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徐浩楷書的歷史定位簡論

蔣培友

第四章 結論

  近年唐代考古進展較大,唐代楷書家個時期楷書作品不斷出土,這彌補了徐浩等唐代楷書家早期作品的缺失,使我們可以較為全面地把握諸如徐浩的唐代楷書家各時期的書法風貌。更重要的是,這些書跡的現世,使我們得到了重新認識唐代楷書的機會。本文從此角度出發,考察了徐浩楷書的取法,對徐浩的書法創作進行了初步分期,進而探討其在書法史的地位,以此作為唐代尤其是盛、中唐楷書研究的個案。本文的幾個主要結論如下:

一、基于新材料對徐浩楷書分期和歷史地位進行再認識

  鑒于史料和作品不足,之前,對徐浩楷書的研究不夠充分。近年的考古發現彌補了徐浩早期和中期作品缺失的不足。本課題抓住新材料現世的契機,結合以往史料對徐浩楷書進行考察,參考前人研究,對徐浩楷書進行了分期。徐浩楷書經列了三個時期:創作《陳尚仙墓志》的緊追時風的求索期,《李峴夫婦墓志》和《大證禪師碑》代表的成熟期,《不空和尚碑》代表的總結期。

  結合新出土的盛、中唐楷書作品,以顏真卿為參照,本文重新思考了徐浩楷書對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的意義。徐浩楷書的勁健肥厚的韻味,規范標準的結構,開拓了盛、中唐楷書的風氣,對晚唐和宋初楷書也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在北宋后,隨著楷書致用的作用減弱,徐浩楷書的影響相應的減退,后世接受的是個性更突出的顏真卿,并將其推上唐代楷書開創者的至尊地位。因此徐浩是盛、中唐楷書風氣的開拓者,而顏真卿則是唐代楷書的開創者。

二、盛唐楷書的過渡型特點及中唐楷書的雙線性特征的提出

  一定意義而言,徐浩和顏真卿分別代表了八世紀的楷書的兩個主要的發展方向,我們發現對徐浩和顏真卿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對比分析,是考察初唐到盛、中唐楷書風氣轉變的關鍵。

  事實上,本文通過徐浩書法(尤其是其楷書)研究這一個案,探討八世紀楷書的狀況。本文又運用作品比對的研究方法,結合該時期的其他楷書作品,對徐浩和顏真卿的楷書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和探討,發現顏、徐因取法和審美追求的不同,形成了兩種不同風格類型的楷書。徐浩主要是在初唐勁健風氣上融入肥厚,追求勁健美觀,可以說是對初唐風格的繼承和發展。因其規范、美觀、實用,成為當世楷書的標準,故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認可,開拓了盛唐晚期和中唐的楷書風格,完成了初唐風格到中唐風格的轉變,促成了唐代標準的楷書定型。顏真卿則不同,他一方面繼承初唐經典,另一方面,因其為官地方,沒有大量書寫標準美觀的實用楷書文書的壓力,所以他的行書吸收了魏晉以來一脈相承的發展下來的民間行書和北方楷書的優點——結體寬博厚重——較早地成熟起來,加之他又有深厚的篆隸淵源,他主動地將經典和俗書進行融合并結合各體特點,經過反復嘗試,最終完成了楷書發展史上的又一輪雅俗的轉換,形成寬博、厚重的楷書風格,成就了為宋以后所推崇的代表唐代楷書最高水平的“顏體”。顏、徐兩種風格的楷書成為中唐后楷書發展的兩個方向,到晚唐柳公權時,得以合流,唐代楷書發展歷程的總結出現,這也成了唐代楷書的最后輝煌。

  在此,我們有必要對唐代楷書的發展作一簡單的概括,看看推動唐代楷書發展的幾位楷書家各自的貢獻。唐代楷書經過初唐歐、虞的過渡,到褚遂良,最終完成南北楷書風氣的融合,褚遂良成為唐代楷書的“廣大教化主”。初唐風格形成,并對此后的唐代楷書產生持續的影響,中唐的徐浩繼承初唐褚體的勁健輔之以肥厚,并完善楷書法度,完成了初唐楷書到中唐楷書的轉換,徐浩成為盛、中唐楷書的開拓者。同時顏真卿在繼承的基礎上,另辟蹊徑,將民間書法和當時盛行的諸種書體的優點結合,完成雅俗的轉化,形成另一化腐朽為神奇的寬博厚重的“俗化楷書”,將唐代楷書推向高峰,由于受到宋后歷代書家的廣泛推崇,顏真卿當然成為唐代楷書的開創者。顏、徐之后柳公權結合中唐的兩類型楷書,完成唐代楷書的又一次合流和總結,柳公權則是唐代楷書的總結者。

