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敘篇
第三章 學習與練習
學習與練習寫對聯,要從初步的打基礎的練習方法開始。待有一定的水平后,再試驗應用一些高級的方法來鞏固與提高。
了解一些術語
在這里,我們先把前一章中講過的,以及還沒有講到的一些和“對聯”本身相關的術語綜括在一起,進行解釋。這樣,既便于初學者了解一些基本概念,更有利于此后的學習。
先說對聯,它有三個基本條件:一、一組平仄基本調諧的對仗的句子;二、從內容上看,共同表達一個主題;三、它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品,有載體。
楹聯,原指懸掛在楹柱上的對聯,后來發展為對所有的對聯的一種雅致的稱呼。但是,粗俗的對聯,如某些黃得露骨的喜聯,稱之為楹聯,恐怕它就當不起了。只可還叫它對聯吧。從這一點上看,對聯的涵蓋范圍比楹聯略寬。
單就對聯上的文字內涵來說,可以稱之為聯語。大部分聯語是成句的,有的還有分句,從而可稱之為聯句。對聯的一組聯句分上下,習稱上聯、下聯,合在一起就是全聯。上下聯,從平仄、對仗等方面看,都是相對的,稱為對句。另有一組術語:把上聯稱為“出句”,下聯則稱為“對句”。此“對句”與上下聯合稱“對句”的那個“對句”是兩種場合下的不同概念,閱讀相關書籍時,必須注意區分開。
對對子,就是組織起一對漢語語言和文字的對偶,從一個字到無數個字,只要能對得上就行。這種對偶,在詩句中稱為對仗。后來在對聯中也沿襲了對仗這一專名詞。注意:光對對子,可以不必顧及是否能在意義上組成一副對聯,也就是說,不一定追求非得在最后寫成對聯。所以,對子還不是對聯,講對對子的書和講對聯的書,嚴格地說是兩類。清代梁章鉅編著的《楹聯叢話》,所錄絕大多數是楹聯的聯語,實用于載體之上就成了真正的楹聯。可是,同是他編著的《巧對錄》,所錄的絕大多數是對子,那是很難實用于載體上的。也就是說,那些都不是楹聯,或說都不是對聯。但是,對對子,如果不是字詞對而是成句地對,也可稱為對句。當然,這里所謂的對句,也是專就內涵說的,牽涉不到載體問題。
對對子是撰寫對聯的基礎,是寫對聯的基本功。但是,學習對對子不僅是作對聯的基本功和基礎,從歷史上看,更是創作中國古代格律詩、寫作駢體文(包括八股文等)等詩文的基本功和基礎。講對對子的書籍,涉及古代啟蒙教育中為創作詩文作準備的面很寬。
當然,我們這里主要講的是對聯,所以,講對對子,也是環繞著作對聯來講。
讀一兩本啟蒙的講授對對子的書籍
唐宋以來,特別是明清兩代,兒童一入學,認識了一兩千字,讀過幾本啟蒙書如“三、百、千、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的總合簡稱)之后,就要練習對對子了。在學習對對子的同時,學習押韻。這都是為了給以后寫律詩,特別是寫試帖詩作準備,同時為寫八股文作準備。
講授對對子的書籍有多種,主要的常見常用的有《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笠翁是清初著名戲曲小說家兼大雜家李漁的字),還有《聲律發蒙》、《對屬發蒙》、《對類》等。
這種書籍大致上都是從一個字對一個字的對子開始,發展到十多個字的對句為止。從少到多,由淺人深。它們是按詩韻編排的,這就使學童在學習對對子的同時,也熟悉了近體詩的押韻。再進一步,為了學習寫近體詩,特別是寫試帖詩,就要經常參考《佩文詩韻》、《詩韻合璧》、《詩韻全璧》這類書籍。這種書籍中也附有現成的對子,當然更是按韻編排。所以,那時候的讀書人,對于我們前面講到的入聲字,不管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在他們看來似乎都不成問題。這與他們自幼熟讀以上兩類書籍有關。
當然,上述兩類書籍主要是為作近體詩作準備的。可是,因為它們都從對對子入手,或是提供許多對對子的素材,所以古代人(特別是明清兩代)講授寫對聯,同時也用這種書籍啟蒙。或者說,是把學習寫對聯和作詩放在一起處理了。我們建議:初學寫對聯的人,也可從這方面人手。一則看看現成的對子是什么樣的,一則還可擴大自己的詞匯。這種學習方式經過上千年的實踐,證明十分有效。我們也應該試一試。
找現成的詞語作簡單的對對子練習
初學撰寫對聯的人,每每感到自己的詞匯有限。那就無妨先作一些簡單的對對子練習。從歷史上看,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人名對
最簡便的方法是,找一部書,將其中的人名挑出來組成工整的對仗。擴而大之,用幾部書,甚至書籍目錄中的著者目錄、花名冊、點名簿等,都可用來作這類文字游戲。但應注意:不可隨意將男女人名作成對子,除非他們是夫婦。切記,切記!就是用古人名字也不行。養成了壞習慣,很難改正。
在閱讀中國古代小說時,可以注意到,特別是明清的章回小說,給人物起名字時,就經常成組成對。如《封神演義》第六十三回,殷郊的左右二將是溫良、馬善;《水滸傳》中杜遷(千)對宋萬,押送林沖的是董超和薛霸;《濟公傳》中兩大捕頭是雷鳴(明)和陳亮。此種例子不可勝數。可見對對子深入明清以來作家之心。他們所作的章回回目,也是一代勝于一代,越來越工整了。
作人名對,有時可以作成“無情對”,即字面上每個字能對上便可。在內容方面不作任何要求。實際上,人名對和我們下面要講到的地名對,差不多都是無情對。最著名的一副人名對,是以“胡適之”對“孫行者”。出句是陳寅恪先生于1932年給清華大學出的入學試題。據說,全場對出者不過數人,其中有后來成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筆者的老師周燕孫(祖謨)先生,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張政烺先生等。可與“孫行者”作對句的,還有“王引之”、“祖沖之”等。
