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首頁 | 新著一覽 | 書業(yè)新聞 | 網(wǎng)上校書 | 一瓣書香 | 聯(lián)系我們

 

華林甫 

   
《中國地名學史考論》

 

 


2002年2月出版
ISBN: 7-80149-342-7/k·031
定價: 19.80元

 

 

 

第五章 中國傳統(tǒng)地名學對鄰國的影響


第二節(jié) 越 南

  越南是與中國山水相連的南鄰,位于印度支那半島東部。其領土呈狹長的S型,從北部越、中邊境的河江省安明到南端的金甌角縱跨15個緯度,直線距離長達1650公里;而東、西最窄處僅有50公里(在廣平省腰部)。其北部的萊州、老街、河江、高平、諒山、廣寧諸省與中國的云南、廣西接界。

  一、 歷史與國名

  五代十國以前,越南尚未形成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家,其北部原為中國的一部分。公元968年, 驩州刺史丁公著之子丁部領稱帝,建大瞿越國,定都華閭(今寧平省寧平市)。越南從此獲得獨立。大瞿越國含丁朝(968~980年)、前黎朝(981~1009年)和李朝(1010~1225年)初期。李朝定都昇龍(今河內(nèi)直轄市),圣宗甲午年(1054年)改國號為大越。此后,陳朝(1225~1400年)、胡朝(1400~1407年)、后黎朝(1428~1786年,含南北朝、鄭氏和廣南阮氏)、西山朝(1786~1802年)、阮朝(1802~1945年)相繼遞嬗,直至1945年8月30日阮朝被八月革命推翻。

  從歷史上來說,越南近三十三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由三大部分組成:橫山(位于18°N附近)以北系原大越國本土,越南獨立以前一直隸屬于中國;橫山以南至寧順、平順二省的今越南中、南部廣大地區(qū)原為占城國之地,占城國大部分領土在1471年被后黎王朝所侵占,1697年廣南阮氏最后攻滅了占城國;湄公河三角洲部分原為真臘國的領土,系十七、十八世紀時廣南阮氏利用真臘王室內(nèi)訌而逐漸獲取的土地。

  歷史上的越南長期臣服于中國,所以“安南”、“越南”這兩個國名均與中國官方有關。“安南”之名,最早見于唐調(diào)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護府 (治所在今河內(nèi))。“安南國”之名,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即見于記載 ;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國王李天祚遣使入貢,南宋孝宗始正式“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次年八月,又“賜安南國王印” 。“安南國”之名自此始 。此后,其國王屢為元、明、清各朝封為“安南國王”。嘉慶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國”為“越南國”,冊封阮朝創(chuàng)立者阮福映為“越南國王”。為何國名叫“越南”?《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五五三有一個簡短的說明:“先是,阮福映表請以‘南越’二字錫封。上諭大學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廣。考之前史,今廣東、廣西地亦在其內(nèi)。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過交趾故地,何得遽稱‘南越’?該國先有越裳舊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賜國號,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賜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于《時憲書》內(nèi),將‘安南’改為‘越南’” 。 “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二、 地名通名

  胡志明同志曾說過:“我們越、中兩個民族,數(shù)千年來血統(tǒng)相通,文化共同,在歷史上素稱兄弟之邦”。由于長期受中華文化的熏染,致使越南的風俗習慣酷似中國,如節(jié)令、服飾、婚喪禮儀、宗族關系等與中國均大同小異,所以連胡朝皇帝胡季犛(1400年~1407年在位)也說:“欲問安南事,安南風俗淳;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因而在地名學方面,越南歷史上的政區(qū)如郡、縣、道、路、鎮(zhèn)、府、州、省等地名通名,莫不學自中國。

  早在“郡縣時代”,西漢王朝在那里置有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下轄22縣,郡治分別在今北寧省北寧市、清化省清化市和廣治省東河市。“郡”、“縣”之名那時已傳入越南,并為后代沿用。東漢后中國控制區(qū)北縮,原因是林邑國(即后來的占城國)的興起。隋朝在保持原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規(guī)模(當時下轄24縣)的基礎上,大業(yè)元年(605年)隋煬帝出兵討平林邑,置為沖、農(nóng)、蕩三州,兩年后改為林邑、海陰、比景三郡,下轄12縣,今越南大部在短時期內(nèi)被納入了隋朝版圖。

