師范大學,在這期間,完成了《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一書。
人民大學復(fù)校后,受命組建清史研究所。1980年和1984年,主編的《簡明清史》第一、第二冊出版;主持列入國家社科基金“六五”計劃項目的《清代人物傳稿》(下)十卷,《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上)和《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清史部分。1987年他的論文集《履霜集》問世。1992年,新作《步入近代的歷程》一書出版。1993年出版專著《乾隆帝及其時代》,并主編《二十六史大辭典》,1994年又出版《甲午戰(zhàn)爭與東亞政治》,1997年《繁露集》出版,同年又主編了《近代文史名著選譯》三十九冊與《中國近代史通鑒》十冊。1999年出版了近期論文集《語冰集》,并主編完成了“211”工程清史子項目《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清通鑒》等。數(shù)十年來,撰寫或主編書籍三十余種,發(fā)表文章四百余篇。
1959年曾參加全國群英會。1960年因在越南綜合大學授課,越南政府授予胡志明勛章。1961年被推舉為高教戰(zhàn)線先進工作者。1985年獲吳玉章科研獎。1986年獲“全國教育戰(zhàn)線勞動模范”稱號。1994年獲全國五個一工程著作獎。1995年獲香港柏立基孺子牛金球獎,又獲北京市社科優(yōu)秀研究成果一等獎。曾先后赴越南、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前蘇聯(lián)、加拿大等國講學。享受國務(wù)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