因為人名對在內容方面一般不作要求,在追求對仗和調平仄方面就一定得嚴格要求了。單從平仄方面說,起碼兩個尾字得一平一仄。進一步,因為人名也就二至四字為常,最好平仄全都調諧,不過很難做到就是了。例如,唐代有一位“東方虬”,自稱數百年后可以用他的名字與先秦的“西門豹”作對。實則從字面上看還可以,從平仄方面要求,則六個字中只有“豹”字是仄聲。好在兩個尾字一平一仄,勉強算對上了吧。
熟能生巧,便可把幾個名字連在一起作對子,還可聯成句子,例如常被引用的一聯:
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魏無忌,長孫無忌,爾無忌,我亦無忌。
應該說明:人名對在作練習時因為內容方面不作要求,所以對起來還容易。真正放在對聯之中,可就難了。這問題在古代的駢文和近體詩等文體的創作中就很難辦,結果是用妥協的辦法解決:詩文中對仗的全句,只要別處作成比較工整的對仗,相對的兩個人名,主要就只要求平仄調諧便可。發展到以名對字,以名對官銜、封爵、謚號等均可;甚至把人名、封號等去掉一兩個字,以求得對仗調諧。對聯繼承了這一傳統。試舉數例:
真人白水生文叔;
○○●●○○●
名士青山臥武侯。
○●○○●●○
這是清代河南南陽府城門門樓上的一副對聯。文叔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字;諸葛亮逝世后謚為“忠武侯”。這一則整體屬對工整,“人名對”部分也是工整的,只是不要對于以字對不完整的謚號過于苛求就是了。
上客盡知名,杜牧詩才,鮑昭賦手;
●●●○○ ●●○○ ●○●●
前賢有逸韻,魏公芍藥,永叔荷花。
○○●○● ●○●● ●●○○
這是清代揚州府衙門客廳中一聯。說的都是本府衙門中發生過的名人故事。不贅述。只就人名對說一說:這是句中自對兼上下聯相對的格式。上聯講前賢中的客,都用姓名。鮑照的“照”字,避武則天的名諱,用避諱代用字“昭”替代。清代人本不必避唐代諱,這里是為了調平仄而故意使用。下聯中的“魏公”指北宋封為“魏國公”的韓琦;永叔是歐陽修的字。都是在這里當過主官的。可見,人名對在對聯中要求不嚴。
正因要求不嚴,所以有了從內涵到平仄都調諧的工對,大家就都認為特別好。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載,李清照有一副名對:
露花倒影柳三變;
桂子飄香張九成。
后人都認為整體對仗工整。特別是“變”字與“成”字,都是古代音樂術語。蘇軾在此前曾有過一聯:“山抹微云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比起李氏的對句,工整方面就差一截子了。請讀者自行比較分析可也。
二、地名對
可以從書籍中、地圖中尋找配對。如找北京地名配對:北海對西山;磨盤大院對煙袋斜街;東棋盤街西棋盤街對南蘆草園北蘆草園,等等。
還有用地名對人名的,如:陶然亭對張之洞。
清代光緒年間巴哩克杏芬女史編輯成《京師地名對》二卷,分二十類共五百余副地名對,堪稱大觀。還有編輯杭州等地地名成書的,均可供參考。
三、書名、戲劇名、電影名對
魯迅先生是書名對能手。他自己寫的書,書名就兩兩相對。如:《吶喊》對《彷徨》;《偽自由書》對《準風月談》;《朝花夕拾》對《故事新編》,等等。
清代沈起鳳著《諧鐸》,書中各則題目均兩兩相對,如:狐媚對虎癡;夢中夢對身外身;奇女雪怨對達土報恩;菜花三娘子對草鞋四相公,等等。
戲劇名對,如:《烏龍院》對《白虎堂》;《三氣周瑜》對《七擒孟獲》,等等。
電影名對,如:《車輪滾滾》對《春雨瀟瀟》;《試航》對《創業》,等等。說相聲中的對對子。就經常用到戲劇、電影名。
四、成語、俗語對
《巧對錄》等書籍中錄有此種對子甚多,可以參看,必要時采擇引入自己的對句中。例如:瓜熟蒂落對藕斷絲連;隔靴搔癢對畫餅充饑;守株待免對打草驚蛇;風吹草動對日曬雨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對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等等。
閱讀“聯話”等對聯書籍
具備一定的屬對能力后,進一步應經常閱讀專門輯錄對聯及其故事的“聯話”、“聯語集成”等書籍,借以擴大視野,并學習前人的經驗。“聯話”是輯錄前人成聯并加以評說的一種書籍,代表作品是清代梁章鉅父子編寫的《楹聯叢話》及其續編“續話”、“三話”和“四話”。有筆者和李鼎霞點校的《楹聯叢話全編》本,附載《巧對錄》等,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當代聯話不多,代表著作有香港梁羽生編著的《名聯談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大部頭的對聯集成之類書籍,雖然售價較高,可是包羅萬象,屬于對聯百科全書性質。有志者無妨忍痛買一部,即使不能一勞永逸,也可應用多年。據筆者所見,這樣的大書有以下幾部:
《中國對聯大辭典》,顧平旦、常江等編,1991年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
《中國對聯大典》,谷向陽主編,1998年學苑出版社出版。
《中華對聯大典》,龔聯壽編,1998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至于專科性質的對聯集成,如《春聯大成》、《中國名勝對聯大典》等書籍,市上隨時有售,可隨機購買。
總之,要常讀對聯專業書籍,有的要精讀。這里特別向讀者推薦上海辭書出版杜1994年出版的《絕妙好聯賞析辭典》,此書是筆者所有的惟一一部對聯鑒賞書籍,收錄了優秀聯作千余首,分為六個大類,每一聯之后均有簡要的分析欣賞文章。若是熟讀此書,“不會編聯也會編”啦!