  公元十世紀當丁部領稱帝時,“大瞿越國”全國分為十道,組建十道軍,任命黎桓為十道將軍 。按:“道”制起源于中國,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曾分天下為十道,玄宗時分為十五道。

  黎桓篡位建立前黎朝后,改十道為路、府、州,但具體名稱和方位已不清楚 。李朝建嘉十二年(1222年),“定天下為二十四路,路分公主居之” 。但越南正史只記載了十二路名稱:天長路、國威路、海東路、建昌路、快路、黃江路、龍興路、北江路、長安路、洪路、清化路、演州路 。因此,越南史學家陶維英認為:“我們可以推斷,李朝仿效宋朝制度,將全國分為若干路,每路轄一兩個乃至三個府和若干州” 。事實正是這樣,他們的路制是從宋朝學去的。早在唐朝中期,中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作為政區(qū)的“路”的雛形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國為十五路,元豐六年(1083年)析為二十三路,偏安江左的南宋則分全國為十七路。李朝及陳、胡、后黎諸朝安南國的路制,正是憲像中國的結(jié)果。

  陳朝因襲李朝路制,并且路級政區(qū)可能增置了不少 ,到了末期有一部分路被改為鎮(zhèn)。

  今按:陳朝末年與“路”平級的政區(qū)“鎮(zhèn)”,也系習尚中國的結(jié)果。中國古代,在邊要形勝之地設鎮(zhèn),駐兵戍守。北魏時,曾在一些州、郡治所設鎮(zhèn),且多以鎮(zhèn)將兼刺史、太守之任,如《魏書》卷一九《樂陵王思譽傳》:“高祖初,出為使持節(jié)、鎮(zhèn)東大將軍、和龍鎮(zhèn)都大將、營州刺史”;又如《魏書》卷四五《杜洪太傳》:“太和中除絳城鎮(zhèn)將,帶新昌、陽平二郡太守”。六鎮(zhèn)起義后,北邊諸鎮(zhèn)皆改為州。到了唐代,節(jié)度使、觀察使、經(jīng)略使轄區(qū)也簡稱為“鎮(zhèn)”,如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序》:“謹上《元和郡縣圖志》,起京兆府,盡隴右道,凡四十七鎮(zhèn)”。北宋初“杯酒釋兵權”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罷鎮(zhèn)使、鎮(zhèn)將,節(jié)度使也成了虛銜,作為軍事型政區(qū)的鎮(zhèn)從此也就退出了中國歷史的舞臺,不料四百年后又出現(xiàn)在越南歷史上。直到后黎朝時將諸鎮(zhèn)改置為直隸州,“鎮(zhèn)”才走完了它作為大政區(qū)的歷程。

  又按:越南的府制,也是從中國搬去的。他們的府制是從前黎朝開始實行的,比中國唐朝開始實行府制晚了二百多年。宋代以后,中國的府級建置逐年增多;前黎朝以后,安南國的府也多了起來,李朝有天德府、長安府、應天府、都護府(即直隸府)、清化府、乂安府、富良府等建置 ,據(jù)中國方面記載尚有“大通府”之建置 。屬明時期,交趾布政使司在永樂五年(1407年)轄有十五個府,即交州府、北江府、諒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鎮(zhèn)蠻府、諒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順化府 ,次年升太原州為太原府、宣化州為宣化府,共有十七府。后黎朝時,安南全國置有49府 。并且,陳朝時有龍興府路、新興府路、乂安府路這樣疊床架屋式的地名,這與中國元初的廣寧府路、河南府路、嘉定府路、寧夏府路等地名結(jié)構如同出一轍。

  又再按:安南國的州制,也是效法中國的。由前黎、李、陳、胡、后黎各朝“州”的建置情況看,他們學的應該是中國兩宋時期的州制。至于作為政區(qū)基層單位的“縣”,仍然是仿效中國的結(jié)果,至今仍在沿用。

  陳朝末年,安南內(nèi)亂,胡季犛乘機篡位自立胡朝而不為中國明朝政府所承認,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派兵討平之,置為交趾布政司(相當于內(nèi)地一省),下轄15府、5直隸州、36屬州和210縣 。這些政區(qū)地名中,有些完全表現(xiàn)出大漢族主義對待少數(shù)民族(當時稱蠻夷)的傲慢態(tài)度,如改交趾龍興府為鎮(zhèn)蠻府,國威州為威蠻州,天長府為奉化府,宣光州為宣化州,日南州為南靖州,安邦州為靖安州,布政州為政平州 等。宣德二年(1427年),明軍北撤,次年越人黎利建立了黎朝(史稱后黎朝)。

