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首頁 | 新著一覽 | 書業新聞 | 網上校書 | 一瓣書香 | 聯系我們

 

華林甫 

   
《中國地名學史考論》

 

 


2002年2月出版
ISBN: 7-80149-342-7/k·031
定價: 19.80元

 

 

 

第三章 中國歷代更改重復地名及其現實意義


第四節 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

  地名因重名、形近、音同而改名,符合地名標準化原則,但宋、元、明、清四朝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夠。

  南宋學者洪邁曾經指出:“國朝之制,州名或同,則增一字以別之。若河北有雄州、恩州,故廣東增‘南’字;蜀有劍州,故福建者亦增‘南’字,以至西和、西安州亦然。其聲音頗同,患于舛誤,則俗聞稱呼,自加上、下、東、西為別,故稱岳為上岳,鄂為下鄂;清州與青類,稱為北清;郢州與潁類,稱為西郢;融州與容類,稱為西融者是也” 。這段文字有兩層含義:前半段指同名州名前加“南”、“西”字以別之,南雄州、南恩州、南劍州治所分別在今廣東南雄市、廣東陽江市、福建南平市,西和州、西安州治所分別在今甘肅西和縣、寧夏海原縣;后半段指地名讀音相同者可以加“上”、“下”、“東”、“西”字樣以資區別,則以方位字區別重復地名的使用范圍已擴大到了地名讀音方面。但是,洪邁同時又指出:“若縣邑則不問”,即縣名重復悉聽其便;也就是說,宋代因重名而更改的縣名很少,所以他接著又列舉了十九組重復縣名,在當時均未得到改名 。清人錢大昕于此之外又補列了十一組未見更改的宋代同名縣名 。所以,宋代實際存在著30組重復縣名。

  宋代縣名重復而得不到更改的陋習,元、明、清三個統一王朝均加以承襲,所以見于文獻的重復縣名,元代有25組、明代有38組、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時有58組、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有60組、清末已多達63組!

  明清時期,對于重復縣名也采取過少量措施。例如明初因鳳陽、大理、吉安三府均有太和縣,遂改吉安府之太和為泰和 ;因順天府有永清縣,改南安府之永清為上猶;因重慶府有長壽縣,嘉靖十年(1531年)改承天府之長壽縣為鐘祥縣 。清人俞正燮云:“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禮部以府、州、縣同名者六十五處,奏請換印時冠 以省名鑄給” 。據俞氏所列,當時府名同者一組、州名同者六組、四縣同名二組、三縣同名十組、二縣同名四十六對(組),故禮部有此請求。但這些微弱的措施并未使縣名重復的狀況得到根本的改觀。

  因而,自宋代以后,歷經元、明、清三朝,縣名重復的狀況越來越嚴重。例如太平縣,唐代前期有三個,天寶元年將始寧郡之太平縣更名為巴東縣后,仍有兩個太平縣(分別屬于絳郡、交趾郡,治所分別在今山西襄汾縣西南汾城鎮和越南河西省山西市),天寶中期于宣城郡新置太平縣(治今安徽黃山市黃山區)后恢復到三個。五代時越南獨立,但宋、元時期內地仍有兩個太平縣。明成化五年(1469年)于臺州府新置太平縣(今浙江溫嶺市)后,重名的太平縣又有三個;正德十五年(1515年)于夔州府析置太平縣(今四川萬源市)后則增加到四個。清朝全部承襲了這四個重名的太平縣。民國元年(1912年)將長江下游河道沙洲中的太平廳改置為太平縣(今江蘇揚中市)后,太平縣有五縣重名。又如新城縣,唐朝后期杭州、涿州各有一個(治所分別在今浙江富陽市西南新登鎮和河北高碑店市),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在建昌軍析置新城縣(今江西黎川縣)后增加到三個,元初于般陽府路析置新城縣(治所在今山東桓臺縣西桓臺城)后增加到四個。明、清二朝全部因襲了這四個重名的新城縣。民國元年(1912年)在貴州西南部新置了新城縣(今貴州興仁縣),民國二年(1913年)又將吉林省之原新城府改置為新城縣(治今吉林扶余市),遂使同名的新城縣在民國初年增加到六個。象這樣,重復縣名猶如滾雪球一般越積越多,迨至民國初年“二縣同名者七十四、三縣同名者十有二、四縣同名者四、五縣同名者三、六縣同名者一”,總計“全國重復縣名一百二十六處” ,因而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更改。

