壘球
壘球運動由美國芝加哥弗拉加特劃船俱樂部的喬治?漢考克(George Hancock)和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的消防隊員萊維斯?羅伯(Lewis Rober)于1887年和1895年先后發明的。壘球運動的產生是極具戲劇性的。在1887年的一場美式橄欖球比賽中,耶魯大學擊敗了老對手哈佛大學。賽后,在芝加哥弗拉加特劃船俱樂部舉行的慶祝活動中,一個耶魯畢業生將一個拳擊手套擲向一名哈佛學生,哈佛學生則試圖用一根掃帚棍擊打這個手套,當時在場的芝加哥商報記者喬治·漢考克覺得很有趣,于是設定了游戲方法并隨后開始在朋友之間推廣。不久之后,拳擊手套變成了球,掃帚棍變成了球棒,一項新的運動由此誕生了,據說第一本規則是喬治在1889年制定的。壘球運動起初是在室內進行的,1895年萊維斯?羅伯將這項運動搬到室外進行,作為救火隊員們等待火警前的熱身活動。隨后,人們開始組織聯賽并推廣此項運動。
1926年這項運動開始被稱為“Softball”(中文譯作壘球)并有了統一的規則,1933年在美國成立了業余壘球協會,正式定名為壘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壘球運動在世界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所發展。1952年成立了國際壘球聯合會,目前已擁有127個會員國(或地區)。
壘球比賽分“快速投球”與“慢速投球”兩種。國際壘球聯合會分別從1965年和1966年起,每隔四年舉辦一次世界女子壘球錦標賽(快投)和世界男子壘球錦標賽(快投)。從1981年起,國際壘球聯合會開始舉辦19歲和19歲以下的男女青年世界青年錦標賽(快投),每四年一次。為促進壘球普及,從1987年起,國際壘聯開始舉辦世界慢投壘球錦標賽(男子組和男女混合組)。
壘球運動與棒球運動很相似,與棒球運動的區別主要是壘球球體較大,而比賽場地較小,壘間和投球距離也較短;在競賽規則方面,壘球投手限用低手投球,跑壘員須待投手投球出手后才能離壘,棒球則沒有這一限制。
馬術
大約5000年前,人類認識到可以借助馬匹的速度和力量提高自身的機動能力。從此,馬成為人類生產、生活以及軍隊等諸多領域里的重要伙伴。
馬術原本是人駕馭騎乘馬匹的技能,現已逐漸發展成為在競技場上檢驗人馬配合,協同工作能力的獨特體育項目。
中國馬術歷史悠久,中國的馬術運動也曾盛極一時。在漢唐時期,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不論男女老幼都熱衷于騎射、馬球等馬術娛樂活動。
馬術運動項目繁多,一般而言,可分為三大類:第一是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傳統比賽項目。包括套馬、叼羊、騎野馬以及各種速度賽馬。第二是被國際馬聯承認的正式比賽項目。包括盛裝舞步、場地障礙、三項賽、策馬、耐力賽、馬上技巧、駕車賽等等。第三是列入奧運會正式比賽的盛裝舞步、場地障礙和三項賽。
馬術比賽對騎手的年齡要求是:三項賽和場地障礙參賽者不低于18歲,盛裝舞步參賽者不低于16歲。對馬匹的年齡要求則是最少7歲。參賽馬要進行登記注冊并持有經國際馬聯認可的正式護照。
場地障礙和盛裝舞步的騎手必須穿著正式比賽服裝。如果是軍警部隊人員,也可以穿著自己的制服。由于馬術展現的是人馬協調能力,所以很少有其他體育項目能像馬術那樣,讓男、女騎手在同等條件下同場競技。而女騎手的表現也證明她們在馬術比賽上絕不亞于男騎手。1921年11月24日,國際馬術聯合會在法國巴黎成立,簡稱國際馬聯(FEI)。創始國有比利時、丹麥、挪威、意大利、法國、美國、瑞典和日本。國際馬聯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正式承認。國際馬聯現有成員國(包括地區)134個。
早在公元前680年舉行的古代奧運會就有雙輪馬車比賽。1900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屆奧運會上,馬術的場地障礙是正式比賽項目之一。1912年,在瑞典斯德歌爾摩舉辦的第5屆奧運會把馬術比賽項目增加到5個。即三項賽(個人和團體)、場地障礙(個人和團體)和盛裝舞步個人。
排球
1895年7月,美國馬薩諸塞州(舊稱“麻省”)霍利約克城(Holyoke)基督教青年會(YMCA)來了一位名叫威廉·基·摩根(Williams.G.Morgan)的體育干事,從事指導人們進行娛樂和體育鍛煉的工作。當時,美式足球、籃球和網球運動在美國已經比較盛行。但美式足球和籃球運動的身體接觸和沖撞較多,過于激烈,只適合青年人,而網球運動對參加活動的人數又有限制。所以摩根希望找到一種運動負荷適當、身體接觸和碰撞較少、參加人數多且富于趣味性的娛樂活動方式,以滿足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需要。
