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首頁 | 新著一覽 | 書業新聞 | 網上校書 | 一瓣書香 | 聯系我們

 

華林甫 

   
《中國地名學史考論》

 

 


2002年2月出版
ISBN: 7-80149-342-7/k·031
定價: 19.80元

 

 

 

第三章 中國歷代更改重復地名及其現實意義


第五節 結語和啟示

  綜上所述,中國歷史上有六次大規模的更改重復地名行動,分別發生在秦及西漢初年、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東晉南北朝時期、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唐天寶元年(742年)和民國年間。

  從總體上看,歷代更改重復地名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加方位字、對稱字以資區別,常用的有“東”、“西”、“南”、“北”、“上”、“下”、“左”、“右”、“內”、“外”、“新”11個字。這種方式起源古老,秦漢及東晉南北朝時得到了廣泛運用,唐、宋時期使用頓然減少,元代以后縣級及其以上地名重名的改名就不大使用這種方式了。另一種方式是以其中一個地名為參照物不動,其他重復地名改動一字或另起新名。這后一種方式起源稍晚,在加修飾字已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時候顯示出它的優勢,以后在歷代更改重復地名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一直沿用至今。不過,就縣名用字完全重復而改來說,保留原名中一字與另起新名的例子,太康元年分別在33個和10個,開皇十八年分別為14個和75個,天寶元年分別為5個和42個,民國三年分別為29個和98個,可見重復縣名改名時,另起新名的例子越到后來越占多數,保留原名中的一字的例子越來越少。這說明更改重復縣名時,另起新名更具有生命力。

  地名重名的種類,有北方與北方的重名,有南方與南方的重名,也有東部與西部的重名,但更多的是北方與南方的重名 。今就北方與南方重名的縣名而言,太康元年有37組42處,更改的全部是南方縣名;開皇十八年有22組28處,更改南方縣名13個,更改北方縣名15個,南、北改名數相差不大,說明隋朝已沒有歧視南方的社會心理了;但天寶元年有17組22處,更改南方縣名多達17處,而改掉北方縣名僅5個,似乎南方地名又成了犧牲品;民國三年有43組57處,更改南方縣名29個、更改北方縣名28個,南、北大體持平。這種更改重復縣名地域分布的差異由南北懸殊、到南北不均衡、再趨向于南北大體持平的過程,也是一個南北政治地位由不平等趨向平等的過程,中間曾經有過反復。

  歷代更改重復地名的結果,應該說越到后代越有成效。太康元年43個重復縣名的更改,有6個縣名生存了一千七百多年之后,一直使用到今天,占14.0%;開皇十八年更改89個重復縣名后,有31個縣名存在一千四百年之后一直使用至今,占34.8%;天寶元年更改了的50個重復縣名中,也有15個使用至今,占30.0%;民國三年一月改名的127個重復縣名當中,有92個沿用至今,更占了72.4%。

  至于歷代更改重復地名的內容,則包括了地名用字相同、相似、讀音相同三個方面,不過歷代均以更改地名用字相同為重點。開皇十八年更改重復縣名中,更改地名用字完全相同的有84個,占總數的94.4%,而更改地名用字相似、讀音相同的僅有5個,僅占總數的5.6%。唐開元十三年更改的六個州名,則全屬改掉文相類及聲相近者。天寶元年已更改的重復縣名中,更改地名用字完全相同的有47個,占總數的94.0%,更改地名讀音相同、用字相近的僅有3個,只占總數的6.0%。民國三年一月更改的重復縣名100%是改掉用字完全相同者。民國年間更改地名讀音相同的僅有一例:1946年7月,在陜西省境內,因同官縣與潼關縣讀音完全相同,將同官縣改名為銅川縣(今銅川市) 。

  由此可知,中國歷代更改重復地名以改掉地名中完全相同的用字為重點,這方面歷代政府已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自1945年以后全國已沒有縣級及其以上地名用字完全相同的情形了。今天,吉林省名與該省境內的吉林市名稱相同,江西的東鄉縣與甘肅的東鄉族自治縣名稱雖非完全相同,但應屬重名范圍 ,以歷史的經驗而言,均宜改。國務院1986年1月23日發布的《地名管理條例》第四條也規定:“全國范圍內的縣、市以上名稱,不應重名”。