  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三十日,內務總長朱啟鈐向總統府提交了一份《擬改各省重復縣名撮舉理由分別說明請鑒核批示文》,列舉了導致地名重名的四大弊端,并附有《改定各省重復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這個改革方案得到了大總統袁世凱的批準:“批據呈已悉,應如所擬辦理” 。筆者據這份《改定各省重復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經整理后 ,其內容可列成表3—4:

表3-4 民國三年一月重復縣名的更改

原 名 改 名 隸 屬 更改理由
三水
大寧
大通
萬縣
山陽
廣寧
廣昌
義寧
太平(1)
太平(2)
太平(3)
太平(4)
開化
開縣(1)
開縣(2)
鳳臺
鳳凰
長寧(1)
長寧(2)
長樂(1)
長樂(2)
石門
石泉
石城
平遠(1)
平遠(2)
東鄉
東平
東安(1)
東安(2)
東安(3)
龍門
龍泉(1)
龍泉(2)
歸化(1)
歸化(2)
樂平
樂安
木旬邑
巫溪
通河
萬寧
淮安
北鎮
淶源
修水
汾城
溫嶺
萬源
揚中
文山
濮陽
紫江
晉城
鳳城
尋鄔
新豐
五華
五峰
崇德
北川
廉江
鎮戎
織金
宣漢
東豐
安次
云浮
潼南
龍關
遂川
鳳泉
歸綏
紫云
昔陽
廣饒

陜西
四川
黑龍江
廣東
江蘇
奉天
直隸
江西
山西
浙江
四川
江蘇
云南
直隸
貴州
山西
奉天
江西
廣東
廣東
湖北
浙江
四川
廣東
甘肅
貴州
四川
奉天
直隸
廣東
四川
直隸
江西
貴州
山西
貴州
山西
山東

廣東也有三水縣
山西也有大寧縣
甘肅也有大通縣
四川也有萬縣
陜西也有山陽縣
廣東也有廣寧縣
江西也有廣昌縣
廣西也有義寧縣

安徽也有太平縣


浙江也有開化縣
四川也有開縣

安徽也有鳳臺縣
湖南也有鳳凰縣

四川也有長寧縣

福建也有長樂縣
湖南也有石門縣
陜西也有石泉縣
江西也有石城縣
廣東也有平遠縣

江西也有東鄉縣
山東也有東平縣

湖南也有東安縣

廣東也有龍門縣
浙江也有龍泉縣

福建也有歸化縣

江西也有樂平縣
江西也有樂安縣

寧鄉
寧遠(1)
寧遠(2)
寧遠(3)
寧遠(4)
寧縣
寧海
中陽
興城
伊寧
武山
涼城
黎縣
牟平
山西
奉天
新疆
甘肅
山西
云南
山東
湖南也有寧鄉縣

湖南也有寧遠縣


甘肅也有寧縣
浙江也有寧?h
永寧(1)
永寧(2)
永寧(3)
永寧(4)
永安(1)
永安(2)
永昌
永定
永福
永康(1)
永康(2)
會同
西寧(1)
西寧(2)
華亭
興寧
興安
興國
安仁
安化(1)
安化(2)
安化(3)
安平(1)
安平(2)
安東
安定
安福
壽昌
孝義
余慶
祁縣
沙縣
懷仁
懷遠(1)
懷遠(2)
奉化
昌化
定遠(1)
定遠(2)
定遠(3)
涇縣
建平
建昌
建德
趙縣
威遠
南安
臨安
古化
寧岡
關嶺
離石
紫金
蒙山
保山
大庸
永泰
同正
鎮康
瓊東
陽原
郁南
松江
資興
橫峰
陽新
余江
慶陽
宜北
德江
馬關
平壩
漣水
定西
臨澧
鄂城
柞水
慶城
安國
洮沙
桓仁
橫山
三江
梨樹
昌江
武勝
鎮巴
牟定
涇川
郎溪
塔溝
秋浦
鳳儀
景谷
摩芻
建水

廣西
江西
貴州
山西
廣東
廣西
云南
湖南
福建
廣西
云南
廣東
直隸
廣東
江蘇
湖南
江西
湖北
江西
甘肅
廣西
貴州
云南
貴州
江蘇
甘肅
湖南
湖北
陜西
黑龍江
直隸
甘肅
山東
陜西
廣西
奉天
廣東
四川
陜西
云南
甘肅
安徽
直隸
安徽
云南
云南
云南
云南