  由此看來,在全盛的開元、天寶時期唐代楷書并沒完全形成與時代風氣相應的宏大氣象,開元、天寶時期的楷書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征,直到徐浩和顏真卿楷書風格成熟的盛唐末至中唐初,唐代楷書才真正達到最高峰,并形成兩種主要的可能的發展方向,任后來者取法。所以,八世紀是唐代楷書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期間,楷書的關鍵性轉變完成,經過這一百年的發展,楷書走上了顛峰。我們在言及唐代楷書的成就時,給顏真卿以崇高的禮遇時,也不應忘記在與顏真卿相互影響中開拓唐楷書風氣的徐浩所作的貢獻。

主要參考文獻

(古籍以朝代為序,專著和論文以姓氏拼音為序)

(一)古籍和專著

  1. (后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
  2. (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
  3. (唐)李 肇,《唐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一版。
  4. (唐)李 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6月第一版。
  5. (宋)《宣和書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年版。
  6. (宋)蔡 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第1版。
  7.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藝林名著叢刊》第三種,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根據世界書局1936年版影印,1983年3月第一版。
  8.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藝林名著叢刊》第一種,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根據世界書局1936年版影印,1983年3月第一版。
  9. (清)畢 沅,《中州金石記》,(民國)王云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10. (清)董 誥,《全唐文(第1-5冊)附唐文拾遺附唐文續拾附讀全唐文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11. (清)方若著,王狀弘增補,《增補校碑隨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1年07月第一版。
  12. (清)梁 巘,《承晉齋積聞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
  13.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10月第一版。
  14.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5. (美)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4月第一版
  16. 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江蘇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 陳方既、雷志雄,《書法美學思想史》,河南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版。
  18. 陳國燦、劉健明,《〈全唐文〉職官叢考》,湖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9. 陳貽焮主編,陳鐵民、彭慶生冊主編,《增訂注釋全唐詩(第一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
  20. 陳滯冬,《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四川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21. 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22.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3. 耿相新、康華,《標點本二十五史(五)隋書、舊唐書----舊唐書》,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版。
  24. 耿相新、康華,《標點本二十五史(六)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新唐書》,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版。
  2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陽地區文管處,《千唐志齋藏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26. 侯開嘉,《中國書法史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7. 黃 惇,《董其昌書法論注》,江蘇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28. 洪丕謨、沈培方,《古代書家軼事百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年版。
  29. 胡戟等,《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30. 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河南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
  31. 金開誠、王岳川,《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2. 劉應斗,《中國王侯全傳》,北京:中國工商出版社,1998年版。
  33. 陸增祥,《八瓊寶金石補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34. 梁披云,《中國書法大辭典》,中國香港:香港書譜出版社、廣東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
  35. 馬子云、施安昌,《碑帖鑒定》,廣西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36. 馬宗霍,《書林藻鑒書林記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新第一版。
  37. 牛致功,《唐代碑石與文化研究》,陜西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38. 歐陽中石、劉守安主編,何學森編著《學書津梁叢書·行書津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39. 啟 功,《論書絕句》,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12月第二版。
  40. 錢大昕,《嘉定錢大昕全集》,江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1. 錢存訓,《書于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42. 邱振中,《神居何所——從書法史到書法研究方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43. 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44. 上海書畫出版社,《現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年6月第一版。
  45. 《隋唐墓志匯編·洛陽卷》,天津:天津美術出版社,1995年版。
  46. 王元軍,《唐人書法與文化》,中國臺北:臺灣東大圖書,1995年版。
  47.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安徽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7月,第一版。
  48. 沃興華,《敦煌書法藝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49. 吳鋼,《全唐文補遺》,陜西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版。
  50. 楊仁愷,《隋唐五代的書法藝術》,《中國美術五千年·書法篆刻編》,北京:人民美術、上海人民美術、文物、中國建筑工業、上海書畫出版社聯合出版,1991年9月第一版。
  51. 楊震方,《碑帖敘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月第一版。
  52. 章柏青,《藝術詞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版。
  53. 張傳璽,楊濟安,《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地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54. 張彥生,《善本碑帖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4年2月第一版。
  55. 張又棟,《書法創作大典》,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1年版。
  56. 朱關田,《李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5月第一版。
  57. 朱關田,《唐代書法考評》,浙江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版。
  58. 朱關田,《唐代書法家年譜》,江蘇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9.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蘇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0. 朱關田分冊主編,《中國書法全集·李邕卷附盛中唐名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61. (日)中田勇次郎著,盧永璘譯,《中國書法理論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
  62. 中國文物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新中國出土墓志·河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63. 中國文物研究所,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新中國出土墓志·陜西》,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二)論文