說集句
集句,就是集古人成句。集句聯語是各種體裁的集句中最為流行的。從所集體裁看,有集各體文,集碑帖(也是一種特殊的集文),集各體詩,集詞,集戲曲等。集俗語、成語、熟語等,按說也屬于集句范疇,但往往與我們上述的人名對、書名對、戲劇名對、地名對等另列為別一類。我們這里討論的,就以集文章和詩詞曲的集句為限。
從所集范圍看,則有從單一種材料中選材的,如,集名家專集,從李白、杜甫等大作家的詩文集中選材便是;集專書,從《莊子》、《論語》、《詩品》、《華嚴經》等書中任何一書內選材便是;甚至從一部雜纂性質的書中選材也算,如從《易林》一書中選材(此書中的吉祥詞語頗多);還有從傳世的著名的總集中選材的,例如從《文選》、《花間集》中選材。還有從兩種以至多種材料書中選材的。上下聯只兩句的,當然至多只能從兩種材料中選;若是多于兩句,比如說四個分句吧,就可以(不是必然)從四種材料中選了。這里面的花樣可就多了。例如,集詩,有專集唐詩的,有唐宋詩相配的,甚至有從唐代到清代的詩中隨便選擇相配的,還有集古人成句配上自己撰寫的新句的;集詞就更是從唐、五代、兩宋之間隨意配合了。
前人常常利用集句來進行一種高級的作對聯練習。作這種練習有種種好處:一則能熟悉對聯作法,特別是如何巧妙作對仗,同時練習調平仄,因為近體詩的對仗和平仄是對聯的對仗和平仄的基礎。二則還可就此熟悉所用的材料,如利用李白、杜甫的詩句作對仗,經常使用,肯定對這兩位大作家的作品會加深理解,起碼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則積累了內容多種多樣的資料,需要時可以派上用場。如果自己要撰寫壽聯、室內外聯、春聯和應酬用的挽聯時,這些聯料就可供選擇了。
明清以至近現代,明白作這種練習的好處的人很多。他們配搭出許許多多的集句聯。已經發表的不少。聯話和各種類型的對聯集里面大多辟有專門的章節采錄之。更有專書,如谷向陽、何慧琴等編著的《中國唐詩聯集成》,是專門集唐詩的;集詞的,則有近代邵銳編著的《衲詞楹帖》等書。集句代有專家,如梁啟超先生,就是著名的集詞大名家。
集句比較困難,需要有較高深的文學素養,要有博覽群書的基礎。它的難點,也就是對集句的要求,主要有下列幾條,今姑以最常見的集詩句為例,略作說明:
一、最好以大作家的名句配對。如,用杜甫詩集中的詩句,自相匹配:
聞說江山好; (《東津送韋諷攝閬州錄事》)
○●○○●
終嗟風雨頻。 (《通泉縣署屋壁后薛少保畫鶴》)
○○○●○
甘從千日醉; (《白首))
○○○●●
恥與萬人同。 (《敬簡王明府》)
●●●○○
或者,偉大作家對偉大作家,如杜甫與李白的詩句相對:
柳深陶令宅; (李白《留別龔處士》)
●○○●●
月靜庾公樓。 (杜甫《秋日寄題鄭監湖上亭三首》)
●○●○○
讀書破萬卷;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
落筆超群英。 (李白《望鸚鵡洲悲禰衡》)
●●○○○
退而求其次,唐代詩人詩句互對,如果相對的兩句詩句好,也能說得過去:
閑看秋水心無事; (皇甫冉《秋日東郊作》)
○○○●○○●
靜得天和興自濃。 (劉禹錫《和仆射牛相公見示長句》)
○●○○●●○
實在不行,唐宋兩代的詩句還可互對,前提也是要對得好。如吾師吳小如先生集聯:
晚覺文章真小技; (蘇軾《宿州次韻劉涇》)
●●○○○●●
春來花鳥莫深愁。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
二、集句之難,難在銖兩相稱。所集的上下聯中的句子,必須工力悉敵。不然,就好比上天平稱量,輕重立判,分量差一點兒也能感覺出來的。例如,唐代詩人李賀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風格蒼勁,氣象雄渾。有人用北宋石延年的詩句“月如無恨月長圓”來作對。應該說,這就是“的對”了,再也找不出比下聯這句更好的對句了。可是,下聯終覺分量不足。前后兩句給人的感覺不一樣,湊合著壓住了陣腳吧。
三、書寫集句聯語時,常常要以附注方式將句子的出處寫出。就是不寫,也得防著人們詢問。因此,匹配的兩個(句子多時就可能在兩個以上)作家的身分必須顧及。所謂“薰蕕不同器”,如果相配的作家人格相差甚遠,即使句子本身能匹配,好人和壞人也不宜坐在一條板凳上呀!例如,有這樣一副聯:
愿持山作壽; (武三思《奉和過梁王宅即日應制》)
●○○●●
潛與子同游。 (杜甫《送韋十六評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
○●●○○
對句本身姑且不論,那武三思是什么人?我們能這樣委屈詩圣杜甫么!所以,最好別去翻閱那些名聲不好的人的集子,不用他們的材料。
四、千萬別忘了:對聯上下聯是一起表達一個主題的。不可只顧對仗工整漂亮,而把不相干的內容硬往一塊兒拉。例如,上引武三思與杜甫詩作對一聯就犯這個毛病。又曾見有這樣一副集句聯:
我覺秋興逸; (李白《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
●●○●●
君與古人齊。 (李白《口號蹭陽征君》)
○●●○○
也使人覺得像是兩碼事,聚在一起不攏氣。可見集句佳作難得,有時顯得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樣子。類似情況,在相關的人名對、地名對、書名對中也有顯現。例如,《紅樓夢》,找何種能與此書齊名并肩的書,才能對得上它呢!從內涵方面要求,很難啊。
下面,按各種體裁的集句分述。
集詩句聯語
集各體詩的,在集句中最為大宗。從淵源看,一般認為集句始于集古體詩成句為全詩,發展到北宋,逐漸以集近體詩為主,這種作法在大作家中開始流行。明代楊慎《升庵詩話》卷一中說:“晉傅咸作《七經》詩,此乃集句詩之始。”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卷七中進一步闡述:“集句,始傅咸。……又作《七經》詩,其《毛詩》一篇皆集經語,是集句所由始矣。”這是集古體詩溯源。至于北宋時集近體詩之成為風氣,則有如下幾條重要記錄:
