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首頁 | 新著一覽 | 書業新聞 | 網上校書 | 一瓣書香 | 聯系我們

 

華林甫 

   
《中國地名學史考論》

 

 


2002年2月出版
ISBN: 7-80149-342-7/k·031
定價: 19.80元

 

 

 

第三章 中國歷代更改重復地名及其現實意義


第三節 隋唐時期

  隋文帝楊堅一統宇內,在開皇三年廢天下諸郡之后十五年即開皇十八年(598年),更改了一百四十多處縣名,主要是改掉帶有前代名字的縣名(如晉興、宋廣、齊昌、梁樂、魏安、東燕之類)和更改重復縣名。關于更改重名,整部《隋書·地理志》僅有一處提到,梁郡考城縣下云:“后齊為城安縣,開皇十八年以重名,改曰考城” 。《太平寰宇記》卷一二七廢殷城縣條也提到隋文帝更改重名一事。這兩條記載提示我們開皇十八年更改的縣名有相當一部分應是改掉重名。今筆者根據《隋書·地理志》,參考楊守敬《隋書地理志考證附補遺》,進行了仔細的爬梳鉤沉,整理出開皇十八年更改重復縣名的詳細情況,列表如下:

表3-2 隋開皇十八年更改重復縣名一覽表

原名 始置或復置年代 改名 隸 屬 治所今地
廣陽 南朝梁 汶山 汶山郡 四川茂縣西北
  北魏 京兆郡 陜西西安市臨潼區北
廣 武 西漢 雁門 雁門郡 山西代縣
  北魏 豐林 延安郡 陜西延安市東北
  開皇四年 滎陽郡 河南鄭州市西北
義鄉 南朝梁 桐柏 淮安郡 河南桐柏縣東
  西魏 延安郡 陜西延長縣西南
  開皇十一年 望江 同安郡 安徽望江縣
義寧 南朝宋 南海郡 廣東開平市西北
  北魏 和川 上黨郡 山西安澤縣北
義興 南朝梁 純義 汝南郡 河南信陽市北
  開皇九年 毗陵郡 江蘇宜興市
義陽 南朝梁 恩陽 清化郡 四川巴中市西南
  開皇三年 義陽郡 河南信陽市西北
義城 東晉 谷城 襄陽郡 湖北谷城縣
  西魏 義城郡 四川廣元市東南
文安 西漢西魏 ○延川 河間郡延安郡 河北文安縣東北陜西延川縣西南
太平 北周西魏 ○咸寧縣 絳 郡延安郡 山西襄汾縣西北陜西宜川縣東南
長寧 東晉 長林 南 郡 湖北荊門市西北
  東魏 馬邑郡 山西神池縣
長樂 北齊 會城 齊 郡 山東高青縣東南
  開皇六年 信都郡 河北冀州市
  開皇十年 堯城 魏 郡 河南安陽市東
永寧 北齊 沁水 長平郡 山西沁水縣
  北魏 清苑 河間郡 河北保定市
  北周開皇中 盛山 ○ 巴東郡河間郡 重慶直轄市開縣南河北任丘市境內
         