摩根從網球運動中受到啟發,他將網球的球網升高,讓多人隔著球網用手直接拍擊球進行游戲,并先后用網球、籃球和籃球膽進行了試驗。結果,網球太小不易拍擊,籃球太重容易挫傷手指、手腕,籃球膽又太輕不易控制。最后制作了歷史上第一批排球:這種球外表為皮制,內裝橡膠球膽,圓周為25~27英寸(63.5~68.6cm),重量為9~12盎司(252~336g),與現代排球近似。
起初,摩根將這種隔網用手拍擊球的游戲叫做“Minitonette”,意為“小網子”。1896年,美國馬薩諸塞州基督教青年會體育指導大會在霍利約克城舉行,大會期間舉行了“小網子”表演。來自斯普林菲爾德市的哈爾斯戴特(A.T.Halstead)博士在觀看了表演后認為,“小網子”這個名字沒能充分表明游戲的本意,他提議根據游戲特點將“Minitonette”改名為“Volleyball”(“volley”是網球運動術語,意為“截擊”,即“在球落地前將球擊回”)。這一提議形象地概括了“小網子”游戲的特點和性質,即“雙方隔網擊球使其不在本方場區內落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從此,“Volleyball”就成為排球運動在國際上的正式名稱,并一直延用至今。
排球運動誕生后,很受美國民眾的歡迎,教會及學校紛紛開展了排球運動。同時,這項運動也引起了美國軍隊的重視,將其列為美國的軍事體育項目。美國創始排球運動后,通過教會的傳教活動和軍隊的軍事活動,逐漸把排球運動傳播到世界各地。
1905年,排球運動傳入中國。最初,中國開展排球運動采用的是16人制的比賽。每隊16人上場,分別站成4排,每排4人,故中國人稱此項運動為排球。排球在中國的發展先后經歷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和6人制的演變。經過百余年幾代排球工作者的努力,排球運動在中國逐步得到普及和發展,運動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先后發明了快球、平拉開扣球、單腳起跳扣快球、防守快速反擊等排球技戰術。中國女排先后7次榮獲世界冠軍稱號,其中兩次摘得奧運會桂冠,對世界排球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皮劃艇靜水 皮劃艇激流流回旋
皮劃艇項目分為皮劃艇靜水和皮劃艇激流回旋兩個分項。皮劃艇靜水比賽是運動員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通過一段標志清楚而無障礙的航道。皮劃艇激流回旋是運動員在規定的水流湍急賽道中通過水門并到達終點,以速度快,罰分少者為勝。奧運會的比賽距離有500米和1000米兩種。
皮劃艇起源于北美洲格陵蘭島上愛斯基摩人用動物皮包在木架子上制作的獸皮船。1865年蘇格蘭的麥克格雷戈(JohnMacGregor)仿獸皮船制作了一條長4米、寬75厘米、重30千克的“諾布?諾依”號皮艇,駕艇穿越了瑞典、芬蘭、德國、英國。19世紀90年代在歐洲得到廣泛開展。
皮劃艇運動在開展的過程中,為了不斷提高艇速,艇形不斷地改進。19世紀末德國工程師赫曼根據自己的經驗,將皮艇制造成魚形,大大提高了艇速。此后,英國造艇專家弗龍德發現船體越長阻力越小,速度也越快,因此造船者紛紛加長船體。
1923年,丹麥、瑞典、奧地利等國組成了一個工作委員會,規定艇的長度為5.2米,寬度為51厘米。
1956年又出現凹形船體。到1960年,橫向的凹形輪廓線達到頂點。1964年,國際劃聯又制定了“無凹面”的規則,使艇設計標準化。但是人們又設計出菱形皮劃艇,1972年出現玻璃鋼艇。近年來,又出現蜂窩結構的碳素纖維艇。
現代靜水皮艇是有舵的,比賽時,運動員坐在艇內,面向前方,手持兩頭帶槳葉的槳在艇的兩側輪流劃動,依靠腳操縱舵控制航向。
1924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8屆奧運會期間,加拿大和美國的運動員在塞納河上進行了劃艇表演賽。1936年,在柏林舉行的第11屆奧運會上,皮劃艇被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共進行了9個項目的比賽,分別是男子1000米單人皮艇、雙人皮艇、單人劃艇、雙人劃艇,10000米單人皮艇、雙人皮艇、雙人劃艇,以及可拆卸的10000米單人皮艇和雙人皮艇。拆卸式皮艇用木架和防水帆布制作,攜帶比較方便,是由德國人發明的。由于速度不如木質艇,所以只在第11屆奧運會上露了一次面就銷聲匿跡了。