集句自國初有之,未盛也。至石曼卿人物開敏,以文為戲然后大著。至元豐間,王荊公益工于此。(宋·蔡絛《西清詩話》)
古人詩有“風定花猶落”之句,以謂無人能對。王荊公以對“鳥鳴山更幽”……本宋王籍詩,元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則上句乃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荊公始為集句詩,多者至百韻,皆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于本詩。后人稍稍有效而為之者。(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四)
按,與王安石同時的孔平仲亦曾集句為詩,并且贈與蘇軾。蘇軾就寫詩贊美他這種集句方式,說:
羨君戲集他人詩,指呼市人如嬰兒。
今君坐致五侯鯖,盡是猩唇與熊白。
前生子美只君是,信手拈得俱天成。
真是稱譽備至,從中可覘之一時風氣焉。
后來逐步發展為集各體詩均可。如,集四言,主要以集《詩經》和曹操、陶淵明等人的為主。還有集“楚辭”體的。但是在集詩句成詩中都不怎么流行,恐怕是因為材料少之故。集古體詩和近體詩而成詩,特別是集近體詩中的七言詩的最多。明清兩代盛行集詩,在某些場合,甚至被看作顯示文才詩才的一種極好的方式。例如,清代沈起鳳《清鐸》卷八“十姨廟”一則中,那十位女性知識分子各集七律一首,以為唱和,就是一個逞才炫學的典型例證,用來反襯出同坐的男性草包之無能。文繁不贅引,請有興趣的讀者自行參看。
集句聯語,就是從集句詩發展而來的。集詩,一般追求集成律詩,要的就是中間那兩聯。可是得八句才能成詩,也不太容易集成并集得好呢。集聯,從集詩的角度看,只集一聯,可就簡單多了。
集近體詩詩句的,成果最多,也最容易落好。因為近體詩主要就是五言、七言二體,每一體的平仄就那么幾樣安排。所以,集句時調平仄很容易。這是一。近體詩中,《全唐詩》連補遺,存詩不下五萬首,除去古體詩不算(其實,集句時,古體詩也能和近體詩的詩句搭配),近體詩起碼還存有三萬多首左右。北宋以下則更多。材料足夠用的。這是二。從古及今,近體詩的內容涉及面十分寬廣,除了工業化和當代革命化等內容(當代詩人也開墾了這塊處女地),古代近體詩中無不寫到了。這一點,和詞曲,特別是和詞比較一下,就可看出近體詩的園地是如何寬廣了。用來搭配撰寫各種內容的對聯,如壽聯、喜聯、挽聯、門聯、行業聯,等等,無不得心應手。這是三。近體詩集句為集句聯之正宗,蓋無疑義。近體詩集句的成聯記錄也最多,請閱覽各種聯話聯書,還有專門集近體詩的著作,均不贅述。這些都足供參考并從中變化取材,這是四。
現在,取幾副近體詩集句成聯,略觀其實用范圍:
文章輝五色; (李白《溧陽尉濟充泛舟赴華陰》)
○○○●●
心跡喜雙清。 (杜甫《屏跡二首之一》)
○●●○○
這副聯是可以贈與文學家的。
汲古得修綆; (韓愈《秋懷》之五)
●●●○●
開懷暢遠襟。 (褚亮《臨高臺》)
○○●●○
這副聯是可以贈與研究中國古代學術的中老年名家的。
深情托瑤瑟; (賈至《長門怨》)
○○●○●
逸氣凌青松。 (李白《送長沙陳大守》)
●●○○○
這副聯可以贈與音樂界人士。
白雪任教春事晚;
●●●○○●●
貞松惟有歲寒知。
○○○●●○○
這兩句都是集元好問的詩句,上聯出自《寄答飛卿》,下聯出自《謝常君卿》。此聯很適合贈與年老的經歷過世事艱難又堅持個人理想的女性,特別是老年比丘尼。給有以上經歷的老年女性作挽聯也很合適。筆者就曾借來挽原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中國農工民主黨的一位老領導人李健生先生。用作挽聯的優點是,一洗悲啼哀怨之氣息,是兩個莊重沉穩的比喻。
近體詩中存詩最多的大名家是陸游,“六十年間萬首詩”是他自己的粗略統計,包括古體詩在內。他的詩,內涵覆蓋面寬廣,慷慨激昂、優雅恬靜等各類型的全能找到。因此,專門集陸游詩句的很多,成果發表的也不少。因為他的詩句多,似乎還有發掘的余地。杜甫和李白、李商隱、蘇軾、黃庭堅,大概已經被大家伙兒“挦扯”得差不多啦。清末民初,青年人喜愛龔自珍詩文的不少,集龔詩也是一時風氣。其中最為優秀的一聯,拙見當推冰心先生年輕時所集:
世事滄桑心事定;
●●○○○●●
胸中海岳夢中飛。
○○●●●○○
此聯由梁啟超先生書寫,冰心先生至今珍藏。它必然會成為聯史上寫作俱佳的名作之一,永垂千古。
集詩句,以往全憑記憶與翻閱詩集,事倍功半。現在有了許多古籍索引,就好辦多了。當代又有人——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欒貴明等同志——將《全唐詩》中的幾十位大名家詩集全文輸入電腦,作成軟件,同時印制成大體上以作者分冊的索引,檢索十分方便。如果把多種這樣的索引都利用起來,從字詞和句式等方面進行選擇搭配,極可能在短時間內編制出大量集句。有興趣的同志無妨一試,比在電腦上玩打麻將打橋牌等游戲強多了。附帶說一下,《詩經》、《楚辭》雖然也都有字詞索引,但集起來很不容易。即以《楚辭》而論,筆者所見以魯迅先生所集一聯為最佳:
望崦嵫其勿迫;
●○○○●●
恐鵜鴃之先鳴。
●●●○○○
集詞曲聯語
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集詩句比較容易,平仄格律較為簡單,就那么幾種。特別是在集近體詩時,不過是把格律相同或相近的兩句移到一起作對子罷了。主要考慮的是對仗,而詩句對仗的海洋本就十分廣闊。集詞和集曲則困難重重。它們都是長短句,有的還帶襯字。各種詞牌、曲牌對平仄、押韻的要求可謂五花八門。可用來作成對句的材料范圍甚窄。因此,集詞曲常常是勉強湊合著出成品,工對甚少,平仄調諧合律的也不多。
下面列舉的是我們認為對仗好的集詞聯,先舉郭沫若集毛主席詞所成的聯語:
江山如此多嬌,飛雪迎春到;
○○○●●○ ○●○○●
風景這邊獨好,心潮逐浪高。
○●●○●● ○○●●○
接著再舉集古代人所作詞曲的:
雙槳來時,有人似桃根桃葉; (姜夔《琵琶仙》)
○●○○ ●○●○○○●
