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首頁 | 新著一覽 | 書業(yè)新聞 | 網(wǎng)上校書 | 一瓣書香 | 聯(lián)系我們

 

華林甫 

   
《中國地名學(xué)史考論》

 

 


2002年2月出版
ISBN: 7-80149-342-7/k·031
定價: 19.80元

 

 

 

第二章 中國歷代地名淵源解釋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超萬階段

  地名淵源解釋從《水經(jīng)注》首次超過千數(shù)到《大清一統(tǒng)志》的首次超過萬數(shù),經(jīng)歷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歷時久長的大一統(tǒng)王朝。

  一、唐 代

  唐代富含地名淵源解釋內(nèi)容的著作,有李泰《括地志》、玄奘《大唐西域記》、李吉甫《元和郡縣志》、以及敦煌地理文書等,其中以李吉甫《元和郡縣志》的內(nèi)容最為豐富。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憲,祖籍趙州贊皇縣(今河北贊皇縣),其父時徙居汲郡共城山下(今河南輝縣市)。歷任太常博士、明州長史、忠州刺史、考功郎中、知制誥,充翰林學(xué)士,加學(xué)士承旨,元和二年(807年)正月拜相,封贊皇縣侯,次年九月出鎮(zhèn)淮南。元和六年(811年)再度拜相、監(jiān)修國史,兩年后撰成《元和郡縣志》四十卷(今實存三十三卷余)。元和九年冬暴卒于宰相任上。《舊唐書》卷一四八、《新唐書》卷一四六有傳。

  李吉甫精于地理 ,其《元和郡縣志》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全國性地理總志,被認(rèn)為是“地理鼻祖” 、“無此書而地理之學(xué)幾絕矣” ,四庫館臣的評價也很高 。

  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志》繼承了漢魏以來我國地名學(xué)注重地名淵源解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記載了4800多處地名,其中對931處地名作了淵源解釋。按照地名淵源的性質(zhì),可將它們分為自然地理地名和人文地理地名兩大部分,每部分各可析成8類和16類。由于數(shù)目浩繁,不可能一一列舉,在此只能以每類各舉出五處,并選出其中一處作為淵源解釋的例子,將《元和郡縣志》地名淵源解釋內(nèi)容列表說明如下:

表2-5.《元和郡縣志》的地名淵源解釋

地名 類別 釋名數(shù)量 地名舉例(數(shù)字是指點校本的卷次、頁碼) 地名淵源舉例
自然地理地名 因水為名 191 延州(3/76) 臨淮縣(9/231) 文水縣(13/371) 丹川縣(15/423) 永濟縣(16/466) 卷三延州:“(西魏)廢帝改為延州,以界內(nèi)延水為名”。
  因山為名 139 遼州(13/382) 贊皇縣(17/492) 蕭山縣(26/619) 峨眉縣(31/788) 鳴沙縣(41/1026) 卷一七贊皇縣:“隋開皇六年于此置贊皇縣,縣南有贊皇山,因以為名”。
  地形地名 25 雍縣(2/41) 良原縣(3/57) 馬嶺縣(3/68) 牟平縣(11/312) 隰州(12/345) 卷一一牟平縣:“在牟山之陽,其地夷坦,故曰牟平”。
  動植物地 名 18 苻離縣(9/228) 棗強縣(17/486) 蒜山(25/591) 百雁關(guān)(27/651) 甘州(40/1021) 卷二五潤州丹徒縣:“蒜山在縣西九里……山多澤蒜,因以為名”。
  數(shù)字地名 17 三川郡(5/129) 五原縣(4/98) 百梯山(12/327) 千人巖(33/845) 萬泉縣(12/332) 卷一二萬泉縣:“武德三年,于薛通故城置萬泉縣,屬泰州,縣東谷中有井泉百余區(qū),因名萬泉”。
  礦物地名 13 藍(lán)田縣(1/15) 鹽州(4/98) 珉玉坑(9/241) 云母山(29/702) 火井縣(31/781) 卷一藍(lán)田縣:“按《周禮》,‘玉之美者曰球,其次為藍(lán)’,以縣出美玉,故曰藍(lán)田”。
  天文與氣侯地名 8 隕石水(7/180) 溫泉縣(12/347) 婺州(26/620) 潮州(34/894) 通星山(37/921) 卷三四潮州:“(開皇)十一年,于義安縣立潮州,以潮流往復(fù),因以為名”。
  顏色地名 6 烏池(4/99) 淄水(11/310) 黃竹山(21/547) 白石山(25/608) 紫水(39/986) 卷二一房州竹山縣:“黃竹山在縣北一百里。山上竹色皆黃,因以為名也”。
人文地理地名 以故國、舊邑、村、鎮(zhèn)、寨、店為名的地名 117 宋州(7/179) 滕縣(9/227) 晉州(12/336) 清豐縣(16/468) 趙州(17/489) 卷一二晉州:“后魏太武帝于此置東雍州,孝明帝改為唐州,尋又改為晉州,因晉國以為名也”。
  詞義地名 67 浮游島(11/307) 分寧縣(28/671) 貪泉(29/707) 合州(33/855) 高昌(40/1031) 卷三三合州:“后魏恭帝于東宕渠郡改置合州,以涪江自梓、遂州來,至州南與嘉陵江合流,因名合州”。
  人物地名 54 樊川(1/4) 金城縣(2/25) 祁縣(13/370) 陵州(33/861) 大庾嶺(34/902) 卷三四韶州始興縣:大庾嶺“本名塞上,漢伐南越,有監(jiān)軍姓庾城于此地,眾軍皆受庾節(jié)度,故名‘大庾’”。
  方位地名 49 咸陽縣(1/12) 雕陰郡(4/102) 東萊(11/307) 隴西郡(39/982) 陽關(guān)(40/1027) 卷四0陽關(guān):“以居玉門關(guān)之南,故曰陽關(guān)”。
  史跡地名 46 大震關(guān)(2/45) 坊州(3/72) 夏縣(6/159) 誘城(8/213) 木馬山(22/566) 卷三坊州:“元皇帝以周武帝時天和七年,放牧于今州界,置馬坊,結(jié)構(gòu)之處尚存。武德二年,高祖駕幸于此,圣情永感,因置坊州,取馬坊為名”。
  形像地名 34 兩乳山(12/344) 羊腸山(13/372) 房山(21/546) 覆舟山(25/594) 峨眉山(31/788) 卷二五潤州上元縣:“覆舟山,在縣東北一十里,鐘山西足地形如覆舟,故名”。
  避諱地名 33 太州(2/34) 延安(3/77) 蔡州(9/237) 青山(15/430) 內(nèi)鄉(xiāng)縣(21/535) 卷三延長縣:“后魏廢帝元年于丘頭原置廣安縣,隋仁壽元年以‘廣’字犯皇太子名,改為延安”。
  美愿祥瑞地名 29 麟游縣(2/42) 寧州(3/64) 全節(jié)縣(10/277) 定州(18/509) 睦州(25/607) 卷一八定州:“后魏道武帝平慕容垂,子寶為中山郡,置安州,又改為定州,以安定天下為名也”。
  少數(shù)民族地 名 17 庫利川(3/75) 賀蘭山(4/95) 大于城(13/372) 紇真山(14/410) 抃傍山(39/998) 卷一四云中縣:“紇真山在縣東三十里。虜語紇真,漢言三十里”。
  對稱地名 13 西韓州(2/39) 北利人渠(6/157) 東武城縣(16/464) 南深澤縣(18/514) 后庭縣(40/1034) 卷二夏陽縣:“(武德三年)又割同州之郃陽、韓城二縣于今縣理置西韓州,取古韓國為名也。以河?xùn)|有韓州,故此加‘西’”。
  神話與傳說地名 12 龍首山(1/5) 仙州(6/167) 不夜城(11/313) 五老山(12/329) 龍游縣(31/787) 卷六葉縣:“開元三年于縣置仙州,以漢時王喬于此得仙也,二十六年廢仙州”。
  語訛地名 11 澄城縣(2/39) 大剌(8/203) 吐京縣(12/348) 新樂 (18/511) 黝縣(28/687) 卷一八新樂縣:“新樂者,漢成帝時中山孝王母馮昭儀隨王就國,王為建宮于樂里,在西鄉(xiāng),呼為西樂城,時人語訛,呼‘西’為‘新’,故為‘新樂’”。
  年號地名 10 乾封縣(10/267) 興元府(21/557) 上元縣(25/594) 永泰縣(29/718) 天寶縣(40/1020) 卷二九永泰縣:“永泰二年,觀察使李承昭開山洞置”。
  取古書文義為名 9 同州(2/36) 天津橋(5/132) 鹿邑縣(7/186) 雙流縣(31/771) 河州(39/989) 卷五河南縣:天津橋“在縣北四里。隋煬帝大業(yè)元年初造此橋。……《爾雅》‘箕、斗之間為天漢之津’,故取名焉”。
  移民地名 7 定陽縣(12/342) 南鄭縣(22/558) 汝南縣(27/644) 當(dāng)涂縣(28/683) 玉門縣(40/1024) 卷二八當(dāng)涂縣:“(東晉)成帝時以江北之當(dāng)涂縣流人過江在于湖者,僑立為當(dāng)涂縣,屬淮南郡”。
  復(fù)合地名 6 諸暨縣(26/619) 樂平縣(28/672) 番禺縣(34/888) 羅浮山(34/893) 臨賀郡(37/921) 卷三七賀州:“吳黃武五年,割蒼梧置臨賀郡。賀水出州東北界,西流,又注臨水,郡對臨、賀二水,故取名焉”。