         
永安 北魏   臨汾郡  
    霍邑   山西霍州市
  北魏 西河郡 山西靈石縣東
永陽 南朝梁 應山 安陸郡 湖北廣水市
  隋平陳時 零陵郡 湖南道縣西北
  開皇十年 淶水 上谷郡 河北淶水縣
永康 三國吳 東陽郡 浙江永康市
  南朝梁 永穆 清化郡 四川達縣西北
  北周 隆康 資陽郡 四川安岳縣東南
東陽 開皇六年 漳南 清河郡 山東武城縣東北
  開皇十二年 金華 東陽郡 浙江金華市
  ? ? ?
石城 西魏北魏 通川○ 通川郡雕陰郡 四川達州市陜西神木縣南
龍山 南朝梁、陳時 郁林郡 廣西貴港市北
  開皇初 柳城 遼西郡 遼寧朝陽市
龍城 南朝梁 始安郡 廣西柳城縣南
  隋初 彭澤 九江郡 江西彭澤縣西
  開皇六年 臨沛 彭城郡 安徽蕭縣西北
平興 西晉 信安郡 廣東高要市東南
  開皇初 景谷 義城郡 四川青川縣東北
平昌 西漢 平原郡 山東商河縣西北
  北魏 介休 西河郡 山西介休市
平原 北魏 平原郡 山東平原縣
  南朝宋 鄒平 齊 郡 山東鄒平縣東北
  開皇十年 瀧水 永熙郡 廣東羅定市南
歸化 北周 樓山 龍泉郡 山西永和縣西南
  隋平陳時 始安郡 廣西昭平縣北
樂城 三國魏 廣城 河間郡 河北獻縣西南
  南朝宋 信安郡 廣東德慶縣東
安人 開皇十五年 寧人 永平郡 廣西容縣東北
  開皇十八年 交趾郡 越南安沛省安沛市
安鄉 北周 南浦 巴東郡 重慶萬州區
  南朝梁或陳 澧陽郡 湖南安鄉縣西南
安樂 南朝梁 始安郡 廣西昭平縣東北
  開皇中 沅江 巴陵郡 湖南沅江市
安成 南朝梁 郁林郡 廣西賓陽縣東
  隋初 安復 廬陵郡 江西安福縣
安陽 北魏 碭山 梁 郡 安徽碭山縣
  北魏 長川 隴西郡 甘肅秦安縣東北
  開皇十年 魏 郡 河南安陽市
安居 南朝梁 昭丘 南 郡 湖北當陽市東
  開皇十三年 資陽郡 四川遂寧市西南
許昌 三國魏 潁川郡 河南許昌市東北
  南朝梁 清丘 汝陰郡 安徽阜陽市東南
江陽 南朝梁 瀘川郡 四川瀘州市
  西魏 江津 巴 郡 重慶江津市東
江夏 北魏 慈丘 淮安郡 河南泌陽縣東北
  開皇九年 江夏郡 湖北武漢市武昌
汝南 開皇初 輔城 襄城郡 河南郟縣
  開皇十八年 襄城郡 河南寶豐縣北
興安 西晉 桂嶺 熙平郡 廣西賀州市東北
  東晉 綿谷 義城郡 四川廣元市
  ?
西安 西晉 光安 日南郡 越南河靜省香山附近
  開皇四年 犍為郡 云南彝良縣西北
陽邑 北魏 太谷 太原郡 山西太谷縣
  開皇十年 武安郡 河北武安市境內
陽城 北魏 甲水 上黨郡 山西武鄉縣西南
  北魏 河南郡 河南登封市東南
陳留 南朝梁 潁陽 汝陰郡 安徽太和縣北
  開皇六年 梁 郡 河南開封市東南
武陽 南朝宋 顓臾 瑯邪郡 山東平邑縣
  北魏 吳房 汝南郡 河南遂平縣
  北周 武陽郡 山東莘縣西南
武林 南朝宋 永平郡 廣西平南縣東南
  開皇六年 輪氏 河南郡 河南登封市
武強 信都郡 河北武強縣西南
  南朝宋 長山 齊 郡 山東鄒平縣東
宜陽 西晉 宜春 宜春郡 江西宜春市
  北周 河南郡 河南宜陽縣西
始興 南朝梁 南海郡 廣東始興縣
  西魏 青石 遂寧郡 重慶潼南縣北
始安 西漢 始安郡 廣西桂林市
  南朝梁 賨城 宕渠郡 四川廣安市東北
建昌 東漢 豫章郡 江西永修縣北
  西魏 長松 武都郡 甘肅文縣西
臨汾 北魏 正平 絳 郡 山西新絳縣
  開皇三年 臨汾郡 山西臨汾市
臨河 北齊 永和 龍泉郡 山西永和縣西南
  開皇六年 汲 郡 河南浚縣東北
南安 三國吳 華容 巴陵郡 湖南華容 縣
  南朝齊 黃岡 永安郡 湖北武漢市新洲區
  開皇九年 建安郡 福建南安市東
南陽 東魏 期城 襄城郡 河南郟縣西北
  開皇初 南陽郡 河南南陽市
信安 西晉 東陽郡 浙江衢州市
  南朝梁 麻城 永安郡 湖北麻城市東北
高平 北魏 徐城 下邳郡 江蘇盱眙縣西北
  北魏 長平郡 山西高平縣
高城 東漢 鹽山 渤海郡 河北鹽山縣東南
  北齊 稾城 趙 郡 河北藁城市
  ? ? ?
高唐 南朝宋 章丘 齊 郡 山東章丘市西北
  北魏 清河郡 山東高唐縣
高涼 南朝梁 高涼郡 廣東陽江市西
  北魏 稷山 絳 郡 山西稷山縣
海寧 西晉 休寧 新安郡 安徽休寧縣東北
  東晉 義安郡 廣東惠來縣西
晉興 東晉 宣化 郁林郡 廣西南寧市南
  開皇十一年 桂陽郡 湖南資興市南
晉熙清江 南朝宋開皇三年 ?開皇初 太湖孝水 ○翼水 同安郡蜀 郡?汶山郡 安徽太湖縣四川綿竹市?四川茂縣西北
  開皇五年 清江郡 湖北恩施市
淮陽 南朝梁 陽寧 始安郡 廣西象州縣西南
  北周 下邳郡 江蘇淮陰市西
黃縣 東萊郡 山東龍口市東
  開皇六年 蒙澤 濟陰郡 山東定陶縣一帶
富川 西漢 始安郡 廣西鐘山縣
  開皇九年 永興 江夏郡 湖北陽新縣
新豐 西漢 京兆郡 陜西西安市臨潼區東北
  南朝齊 休吉 龍川郡 廣東新豐縣東北
新昌 北魏 盧龍 北平郡 河北盧龍縣
  北魏 遂城 上谷郡 河北徐水縣西北
  隋初 清流 江都郡 安徽滁州市
  隋初 交趾郡 越南富壽省立石縣
新城 東漢 伊闕 河南郡 河南伊川縣西南
  北魏 南陽郡 河南鄧州市西北
零陵 隋平陳時 零陵郡 湖南永州市
  開皇中 慈利 澧陽郡 湖南慈利縣