第14屆奧運會,增加了1000米男子單人劃艇和女子500米單人皮艇。1960年在羅馬舉行的第17屆奧運會,取消所有1000米距離的比賽,增加了男子4×500米皮艇接力和女子500米雙人皮艇比賽。1964年又把接力比賽改為男子1000米四人皮艇。到1976年又增加了男子500米單人、雙人皮艇和劃艇項目的比賽。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又增加了女子500米四人皮艇項目。至此,奧運會皮劃艇靜水比賽共設12個比賽項目。
皮劃艇激流回旋在1972年第20屆慕尼黑奧運會上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1972年以后到1988年的奧運會都沒有列入該項目,1992年第25屆巴塞羅那奧運會激流回旋比賽重返奧運賽場。
國際皮劃艇聯合會(ICF)成立于1924年,作為奧林匹克運動的一員,它是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在全球范圍內管理皮劃艇運動的團體。
游泳
人類的游泳活動源遠流長,其產生與人類社會的生產勞動、生活娛樂及戰爭等緊密相連,它是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產勞動中產生,在滿足人們的娛樂、競爭中發展起來的。
原始人狩獵時,為求取食物而登山涉水,在與人或獸的戰爭及格斗時,游泳是最基本的技能之一。
隨著國家的出現,古代國家發生戰爭時,利用水作為攻戰的手段,或利用泅水潛行破壞敵人防守,配合步兵和騎兵作戰。18世紀,歐洲軍隊中開始建立游泳學校。不難看出,自古以來,游泳在軍隊中就占有極重要的位置。
古代波斯在軍事訓練中,游泳是強迫實施的項目。古希臘關于水中活動的資料很豐富,不少古希臘文物與作品中,有許多與游泳有關的實物與記述。在希臘索倫法律中,曾規定兒童需學習希臘文與游泳。社會上有流行諷刺愚者的諺語:“他既不能文,又不能游泳”,足見他們對游泳的重視。在羅馬也同樣認為不會游泳與無知是一樣的愚蠢,羅馬青年訓練中就設有游泳項目。
在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游泳活動始于春秋時期。從古代大禹治水及各朝代水師設置的資料中可以推斷,各時期的水中活動技能都已有相當水準。
現代游泳運動起源于英國。17世紀60年代,英國不少地區的游泳活動就開展得相當活躍。18世紀初傳到法國,繼而成為風靡歐洲的運動。
1828年,英國在利物浦喬治碼頭修造了第一個室內游泳池,這種泳池到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各大市城相繼出現。
1837年,在英國倫敦成立了第一個游泳組織,同時舉辦了英國最早的游泳比賽。
1869年1月,在倫敦成立了大城市游泳俱樂部聯合會(現英國業余游泳協會前身)并把游泳作為一個專門的運動項目正式固定下來。并隨之傳入各英殖民地,繼而傳遍全世界。隨著游泳運動的發展,游泳被分為衫游泳和競技游泳兩大類。實用游泳又分為側泳、潛泳、反蛙泳、踩水、救護、武裝泅渡;競技游泳分為蛙泳、爬泳、仰泳、蝶泳。
競技游泳,從第一屆奧運會(1896年)就列入了奧運會正式項目。發展到現在,各種錦標賽,國際大型比賽不斷推動著競技游泳的發展,使它的技術動作更完善,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優異的成績。
歷史與發展自古至今,無論是為了捕獵、逃避猛獸或是遇上海難時得以自救,游泳都是一門重要的求生技能之一。遠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已有類似捷泳的活動。古羅馬人興建的巨大浴池,更是上流社會人士作為余暇游泳及社交活動之場所。早期的游泳活動,只被視為貴族子女教育及士兵訓練的一個重要部份,直至十八世紀末期,工人階級參與游泳的時間及機會增多后,游泳才開始成為一種普及的活動。
競技游泳源于英國及澳洲,后來傳入其他國家,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初,世界各國的游泳比賽開始普遍起來,游泳總會亦相繼成立。英國業余游泳總會(前身為都會游泳總會)于1869年成立,是第一個成立的國家游泳總會。在1850年至1860年間,英國與澳洲已有際游泳比賽。當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于1894年6月16日在巴黎成立時,游泳已被列為1894年的奧運項目之一。至于國際業余游泳聯會(FINA),則成立于1908年。
