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首頁 | 新著一覽 | 書業新聞 | 網上校書 | 一瓣書香 | 聯系我們

 

華林甫 

   
《中國地名學史考論》

 

 


2002年2月出版
ISBN: 7-80149-342-7/k·031
定價: 19.80元

 

 

 

第四章 清代考據學派的地名學成就


第一節 總 論

  清代的考據學肇源于清初,因反對明末“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空疏學風而逐漸形成,至乾隆(1736年~1795年)、嘉慶(1796年~1820年)年間達到鼎盛并占據了學術思想的主導地位,故有“乾嘉學派”之稱。考據學派并非僅指乾、嘉時期從事漢學研究的學者群,而是從該學派的奠基、形成、鼎盛以至衰落的全過程來衡量,包括了自清初始、一直延續到清末乃至民國初年的考據學家。

  考據學派對我國兩千多年以來的文獻進行了大規模的總結性整理,使豐富的文化遺產賴以保存,并為后人閱讀、重新整理提供了方便;他們的治學態度踏實,治學方法嚴謹,強調無征不信,引證務求廣博,主張“無一字無出處、無一事無來歷”,開近代實證學風之先河。
清儒研治地名,主要為解經、讀史服務,故有關地名研究的著作主要集中在經、史二部,而子、集二部中少見。今據《清史稿·藝文志》及其補編統計,僅經部有關地名的著作即有27種112卷,史部有關地名的專門著作更是多達68種872卷以上,詳見下表:

表4-1:清儒地名研究著作目錄

類別   著作書名 卷數 撰著者
經部 書類 《禹貢錐指》
《尚書地理今釋》
《禹貢三江考》
《禹貢川澤考》
《禹貢地理古注考》
《禹貢水道考異》
《禹貢集注》
20
1
1
2
1
10
1
胡 渭
蔣廷錫
程瑤田
杜文燦
孫馮冀
方 堃
劉崇慶
詩類 《毛詩地理釋》
《詩地理征》
《詩地理考實》
《詩地理續考》
4
7
不分卷
1
焦 循
朱右曾
胡秉元
潘繼李
春秋類 《春秋地名考略》
《春秋地理考實》
《春秋左傳分國土地名》
《春秋左傳地名補注》
《左傳釋地》
14
4
2
12
3
高士奇
江 永
沈 淑
沈欽韓
范士齡
四書類 《四書釋地》
《四書釋地續》
《四書釋地又續》
《四書釋地三續》
《四書釋地辨證》
《四書地理考》
1
1
2
2
2
11
閻若璩
閻若璩
閻若璩
閻若璩
宋翔鳳
王 鎏
四書類 《四書釋地補》
《四書釋地續補》
《四書釋地又續補》
《四書釋地三續補》
《四書地記》
1
1
1
1
6
樊廷枚
樊廷枚
樊廷枚
樊廷枚
汪在中
史部 正史類 《漢書地理志稽疑》
《漢書地理志補注》
《新斠注漢書地理志》
《漢書地理志校注》
《漢書地理志校本》
《漢志水道疏證》
《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
《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補正》
《漢志釋地略》
《漢志志疑》
《漢書地理志集釋》
《漢書地理志詳釋》
《漢書地理志補校》
《補三國疆域志》
《三國疆域志補注》
《三國疆域志疑》
《三國疆域表》
《三國郡縣表補正》
《晉書地理志新補正》
《新校晉書地理志》
《東晉疆域志》
《宋書州郡志校勘記》
《補梁疆域志》
《魏書地形志校錄》
《隋書地理志考證》
《五代史地理考》
《宋史地理志校勘記》
《遼史地理志考》
6
103
16
2
2
4
7
2
1
1
14
4
2
3
19
1
2
8
5
1
4
1
4
3
9
1
1
5

全祖望
吳卓信
錢 坫
王紹蘭
汪遠孫
洪頤煊
陳 澧
吳承志
汪士鐸
汪士鐸
徐 松
呂吳調陽
楊守敬
洪亮吉
謝鐘英
謝鐘英
謝鐘英
楊守敬
畢 沅
方 愷
洪亮吉
成蓉鏡
洪齮孫
溫曰鑒
楊守敬
練 恕
成蓉鏡
李慎儒