 

  二 、 宋 代

  雖然北宋國力積貧積弱,南宋僅據(jù)東南半壁江山,文化卻獲得了高度的發(fā)展。在燦若群星的宋代典籍中,產(chǎn)生了五部著名的全國性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輿地廣記》、《輿地紀(jì)勝》、《方輿勝覽》,從而使宋朝成為歷史上擁有地理總志最多的一個朝代。這五部地理總志,卷數(shù)多則二百,少則十卷,既有官方著作,也有私家撰述,編纂目的各異,志風(fēng)異彩紛呈。

  《太平寰宇記》二百卷、目錄二卷,北宋樂史撰,具體情況詳下。

  《元豐九域志》十卷,北宋王存、曾肇、李德芻撰,元豐三年(1080年)成書,故名。后續(xù)有修訂。《元豐九域志》過于簡略,只能起到“具有一種手冊的作用” ,很少有地名淵源解釋,更沒有地名學(xué)規(guī)律的總結(jié)了,故其地名學(xué)價值不及《元和郡縣志》與《太平寰宇記》 。倒是紹圣四年(1097年)黃裳輯錄的《新定九域志》,比《元豐九域志》新增“古跡”一門,雖也很簡略,卻記載了少數(shù)地名的淵源,詳見表2-6。

  《輿地廣記》三十八卷,北宋歐陽忞撰。此書系“撮抄各史《地理志》及《文獻(xiàn)通考》諸書,往往一字不增損” ,故其地名學(xué)價值也不是很大,其地名淵源解釋情況可參見表2-6。

  《輿地紀(jì)勝》二百卷,南宋王象之撰,具體情況詳下。

  《方輿勝覽》七十卷,南宋祝穆編,其子祝洙增訂,成書晚于《輿地紀(jì)勝》十余年。由于該書與《輿地紀(jì)勝》的資料來源相同,約有四分之三條目皆見于《輿地紀(jì)勝》,相同條目的釋文也多雷同,但在建置沿革方面根本刪除了縣的沿革,府州沿革敘述也很簡略,因而地名學(xué)價值有遜于《輿地紀(jì)勝》。