蛙泳 蛙泳是第一個作為比賽的泳式,而且自由泳及蝶泳也是從中發展出來。在1940及1950年代,由于很多日本泳手利用規例的漏洞在長距離比賽中潛泳,從而獲取利益,游泳規則于1956年便有所更改,只容許泳手在起跳后及轉池后,在水面下只可作一次劃手及蹬腿動作。為了減低水的阻力及加強推進力,胸泳的劃手及蹬腿動作曾有過多次的改革,不過,基本泳姿就一直都沒有多大的出入。
自由泳 澳洲人韋利士于1850年使用了一種雙手在水面前移的泳姿,這可算是捷泳的雛型。及后英國泳手約翰特拉真于1873年采用了一種用胸泳腿再配合雙手交替前爬的泳式,后來澳洲人李察卡爾又根據特拉真及亞歷韋咸的泳式,創造了一種‘淺打水'的踢腿方法。自此之后,腿的踢法就只有少許的變化。
仰泳 早期的背泳只是仰浮在水面上,然后再用胸泳的踢腿推進。1900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有泳員使用手部在水面上過頭前移的泳式,踩踏式的踢腿方式,則要到1912年的奧運會才開始出現。
蝶泳 蝶泳的劃手方法是由德國泳手ErichRademacher首次在1926年的胸泳比賽中使用,當時,他仍使用胸泳的踢腿方式。1952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后,國際業余游泳聯會(FINA)決定將此泳式與胸泳分開,因而增加了蝶泳,而且泳員更可以采用海豚式的踢腿方法。
乒乓球
乒乓球運動屬于隔網對抗的技能類體育項目,比賽是按規則將球擊中對方桌面迫使對手回球出界、落網或犯規。
乒乓球運動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而最為流行的說法是:乒乓球運動于19世紀末起源于英國,是由網球運動派生而來的。
據說,在19世紀末的一天,倫敦遇到少有的悶熱。兩個英國上流社會貴族青年看過溫布爾頓網球賽后,到一家上等飯館的單間去吃飯。先是用雪茄煙的木盒蓋當扇子,繼而討論網球技戰術,撿起香檳酒的軟木酒瓶塞當球,以大餐桌當球臺,中間拉一細繩為網,用煙盒蓋當作球拍打球。侍者在一旁喝彩,聞聲趕來的女店主見此情景,不禁脫口喊出“TableTennis”,這一聲將乒乓球命名為“桌上網球”。
最初,乒乓球運動僅僅是一種宮廷游戲,名字也不叫乒乓球,而是叫“佛利姆—佛拉姆”(Flim—Flam),又稱“高希馬”(Goossime)。后來一名叫海亞特的美國人發明了一種玩具空心球叫“賽璐珞”。大約在1890年,英國人吉姆斯?吉布(JamesGibb)去美國旅行時,見到了賽璐珞制的玩具球,帶回英國,取代了原來的實心球。
當時的球拍柄長、兩面貼著羊皮紙、中間是空洞的,用這種球拍打賽璐珞球時發出“乒”的聲音、落臺時發出“乓”的聲音,由此,乒乓的名字誕生了。這種玩具球被稱為乒乓。從歐洲、美國開始,然后在亞洲傳播開來。英國一家體育用品公司首先用“乒乓”(Ping-Pong)一詞作了廣告上的名稱,作為商標來登記。1891年英格蘭人查爾斯?巴克斯特把乒乓球作為商業專利權申請了許可證。
國際乒乓球聯合會是由參加國際乒聯的乒乓球組織(簡稱為協會)組成的聯合體。國際乒聯目前的協會成員已經超過200個,使乒乓球成為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的三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其簡稱為:國際乒聯,英文為:InternationalTableTennisFederation,縮寫為:ITTF。它于1926年12月在英國倫敦成立,總部原設在英國東蘇塞克斯郡的黑斯廷斯,2000年遷至瑞士洛桑。
1926年12月12日在英國倫敦伊沃?蒙塔古的母親斯韋思林女士的圖書館里,舉行了第一次具有歷史性的國際乒乓球聯合會代表大會。在會議上,正式通過了國際乒聯章程和競賽規則。由于發現“乒乓”(Ping-Pong)一詞是商業注冊名稱,于是將國際乒聯重新命名為“桌上網球”(TableTennis)協會,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20世紀20年代以前,乒乓球運動一直停留在游戲階段。20世紀20年代以后開始舉行邀請賽。
1926年12月6日至11日在倫敦弗靈頓街麥摩澳大廳舉行了第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比賽設男子團體、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和男女混合雙打5個項目比賽。此外,還有男子單打安慰賽。由于參賽的女運動員總共才16名,所以沒有進行女子團體和女子雙打的比賽。
第1屆世界錦標賽結束了乒乓球作為娛樂的歷史階段,使之成為一項體育運動項目而發展起來。