  后黎朝仿中國內(nèi)地政區(qū)制度,改陳、胡二朝原第一級政區(qū)通名“路”為府、“鎮(zhèn)”為直隸州,改原第二級政區(qū)“府”、“州”為屬州,原第三級政區(qū)“縣”則不變。這與明朝布政司內(nèi)的政區(qū)通名系統(tǒng)完全吻合。
阮朝是靠鎮(zhèn)壓西山起義建立起來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向中國的清朝學習。例如,它的《嘉隆法典》幾乎是《大清律》的翻版,科舉制度也效法中國,所以“上學和應試的人只知埋頭于儒教經(jīng)典和漢、唐、宋諸朝的史籍之中” 。無獨有偶,阮朝在政區(qū)制度上也向中國看齊。嘉隆初年,全國有24鎮(zhèn)、4營、2城,明命十二、三年間(1831~1832年)將它們改置為三十個省,省下轄府、州、縣。這三十個省是:廣治、廣平、乂安、河靜、清化、河內(nèi)、北寧、興安、南定、寧平、海陽、廣安、諒山、太原、山西、興化、宣光、高平、廣南、廣義、平定、富安、慶和、平順、嘉定、邊和、定祥、永隆、安江、河仙 。與清朝一樣,阮朝也設總督、巡撫管轄各省,如河寧總督(管河內(nèi)、寧平二省)、諒平巡撫(管諒山、高平二省)等。法占時期,又新析置了二十多省,如從河仙省分出瀝架、龍川、北遼三省,安江省被析為朱篤、芹苴、朔莊三省等,從而使省級政區(qū)數(shù)目增加到五十多個。按:“省”制也淵源于中國。金末、元朝,中國開始實行行省制度,明朝分天下為兩京十三布政司(俗稱十五省),清朝康熙以后內(nèi)地政區(qū)穩(wěn)定在十八省的建置。越南實行省制,比中國晚了五百多年。

  時至今日,越南仍實行省制,目前有57個省,它們是:河江、宣光、高平、諒山、萊州、老街、安沛、北 、太原、山蘿、永福、富壽、北江、北寧、廣寧、河西、和平、海陽、興安、太平、南定、河南、寧平、清化、義安、河靜、廣平、廣治、承天-順化、廣南、平定、廣義、富安、慶和、寧順、平順、嘉萊、昆嵩、多樂、林同、平陽、平福、西寧、同奈、隆安、同塔、安江、前江、檳知、永隆、茶榮、芹苴、朔莊、建江、薄寮、金甌、巴地-頭頓(截至1997年底的政區(qū))。

  按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國家劃分為省、中央直轄市。省劃分為省轄市和縣;中央直轄市劃分為郡、縣和縣級市;縣劃分為鄉(xiāng)、鎮(zhèn);省轄市劃分為坊、鄉(xiāng),郡劃分為坊。無論是省、郡、縣,還是鄉(xiāng)、鎮(zhèn)、坊,抑或直轄市、省轄市、縣級市,這些政區(qū)地名通名大多與中國有關。有趣的是,

  目前中國有四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越南也有四個直轄市(河內(nèi)、海防、胡志明、峴港),并且中國重慶、越南峴港均是1997年新置的直轄市。

  三、 地名淵源解釋

  古代和近代史上越南,通行漢語,文獻多系漢文寫成,其著名的地理著作,有1333年成書的黎 《安南志略》、1435年成書的阮 《輿地志》(又名《安南禹貢》)、1806年黎光定撰《皇越一統(tǒng)輿地志》、鄭懷德編《嘉定通志》、阮文超《大越輿地全編》、佚名《皇越地輿志》、鄧春榜《史學備考·地理考》等,其中最著名的則當推《大南一統(tǒng)志》。

  《大南一統(tǒng)志》前、后修過兩次。初修倡議于阮朝嗣德二年(1849),實際工作始于嗣德十七年(1864年),至嗣德三十四年(1881年)編成草本,內(nèi)容除了包括越南全國從諒山至河仙三十多省以外,還包括了東京和交趾支那,甚至對柬埔寨、暹羅等鄰國也有所記述。不久因適逢咸宜元年(1885年)之亂,草本若干卷帙及補編部分因事遺失,故未及刊刻,僅有抄本流傳 。是為《大南一統(tǒng)志》嗣德本。后來,維新帝令高春育、劉德稱、陳燦等人纂修安南本土的地理志書;諸臣以成泰十八年(1906年)為標準年代,于維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公元1910年1月18日)撰畢表上,仍名《大南一統(tǒng)志》。是為維新本。維新本內(nèi)容僅包括越南中部的15省,共計17卷,于1941年3月由日本印度支那研究會據(jù)以影印,分為第一、第二兩輯。