編年類 《通鑒胡注舉正》
《通鑒注辨正》
《通鑒注商》
《通鑒地理今釋》
《通鑒綱目釋地糾謬》
《通鑒綱目釋地補注》
《通鑒綱目地理續考》
1
2
18
16
6
6
不分卷
陳景云
錢大昕
趙紹祖
吳熙載
張 庚
張 庚
張昭潛
  別史類 《帝王世紀地名衍》
《元秘史地理考證》
《元秘史山川地名考》
4
15
12
迮鶴壽
丁 謙
施世杰
  雜史類 《國語釋地》
《戰國策釋地》
《國策地名考》
3
2
20
譚 澐
張 琦
程恩澤
  載記類 《十六國疆域志》
《西夏國志》
16
16
洪亮吉
洪亮吉
  地理類 《歷史疆域表》
《歷代地理沿革表》
《東晉南北朝輿地表》
《輿地沿革表》
《周末列國所有郡縣考》
《古國都今郡縣合考》
《楚漢諸侯疆域志》
《歷代郡國考略》
《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
《郡縣分韻考》
《東三省輿地圖說》
《方輿考證》
《水經注釋》
《水經注校》
《水經注校正》
《水經釋地》
《水經注釋地》
《水經注西南諸水考》
《水經注疏》
《西域釋地》
《營平二州地名記》
《畿輔地名考》
《廣東新語》
《瀛寰譯音異名記》
《海國輿地釋名》
3
47
21
40
1
1
3
3
20
10
1
100
40
30
40
8
40
3
40
1
1
3
26
12
10
段長基
陳芳績
徐文范
楊丕復
閔麟嗣
閔麟嗣
劉文淇
葉 澐
李兆洛
黃本驥
曹廷杰
許鴻磐
趙一清
戴 震
全祖望
孔繼涵
孫匡學
陳 澧
楊守敬
祁韻士
顧炎武
王 灝
屈大均
杜宗預
陳士芑
集部 別集類 《落颿樓文稿》 6 沈 垚

資料來源:章鈺、吳士鑒、朱師轍編《清史稿·藝文志》和武作成編《清史稿藝文志補編》。

  表中所列,尚未包括《清史稿·藝文志》及補編失收的徐善《春秋地名考》(14卷)、程廷祚《春秋地名辨異》(3卷)、丁壽征《春秋異地同名考》(1卷)、王士濂《周末列國有今郡縣考補》(1卷)、呂調陽《郡經釋地》(6卷)、《古史釋地》(3卷)、朱為弼《漢書地理志考證》(1卷)、毛昌杰《續漢書郡國志釋略》(1卷)、張穆《延昌地形志》(20卷)、胡孔福《南北朝僑置州郡考》(不分卷)、吳蘭修《南漢地理志》(1卷)等書在內,也未列入徐松《西域水道記》(5卷)、張穆《蒙古游牧記》(16卷)、何秋濤《朔方備乘》(85卷)、徐繼畬《瀛寰志略》(10卷)、魏源《海國圖志》(100卷)等歷史地理名著,內含地名考證篇章的著作如顧炎武《日知錄》、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錢大昕《廿二史考異》、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列國地名考異》、謝啟昆《西魏書·地域考》、汪士鐸《南北史補志·地理志》等也沒有包括在內。所以說,清儒研究地名的專門著作在一百部以上、卷數超過一千,那是毋庸置疑的。

  在這些有關地名研究的著作中,既有對傳世正史《地理志》的考訂,也有對正史所缺地理志的續補;既有校注、集注、補注,也有考釋、釋地、考實,又有志疑、考辨、疏證,還有補正、糾謬;其中“考訂校補歷代正史《地理志》是有清一代學者對于地理沿革學的最大貢獻” 。作者隊伍中,既有考據學派的漢學大師顧炎武、全祖望、閻若璩、胡渭、戴震、錢大昕、洪亮吉、楊守敬,又有像江永、焦循、高士奇、沈欽韓、汪士鐸、李兆洛、劉文淇、徐松、陳澧這樣的經學家和史學家,還有學識過人而以前較少為人所注意的吳卓信、施世杰.等。