乒乓球運動興起之時,使用的是橫握球拍。1902年傳入日本之后,出現了直握球拍方法。有人推斷這是東西方進餐時握刀叉和拿筷子的區別而帶來的早期握拍法的不同。
球拍從兩面貼著羊皮紙、中間是空洞的長柄球拍開始,演變到柄是短的光木拍和貼著軟木或砂紙的球拍,然后又陸續發明了膠皮拍、海綿拍、正貼海綿拍和反貼海綿拍、長膠粒球拍、防弧圈海綿膠皮拍及“彈性膠水”。現在選手們使用的是特制的附有齒粒的橡膠膠皮,朝上或朝下覆蓋在海綿表面并粘貼在木制或者碳素的球拍上。
計分方法由早期的10、20、50、100分一局等逐漸變為一局21分制;2003年的第47屆世乒賽正式開始使用一局11分制。
早期的乒乓球球臺小、球網高,規格也不統一。1936年左右,改為現在的規格。世界乒乓球的重大賽事主要有四項:奧運會乒乓球比賽、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世界杯乒乓球賽、國際乒聯職業巡回賽。
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世界四大乒乓球賽事中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參賽人數最多、唯一的含有全部七項錦標的比賽。目前,逢雙年舉行團體比賽,逢單年舉行五個單項比賽,至今已舉辦了48屆。每一個項目都設有專門獎杯,獎杯來自許多國家,各項獎杯都是以捐贈者的姓名或國名命名的。
現在的乒乓球運動已經發展成為高科技、高速度和強旋轉相結合的一種競技體育項目,全世界有近4000萬人從事這項運動。
中國乒乓球運動被世界公認為是中國的“國球”。
中國乒乓球運動是從日本引進來的。20世紀初葉,日本明治維新之后不久,日本許多工商業紛紛到中國沿海城市設立商業機構,把大量的商品推銷到中國市場。于是乒乓球運動也隨著商業的交往以及日本工商業的頻繁往來傳入中國。
1904年,上海四馬路一家文具店的經理,從日本買來10套乒乓球器材(球臺、球網、球和帶洞眼的球拍),擺設在店中,并親自表演打乒乓球,介紹在日本看到的打乒乓球的情況。從此,我國開始有了乒乓球運動。
1916年,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童子部添設了乒乓球房和球臺,在學生中開展乒乓球運動。以后在北京、天津、廣州幾個大城市也開展了該項運動。
1925年,中日兩國開始了乒乓球運動的交往。
1927年,中國隊赴日進行訪問比賽。同年8月,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第8屆遠東運動會中日乒乓球表演賽。
1935年,國際乒聯來電邀請我國加入國際乒聯并參加第9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由于經費沒有落實而未能實現。
1952年,在北京大學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比賽。賽后,國家乒乓球隊開始集中訓練。同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乒乓球部加入了國際乒聯,后改稱為中國乒乓球協會。
1959年4月5日,在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容國團為我國奪取了第一個男子單打世界冠軍。
1961年4月,中國乒乓球協會在北京承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錦標賽——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
自容國團1959年贏得第一個世界冠軍至今,中國乒乓球隊近50年來在世界三大賽中共為祖國奪取了100多個世界冠軍,并且囊括了4次世錦賽、2次奧運會的全部金牌,創造了世界體壇罕見的長盛不衰的歷史。
1988年,在第24屆漢城奧運會上,中國隊勇奪女子單打(陳靜)和男子雙打(陳龍燦/韋晴光)兩項冠軍,與東道主韓國平分秋色,并在整個中國代表團的金牌榜中占據了2/5的席位。
自從1988年漢城奧運會乒乓球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以來,中國幾乎完全壟斷了這一項目的金牌。其中在已產生的10枚女子項目金牌中獨攬9枚,10枚男子項目金牌中獨攬7枚。乒乓球成為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優勢項目。
發布日期:200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