  《大南一統(tǒng)志》是越南歷史上一部“關于北部、中部、南部所有各省最完備的地理著作” ,體例全部模仿《大明一統(tǒng)志》、《大清一統(tǒng)志》,每卷或每兩卷著錄一省,分為分野、沿革、形勢、氣候、風俗、城池、學校、戶口、田賦、山川、溪潭、古跡、祠廟、寺觀、關汛、驛站、里路、津渡、橋梁、堤堰、市集(鋪店附)、人物(孝子烈女僧釋附)、土產(chǎn)等門類。與中國傳統(tǒng)的地理志書一樣,該書也解釋了許多地名淵源。筆者將這17卷中的146處地名淵源解釋歸納為13類,與上述《新增東國輿地勝覽》一樣列表說明如下:

表5-5 《大南一統(tǒng)志》的地名淵源解釋

  數(shù)量 地名舉例 地名淵源解釋舉例
像形地名 65 馬鞍山( 5 / 650)
望夫石( 9/1106)
眼 嶼(13/1425)
卷一三河靜省:眼嶼“在宜春縣東南二十八里海外,突起二峰,相聯(lián)如兩眼,洋外船艘放駛以此為志,故名”。
物產(chǎn)地名 16 燕 嶼( 5 / 654)
鐵場山( 6 / 774)
芭蕉山(12/1368)
卷一二平順省附寧順道:芭蕉山“多產(chǎn)水蕉,故名”。
詞義地名 13 橫 山( 6 / 777)
艱難嶺(10/1189)
日麗山(13/1420)
卷一0富安省:局劇嶺“一名艱難嶺,亦為富安、慶和分界,山路險阻,故名”。
數(shù)字地名 10 什塔寺(9 /1121)
九曲江(13/1426)
三疊山(16/1702)
卷一六清化省:三疊山“峰巒聳拔,連絡重重驛路,所經(jīng)有三版,第一版在清化界,西北稍平,第二版當中最高 ,是清、寧二省分界,第三版抵寧平界,稍低平,故名三疊”。
史跡地名 8 旗 山( 5/664)
御道嶺(9/1103)
六年故城(14/1571)
卷五廣南省:關南山“一名旗山。中興初,大兵進攻富春,阮文張據(jù)險于云,黎文悅邀截于站野,山 上立招軍旗”。
人物地名 6 儒 嶺( 6 /779)
氏善塔( 9/1116)
妃 山(14/1555)
卷九平定省:土山古塔“俗呼為氏善塔。相傳有婦人氏善構店山腳,居住賣餅,故名”。
方位地名 5 左輔山(2/196)
右弼山(2/196)
寺 岡(9/1106)
卷二承天府:“明命二年圣駕登幸屏山,周覽京城形勢,左右土山交峙,因名左山曰左輔山,右山曰右弼山”。
傳說地名 4 仙 山(7/877)
麻姑山(8/970)
玉 山(14/1542)
卷七廣治省:仙山“在由靈縣西二十里……相傳昔有仙人圍棋于此,故名”。
因山為名 4 占 城(2/165)
富期江(8/966)
商巖溪(8/968)
卷二承天府:林邑“至德間更號其國曰占城,因所居有占不勞山,故名”。
氣候地名 4 霧 山(2/199)
霧濕水(13/1431)
冷水溪(14/1566)
卷一四義安省:冷水溪“溪從巖岫中涌出,冷冽逼人,故名”。
顏色地名 4 白石峰(6/778)
白石山(8/973)
赤 沙(8/1007)
卷八廣平省:赤沙 “在麗水縣西八里。 沙色赤,故名”。
地形地名 3 坦盤山(5/652)
獨立山(6/775)
開帳山(13/1412)
卷六廣義省:獨立山“在美懿汛北岸,平沙突起一大石,高數(shù)丈,故名”。
其 它 4 安堵山(11/1249)
合美山(11/1250)
富和山(11/1268)
卷一一慶和省:合美山“以其山界居慶合、慶美二戶之間也”。