資料來源:《隋書·地理志》、楊守敬《隋書地理志考證附補遺》。
幾項說明:
1) 始置或復置年代:凡該縣設置后至隋開皇十八年間未嘗省廢者,徑書始置年代。如河南郡之新城縣,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經東漢、三國魏、西晉、十六國、北朝至隋開皇十八年時,均有該縣建置,未嘗省廢過,表中徑書“西漢”。凡該縣設置后至隋開皇十八年間中途有省廢者,則書離開皇十八年最近一次的復置年代。如太原郡之陽邑縣,西漢置,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省,景明三年(501年)復置,開皇十八年改名太谷,則表中填“北魏”。
2)表中“○”表示標準縣名,開皇十八年不改,其它與此重名者須更改。
3)表中“隸屬”系指該縣在《隋書·地理志》中所屬之郡,非指開皇十八年時政區之隸屬關系。
4)延安郡太平改咸寧、巴東郡永寧改盛山、淮安郡義鄉之改桐柏、清化郡義陽之改恩陽、齊郡高塘之改章丘,《隋書·地理志》原文本作“開
皇中”、“開皇末”或開皇十六年改,然《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俱作開皇十八年改,今從后者。又,淮安郡江夏改慈丘、安陸郡永
陽改應山、遂寧郡始興改青石、汶山郡 廣陽改汶山、延安郡文安改延川之年代,《隋書·地理志》俱無,今據《元和郡縣志》卷二 一、
二七、三二、三三、三六補入。另,巴陵郡之華容 縣,原名南安,據楊守敬、施和金考證:《隋書·地理志》作“安南”系倒誤。
5)表中四處“?”系尚未發現之內容。