河南也有永寧縣


福建也有永安縣

甘肅也有永昌縣
福建也有永定縣
廣西也有永?h

浙江也有永康縣
湖南也有會同縣

甘肅也有西寧縣
甘肅也有華亭縣
廣東也有興寧縣
廣西也有興安縣
江西也有興國縣
湖南也有安仁縣

湖南也有安化縣

直隸也有安平縣
奉天也有安東縣
陜西也有安定縣
江西也有安?h
浙江也有壽昌縣
山西也有孝義縣
甘肅也有余慶縣
山西也有祁縣
福建也有沙縣
山西也有懷仁縣

安徽也有懷遠縣
浙江也有奉化縣
浙江也有昌化縣

安徽也有定遠縣

安徽也有涇縣
直隸也有建平縣
江西也有建昌縣
浙江也有建德縣
直隸也有趙縣
四川也有威遠縣
福建也有南安縣
浙江也有臨安縣
臨江
保安
瀘溪
桃源
唐縣
海豐
海陽
海城
乾縣
清平
清江
清河
清溪
新平
新寧(1)
新寧(2)
新寧(3)
新興
新安
新城(1)
新城(2)
新城(3)
新城(4)
新城(5)
新昌
靖江
靖安
嘉禾
鎮平
鎮安
鎮邊
德化(1)
德化(2)
醴泉

同江
涿鹿
資溪
泗陽
沘源
無棣
潮安
海原
乾城
爐山
劍河
淮陰
漢源
尉犁
開江
臺山
扶南
休納
寶安
扶余
耏水
黎川
新登
興仁
宜豐
綏江
洮安
嘉興
蕉嶺
黑山
瀾滄
九江
德格
突泉

吉林
直隸
江西
江蘇
河南
山東
廣東
甘肅
湖南
貴州
貴州
江蘇
四川
新疆
四川
廣東
廣西
云南
廣東
吉林
山東
江西
浙江
貴州
江西
云南
奉天
浙江
廣東
奉天
云南
江西
四川
奉天

奉天也有臨江縣
陜西也有保安縣
湖南也有瀘溪縣
湖南也有桃源縣
直隸也有唐縣
廣東也有海豐縣
山東也有海陽縣
奉天也有海城縣
陜西也有乾縣
山東也有清平縣
江西也有清江縣
直隸也有清河縣
貴州也有清溪縣
云南也有新平縣

湖南也有新寧縣

廣東也有新興縣
河南也有新安縣


直隸也有新城縣


浙江也有新昌縣
江蘇也有靖江縣
江西也有靖安縣
湖南也有嘉禾縣
河南也有鎮平縣
陜西也有鎮安縣
廣西也有鎮邊縣
福建也有德化縣

陜西也有醴泉縣

資料來源:民國三年內務部《改定各省重復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連載于《政府公報》民國三年二月五日[628號]、
二月六日[629號]、二月七日[630號]及二月八日[631號])。

  總計此次改掉的重復縣名,廣東、云南各13處,江西、貴州各10處,四川、奉天各9處,直隸8處,山西、甘肅各7處,江蘇、廣西各6處,浙江、湖南、山東、陜西各4處,湖北3處,黑龍江、吉林、安徽、新疆各2處,福建、河南各1處,總計127處,地域范圍遍及了當時全國23個省中的22省(臺灣省當時處于日本統治之下)。這是中國歷史上更改重復地名規模最大的一次。

  這次改名的主要原則,“凡兩縣同名,存其先置,新名從同,仍還故稱”,即保留設置較為久遠,政區較為穩定的縣名,而改掉重名的其它縣名,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經過這次改名,一千年以來陸續積存的重復縣名問題得到了根本性的清洗。

  繼民國三年一月份更改重復縣名之后,又陸續更改了一些殘留的和新產生的同名縣名(主要是與省、道同名的縣名),詳細情況如下表3-5所列:

表3-5 民國三年二月之后陸續更改的同名縣名

原名 改名 隸屬 改名年、月 改名原由
蘭山 臨沂 山東 1914.2 與甘肅蘭山道重名
承德 沈陽 奉天 1914.5 與直隸承德縣重名
長壽 同賓 吉林 1914.6 與四川長壽縣重名
永寧 洛寧 河南 1914.6 與四川永寧道重名
安肅 徐水 直隸 1914.6 與甘肅安肅道重名
廬陵 吉安 江西 1914.6 與本省廬陵道重名
岳陽 安澤 山西 1914.6 與湖南岳陽縣重名
建昌 永修 江西 1914.6 與四川建昌道重名
保定 新鎮 直隸 1914.6 與本省保定道重名
南寧 邕寧 廣西 1914.6 與本省南寧道重名
普洱 寧洱 云南 1914.6 與本省普洱道重名
懷柔 瞻化 四川 1916.4 與京兆懷柔縣重名
金縣 榆中 甘肅 1919.10 與奉天金縣重名
唐山 堯山 河北 1928.10 與本省灤縣唐山鎮重名
永康 康縣 甘肅 1929.4 與浙江永康縣重名
綏遠 撫遠 合江 1929.9 與綏遠省省名重名
吉林 永吉 吉林 1929.9 與吉林省省名重名
廣西 瀘西 云南 1929.11 與廣西省省名重名
云南 祥云 云南 1929.11 與云南省省名重名
貴陽 貴筑 貴州 1930.10 與貴陽市重名
寧夏 賀蘭 寧夏 1942.3 與寧夏省省名重名
昆明 谷昌 云南 1945.1 與昆明市重名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印行)。

   民國年間大刀闊斧地整頓重復縣名,使得在一個較長時期之內地名相對穩定,當時的地名學家金祖孟評價說:“從那時起,中國就不再有重復的縣名”,“自從吉林縣改名永吉縣、寧夏縣改名賀蘭縣以后,省名縣名也不再有相同的情形。在名義上,我們的省縣名稱總算已經做到‘一地一名’的地步” 。由此可見,民國年間、尤其是民國初年的更改重復縣名之舉,規模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大、涉及的方面比以往要多、程度也比以往更深,因而在中國地名學史上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歷史上長期困擾著人們的縣級及其以上地名的重名問題,從此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應當附帶說明一下,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和1949、1950、1951年期間析置新縣、新改縣名而造成與全國其它縣名重名的,總共有十來處,1958年之前全部及時地得到了更改,詳見下表:

表3—6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更改的重名縣名

原 名 改 名 隸 屬 改名年代 改 名 理 由 備 注
淮安縣
臺北縣
建陽縣
桐廬縣
藍田縣
龍勝縣
新安縣
平南縣
西安市
臨城縣
梁山縣
麗江縣
長山縣
泰安縣
佛山縣
西安縣
廣通縣
黑河縣
融 縣
濰安縣
大豐縣
建湖縣
湖東縣
漣源縣
卓資縣
新沂縣
蓼蘭縣
遼源市
薛城縣
梁平縣
龍津縣
長海縣
依安縣
嘉蔭縣
東遼縣
廣河縣
那曲縣
融安縣
山東
蘇北行署區
蘇北行署區
皖北行署區
湖南
綏遠
江蘇
山東
遼東
山東
四川
廣西
旅大直轄市
黑龍江
黑龍江
吉林
甘肅
西藏
廣西
1950
1951
1951
1951
1952
1952
1952
1952
1952
1952
1952
1952
1953
1952
1955
1956
1957
1965
1952
江蘇也有淮安縣
臺灣也有臺北縣
福建也有建陽縣
浙江也有桐廬縣
陜西也有藍田縣
廣西也有龍勝縣
河南也有新安縣
廣西也有平南縣
陜西也有西安市
河北也有臨城縣
山東也有梁山縣
云南也有麗江縣
山東也有長山縣
山東也有泰安縣
廣東有佛山市
陜西也有西安市
云南也有廣通縣
黑龍江也有黑河縣
本省另有同音的容縣

1952年撤消
1952年改屬江蘇
1952年改屬江蘇

1952年改屬安徽,1955年改名樅陽縣。

1954年改屬內蒙古


1956年撤消
1954年改屬吉林
1956年撤消
1997年改屬重慶直轄市
1961年改名龍州縣
1954年改屬遼寧
1960年始置

資料來源:史為樂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張在普編著《中國近現代政區沿革表》(福建省地圖出版社1987年出版)、民政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沿革》。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衢州市| 宽甸| 修武县| 淮北市| 屯留县| 垫江县| 牟定县| 黔江区| 山阳县| 镇原县| 黎平县| 石首市| 常州市| 南通市| 山阴县| 瑞昌市| 中西区| 镇远县| 平潭县| 彰化县| 华池县| 汉中市| 六安市| 东乌珠穆沁旗| 浦城县| 南雄市| 元朗区| 北碚区| 景德镇市| 宝应县| 建平县| 白朗县| 南昌县| 靖远县| 苍溪县| 托里县| 开化县| 佳木斯市| 武隆县| 六盘水市| 察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