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添入收藏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歐陽竟無簡介

歐陽竟無小傳
金克木:紀念歐陽竟無大師
歐陽竟無的唯識學
楞伽疏決與唯識抉擇談質疑
評述著作

 

 

 

 

 

周繼武

 

  竟無先生慧鑒:大著楞伽疏決談十四事,甚善。武服膺已久,唯第十節,近覺可疑,特將鄙懷,錄呈鈞懷,尚希不吝賜教為盼!

   楞伽(唐譯五卷廿四頁后四行):何等八識?謂如來藏名藏識(此指第八識也,魏譯作阿賴耶識。意謂如來藏中有名藏識者,以未舍如來藏中藏識之名故也。是二者和合意,非如來藏又名藏識也)。意,第七識也。意識,第六識也,五識身,前五識也。由此文觀之,則如來藏、藏識,合名阿賴耶識,其義甚明。

   攝大乘論說(唐論)云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為雜染因,復為出世種子?又說,正聞熏習(即無漏種子也),寄居異熟識中,(寄居二字,梁論作依止)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彼說出世種子即正聞熏習系非阿賴耶識。雜染因乃阿賴耶識。)

   由一經一論觀之,則楞伽之如來藏,即攝論出世聞熏無漏種;楞伽之藏識即攝論雜染因之阿賴耶識;楞伽之阿賴耶識,即攝論一切種子異熟識也。楞伽合如來藏、藏識,為阿賴耶識,攝論合雜染因、出世種為異熟果識,其義一也。不過攝論就無種姓者說,以彼異熟識中,本無無漏種,偶因聞薰而有少許無漏種生,以少入多,故云寄居異熟識中。楞伽就入滅盡定及諸諦解脫者說,無漏習氣增盛,而有少許有漏習氣(即藏識也)未盡,故云未轉未舍如來藏中藏識之名。(此則藏識寄居如來藏中也)

   攝論既云無漏寄居異熟識中,和合俱轉,猶如水乳。則楞伽藏識寄居如來藏中,有不和合俱轉,猶如水乳者耶?

   如來藏是無漏習氣,非剎那法,故佛以本性清凈、常恒不變、性空涅槃等,說如來藏。(此即第八識凈分,非說凈八識也。)藏識與意等習氣,是剎那法,故佛以無始虛偽習氣所熏,說名藏識。又說若無藏識,七識則滅。(此即第八識染分,非說染八識也。)攝論亦就無漏熏習,(彼說非阿賴耶)說名法身種子。又說法身解脫身攝,其雜染因,乃說名阿賴耶識也。

   如上所述,一識之中既有漏無漏二習氣俱。此二習氣,又和合俱轉,今以善無漏法薰習,則無漏增長,有漏消滅。
   (無漏增長,豈非如來藏受薰耶?有漏消滅,則藏識無種子而轉矣。)若于其初,以有漏不善熏習,則有漏習氣增盛,無漏習氣被染污迷覆。(楞伽云:意等我煩惱,染污于凈心。又云:如來藏,四種習氣之所迷覆。)言染污迷覆者,以無漏習氣非剎那法,非所斷故,猶如金剛舍利經劫不減故。
   然無漏習氣雖不壞,但因被伏而不現行,此凡夫也。由是觀之,則如來藏不能被無明熏滅,卻可被無明覆染也。

   起信論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依者依止也,即攝論寄居也。藏識說名心,即生滅之藏識,依止如來藏也。
   )所謂不生不滅,(如來藏無漏習氣,非剎那法,故不生不滅也)與生滅(即藏識,有剎那生滅者也)和合,不一不異,(即攝論和合俱轉,猶如水乳也。)名為阿賴耶識(是起信之阿賴耶識,同于楞伽攝論也。)。

   不特此也,勝鬘經說: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云云。彼亦以無漏法身、有漏煩惱,合名如來藏。
   此如來藏(藏有煩惱),即起信論之阿賴耶識也。

   楞伽等經論既以如來藏與藏識和合而說,故有時言如來藏,單指凈如來藏,如以性空等說如來藏及無我如來藏是。
   有時言如來藏又兼攝藏識,如說如來藏是善不善因是,說藏識亦然,有時單指染污藏,如說生于無明住地,與七識俱是。有時包涵凈如來藏,如說心如工技兒是。