  由表3-2可知,開皇十八年更改了八十四個地名用字完全相同的重復縣名。這樣更改重復縣名,規模是空前的,覆蓋地區是廣大的,在整個中國地名發展史上僅次于民國三年一月的更改重復縣名之舉。從中還可知,該年更改重復縣名也不以加方位字、對稱字為重點,而是一有重名即將其改名,很少保留與原縣名有關的成份。

  從這份表格中,依然可以看出一些不見記載的歷史現象。例如,今山西沁水縣和河北清苑縣,北周、隋初時均名“永寧縣”,開皇十八年才改成今名,為什么要改?記載此二縣建置沿革的志書,如《通典》卷一七八~一七九、《元和郡縣志》卷一五、《太平寰宇記》卷四四和卷六八、《大明一統志》卷二和卷四四、《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一二和卷一四五、光緒《山西通志》卷四、宣統《畿輔通志》卷一六、直到新編《沁水縣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和新編《清苑縣志》(新華出版社1991年出版),都沒有回答這個問題。由表3-2可知,此二永寧縣與開皇中置于今河北任丘市境內之永寧縣重名,故須改名。此可補史志之闕。又如,今湖北南漳縣原名思安,為什么開皇十八年要改名?記載此縣沿革的志書如卷《通典》卷一七七、《元和郡縣志》卷二一、《太平寰宇記》一四五、《大明一統志》卷六0、《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三四六、光緒《襄陽府志》卷一、民國《南漳縣志》直到新編《南漳縣志》(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90年出版),對此均無一辭。由表3-2可知,此思安縣因與治所在今甘肅徽縣東南之思安縣重名,故改名。這也不見于歷代史志記載。再如,今越南河靜省香山一帶,西晉以來置有“西安縣”,開皇十八年為什么要改成光安縣?《安南志略》卷一、《大南一統志》卷一三、陶維英著《越南歷代疆域》等均無解釋。從表3-2可知,此西安縣因與置于開皇四年、治所在今云南彝良縣西北之西安縣 重名,故應改名。此可補越南歷代政區沿革之闕。類似的情況,還存在于上谷郡淶水縣(原名永陽、今河北淶水縣)、北平郡盧龍縣(原名新昌、今河北盧龍縣)、太原郡太谷縣(原名陽邑、今山西太谷縣)、絳郡稷山縣(原名高涼、今山西稷山縣)、梁郡碭山縣(原名安陽、今安徽碭山縣)、襄陽郡谷城縣(原名義城、今湖北谷城縣)、巴陵郡沅江縣(原名安樂、今湖南沅江市)、澧陽郡慈利縣(原名零陵、今湖南慈利縣)、巴郡江津縣(原名江陽、今重慶直轄市江津市東)等縣中 ,恕不一一具體辨析。

  從表3-2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歷史上中國統一王朝的疆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改重復縣名時既會因與北方重名而更改南方縣名,也會因與東部重名而更改西部縣名,反之亦然。前者如永熙郡之平原縣(今廣東羅定市南),因與齊郡平原縣(今山東鄒平縣東北)、平原郡平原縣(今山東平原縣)重名而改名為瀧水縣;后者如清化郡之永康縣(今四川達縣西北)、資陽郡之永康縣(今四川安岳縣東南),因與東陽郡之永康縣(今浙江永康市)同名,前兩個永康縣分別改為永穆縣和隆康縣。交趾郡之新昌、安人二縣今在越南境內,但在距今1400多年前屬隋朝版圖,當時因與這二縣重名而改北平郡之新昌為盧龍(今河北盧龍縣)、改上谷郡之新昌為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北)、改江都郡之新昌為清流(今安徽滁州市)、改永平郡之安人為寧人(今廣西容縣東北)。今越南境內原日南郡西安縣之改名光安縣,也與犍為郡之有西安縣有關,已見上文。同樣道理,前述西晉太康元年之改重復縣名和下文將要述及的唐天寶元年更改天下重復縣名,也均能說明統一王朝版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開皇十八年更改重復縣名的同時,也更改了少量用字相近、讀音相同的縣名。例如,梁郡有睢陽縣、襄城郡有雉陽縣,睢、雉形近,遂改前者為宋城(今河南商丘市南)、后者為湛水(今河南寶豐縣東南)。又如,齊郡之高唐縣與同安郡之高塘縣字形相近、讀音相同,遂改高唐為章丘(今山東章丘市西北)、高塘為宿松(今安徽宿松縣)。再如,梁郡之城安縣與魏郡之成安縣(今河北成安縣)也是字形相近、讀音相同,于是改城安為考城(今河南蘭考縣東北舊考城)。總的看來,這類改名不是很多。