  鑒于上述情況,此處主要針對北宋《太平寰宇記》、南宋《輿地紀(jì)勝》二書作相關(guān)的分析。
《太平寰宇記》作者樂史(930年~1007年)字子正,撫州宜黃(今江西宜黃)人。初仕南唐為秘書郎,入宋后舉進(jìn)士,嘗為著作佐郎、知陵州、太常博士。一生好著述,今惟存一部《太平寰宇記》而已。《宋史》卷三0六有傳。

  《太平寰宇記》撰成于北宋雍熙末至端拱初年期間,所載政區(qū)主要是太平興國后期的制度 。四庫館臣評價說:“蓋地理之書,記載至是書而始詳,體例亦自是而大變” 。錢大昕則認(rèn)為“有宋一代志輿地者,當(dāng)以樂氏為巨擘” 。可謂的論。

  一般說來,全國性的地理總志對首都所在和經(jīng)濟發(fā)達(dá)地區(qū)記載最為詳細(xì),對這些地區(qū)的記述也最能體現(xiàn)出該志的價值。北宋初年,作為首都的東京開封府下轄開封、浚儀、封丘、陳留、尉氏、雍丘、襄邑、考城、陽武、中牟、太康、長垣、酸棗、扶溝、鄢陵、東明16縣,其中的東明縣系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新置,長垣縣唐時尚名匡城縣,其余縣名與唐朝完全相同。這16縣于唐時分屬汴、陳、許、鄭、滑、曹、宋七州,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在這16縣中解釋淵源的地名有12個,即:汴州、浚儀縣、陳留縣、高陽城、外黃縣、尉氏縣、襄邑縣、鶴城、酸棗縣、內(nèi)牟縣、陶城、太康縣。《太平寰宇記》卷一、卷二為開封府內(nèi)容,在這16個縣中解釋淵源的地名計有:汴州、琵琶溝、浚儀縣、新里縣、東明縣、寒泉、望京樓、云響城、陳留縣、箜篌城、太康縣、冰井、長垣縣、守節(jié)縣、圉城、祺城、外黃縣、新汲縣、石倉城、汝池、尉氏縣、高陽城、襄邑縣、龍城、七女冢、陶城、康陰縣、內(nèi)牟縣、杞縣、圃田縣、酸棗縣、扶溝縣,共32個。在同樣的地域范圍之內(nèi),《太平寰宇記》的地名淵源解釋是《元和郡縣志》的2.7倍。雖然,東明為宋初新置的縣,望京樓之得名在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但還有十多個地名的得名在李吉甫生活時代之前,《元和郡縣志》卻缺載,如卷八許州扶溝縣備載建置沿革,就是沒有得名的原委,甚至卷七汴州浚儀縣下提到了“琵琶溝“,也不講它的來歷。這些地方《太平寰宇記》都作了補充。可見,《太平寰宇記》在開封府地名的淵源解釋方面,比《元和郡縣志》詳盡得多。

  北宋定都開封,《太平寰宇記》開封府部分的地名釋名詳于《元和郡縣志》乃情理中事。但是,在唐都長安所在的京兆府及其下轄23縣范圍之內(nèi),《太平寰宇記》有關(guān)地名淵源解釋的內(nèi)容也勝于《元和郡縣志》。《元和郡縣志》卷一、卷二“京兆府”,依次詮釋了霸陵、樊川、御宿川、龍首山、子午關(guān)、新豐、三原縣、醴泉縣、奉天縣、奉先縣、咸陽、慈石門、便橋、藍(lán)田、思鄉(xiāng)城、金城縣、馬嵬故城、茂陵、煮鹽澤、池陽、望夷宮、土門縣、頻陽縣、鐘官故城、太平宮、甘泉宮、盩厔、姜維嶺、司竹園、武功縣、稷州、好畤縣等32處地名的來歷。唐京兆府23縣在《太平寰宇記》中分屬雍、耀、乾、同、華五州。《太平寰宇記》不但也解釋了上述32處地名的淵源,而且另外又解釋了萬年縣、南陵、洛女陂、皇子陂、馬冢、長安縣、大興城、白鹿原、周氏陂、興平縣、坑儒谷、六門堰、五柞宮、渭南縣、鳳凰原、半日村、天乳山等17處地名的淵源。例如,《元和郡縣志》卷一藍(lán)田縣:白鹿原“在縣西六里”,并無淵源解釋;《太平寰宇記》卷二六藍(lán)田縣:白鹿原“在縣西北六里,按《三秦記》云周平王東遷之后,有白鹿游此原,以是得名”。案《三秦記》乃漢代辛氏所作,曾是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志》的參考書之一,但《元和郡縣志》無“白鹿原”的得名,《太平寰宇記》對此作了補充。