畫船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 (俞國寶《風入松》)
●○○● ○○●○●○○
冷香飛上詩句; (姜夔《念奴嬌》)
●○○●○●
流鶯喚起春酲。 (吳文英《高陽臺》)
○○●●○○
更能消幾番風雨? (辛棄疾《摸魚兒》)
●○○●○○●
最可惜一片江山! (姜夔《八歸》)
●●●●●○○
吹皺一池春水; (馮延巳《謁金門》)
○●●○○●
能消幾個黃昏! (趙德麟《清平樂》)
○○●●○○
可以看出,各聯中平仄不合處甚多。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梁啟超先生是集詞成聯的大家。他所集的成品,集中在他的全集最后的“苦痛中的小玩意兒”一文中。請有興趣的讀者自行參看,不贅引了。
集戲曲中語句的,看來更難。這樣說的根據是,到現在,從各種聯書的記錄中,沒有找到幾聯特別好的。下面略舉幾聯如下: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
●○●●○○ ○○●●●
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
●○○●●● ●●●○○
上聯出自王實甫《西廂記》,下聯出自高明《琵琶記》。此聯原來懸掛在杭州西湖月下老人祠堂內,膾炙人口。別處的月下老人祠堂也有照抄的。但是,大多忽略了它的出處。
千種相思向誰說;
○●○○●○●
一生愛好是天然。
●○●●●○○
上聯用《西廂記》,下聯用《牡丹亭》。銖兩相稱,從內容到對仗都非常漂亮,又顯得很雅致,使人幾乎不想去追尋它原來是寫給何種身分的人的了。
還有一副匹配得簡直可說是匪夷所思的聯語,也讓我們拋撇開它的贈與目的與對象,且觀賞它的集句意匠吧: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 ●○○●
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 ●●○○
上聯取自王羲之《蘭亭集序》,下聯出自《牡丹亭》。
集文辭聯語
由于實行科舉制度,舊中國的讀書人對《四書》、《五經》都很熟悉,自然而然地就用來作集句聯語。此外,用司空圖《詩品》、《文心雕龍》、前《四史》、諸子、《易林》、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集等書籍的句子進行搭配的也不少。明清到近代,集成的聯語極多。有編成專書的,有采錄在各種聯話中的,請有興趣的讀者參看。在這里,僅舉一些不出于經史的吉祥美好的集聯,聊供參照:
福喜上堂,與歡飲酒;
●●●○ ●○●●
慶賀盈戶,使君延年。
●●○● ●○○○
此聯可用作春聯。
喜至慶來,鼓翼起舞;
●●●○ ●●●●
名成德就,拱手安居。
○○●● ●●○○
此聯可贈與離退休老人。
五方四維,平安無咎;
●○●○ ○○○●
萬歡千悅,喜慶大來。
●○○● ●●●○
此聯可用作喜慶聯。
以上三副聯,均集自《易林》。還可以集成許多四字短聯,如:“移居安宅;駕游大都。”“天下悅喜;君子仁賢。”“游觀滄海;飛入大都。”等等。這部書里的吉祥詞句確實不少,可以搭配使用。
妙機其微,是有真宰;
●○○○ ●●○●
遠引莫至,忽逢幽人。
●●●● ○○○○
紅杏在林,幽鳥相逐;
○●●○ ○●○●
可人如玉,清風與歸。
●○○● ○○●○
明月雪時,金尊酒滿;
○●●○ ○○●●
風日水濱,碧山人來。
○●●○ ●○○○
以上三副聯,均集自司空圖《詩品》。都可作室內聯或點綴名勝園林。
《十三經》中各種經書,現在每一種均有字詞引得,還有綜合性的句子索引《十三經索引》。前四史也都有字詞引得。先秦諸子也都有字詞引得或索引。漢代以下的名著,編有字詞索引的也不少。例如《論衡索引》、《文選索引》等。利用這些工具書,編制集句不難。順便說一句:原哈佛燕京引得編纂處所編的Index稱為“引得”(音兼意譯),現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別處所編的Index稱為索引(現通用此種意譯)或通檢(中法漢學研究所編纂的用此種意譯),其實都是Index或Concordnce(字詞索引)的一種漢譯。
碑貼集句與集字
碑帖集句與碑帖集字(簡稱集字),都是利用現成的碑帖拓片來搭配出聯語。但是,集句集的是碑帖中現成的句子,屬于集句范圍。集字則只是挑出碑帖中原有的字,不按原來的字句,任意搭配。它不屬于集句范疇,但是,因其無所歸依,一般聯語書籍中都附著在集句中敘述。
碑帖一般字句不多,又很難與別的碑帖配伍,因此,集句很難,成聯極少。下面只舉上海豫園一笠亭聯,乃清代陶澍所作:
游目騁懷,此地有崇山峻嶺;
○●●○ ●●●○○●●
仰觀俯察,是日也天朗氣清。
●○●● ●●●○●●○
這是集王羲之《蘭亭集序》,集成這樣,就算很不容易了。對于此聯的平仄,也就不能要求太高啦。附帶說一下:一笠亭在豫園內大假山之旁,所以陶澎以“祟山峻嶺”來比擬,實則說此假山是槐安國的祟山峻嶺還差不多。可見集碑帖中的字句真是不容易呀!
集字。一則所集是大書法家的名筆,省得書聯者自己獻丑。二則比集句自由得多,可以一個字一個字地找尋,任意搭配,所以聯家從事集字以備不時之需者不少。可是,如我們下面將要討論到的,一種碑帖拓片的字數不一定很多,周轉的余地也不見得很大。這是集字先天不足之處,無法為之彌補的。
清代梁章鉅編著的《楹聯叢話》卷十一,論及集字者多處,今引數則。其中一則云:
陳曼生郡丞有集《三公山碑》字一聯,云:
老屋三間,可蔽風雨;
●●○○ ●●○●
空山一士,獨注離騷。
○○●● ●●○○
又一則云:
柳誠懸所書《玄秘塔銘》,雄偉奇特,最宜于作楹聯。有集字成句者云:……
窮經安有息肩日;
○○○●●○○
學道方為絕頂人。
●●○○●●○
再一則云:
顏魯公《爭座位帖》字不及寸,而拓作大字,則有雄偉之觀,勝于臨摹他跡。近有集帖字為楹聯者,語亦岸異不群。七言云:……
清時盛治人同仰;
○○●●○○●
名世高文眾所師。
○●○○●●○
……八言云:
立德立功,居之以敬;
●●●○ ○○●●
友直友諒,尊其所聞。
●●●● ○○●○
再一則云:
王右軍《蘭亭序》字,執筆者無不奉為矩范。近人有集字為楹聯者,亦自巧思綺合。五言云:
暢懷年大有;
●○○●●
極目世同春。
●●●○○
七言云:
遇事虛懷觀一是;
●●○○○●●
與人和氣察群言。
●○○●●○○
八言云:
畢生所長,豈在集古;
●○●○ ●●●●
閑情自托,亦不猶人。
○○●● ●●○○
再一則云:
懷仁《圣教序》,本集右軍遺字而成。近復有集序中字作楹帖者,古雅可喜。五言云:……
云霞生異采;
○○○●●
山水有清音。
○●●○○
七言云:
松濤在耳聲彌靜;
○○●●○○●
山月照人清不寒。
○●●○○●○
再一則云:
歐陽率更書《醴泉銘》,字最方整,臨作楹帖尤宜。有集字成聯者,七言云:……
一室圖書自清潔;
●●○○●○●
百家文史足風流。
●○○●●○○
再一則云:
室臨春水幽懷朗;
●○○●●○●
坐對賢人躁氣無。
●●○○●●○
此姚姬傳先生(鼐)集《禊帖》字聯。……
我們引了這么多,目的是請讀者仔細看一看,就能看出集字的困難:
首先,它必須集的是某位大書法家的某一篇文字,如上舉絕大多數都是出自一帖便是。起碼也得像懷仁的集字成《圣教序》那樣,集某位書家的某一體書法。不然,字體可就不一致啦。
其次,碑帖上的字一般都不大,而楹聯上的字則要求放大。明清時代,一般采用兩種辦法:一種是把拓片豎起,前面放上照明器具(如燈籠),再在墻上安放白紙,調好距離,拓片上的字影落在白紙上,再進行勾勒。高手作得好就能亂真。另一種是基本上采用臨帖的方式,那也得高手才行。清末,西方印刷術傳人中國,影印時放大縮小不成問題,像有正書局等就大量制作這種影印楹聯。當代榮寶齋、朵云軒等經營木版水印的單位,干這樣的活計則更上一層樓矣。不過,這也提醒集字者:所集的字要禁得起放大才行。梁氏在上引的《楹聯叢話》這一卷中,也曾就此討論過:
敬客所書《王居土磚塔銘》,乃褚派也。近人喜學之,姿態橫生。惟以作大字,則規模稍有不足。
他的意思是,用這樣的帖作底本放大,差一點。
再次,從前兩條限制看,能作集字底本的碑帖拓片不多。每種拓片或某位書法家留下的同類字體碑帖上的不同的字,不會太多。至多也就比《千字文》多一些罷了。因此,拼湊時可供選擇的回旋余地不會太大。集字成聯者首先得考慮連綴文字成為一組可以作對仗的句子,也就是首先得考慮文義。至于平仄,除了兩個尾字必須一平一仄以外,別處勢難兼顧,也就得馬虎一些啦。我們看上面所引的那些集字聯,全聯平仄調諧者極少,可為我們這一條說法作為證據。
那么,為什么還要集字?答案可能有兩個:一個簡單,就是迎合某些人愛好大書法家法書的心理。另一條也不復雜,就是制造假古董騙人。試分析下舉數例:
康五者,都門賣估衣家(按:就是賣成品衣服的)也。詼諧善謔。以廉值買得一古聯,紙色黑暗而無題識姓名,其句云:“青瑣花輕重;銀橋柳萬千。”廉玉泉秋曹過而愛之,斷其為文衡山(按:就是明代大書法家文徵明,他的書法在清末已經很值錢了)之筆。適銘東屏大令乘款段(按:小馬駒)出宣武門,廉呼而示之曰:“此待詔墨寶也。”銘大哂曰:“此廊坊戴本義之作偽,以藥水染紙,遂似數百年物耳。實不值百錢也。”廉不能平,大相詬詈,一市粲然。康和解之。廉卒以三千買歸。(《楹聯四話》卷五)
這位廉先生肯定是上了大當。不過原作偽者膽子也不算大,還沒有敢代替文徵明寫上下款。只是做舊了,您看著辦,看是誰寫的就算誰寫的,也就得算是愿者上鉤吧。廉先生所以上當,大概就因為此聯集的是文徵明的字,還極可能是臨的吶。過去先慈擁有的我祖父收買的、外家積存的這種對聯好幾十副,包括趙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唐寅等大書法家的,應有盡有,盡是冒牌貨。我看全是臨的。倒是幾副華世奎所書,真跡無疑。這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抄走了。落了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下面再看需要比較深人分析的《紅樓夢》中的兩副室內聯。
《紅樓夢》第五回中,描寫秦可卿的臥室:
入房,向壁上看時,有唐伯虎畫的《海棠春睡圖》。兩邊有宋學士秦太虛寫的一副對聯。其聯云:
嫩寒鎖夢因春冷;
●○●●○○●
芳氣襲人是酒香。
○●●○●●○
按:“襲”字,有些版本中作“籠”,平仄合律。
《紅樓夢》第四十回中,描寫探春的臥室:
一時吃畢,賈母等都往探春臥室中去說閑話。……鳳姐兒等來至探春房中,只見他娘兒們正說笑。探春素喜闊朗,這三間屋子并不曾隔斷。……西墻上,當中掛著一大幅米襄陽《煙雨圖》,左右掛著一副對聯,乃是顏魯公墨跡。其聯石:
煙霞閑骨格;
○○○●●
泉石野生涯。
○●●○○
東邊便設著臥榻。……
盡人皆知,唐代到北宋,根本就沒有室內聯流傳下來。秦可卿臥室中那副聯,肯定是假古董。但因這一回的描寫象征意義很強,所以人們不太把這副聯當真。可要是和探春室內的那副聯合在一起看,探究它們的真假,就能使我們得出如下的認識:首先,賈府上下(注意:不是作者曹雪芹)的文物鑒定水平根本不行,比民國初年的某些暴發戶軍閥強不了多少,肯定讓詹光、單聘仁他們與古董商里應外合,騙走金錢不老少。其次,這些假古董對聯大約都是集字而成。這一點著者曹公不會不明白,所以他對探春室內的聯以“墨跡”二字概之,反正“假作真來真亦假”,讀者自己去鑒定吧。至于秦可卿室內那副聯,則是用的浪漫派粉飾室內環境的辦法,使讀者在朦朧中自己咂摸去。連那幅唐伯虎的畫,是真是假,也就與其他室內擺設合在一起,讓您去想想這是怎么一出戲啦!曹公真乃神來之筆也。再次,曹公用的雖是假古董,一聯之微,卻說明了室內主人的身分、愛好、精神世界等多種情況。例如,探春的性格、愛好,以及她作為一個雖有相當高的文化水平,卻很缺乏文物鑒定常識的少女(也包括賈府大小主子)的精神世界,通過那一副聯語揭露無遺。泣鬼驚神筆一支!《紅樓夢》真乃中國小說中環境描寫的典范之作,令人嘆為觀止也。
近代文人游戲中,有一種“詩牌”,即是擬出若干單字來,大略如小兒識字用的字塊,一字一塊。幾個人像打撲克牌那樣出牌,以聯成一句或一首詩定勝負。方法多種多樣。其實,集字就可用此法:買一本售價便宜的字帖,剪成字塊,大家打牌,以集字成聯賭勝負。那就能很快地編出大批聯語來。一本編完,再編另一本。常編常新,比玩撲克牌或打麻將的文化意蘊要高級多了。若是確定主題,譬如這一次玩兒,是給某個大型新建筑如賓館配若干室內聯,那還能產生社會效益吶。