  1. 樊 波,李舉綱,《西安新出土唐徐浩楷書〈李峴墓志〉和〈李峴妻獨孤峻墓志〉》,書法叢刊,2005年,第4期。
  2. (美)傅申,《顏書的影響及分期》,《書譜》(香港),1985年第二期。
  3. 侯開嘉,《王獻之遭遇唐朝》,《首屆中國書壇蘭亭雅集蘭亭論壇論文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4. 侯開嘉、蔣培友,《論破體書法的緣起和發展》,《第六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5. 蔣培友,《面對新材料的思考:論徐浩書法的分期和書史地位》,《書法賞評》,2007年1期。
  6. 蔣培友,《新近出土徐浩和顏真卿早期作品引發的問題》,《第三屆全國書法研究生書學周論文集》,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7. 蔣培友,《明代小楷中興原因初探》,《書法報》,2006年28期。
  8. 蔣培友,《管窺張彥遠之前的書畫關系論述》,《書法報》,2006年49期。
  9. 蔣培友,《晚唐至宋初書論與書風流變線索淺析》,《第二屆全國書法研究生書學周論文集》,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10. 蔣培友,《對行書楷書源流的再認識》,《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1期。
  11. 蔣培友,《中國書法的藝術之路》,《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4期。
  12. 蔣培友,《徐浩書論再探討》,《第四屆全國書法研究生書學周論文集》,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13. 蔣培友,《傅山“四寧四毋”書法思想在當代的接受》,《紀念傅山誕辰400周年書法研討會論文集》,北岳文藝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14. 簡松村,《唐代的告身——簡介院藏〈朱巨川告身〉》,中國臺北:《故宮文物月刊》1984年4月,第二卷第一期。
  15. 金開誠,《顏真卿的書法》,《文物》,1977年第10期。
  16. 潘良楨,《〈評書藥石論〉與盛唐書風之丕變》,《書法研究》,1999年第2期。
  17. 卜祥兵,《體豐力沉骨勁氣猛——徐浩及其書法藝術》,《青少年書法》,2005年第13期。
  18. 沃興華,《顏真卿楷書的變法》,《中國書法》,2004年第2期。
  19. 汪永怡,《徐浩書〈朱巨川告身〉》,《書法》,1984年第3期。
  20. 王連富,《顏體起源說辨析》,《書法研究》,2006第6期。
  21. 王元軍,《唐代狂士書法初探》,《書法研究》,1994第1期。
  22. 楊繼龍,《李邕書法的守成性與歷史定位》,《書法研究》,2006第6期。
  23. 伊川縣人民文化館,《河南省伊川縣出土徐浩書〈張廷珪墓志〉》,《文物》,1980年第3期。
  24. 殷 蓀,《論徐浩》,《書法研究》,1988年第2、3期。
  25. 趙君平,《新出土徐浩書〈陳尚仙墓志〉探微》,《中國書法》,2004年3期。
  26. 趙雁君,《杜甫〈書貴瘦硬〉論辯——兼論盛中唐書法的重大轉折》,《中國書法》1996年6期。

2008年6月11日定稿

發布日期:2008-10-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岳县| 泗水县| 佳木斯市| 昌宁县| 山丹县| 井冈山市| 枣阳市| 平泉县| 龙海市| 忻州市| 平乡县| 宁乡县| 襄汾县| 普宁市| 缙云县| 汾西县| 佳木斯市| 安溪县| 中阳县| 盖州市| 西昌市| 靖边县| 怀宁县| 莫力| 瓮安县| 阳泉市| 八宿县| 武山县| 白城市| 通州区| 铜山县| 那坡县| 青铜峡市| 商丘市| 文山县| 巴彦淖尔市| 利川市| 南投市| 庆安县| 蛟河市| 五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