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記
這部專著是筆者在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地名學史專題研究》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中國地名學史研究是改革開放以來新開辟的一塊學術園地,其取得的主要學術進展、學術成就已見拙著《中國地名學源流》的“前言”中。
改革開放以來,地名學的發展方興未艾,成果層出不窮。按照學科發展的一般規律,任何一門獨立的學科都應該有理論、應用、學術史三個基本的組成部分。現代的應用地名學固然發達,然理論地名學研究相對較少,而地名學史研究則更為薄弱,以至于地名學史領域迄今為止僅有兩部通論性的著作和數十篇論文而已。因此,中國地名學史研究領域空白較多;有些方面和論題即使有人涉足,
深度也不夠。這既增加了學術研究的難度,同時也為這一學術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所以筆者在1995~1997年間曾一鼓足氣地獨立承擔并完成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地名學源流》(批準號:94CZS004)。然而,隨著學習的進一步深入,深感地名學史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而限于個人的學識、精力和知識結構的局限,只能憑藉自己在探索過程中的體會而選擇了地名學史上最有學術意義的十個專題,分為“上篇:專論”、“下篇:典籍與學派研究”兩大部分,加以深入學習、研究后于1999年初完成了三十多萬字的博士學位論文。
衷心地感謝我的恩師、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長鄒逸麟教授對于筆者從事中國地名學史學習與研究的指導和鼓勵,感謝劉君德、張修桂、史為樂、周振鶴、韓光輝、謝維揚、嚴耀中、辛德勇八位教授(研究員)在評閱和答辯時對拙文的肯定和提出許多不足之處,前者令我信心倍增,后者則鞭策我進一步去學習和鉆研。阮芳紀先生審閱了全稿,陳祖武先生審閱了論述清代考據學派的內容,均提出過寶貴意見,謹致謝忱。在職攻讀學位,也要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各級領導的支持,特別是原副所長李新達研究員玉成此事。
論文答辯通過后,聽取了不少師友的意見和建議,因考慮出版篇幅而刪去了五個專題,部分內容作了一些適當修改和補充。原文僅標有序號,今為“東方歷史學術文庫”統一體例起見而新分了章、節。
“東方歷史學術文庫”具有嚴格的學術標準,本書有幸被選中,謹向“文庫”的學術評審委員會、編輯委員會和為中國史學會提供東方歷史研究出版基金的沈志華先生致以誠摯的謝意。此書的出版,承蒙鄒逸麟、周振鶴兩位教授的推薦,又蒙阮芳紀編審、楊群先生的熱情相助,以及作為責任編輯的摯友張彤副編審的細心審閱,在此也表示真誠的感謝。
為了支持我撰著、修改本書,岳母王淑清、妻子薛亞玲付出了比平時更多的艱辛,上小學的女兒華夏也多忍耐了一份寂寞,現一并銘記于此。
華 林 甫
2000年12月2日謹志于華東師大博士后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