  如果拿北宋初年的江南東道為例,比較一下《元和郡縣志》與《太平寰宇記》有關(guān)地名淵源解釋數(shù)量的情況,結(jié)果會更明顯(參見表2-6):

表2-6 唐宋總志關(guān)于江南東道地名淵源解釋數(shù)量的對比

書名地區(qū) 《元和郡縣志》 《太平寰宇記》 《新定九域志》 《輿地廣記》 《輿地紀(jì)勝》 《方輿勝覽》
潤州(鎮(zhèn)江府) 12 15 3 2 20 18
昇州(江寧府、建康府) 尚未置 38 5 3 35 20
常州、江陰軍 3 14 3 2 35 3
蘇州(平江府) 6 22 0 4 14(有缺) 6
秀州(嘉興府) 尚未置 8 2 4 19 9
杭州(臨安府) 6 17 2 4 52 16
湖州(安吉州) 4 36 3 4 43 8
睦州(嚴(yán)州) 4 6 1 1 17 5
越州(紹興府) 4 25 3 3 36 13
婺州 4 12 3 3 6
衢州 5 9 2 2 3
處州 4 4 1 3 5
溫州 0 8 1 0 3
臺州 2 5 0 0 40 9
明州(慶元府) 2 2 1 1 25 5
福州 4 10 3 1 14 8
南劍州 尚未置 2 1 0 7 1
建州(建寧府)、邵武軍 1 17 2 2 29 15
泉州、興化軍 3 4 1 0 13 8
漳州 1 3 0 0 8 1
汀州 2 2 0 1 11 4
總計 67 259 37 40 418(不全) 166

說明:1).“江南東道”概念,以《太平寰宇記》卷八九~卷一0二記述范圍為準(zhǔn)。
2).括號中的地區(qū)名稱,系日后之改名,行政轄區(qū)范圍不變。

  表2-6中除處、明、汀三州的釋名《太平寰宇記》與《元和郡縣志》持平外,其余各州的釋名《太平寰宇記》都比《元和郡縣志》為多,湖州部分《太平寰宇記》的釋名比《元和郡縣志》還多出了八倍。許多在《元和郡縣志》中沒有淵源解釋的地名,在《太平寰宇記》中得到了解釋,例如玄武湖,《元和郡縣志》卷二五上元縣中僅有11字:“在縣北十里,周回二十五里”;《太平寰宇記》卷九0上元縣“玄武湖“條則云:“宋元嘉末,有黑龍見湖內(nèi),故改為玄武湖也”。《 元和郡縣志》中有地名淵源解釋但無史料出處的,《太平寰宇記》也作了補充,如婁湖,《元和郡縣志》卷二五僅云:“(張)昭封婁侯,故謂之婁湖”;《太平寰宇記》卷九0作了同樣的淵源解釋,并注明出自《輿地志》。《太平寰宇記》新立條目并解釋其地名淵源的情況更多,如金山寺、莫愁湖、白鷺洲等,例繁不備舉。總而言之,江南東道部分的地名釋名數(shù)量,《太平寰宇記》是《元和郡縣志》的3.87倍。前述北宋開封府、唐代京兆府的地名釋名數(shù)量,《太平寰宇記》分別是《元和郡縣志》的2.7倍和1.5倍。因而大致說來,《太平寰宇記》有關(guān)地名淵源的解釋,大約是《元和郡縣志》的兩、三倍。《元和郡縣志》一共解釋了931處地名來歷,故《太平寰宇記》解釋淵源的地名即使保守的估計,也至少在兩千處以上。這是毫無疑問的。在中國地名學(xué)史上,應(yīng)劭《漢書集解》的地名釋名首先超過了一百處,酈道元《水經(jīng)注》首先超過了一千處,而《太平寰宇記》則超過了兩千處。這是地名學(xué)史上的一個進(jìn)步。