  唐代更改重復地名,主要集中在玄宗在位的開元、天寶年間。當時出現了“開天盛世”局面,國力極盛,政府有能力組織并完成更改地名用字相重、相近、相似和讀音相同的工作。概而言之,唐代進行的地名“標準化”工作主要包括開元十三年的更改州名和天寶元年的更改重復縣名兩方面內容。

  據《元和郡縣志》卷三邠州載:“開元十三年,以豳、幽字相涉,詔曰:‘魚’、魯變文,荊、并誤 聽,欲求辨惑,必也正名,改為‘邠’字”。最后一句“改為‘邠’字”,《唐會要》卷七0作“改‘豳 ’字為‘邠’”,具體日期作該年二月二十二日。邠州治所在今陜西彬縣,詔書指出更名的原因是“豳”、“幽”字相涉,即字形相近,目的是“欲求辨惑,必也正名”。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正式提出地名整理原則的詔書。

  《舊唐書·玄宗紀》:“開元十三年二月丙子,改豳州為邠州、 州為莫州、梁州為褒州、沅州為巫州、舞州為鶴州、泉州為福州,以避文相類及聲相近者” 。查陳垣《二十史朔閏表》,開元十三年二月乙卯朔,丙子為二十二日,與《唐會要》卷七0所載頒詔日期正合,則知該詔書內容還包括、梁、沅、舞、閩諸州的改名;改名的原因,據《新唐書·地理志》載:“豳”字類“幽”(幽州治今北京市),“”、“鄭”文相類(鄭州治今河南鄭州市),“梁”、“涼”聲相近(涼州治今甘肅武威市),“沅”、“原”聲相近(原州治今寧夏固原縣),“舞”、“武”聲相近(武州治今甘肅武都縣)。可見,這次更改州名的原則是去掉文相類及聲相近即地名用字相似、讀音相近者,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唐代更改縣級地名重名,初期已有之,如武德三年(620年)改石州太和縣為臨泉縣,乃是當時吉州也領有太和縣之故;貞觀元年(627年)改汾州永安縣為孝義縣,乃是當時涪州也領有永安縣之故。像這樣零星地更改縣名,唐史上是很常見的;而更改縣名規模比較大的,則要數天寶元年(742年)了。《舊唐書·玄宗紀》載:天寶元年九月“丙寅,改天下縣名不穩及重名一百一十處”。此事不見《新唐書》、《資治通鑒》等記載,整部《太平寰宇記》也只有兩處記錄(分別見卷一0八信豐縣、卷一四九桂溪縣)。有關唐代政區沿革的地理志書,根本沒有甲縣與乙縣重名的完整記載;經筆者查核地理文獻,找出了天寶元年更改的地名用字完全相同的重復縣名47個 、地名讀音相同3個、以及重名而未改名的縣名19個,列出細目如下:

表3-3 天寶元年重復縣名的處置

原 名 隸 屬 改 名 治 所 今 地 改 名 原 由
廣平
義清
萬安(1)
萬安(2)
萬安(3)
馬嶺
長城
太平
永興
恭化郡
益昌郡
巴西郡
盧陽郡
長樂郡
懷澤郡
云南郡
始寧郡
會稽郡
和集
胤山
羅江
常豐
福唐
義山
瀘南
巴東
蕭山
四川理縣北
四川廣元市東南
四川羅江縣
貴州銅仁市南
福建福清市
廣西貴港市西北
云南姚安縣北
四川萬源市西南
浙江蕭山市