  必須指出的是,江蘇南通縣于1992年改設通州市后,造成了與北京市通縣的重名,因為通縣縣城自金代以來一直稱“通州”,而且1997年通縣撤縣建區后,“通州市”與“通州區”已完全重名。本來,元、明、清以來南、北兩通州并存,本是不合理現象,故俗稱江蘇通州為“南通州”。1912年因避免重名而正式改江蘇通州為南通。這是順應歷史規律之舉,是一個進步。可是近年造成的南、北通州重新重名,是恢復了歷史上的不合理現象,是很不應該的,對政區地名作這樣的改名可以說是失敗的。

  相對來說 ,更改地名用字相近、讀音相同兩個方面,歷代所做工作并不多,并且也很不夠,所以至今仍留下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地名用字相近方面,例子不少。例如今河南省境內,同時存在著沁陽、泌陽兩個縣級地名,沁、泌二字僅一筆之差,極易混淆。據說在1929~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期間,馮玉祥命令部下進駐沁陽,結果該部按時到達了泌陽,以致貽誤戰機。河南省境內,還既有郟縣、又有陜縣,“郟”、“陜”二字也易混。又如山西一省之內,古縣、吉縣并存,“古”、“吉”僅一筆之差,兩地之間又僅隔一臨汾市,也容易搞錯。據《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冊》,類似的情況還有:

義縣(遼寧縣名)~文縣(甘肅縣名) ,義烏(浙江縣名)~義馬(河南市名) ,
文安(河北縣名)~六安(安徽市名) ,天水(甘肅市名)~文水(山西縣名) ,
方山(山西縣名)~萬山(貴州特區名) ,龍川(廣東縣名)~龍州(廣西縣名) ,
永豐(江西縣名)~永平(云南縣名) ,永清(河北縣名)~永靖(甘肅縣名) ,
平原(山東縣名)~平泉(河北縣名) ,興文(四川縣名)~興義(貴州縣名) ,
興山(湖北縣名)~光山(河南縣名) ,成安(河北縣名)~武安(河北縣名) ,
慶云(河北縣名)~慶元(浙江縣名) ,安遠(江西縣名)~安達(黑龍江市名 ),
安國(河北縣名)~安圖(吉林縣名) ,汶川(四川縣名)~漢川(湖北縣名) ,
陽原(河北縣名)~陽泉(山西市名) ,托克遜(新疆縣名)~托克托(內蒙古縣名) ,
盂縣(山西縣名)~孟縣(河南縣名) ,張家川(甘肅縣名)~張家口(河北市名) ,
臨漳(河北縣名)~臨潭(甘肅縣名) ,洛陽(河南市名)~略陽(陜西縣名) ,
南匯(上海縣名)~南江(四川縣名) ,賓縣(黑龍江縣名)~濱縣(山東縣名) ,
和順(山西縣名)~和碩(新疆縣名) ,泰安(山東市名)~秦安(甘肅縣名) ,
浦江(浙江縣名)~蒲江(四川縣名) ,浦城(福建縣名)~蒲江(陜西縣名) ,
淳化(陜西縣名)~敦化(吉林市名) ,威寧(貴州縣名)~咸寧(湖北市名) ,
黃陵(陜西縣名)~黃陂(湖北縣名) ,彬縣(陜西縣名)~郴縣(湖南縣名) ,
清江(江西縣名)~靖江(江蘇縣名) ,新平(云南縣名)~新干(江西縣名) ,
鎮平(河南縣名)~鎮坪(陜西縣名) ,滕縣(山東縣名)~藤縣(廣西縣名) ,
青河(新疆縣名)~清河(河北縣名)~精河(新疆縣名) ,
清水(甘肅縣名)~清河(河北縣名)~清水河(內蒙古縣名) 。