  至于考據學派在地名研究方面所做的單篇論文,數量到底有多少,目前尚難以有一個準確的估計。清人文集多至上千種,散藏全國各地,內含多少地名考證內容也無人作過普查。不過,1935年時,王重民先生等以428種清代學者的文集為基礎編成了《清代文集篇目分類索引》一書(國立北平圖書館出版),當時譚其驤先生曾協助王重民先生編排了地理類的篇目。書中的“學術文之部·史部地理類”一目,曾以《清代學者地理論文目錄》為題發表于《禹貢》半月刊第三卷第8、9、12期和第四卷第3、5、11、12期上 。五十多年之后,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一部近三百萬字學術資料集───《清人文集地理類匯編》編集完成,并于1986~1990年間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分七冊陸續出版。該書收錄清人文集三百多部,地理類文章雖不能說已一網打盡,但主要的、重要的論文均已包括在內 ,因而是迄今為止收錄清人地理類論文最為全面的一種資料集。
筆者根據這部學術資料集,統計出清朝學者關于地名考證的論文共有341篇 ,其中篇名稱“考”的有223篇、稱“辨”的有55篇、稱“釋”的有23篇、稱“說”的有19篇、稱“解”和“論”的各有9篇、稱“證”有的3篇。這341篇地名考證論文由119位作者撰寫,其中汪之昌 所作最多,達26篇;其次是張澍 ,作23篇;以下從多到少依次的是:吳承志 作21篇、王國維 作14篇、王舟瑤 作12篇、楊守敬 作11篇、沈垚 作9篇,全祖望 、程瑤田 、汪士鐸 三人各作7篇, 莫與儔 、莊有可 、陳漢章 、鄒漢勛 四人各作6篇,段玉裁 、洪頤煊 、王棻 三人各作5篇。以上17位作者共作176篇,占總數341篇的51.6%。其余一百余位作者平均個人所作不到兩篇。作者隊伍中,少數以治輿地之學而聞名,而大多數都是經學家、史學家乃至小學家,他們在各自擅長的領域里所解決的地名問題,客觀上組成了清代地名學成績的一部分。

  如果將這341篇論文以其研究的地名所在省份來劃分,則整體分布大致均勻,說明清代學者研究地名關注到了全國各地的狀況,如內地十八省中除福建、廣東、廣西、云南之外,涉及其余14省地名的均在10篇以上,而考證伊犁將軍轄區之內地名的也達到了12篇。由于作者隊伍中以江南學者居多,而相當一部分江南學者又曾在京師任過各種職位,因而研究浙江、江蘇、安徽、直隸四省地名的論文最多,分別達到了30篇、20篇、19篇和19篇。詳細情況參見下表:

表4-2清人地名考證論文的分省統計

  總計
直 隸 12 5 0 0 1 1 0 19
江 蘇 14 3 0 2 0 0 1 20
安 徽 14 2 0 1 1 1 0 19
山 西 5 4 0 0 1 0 0 10
山 東 11 2 0 0 0 0 0 13
河 南 12 0 0 1 1 0 0 14
陜 西 6 1 4 0 0 0 0 11
甘 肅 8 1 1 0 0 0 0 10
浙 江 18 11 0 0 0 1 0 30
江 西 8 0 0 0 2 0 0 10
湖 北 10 2 3 0 1 0 0 16
湖 南 4 2 1 0 3 2 0 12
四 川 7 5 3 0 0 0 1 16
福 建 1 1 0 0 0 0 0 2
廣 東 1 0 0 0 0 0 0 1
廣 西 3 1 0 0 0 0 0 4
云 南 4 1 0 0 1 0 0 6
貴 州 12 0 0 0 0 0 0 12
東北三將軍轄區 2 0 0 0 0 0 0 2
內外蒙古 5 0 2 0 0 0 0 7
伊犁將軍轄區 8 2 2 0 0 0 0 12
青藏地區 3 1 0 0 0 0 0 4
跨 省 39 10 6 5 8 4 1 73
境 外 16 0 1 0 0 0 0 17
總 計 223 54 23 9 19 9 3 340