  《輿地紀(jì)勝》作者王象之,字儀父,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進(jìn)士。曾為長寧軍文學(xué)、知分寧縣等官。《宋史》無傳。元吳師道《敬鄉(xiāng)集》卷一二有《王象之傳》。《輿地紀(jì)勝》主要作于嘉定年間(1208~1224年),但從醞釀到增訂完稿,可能花了整整三十年時間,最后的定稿大約在紹定年間(1228~1233年)完成。

  與《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出于朝廷史官撰修不同,《輿地紀(jì)勝》系王象之的私家撰述。他認(rèn)為“郡縣有志,九域有志,寰宇有記,輿地有記,或圖兩界之山河,或紀(jì)歷代之疆域,其書不為不多,然不過辨古今、析異同,考山川之形勢,稽南北之離合,資游談而夸辯,博則有之矣。至若收拾山川之精華以借助于筆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使騷人才士于一寓目之頃,而山川俱若效于左右,則未見其書,此紀(jì)勝之編所以不得不作也” 。在這種思想指導(dǎo)下,他著成了兩百卷之巨的《輿地紀(jì)勝》。今缺31卷,另17卷有缺頁。

  《輿地紀(jì)勝》的地名淵源解釋,主要在府州沿革、縣沿革、景物、古跡等門類中。設(shè)立“景物”門是該書的一大創(chuàng)新,將一般地志中的山水、井泉、亭堂、樓閣、佛寺、道觀等內(nèi)容悉數(shù)收入“景物”門中。“景物”門也是地名淵源解釋最多的門類,如卷一0紹興府有36處地名淵源解釋,“景物”門即占24處,政區(qū)沿革、古跡門中的地名淵源解釋分別只有7處和5處;又如卷一七建康府共有地名淵源解釋35處,“景物”門中多達(dá)31處,政區(qū)沿革、古跡門中的地名淵源解釋分別僅有3處和1處。內(nèi)容龐雜的“景物”門,包含了許多政區(qū)以外的其它地名,并且也有得名的來歷,如卷一一慶元府·景物:“梨洲,在奉化縣西,周回八百里,二百八十峰。《十道四蕃志》云:即劉綱上昇處。峰峰相次。晉孫興公與兄承公游此,獲仙梨,食而上昇,因號為梨洲”。又如卷一二臺州·景物:“新羅嶼,在臨海縣東南三十里。昔有新羅賈人艤舟于此,故名”。再如卷一七建康府·景物:“雨花臺在江寧縣城南三里。……舊傳梁武帝時有云光法師講經(jīng)于此,感天雨賜花,故名”。還如卷一三0泉州·景物:“晉江,在(晉江)縣南一里,以晉之衣冠避地者多沿江以居,故名”。由于《輿地紀(jì)勝》對許多小地名都有釋名,因而該書的地名淵源解釋比以往地理著作中的同類內(nèi)容豐富得多。從表2-6中可知,《輿地紀(jì)勝》在婺、衢、溫、處四州內(nèi)容缺、蘇州內(nèi)容殘的情況下,相當(dāng)于北宋初年江南東道地域范圍之內(nèi)的地名淵源解釋仍比其它著作多得多,是《元和郡縣志》的6.2倍、《太平寰宇記》的1.6倍、《新定九域志》的11.3倍、《輿地廣記》的10.5倍。如上所述,《元和郡縣志》的地名淵源解釋有931處,考慮到《輿地紀(jì)勝》記述范圍僅及秦嶺、淮河以南地區(qū),即使作保守的估計,《輿地紀(jì)勝》全書中的地名淵源解釋至少也應(yīng)在三千處以上。