  國務院《關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暫行規定》第十條指出:“地名命名要簡明確切,不用生僻字和字形、字音容易混淆的字”;第十二條又指出:“凡不符合本規定第七、八、九、十條精神的,原則上應予更名”。此處所列38組形近地名,使用了字形容易混淆的字,不符合第十條之規定,故在適當時候均宜改名。
當然,十多年來的政區變化,有五對形近地名因改名而消失,如“清江縣”1988年改名樟樹市后,不再與“靖江縣”形近;又如滕縣、孟縣分別于1988年和1996年改為滕州市和孟州市,郴縣、濱縣則已撤銷。但是,沁陽縣于1989年改為縣級的沁陽市后,專名部分“沁陽”并未改變,仍與“泌陽”二字形近;興義縣、義烏縣、武安縣、安國縣、永城縣、漢川縣分別于1987年、1988年、1988年、1991年、1996年、1997年改為縣級市后同樣如此,黃陂縣1998年改為武漢市“黃陂區”后也一樣,地名用字形近的情況絲毫也沒有改變。這些地名的改名,既有經驗可資借鑒,也有教訓值得吸取。如何做好這些形近易訛地名的改名,還有待于進一步認真、細致的研究。

  地名讀音方面,問題更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全國縣級政區同音、同調、同省的地名有四起,即廣西的融縣與容縣、湖北的英山縣與應山縣、河北的薊縣與冀縣、云南的宜良縣與彝良縣。融縣于1952年改名融安縣后不再與容縣同音,應山縣于1988年改名廣水市后也不再與英山縣同音;薊縣于1973年劃歸天津直轄市后與冀縣不再同屬于同一省級政區,冀縣于1993年改名冀州市后也不再與薊縣同音;惟宜良、彝良二縣依然故我,如今仍并存于云南一省之內。

  雖然,最近十多年來隨著政區的變動,部分讀音完全相同的地名已經消失 ,但河南輝縣于1988年改為輝縣市,后并未避免與甘肅徽縣同音。在今天,甘肅有禮縣、四川有理縣、湖南有澧縣、河北有蠡縣,禮、理、澧、蠡四字均讀作lǐ。又,今貴州有息烽縣、遼寧有西豐縣、甘肅有西峰市, 息烽、西豐、西峰的漢語拼音均寫作Xīfēng 。在《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中,讀音完全相同的地名還有:

安西縣(甘肅)與安溪縣(福建),均讀Anxī Xiàn;
賓縣(黑龍江)與彬 縣(陜西),均讀Bīn Xiàn;
朝陽市(遼寧)與潮陽市(廣東),均讀Cháoyáng Shì;
阜寧縣(江蘇)與富寧縣(云南),均讀Fùníng Xiàn;
阜平縣(河北)與富平縣(陜西),均讀Fùpíng Xiàn;
阜陽市(安徽)與富陽市(浙江),均讀Fùyáng Shì;
衡山縣(湖南)與橫山縣(陜西),均讀Héngshān Xiàn;
華 縣(陜西) 與滑 縣(河南), 均讀Huà Xiàn;
會東縣(四川)與惠東縣(廣東),均讀Huìdōng Xiàn ;
吉安市(江西)與集安市(吉林),均讀Jí’ān Shì;
臨西縣(河北)與林西縣(內蒙古),均讀Línxī Xiàn;
靈川縣(廣西)與陵川縣(山西),均讀Língchuān Xiàn ;
瀘西縣(云南)與瀘溪縣(湖南),均讀Lúxī Xiàn ;
梅 縣(廣東)與眉 縣(陜西),均讀Méi Xiàn;
平山縣(河北)與屏山縣(四川),均讀Píngshān Xiàn;
平南縣(廣西)與屏南縣(福建),均讀Píngnán Xiàn;
青河縣(新疆)與清河縣(河北),均讀Qīnghé Xiàn;
淇 縣(河南)與祁 縣(山西),均讀Qí Xiàn;
渠 縣(四川)與衢 縣(浙江),均讀Qú Xiàn;
容 縣(廣西)與榮 縣(四川),均讀Róng Xiàn;
涉 縣(河北)與歙 縣(安徽),均讀Shè Xiàn;
太和縣(安徽)與泰和縣(江西),均讀Tàihé Xiàn;
桃源縣(湖南)與桃園縣(臺灣),均讀Táoyuán Xiàn;
天祝縣(甘肅)與天柱縣(貴州),均讀Tiānzhù Xiàn ;
微山縣(山東)與巍山縣(云南),均讀Wēishān Xiàn;
武義縣(浙江)與武邑縣(河北),均讀Wǔyì Xiàn;
鄉城縣(四川)與襄城縣(河南),均讀Xiāngchéng Xiàn;
新河縣(河北)與新和縣(新疆),均讀Xīnhé Xiàn ;
延津縣(河南)與鹽津縣(云南),均讀Yánjīn Xiàn;
鹽山縣(河北)與鉛山縣(江西),均讀Yánshān Xiàn;
宜良縣(云南)與彝良縣(云南),均讀Yíliáng Xiàn;
易 縣(河北)與義 縣(遼寧),均讀Yì Xiàn;
元陽縣(云南)與原陽縣(河南),均讀Yuányáng Xiàn;
越西縣(四川)與岳西縣(安徽),均讀Yuèxī Xiàn;
鄖 縣(湖北)與云 縣(云南),均讀Yún Xiàn;
鎮平縣(河南)與鎮坪縣(陜西),均讀Zhènpíng Xiàn;
鎮原縣(甘肅)與鎮沅縣(云南),均讀Zhènyuán Xiàn;