   起信論所言真如有二:(1)真如門之真如(系無為法之真實如)。(2)生滅門之真如(系清凈法)。論于互熏前,自行料簡云:一者凈法,名為真如云云。論者多未留心及此。

   論既以凈法為真如,則受熏之真如,自是凈法如來藏。
   以凈法薰,則如來藏無漏增。以無明熏,則如來藏被染。(能薰之真如體相,論自釋云:具無漏法。備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此即攝論四清凈也。無漏法,即得此道生此境二清凈,余皆自性離垢二清凈也)論言:心從本來自性清凈者,謂即如來藏,體性是真如故。習氣是無漏故,客塵所染者,謂藏識依于自體,非是主故。
   剎那變動,猶如塵故。藏識不轉,則如來藏被其染污迷覆,不能成佛故。

   心性非識唯是真如者,亦指如來藏說。以凈如來藏,純是真如無漏非是識故。

   不生不滅之如來藏,與生滅之藏識,和合俱轉,猶如水乳,如前已說。

   先生以根塵識三之和合,解起信和合二字,謂非楞伽圣言,非勝鬘如來藏與七識俱,似有誤會。武熟讀楞伽勝鬘攝論起信,覺無差別,皆是圣言。觀疏決所說,不能無疑,特還質之。

   先生,不知以為如何?

   又先生于抉擇五法談正智中,謂““分別論”與起信同”,亦有疑惑。查唯識破“分別論”者,系破轉成無漏一語。若言心性轉,心性是真如,不可轉故;若言心轉,心是有漏,有漏不轉無漏故。而起信則不然,起信真如即如來藏自性,雖被藏識和合染污,而藏識轉舍時,自性清凈,常恒不變。至無漏習氣,則如來藏本具,非由真如所變,亦非藏識有漏,變成無漏也。故無有過,抉擇談所指之過,似屬錯誤!

   又說:“染凈不相容,正智無明不并立,即不得熏,謂起信熏習不成云云。”據上文觀之,則如來藏之無漏與藏識有漏和合俱轉,豈得言不相容,不并立耶?若果不相容,不并立,則攝論無漏習氣,即不應寄居異熟識中,和合俱轉;既能和合俱轉,而又能以聞思修熏習,下中上品次第漸增,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即轉所依,乃至一切種永斷。則起信等同,而言不能熏者,有何異因耶?若謂攝論于凈法聞思修而起熏習故可。起信以真如熏習故不可者,起信自料簡言,凈法名曰真如。又謂依法力熏習,(法力即凈法)。如實修行(即以聞思修修行),滿足方便(方便即加行道)故,破和合識,(即破前和合俱轉之阿賴耶識也)。滅相續心相。(即滅剎那生滅相續之藏識也)。此與攝論熏滅異熟果識者,有以異耶?

   又說:“真如體義,能熏所熏,都無其事云云。”言無所熏可耳。若能熏似不可言無,何以故?瑜伽(五十二卷)
   云:“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倫記(八十七卷二十二頁)云:“真如種子者,緣真如為境,而熏成種子故。”顯揚頌(十六卷十三頁)云:“無執圓成實,熏習成清凈。”長行云:“圓成實自性無執著故,起于熏習,則成清凈。……”當知即是轉依相。瑜伽(五十一卷十頁后):“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修習二字,與熏習同)而得轉依。”又說:“緣真如境圣道,方能轉依故。”又(八十卷二十頁)云:“阿羅漢所得轉依,唯用緣真如境修道為因。”佛地論(三卷四頁)云:“因者,即是清凈法界,(彼論清凈法界,即是真如)是能生長圣法因故。果謂圣智,緣彼生故,依止彼故。”(此說真如為因,圣智為果。圣智緣真如生,依止真如故)凡此皆以真如為所緣境,而熏習耳。起信論說:“真如自體相熏習,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者,即此義也。”

   又說:“真如緣起之說出于起信論。”武遍覓不得!不知此說出起信何頁何句?尚望指示,俾知所以。若依法藏,真如隨緣,說名真如緣起,則非所敢知也。

   再者,觀法藏起信論疏,貽害匪淺。何以故?法藏于奘師譯場中,意見不合,憤而出場,是法藏未解唯識今學也。
   起信譯于唯識古學之真諦,即唯識古學也。彼既不通今學,如何能通古學耶?故彼不知如來藏與藏識和合,猶如水乳。
   (故解此段猶豫其辭,又說如來藏與七轉識和合,自己亦不敢相信,毫無定識)于解不通處,輒妄造真如隨緣之說以自開通。試問水乳和合時,隨取一滴,皆是水乳,誰隨于誰耶?若彼果知和合之理,則單言和合,已足疏解全論而有余。
   何必摻以人語,杜撰隨緣,遂令后世之學者迷盲耶?