范陽郡也有廣平縣
襄陽郡也有義清縣

萬安郡也有萬安縣

安化郡也有馬嶺縣
吳興郡也有長城縣
絳郡也有太平縣
江夏郡也有永興縣

永寧(1)
永寧(2)
永寧(3)
永陽
永樂
蘭溪
玉山
石城(1)
石城(2)
東陽
平陸
樂安
樂城
白馬
安鄉
安固
安陵
西平
陽山
夜郎
招義
金城(1)
金城(2)
始安
南安
南賓
南平
臨溪
盈川
唐興(1)
唐興(2)
唐興(3)
唐昌
清水
清源
新寧
新昌
新城
化成
安養
象城
太平
永豐
正平
石泉
龍水
龍城
歸仁
樂平
安仁
吉陽
壽昌
懷德
武龍
武安
武德
臨川
臨江
唐興
唐林

臨海郡
蘄春郡
開陽郡
江華郡
上谷郡
蘄春郡
玉山郡
黔中郡
招義郡
蜀 郡
濟陽郡
弋陽郡
晉康郡
安化郡
安昌郡
咸安郡
桂陽郡
臨江郡
洪源郡
龍標郡
招義郡
金城郡
延安郡
潾山郡
南康郡
寧越郡
桂陽郡
吳興郡
黔中郡
建安郡
江華郡
遂寧郡
博陵郡
南賓郡
清源郡
衡陽郡
鄱陽郡
南陽郡
寧塞郡
襄陽郡
趙 郡
絳 郡
始安郡
絳 郡
安康郡
資陽郡
龍城郡
清化郡
太原府
臨邛郡
安陸郡
敦煌郡
寧朔郡
涪陵郡
廣平郡
河內郡
臨川郡
南賓郡
臨海郡
雁門郡

黃巖
廣濟
建水
永明
蒲城
蘄水
華清
黔江
廉江
靈池
中都
仙居
悅城
延安
鳳林
良山
高亭
陽川
通望
峨山
幹水
五泉
敷政
渠江
信豐
靈山
藍山
德清
洋水
浦城
延唐
蓬溪
陘邑
桂溪
仙游
常寧
浮梁
臨湍
廣威
臨漢
昭慶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浙江臺州市黃巖區
湖北武穴市北
廣東羅定市南
湖南江永縣南
河北滿城縣西
湖北浠水縣
廣西欽州市東南
重慶黔江縣東南
廣東廉江市北
四川成都市東南
山東汶上縣
河南光山縣西北
廣東德慶縣東
甘肅慶陽縣北
甘肅臨夏縣東
四川營山縣東北
湖南永興縣西南
廣西平南縣西北
四川漢源縣東南
湖南芷江縣西南
廣東廉江市西北
甘肅蘭州市
陜西甘泉縣西北
四川廣安市東北
江西信豐縣
廣西靈山縣西
湖南藍山縣東北
浙江德清縣東
重慶彭水縣西
福建浦城縣
湖南寧遠縣
四川蓬溪縣
河北定州市東南
重慶墊江縣東
福建仙游縣
湖南常寧市
江西浮梁縣
河南鄧州市西北
青海化隆縣西
湖北襄樊市
河北隆堯縣東(略)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未改