詩鐘
詩鐘,是清代中期以來文化人文娛活動的一種。它是在限定的短暫時間內,限定的特殊條件下,創作七言對句的一種文字游戲性質的活動。詩鐘的創作,一般采取出題、答卷、評定、發獎等一連串的方式,以集會形式進行。此種集會稱為“吟社”、“詩鐘社”、“折枝社”等,簡稱“社”。
為什么稱之為“詩鐘”呢?據說,在出題以后,把點燃的香橫放著,香根上系根線,線頭墜個銅錢,下面再放個盤子。香著到那里,把線燒斷,銅錢落在盤子里,發出鐘鳴一般的聲音,說明時間已到,必須交卷,因此稱為“詩鐘”。這是從古代的“刻燭賦詩”、“擊缽催詩”等作法發展而來的。當代已經用鬧鐘來代替了,計時更準確,也更合乎“鐘”的原意。也有怕催緊了作不出來的,場內干脆不限時啦。有先出題,再規定交卷的時間、地點的,如六十年代張伯駒先生在北京主持的“飯后鐘社”,有定一周交卷的,乃是寬限。行話稱場內限時為“現拈”,與此相對的則為“宿構”。
如何限定條件呢?方式甚多。總的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不要求嵌字的,一是要求嵌字的。都稱為“格”。都用一副七言對偶句組成。
不要求嵌字的,又可分為“合詠格”、“分詠格”兩種方式。
合詠格,又稱專詠格,就是用一副對偶句詠一種事物。如以“傀儡”為題,佳作有:“一線機關何太巧;兩般面目總非真。”以“伏波將軍馬援”為題,有:“越國戰功橫海大;漢庭家法寡恩多。”此格在實際創作時,為防止宿構,常帶一兩個嵌字。帶或不帶等等運用情況,當代北京的研究專家王鶴齡先生有深入研究與見解,他會在此后發表相關的文章,就此項與以下各項的有關問題逐一說明,筆者這篇概略性的文字,只可算是開場白而已。
分詠格,又稱單詠格(但這個稱呼很少使用),上下句各限詠一個事物,這兩個事物最好毫不相干、毫無關系。如以“明月”和“香港”為題,佳作有:“今夜蟾光凝望眼;明年鼉鼓慶還珠。”(此聯為1996年所作)有以“夕陽”和“蜻蜓”為題者,佳作有:“楊柳樓西紅一抹;藕花風外立多時。”再有以“感冒”、“排隊”為題:“不可以風三尺涕;誰人立法一條鞭。”
嵌字格是詩鐘里最常用來出題的另一大類。在詩鐘的發源地福建省內,此格有一個常用的名稱“折枝”。有人說,詩鐘的格式如從律詩中摘取一聯而成,好像從樹上摘取花枝;又有人說,取義于中國畫的“折枝花卉”。“折枝”這個名稱,在應用中又有廣狹不同的各種理解。廣義的,認為折枝就是詩鐘(包括合詠與分詠)的代稱,狹義的則認為僅指嵌字格;還有人認為在場內定時交卷的才能叫詩鐘,不限時當場完成的(在當代的吟社中越來越多)則只可稱為折枝。且說,詩鐘嵌字格的變化很多。由于要求嵌的字數不同,從一個到七八個的都有;也由于要求嵌字的位置不同,與不同的字數組合起來,變化極多。再加上各家對一種格可以采用不同的稱呼,這樣一算,據說就有千余種之多了。實際上,除去一種形式多樣稱呼的不算,到不了百十種。常用的最多十來種。又以嵌二字者為常。所嵌的字稱為“眼字”,簡稱為“眼”。先試舉此類嵌二字格中最為經常使用的兩兩相對者如下:
分嵌于上下句的頭一個字的,稱為“一唱”,還有些文雅的名稱如“鳳頂”、“鶴頂”、“虎頭”、“冠頂”之類。如“相,減”一唱,佳作有:“相思舊句吟紅豆;減字新詞譜木蘭。”再如“新,大”一唱之佳作有:“新豐市上金貂雪;大散關前鐵馬風。”
嵌第二個字的稱為“二唱”,文雅的名稱有“燕頷”、“鳧頸”。如“童,秀”二唱,佳作有:“牧童解唱全天籟;閨秀能詩亦國風。”再如“土,車”二唱:“寸土必爭無退讓;前車可鑒勿遺忘。”
嵌第三個字的稱為“三唱”,文雅的名稱有“鳶肩”、“鴛肩”。如“官,座”三唱:“何遜官梅詩興動;孔融座客酒狂多。”“走,云”:“豈皆走遍詩中境;直似云浮酒后身。”
嵌第四個字的是“四唱”,又稱“蜂腰”。如“鐵,師”四唱:“匣中頑鐵稱良友;閨里嚴師拜細君。”“舊,辭”:“收身仍舊安吾素;搔首無辭問彼蒼。”
“五唱”,又稱“鶴膝”。如“前,大”五唱:“敢信今甜前日苦;豈容我暖大家寒。”“鱗,藻”:“才休炫世鱗潛可;事不瞞人藻飾非。”
“六唱”,又稱“鳧脛”。如“寒,大”六唱:“梅花雖瘦無寒相;松子初生便大材。”“煙,禁”:“千般事過如煙已;一霎情生欲禁難。”
“七唱”,又稱“雁足”、“坐腳”。如“白,南”七唱:“一聲天為晨雞白;萬里秋隨朔雁南。”“日,人”:“臣非祖母無今日;聯與先生本故人。”
福建的“折枝”,主要作的還是一至七唱。所以有人認為,折枝專指或大致指此類格式。
必須說明:眼字,一般是隨便翻字典之類書籍找到的。兩個字最好是一平聲一仄聲。這平仄是以古代寫近體詩的平仄為準的。清代為了給科舉考試定出標難,頒布刊行了《佩文詩韻》,此后,寫對聯和打詩鐘調平仄均以此為準,與我們當代普通話的平仄很不一樣。這一點必須牢記并遵行。好在當代的大型字詞典如《辭源》、《漢語大詞典》等在每個字下面都注明聲韻,一查便得。要說的是,從一唱到六唱,如果抽到的兩個字全平或全仄,一般也不再換字,而是用別的辦法補救。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句中總是讓兩至三個平聲字或仄聲字聯結在一起(句尾除外),與之相對的另一句,則是盡可能地用平對上句之仄,用仄對上句之平。如果眼字全平或全仄就在別處適當的用上述辦法補救。當然,七唱押在句尾,兩字非一平一仄不可。
三個字以上的嵌字格,變化繁多,只可舉數例以慨其余:
用三到七八個字,任意或指定地方嵌人兩句之中。有“碎錦”和“碎流”等格式。拿碎流格來說,其中,四字的稱“四碎”,五字的稱“五碎”,如此類推。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多字格,當然是字嵌得越多則越難作。如以“何草不黃”為題:“黃花何日堪留醉;碧草如煙不解愁。”以“一二三四天地人和”為題:“四圍人影三弓地;一陣和風二月天。”有的詩鐘研究者把專嵌成語熟語摘句(如上述的“何草不黃”)的稱為碎錦,而把隨意嵌字的稱為“碎聯”,即碎流。如嵌上述的“一二三四”八字的就是碎聯。以上只是一種說法,王鶴齡先生就認為,詩鐘的各格,從來沒有人認真地定過規范,所以其說不一。王先生很想給它規范化一下,還是請讀者慢慢地聽他的高見吧。下面我再介紹一種固定化的多字格“雙鉤”。