   又真如內熏者,謂即如來藏無漏習氣,能熏習藏識也。
   此義云何?攝論云:“出世心種子,(即無漏習氣也)雖未生出世心,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險惡趣,已作一切惡業朽壞對治。”此即無漏習氣內熏氣也。然則起信論義,即楞伽經阿毗達磨經義也。(無著菩薩依阿毗達磨經造攝大乘論,故知攝大乘論義,即阿毗達磨經義也)

   茲將起信論心圖示于次:



摩訶摩
┌──────┴───────┐
二義 一法
╱∣╲ ┌───┐
用 相 體 ∣世是法∣
大 大 大 ∣間心謂∣
∣ ∣ ∣ ∣出攝眾∣
謂 謂 謂 ∣世一生∣
三 如 真 ∣間切心∣
身 來 如 ∣法 ∣
∣ 藏 ∣ └─┬─┘
∣ ∣ ∣ ↓
即 即 即 ┌─────────┐
攝 佛 攝 ∣ 心 ∣
課 地 論 ∣義剎藏 藏 如體如∣
彼 經 彼 ∣也那識 來是來∣
得 五 果 ∣能生攝不識 藏真藏∣
智 法 斷 ∣轉滅世異 和 如攝∣
體 攝 體 ∣生法間猶 合 法出∣
大 ∣七是法如 俱 身世∣
覺 ∣識煩具水 轉 所法∣
地 ∣ 惱有乳 不 攝具∣
∣ 藏漏名 一 即無∣
∣ 即習阿 覺漏∣
∣ 不氣賴 義習∣
∣ 覺是耶 也氣∣
└┬───────┬┘
︹ 心 ︹ 心
示 生 示 真
大 滅 大 如
乘 乘
體 體
相 ︺
及 ╱╲
用 如 如
︺ 實 實
┌────┴──┐ 不 空
用 體 空 ︹
∣ 相 ︹ 真
┌─┴─┐ ┌──┴─┐ 此 如
∣如用謂∣ ∣相真體謂∣ 就 是
∣用即心∣ ∣ 如相心∣ 所 二
∣ 真之∣ ∣ 體即之∣ 顯 空
└┬─┬┘ └┬──┬┘ 說 所
∣ ∣ ∣ ∣ ︺ 顯
(二) (一) (二) (一) 此
平 差 不 無 就
等 別 思 漏 能
緣 緣 議 法 顯
境 即 說
性 得 ︺
即 此
自 道
性 生
離 此
垢 境
二 二
清 清
凈 凈
。 。


   由此觀之,則內熏外熏,似皆不成問題,不知是否?

   又抉擇五法談正智文中云“真如是所緣,正智是能緣,能是其用,所是其體。”意謂真如是正智體,正智是真如用。鄙意有疑者,若因真如為一切法體,故說彼為正智體,說正智為彼用者;則無明亦以真如為體,亦應為彼用。詮法宗用,應主無明。(余法亦然,皆同此難。)若因智能緣如,說如為體,智為用者,則后得智不緣如,應非以如為體,亦非真如之用。后得智能緣依他,應依他為后得體,后得應為依他之用。且體能起用,則正智應由真如而起,不應由種子而生。(何以又說正智有種,由種而生耶!)用能顯體; 則真如應由正智所顯,不應由二空所顯。(何以諸論皆說真如二空所顯耶)若所緣能緣,可互為體用者,則眼能緣色,耳能緣聲,應眼耳是色聲之用,色聲是眼耳之體。此既不爾,彼云何然?佛地論說:“真如正智各有其體。”(三卷十頁后一行云:無漏無分別智相應心品,無分別故,所緣真如不離體故,如照自體,無分別相云云。既云所緣真如體,如照自體。當知自有體,不以真如體為體也。又三卷五頁云:佛自體者,清凈真如為體相故,及緣此境無分別智為體相故。由此可見真如正智各有體相,佛以此二為體也。)不過正智依止真如耳。(佛地論說:如前因果中已引。唯識云:四智心品,所依常故。疏:所依謂真如。)由此觀之,則前題似已錯誤。后面推斷,是否不差?

   武昌無慧目,不敢自信,敢煩裁奪示知為禱!此頌道安。

   私淑生 周繼武頓首


來源:九品蓮邦http://www.88fo.com/fahai/doc_list.asp?doc_id=1389

[返回首頁]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皮县| 清流县| 万全县| 华阴市| 保亭| 黄陵县| 成都市| 喀什市| 尼木县| 安新县| 宜宾市| 浮山县| 安塞县| 珲春市| 大余县| 乳山市| 凌海市| 调兵山市| 喀什市| 龙岩市| 临湘市| 辰溪县| 三明市| 双牌县| 马关县| 清流县| 普格县| 鄂托克前旗| 巴马| 济南市| 沙河市| 麦盖提县| 介休市| 双鸭山市| 南江县| 嘉峪关市| 吴旗县| 博白县| 高唐县| 西安市| 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