說明:表中數(shù)碼,系指1941年日本影印本的卷/頁。

  有趣的是,古代越南不但一般地名的命名受中國影響,而且連城市地名建置也模仿中國。今僅舉一例。今承天—順化省省會順化市,原為占城國烏、里二州,占城國王制旻于1307年將此二州作為聘禮獻給陳朝,次年陳朝改為順州和化州,屬明時期置為順化府,后黎朝定為順化承宣道 。阮朝定都于此,曾有京畿、京師、京都、神京、長安等雅稱。順化城的建造,完全以中國清朝首都京師(今北京市)為藍本,分為三重:最外是京城,呈四方形,每邊長約兩公里半,四周有護城河環(huán)繞,共有10座城門,有百官辦公的六部區(qū)、國子監(jiān)、樞密院、都察院、習賢院、史館等機構。京城之內(nèi)為皇城,類似北京的故宮,也呈方形,南北城墻各長606米,東西城墻各長622米,共有四座城門,前為午門、后為和平門、左為顯仁門、右為彰德門,其中午門共有五座門、上有五鳳樓,前有三座金水橋。皇城內(nèi)有太和殿(金鑾殿)、太廟等。皇城之內(nèi)是宮城,建于1804年,1822年改名為紫禁城,呈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共有七座城門。紫禁城內(nèi)有皇帝處理政務的勤政殿、皇帝居住的乾成殿、皇后住的坤泰宮、太子居住的光明殿、后妃居住的順輝院、端莊院等建筑。時至今日,順化皇城仍然完好地座落在香江北岸,成為越南現(xiàn)存最大而又完整的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名錄。順化的西郊,還有若干座阮朝國王王陵(分別是嘉隆陵、明命陵、紹治陵、嗣德陵、建福陵、同慶陵和啟定陵),以及天壇(與中國北京的天壇同名)等名勝古跡。

  此外,歷史上越南的府名、別名也多受中國影響。例如,丁朝稱首都華閭為長安,李朝置為長安府。又如,李朝稱首都昇龍為應天府,號為南京,這與中國北宋以應天府為南京(今河南商丘縣)完全一致。越南歷史上的府名如太平府、承天府、興元府、重慶府、襄陽府、安慶府、建安府、建昌府、西寧府、廣平府、臨安府、臨洮府、河中府、嘉興府、嘉定府、中都府等,同名府名均在中國歷史上存在過,并且中國名稱均比越南要早。位于峴港直轄市郊區(qū)的五行山,是金、木、水、火、土諸山的總稱(其中火山有陰、陽二峰),《大南一統(tǒng)志》卷五載:“明命十八年(1837年)敕賜三臺山為水山,西南三頂為木山、陽火山、陰火山,西二頂為土山、金山,各勒其名于山之石”。可見“五行山”是以中國的陰陽五行思想為名。越南歷史上也有過“三輔”、“四輔”等地名別稱,《大越史記全書》卷八《陳紀》:漢蒼開大元年(1403年)“清化府路為京畿三輔:改清化府為天昌府,并九真、愛州為三輔;又改演州為靈源府,并為四輔”。按:中國的“三輔”系指西漢首都長安附近的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唐“四輔”系指首都長安近畿的同、華、岐、蒲四州,北宋“四輔”則指首都開封周圍的鄭州、拱州、澶州和潁昌府。歷史上越南的地名,同樣也避國王名諱,如后黎朝弘定年間(1600年~1619年)因避黎敬宗(名維新)之諱,曾改新興府為先興府、新平府為先平府,這種做法也與古代中國完全一樣。

  以上一系列事實證明,中國與朝鮮、韓國、越南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在鄰國地名的各個側(cè)面均可以看到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印跡。

(本章兩節(jié),分別發(fā)表于《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冬季號、《南洋問題研究》2001年第2期)

 

國學網(wǎng)站,版權專有;引用轉(zhuǎn)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汽车| 丰镇市| 乌鲁木齐县| 黄浦区| 松桃| 柘荣县| 渝北区| 靖远县| 上思县| 岳西县| 许昌市| 积石山| 区。| 双流县| 岗巴县| 蒙阴县| 皋兰县| 五河县| 诏安县| 霍城县| 台山市| 景宁| 会宁县| 车险| 台中市| 灵石县| 康平县| 本溪市| 河东区| 靖州| 方城县| 商丘市| 永寿县| 蒲城县| 如皋市| 绵阳市| 筠连县| 瑞丽市| 白山市| 微山县| 富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