河南府也有永寧縣

永陽郡也有永陽縣
河東郡也有永樂縣
東陽郡也有蘭溪縣
信安郡也有玉山縣
北平郡也有石城縣
東陽郡也有東陽縣
陜郡也有平陸縣
臨海郡也有樂安縣
永嘉郡也有樂城縣
靈昌郡也有白馬縣
澧陽郡也有安鄉縣
永嘉郡也有安固縣
平原郡也有安陵縣
汝南郡也有西平縣
連山郡也有陽山縣
夜郎郡也有夜郎縣
鐘離郡也有招義縣
京兆府也有金城縣
始安郡也有始安縣
清源郡也有南安縣
南賓郡也有南賓縣
南平郡也有南平縣
臨邛郡也有臨溪縣
信安郡也有盈川縣
文安郡也有唐興縣
三蒙陽郡也有唐昌縣
天水郡也有清水縣
太原府也有清源縣
通川郡也有新寧縣
承化郡也有新昌縣
余杭郡也有新城縣
與清化郡化城縣同音
與鄴郡安陽縣同音
與淮陽郡項城縣同音
交趾郡也有太平縣
九原郡也有永豐縣
整平郡也有正平縣
通化郡也有石泉縣
龍水郡也有龍水縣
連城郡也有龍城縣
寧朔郡也有歸仁縣
鄱陽郡也有樂平縣
平琴郡也有安仁縣
延德郡也有吉陽縣
新定郡也有壽昌縣
懷德郡也有懷德縣
橫山郡也有武龍縣
武曲郡也有武安縣
象 郡也有武德縣
延德郡也有臨川縣
武曲郡也有臨江縣
文安郡也有唐興縣
福祿郡也有唐林縣

資料來源:《元和郡縣志》,《通典》卷一七三~一八四,《唐會要》卷七0~七一,新、舊《唐書·地理志》及《太平寰宇記》。

  由表3-3可知,經過這次更改重復縣名,使同名縣大大地減少了,故有人稱為唐朝的地名標準化 。這樣大規模地更改縣名,在中國歷史上僅次于民國三年和隋開皇十八年之舉,在地名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若從微處觀察,我們仍可看出一些不見歷史記載的現象。例如吳興郡之德清縣(今浙江德清縣東老縣城),本名臨溪縣,因瀕臨余不溪(今東苕溪)而得名 ,符合該縣地理特征,為什么天寶元年非改名不可?從宋談鑰《嘉泰吳興志》、明郝成性《嘉靖德清縣志》到新版《德清縣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都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從表3-3羅列的現象可知,本年吳興郡之臨溪縣與臨邛郡之臨溪縣(治今四川邛崍市西南)重名,故吳興郡之臨溪縣須改名。此可補史傳之闕。又如會稽郡之蕭山縣(今浙江蕭山市),本名永興縣,為什么天寶元年要改名?宋施宿《嘉泰會稽志》、張淏《寶慶會稽續志》、明萬歷、清康熙、乾隆、民國及新編《蕭山縣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毛奇齡《蕭山縣志刊誤》均無解釋。從表3-3可知,天寶元年因會稽郡之永興縣與江夏郡之永興縣(治今湖北陽新縣)重名,故改為蕭山縣,以山為名。此亦可補史之闕。類似的情況,還存在于鄱陽郡之浮梁縣(本名新昌、今江西浮梁縣),清源郡之仙游縣(本名清源、今福建仙游縣),建安郡之浦城縣(本名唐興、今福建浦城縣),桂陽郡之藍山縣(本名南平、今湖南藍山縣東北),衡陽郡之常寧縣(本名新寧、今湖南常寧市),蘄春郡之蘄水縣(本名蘭溪、今湖北浠水縣),巴西郡之羅江縣(本名萬安、今四川羅江縣),遂寧郡之蓬溪縣(本名唐興、今四川蓬溪縣),黔中郡之黔江縣(本名石城、今重慶黔江縣東南)等縣中,恕不一一考辨。

  總之,隋、唐兩代地名的“標準化”工作做得非常出色.開元十三年更改州名,原則上是取消文相類及聲相近者;開皇十八年和天寶元年的大規模整頓縣名行動,除了上述相同內容外,更主要地在于消弭縣名的重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北市| 唐山市| 庄河市| 漠河县| 抚松县| 长阳| 苏州市| 沁水县| 周宁县| 开封市| 昌江| 大足县| 兰考县| 辽中县| 包头市| 海淀区| 扎兰屯市| 轮台县| 洪湖市| 酉阳| 邹城市| 台北市| 桂林市| 新建县| 岳阳市| 宜宾市| 哈尔滨市| 武穴市| 讷河市| 策勒县| 和顺县| 崇信县| 新蔡县| 绥中县| 无锡市| 滦平县| 波密县| 乃东县| 屯门区| 濮阳县| 商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