  讀音相同但政區級別不同的地名有:

常寧(湖南一市)與長寧(四川一縣),均讀Chángníng;
貴陽(貴州一市)與桂陽(湖南一縣),均讀Guìyáng;
淮安(江蘇一市)與懷安(河北一縣),均讀 Huái’ān;
雞西(黑龍江一市)與績溪(安徽一縣),均讀Jīxī;
吉林( 省 名 )與 吉林( 市 名 ),均讀 Jílín;
蘭溪(浙江一市)與蘭西(黑龍江一縣),均讀Lánxī;
陸豐(廣東一市)與祿豐(云南一縣),均讀 Lùfēng ;
廉江(廣東一市)與連江(福建一縣),均讀 Liánjiāng;
南平(福建一市)與南坪(四川一縣),均讀 Nánpíng;
萍鄉(江西一市)與平鄉(河北一縣),均讀 Píngxiāng;
潛江(湖北一市)與黔江(重慶一縣),均讀 Qiánjīang;
泉州(福建一市)與全州(廣西一縣),均讀 Quánzhōu;
榮城(山東一市)與容城(河北一縣),均讀 Róngchéng;
銅仁(貴州一市)與同仁(青海一縣),均讀 Tóngrén;
益陽(湖南一市)與弋陽(江西一縣),均讀 Yìyáng;
沅江(湖南一市)與元江(云南一縣),均讀 Yuánjiāng;
運城(山西一市)與鄆城(山東一縣),均讀 Yùnchéng ;
中山(廣東一市)與鐘山(廣西一縣),均讀 Zhōngshān ;
保山(云南一市)與寶山(上海、雙鴨山市轄區名),均讀B?oshān ;
忻州(山西一市)與新洲(武漢市轄區名),均讀 Xīnzhōu 。

  國務院《關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暫行規定》第八條指出:“全國縣以上名稱,避免用同音漢字命名地名”;第十條指出:“地名命名要簡明確切,不用生辟和字形、字音容易混淆的字”;第十二條又規定:“凡不符合本規定第七、八、九、十條精神的,原則上應予更名”。1986年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第四條則指出:“全國范圍內的縣、市以上名稱,不應重名,并避免同音”。由此可見,此處所列39組81處地名讀音完全相同(其中青河與清河、鎮平與鎮坪還是兩對形近地名)和21組音同但政區級別不同的地名,并不完全符合《暫行規定》和《管理條例》,故在適當的時候均宜改名。對于這60組地名如何進行地名的國家標準化和國際標準化,既要考慮到歷史的傳統,也要顧及現狀,所以今后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

(本章原發表于《歷史研究》2000年第4期)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远县| 曲麻莱县| 宜宾市| 伊通| 广东省| 孝昌县| 平凉市| 大足县| 如东县| 宁都县| 丽水市| 拜泉县| 建宁县| 丰城市| 宿州市| 加查县| 建阳市| 区。| 正定县| 清徐县| 河池市| 承德县| 潍坊市| 贞丰县| 大洼县| 南部县| 东光县| 安化县| 湟源县| 马鞍山市| 黄平县| 湖口县| 长岭县| 金山区| 崇仁县| 交口县| 石门县| 安徽省| 自贡市| 利津县| 洛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