  清代學者有關地名考證論文的斷代分布則極為不均,有時代愈往后、地名考證論文愈少的趨勢。223篇“考”中,考證先秦、秦、漢地名的有145篇,占65%;78篇“辨”、“釋”中,研究先秦、秦漢地名的有54篇,占到69%;其它40篇論文中,對先秦、秦、漢地名作出解、說、論、證的達33篇,更占到了82.5%。漢代以下各朝地名的研究在考據學家心目中不占主導地位。詳見下表:

表4-3 清儒地名考證論文的斷代分布

  總計
先秦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通代 71
10
64
6
19
7
7
4
2
17
16
21
3
14
4
2
3
0
2
1
0
5
9
1
6
0
2
0
0
3
0
2
0
6
0
3
0
0
0
0
0
0
0
0
12
1
4
0
0
0
0
0
0
0
0
5
0
0
1
0
0
0
0
0
0
3
1
0
1
1
0
0
0
0
0
0
0
125
15
92
12
23
10
7
9
3
19
26
總計 223 55 23 9 19 9 3 341

  由此可見,清代學者考證地名所涉及的論題非常廣泛,論地域則關注到了全國各地狀況,論時代則偏重于先秦、秦漢,舉凡郡縣通名的起源、秦郡郡目、西漢郡縣邑道、歷代山川澤藪、五岳變遷、燕云失地,大到全國政區地名的置廢分合,小到一州一縣、一堡一亭,均在他們考證的范圍之內。

  錢大昕的族子錢坫,曾對歷史地名研究的方法作過總結,他說:“論注之體,要在先核故實,并發新義,輪廣之術尤為最宜。約舉大綱,蓋有八焉。一曰考故城:杜預注《春秋》、酈元注《水經》,每詳遺跡,而注《水經》按引京相璠《列國地名》、闞骃《十三州志》,采擇尤精;又《通典》、《括地志》、《史記正義》、《后漢書注》、《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等書所載故縣,當備錄也。二曰考水道:凡志云某水出某山、入某水,當以注《水經》條證之。或有互異、改流,必據辨也。三曰考山經:郡縣每多改易,水道歷有遷移,惟山則確乎不拔。然古者水無定形,山無定名。水無定形而有定名,山無定名而有定形,當以無定者證有定、有定者證無定。彼此各證,庶得其實。凡志云在某縣南、某縣北,必以本朝見在府廳州縣核表也。四曰遵時制:縣、道地址,亦以見在府廳州縣核表也。五曰正字音:凡服虔、應劭、韋昭、蘇林、如淳、孟康、晉灼、鄭德、包愷、伏儼、蔡謨諸人音讀,皆相傳舊說,當具載也。六曰改刊誤:凡傳刻訛謬相沿、脫落,必校正補足也。七曰破謬悠:凡顏籀所妄注、妄改、妄音之處,必盡削使勿存,庶后人不疑惑也。八曰闕疑閟:凡所不知,難求他助,則闕之也。究此八義,乃無悖班氏之旨”。

  在錢坫論述的這八條原則中,前四條是說要將古地名方位有根有據地落到實處,第五條是關于地名正音,第六、七兩條是糾正前人在地名研究方面的失誤,第八條則體現了做學問求實的精神。這八條原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考據學派考證歷史地名所遵循的基本方法。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河县| 花垣县| 辽宁省| 乌审旗| 健康| 年辖:市辖区| 伊宁县| 都江堰市| 手游| 苍溪县| 门源| 榆林市| 秭归县| 乃东县| 苍溪县| 德昌县| 竹溪县| 甘孜县| 琼海市| 田阳县| 长泰县| 九台市| 夏河县| 苍梧县| 武穴市| 左权县| 台江县| 平遥县| 益阳市| 靖江市| 内江市| 密云县| 石景山区| 浏阳市| 宣威市| 康保县| 滦南县| 大石桥市| 望奎县| 凌源市|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