“雙鉤”格,即將四個字(常為固定的詞組、術語、成語之類)分別嵌入兩句之首尾。如以“木天清品”為題:“木難火齊千金品;清簞疏簾六月天。”
以下再介紹幾種提出比較特殊的要求的,如分詠加嵌字等,都是比較難作的。
要求分詠加嵌字的,如分詠“管仲”、“嫦娥”,限“不,長”三唱,佳作有:“射鉤不死仇偏相;竊藥長生盜亦仙。”
還有限集古人詩句的,如分詠“新科翰林”、“聾子”:“一朝選在君王側;終歲不聞絲竹聲。”均為白居易詩。再如,分詠“杜牧”、“劣酒”:“刻意傷春復傷別(李商隱詩);不惟燒眼更燒心(李紳詩)。”
集詩再加嵌字,更為難作。如“女,花”二唱:“青女素娥俱耐冷(李商隱);名花傾國兩相歡(李白)。”“漠,班”七唱,均集杜甫句:“一去紫臺連朔漠;幾回青瑣點朝班。”
詩鐘與對聯
有人把詩鐘納入對聯的大范疇之內,據我們看,二者還算不上一家人,至多是親戚。詩鐘與對聯有相似之處,也有區別。嚴格地說,詩鐘并不是一種特殊的對聯。
對聯的字數不定,從一個字到幾百個字隨意,只要對得上,按說多少字全行,這是一點;對聯上下聯必須共同表達出一個意思來(無情對等除外),這是又一點。以之與詩鐘比較,詩鐘只是七字對(個別的有五字對);上下聯除合詠外,一般都是意思無連屬的,倒有點像無情對了。還有重要的一點:對聯的應用性很強,經常用途大致有二,一是室內外帶有中國特有民族文化性質的裝飾聯,一是如壽聯、喜聯、挽聯之類的應酬性質的實用聯。詩鐘卻是一種文化游戲,絕少寫成裝飾聯那樣長期懸掛的。所以,詩鐘不是對聯。可是,在字句追求對偶方面,兩者要求相同。因此,對于創作對聯的人來說,可以把打詩鐘作為一種高級的(相對于蒙童入門的學作對子而言)磨練屬對能力的方法。合詠更與命題作對聯一樣。嵌字也是對聯中常見常用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認為,要想作好對聯,無妨經常作一些詩鐘形式的練習。這是從寫對聯的角度看問題。愛好詩鐘和經常正規打詩鐘的人可能就不這樣想,會認為,我們僅僅把它當成一種練習方式來看,是看低了它。
作對聯,一般是以個人單獨創作為主;打詩鐘,卻經常采用集會結社進行比賽的“吟社”形式定時集體進行。這就便于共同提高,并且造成一種群眾運動的氣氛,有利于詩鐘活動的經常性開展。不像現在搞對聯的,能建成經常活動的“聯社”者極少,常常只在春節前后結合征聯鬧一陣,也缺乏面對面地切磋。為了這兩項活動的進一步順利地健康地發展,把它們辦成群眾性經常性的活動是十分必要的。詩鐘結“社”的方式很值得總結經驗,以便進一步推廣,特別是向對聯也結社作經常性活動方面推廣。
對聯的形成,大體上可以追溯到五代時期;詩鐘則大致是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在福建地區首先創造發展起來的。它們都與近體詩中的律詩有著密切關系,可以說,都是律詩的旁系子孫。律詩是中國漢語系統文學獨創的一種文學體裁,肯定屬于文學范疇。對聯和詩鐘呢?有人說它們也屬于文學范疇,筆者以為不甚妥當。因為它們的創作著眼點,主要放在文字技巧特別是對偶的應用方面,帶不帶文學范疇的藝術性則常常考慮較少。詩鐘更是把追求文字技巧放在首位。把對聯與詩鐘列入語言學系統的范疇,似乎更合適一些。或者可以這樣說,對聯和詩鐘的作品里面,藝術性強的,作為文學作品來看,也未嘗不可;可是從理論的高度來觀察,恐怕將這二者總的歸入語言學為宜。確定了這一點,對它們納入中國人文學科十分必要。《中國大百科全書》的中國文學和語言學兩卷,就都沒有對聯和詩鐘的詞條。看來是把它們當成蝙蝠,鳥類與獸類都忘記收留它們了。對聯和詩鐘的作者與研究者必須努力提請學術界注意這兩門才是。辦法之一,恐怕是得先要求投靠一家,不可一仆二主。與其投靠文學而受指摘,說隊伍中藝術素質差的太多,不如死心塌地奔語言學而去,那里從修辭學等方面來考察,是無法拒絕加入的。歸屬已定,再向文學那里掛鉤,取得雙重身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歸根到底,自力更生,以自己的實力與吶喊來求得學術界的注意是最要緊的。包括筆者寫這一節,其目的之一也是為此。一門學術,長期不被列入學科之內,或者無所歸屬,終非了局。吶喊不能空喊,要有理論水平地喊,要能數典而不忘祖地喊。還得大家齊心合力搭伙干,成立自己的組織。這就得成立學會之類組織,同時培養并出現自己的理論家和史家。對聯的全國性組織有中國楹聯學會,專家不少,近二十年來開展的活動相當多,已經立定腳跟,并在全國各地成立了許多地方性組織,如今已大有燎原之勢。詩鐘的情況較差。“文化大革命”中,羯鼓聲高,和弦音寂。拔亂反正以后,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熊德基先生(1913-1987)首先在《學林漫錄》九集上發表了《漫談詩鐘》一文(1984年),起到了恢復的先導作用。北京最近又出現了詩鐘研究家王鶴齡先生,從1995年起,發表了多篇文章;福建的老一代專家如楊文繼先生更印行《七竹折枝摭談》(1995年個人印行,供友人交流)。這都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成果。說到組織,則中國楹聯學會下屬的華夏詩鐘社正在籌建;中國俗文學學會下屬的詩鐘研究委員會,在主任王鶴齡先生的統領下已經活動開了。說到社團,則福建的吟社大,人員多,活動不斷;北京現在也有三個社在經常活動;大連則出版了專門的刊物,還負責華夏詩鐘社的組織工作。看來,詩鐘的復興之日也不遠啦!
以上所談的,有點超出對聯的范圍了。還是拉回來說:詩鐘不是對聯,這是我們必須明確的。可是,學習撰寫對聯的人,最好懂一點詩鐘。用打詩鐘作為一種高級的屬對練習,對于提高自己的水平是很得力的手段。希望大家練練看。最好是采用詩鐘社結社的方式,同好經常在一起練,互相切磋,定能飛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