  三、 元代

  元代最富有地名學(xué)意義的著作是《大元大一統(tǒng)志》,初修于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凡七百五十五卷;續(xù)修于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共一千三百卷 。此書大約于明代修成《大明一統(tǒng)志》后遭摒棄、散落,至清乾隆修《四庫全書》時“已散佚無傳” 。現(xiàn)僅存元至正刻本殘卷、舊鈔本44卷及《永樂大典》、《大明一統(tǒng)志》等書中的零星引文,今人趙萬里將其匯輯為《元一統(tǒng)志》上、下兩冊,1966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元一統(tǒng)志》解釋大都城內(nèi)49坊坊名的來歷,大多取自古書文意。例如,咸寧坊“取《尚書》‘野無遺賢、萬國咸寧’之義為名”,五福坊“取《洪范》‘五福’之義為名”,鄰德坊“取《論語》‘德不孤必有鄰’之義以名”,乾寧坊“地在西北乾位、取《周易》‘乾卦萬國咸寧’之義以名”,宜民坊“取《毛詩》‘宜民宜人’之義以名”,同樂坊“取《孟子》‘與民同樂’之義以名”,五云坊“取唐詩‘五云多處是三臺’之義以名” ,等等。總計以《尚書》為名10坊、以《周易》為名6坊、以《毛詩》為名4坊、以《孟子》為名3坊、以唐詩為名2坊,以及還有以《論語》、《左傳》、先秦故事為名的坊名。這些典籍大多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元統(tǒng)治者以儒家經(jīng)典文意來命名大都坊名,說明其統(tǒng)治業(yè)已完全漢化。

  《元一統(tǒng)志》的地名淵源解釋也很豐富,筆者將它們分為20類,每類依淵源解釋數(shù)量多寡為序,各舉一例說明如下:

  1.形像地名,共37例。香山:“山有大石,狀如香門爐” 。

  2.傳說地名,共31例。鳳凰山:“在利州南十三里……相傳鳳凰嘗止其上,故名” 。

  3.詞義地名,共26例。合州:“涪、漢合流,州因以名” 。

  4.史跡地名,共21例。忻口鎮(zhèn):“在忻州秀容縣北五十里。《魏風(fēng)土記》:漢高祖至平城為北軍所困,用陳平計得脫,還師而南,次滹水曲,六軍忻慶,舉口而笑,故謂之忻口” 。

  5.因山為名,共21例。古銅州城:“《九域志》云:唐置銅州,以州西帶銅山,故以名” 。

  6.物產(chǎn)地名,共18例。梓木山:“在和眾縣東南二十里,以山多梓木,故名” 。

  7.地形地名,共18例。石尖峰:“在(陽曲)縣西北界。《隋圖經(jīng)》云:立谷口有石孤立,在汾水側(cè),高十余丈,因名” 。

  8.人物地名,共17例。蔡洲、:“在襄陽縣東北漢水中,后漢蔡瑁居其上,因名” 。

  9.因水為名,共12例。岑溪:“在岑溪縣界,縣因此溪而取名” 。

  10.方位地名,共10例。海嶺:“在廣東廉州府欽州路安遠(yuǎn)縣北六十里,又曰望海嶺,其嶺依海,故名” 。

  11.?dāng)?shù)字地名,共8例。百里水 :“在川州東二十里,自迤北三叉口經(jīng)州境,沿流一百里,故名” 。

  12.因城、鎮(zhèn)、鄉(xiāng)、村為名,共8例。咸寧縣:“(開皇)十八年改太平縣為咸寧縣,以界內(nèi)鎮(zhèn)為名” 。

  13.語訛地名,共6例。 紀(jì)目坡 :“坡西北七里有游屯涇,蓋取游兵屯駐之義。今訛呼為牛屯” 。

  14.避諱地名,共5例。云內(nèi)鎮(zhèn):“在忻州秀容舊縣西北四十里……(隋)文帝父名忠,凡中字皆改之,中書改為內(nèi)史之類是也。今汾州故中界橋名內(nèi)都橋,山北云中故地尚名云內(nèi)州” 。

  15.氣候地名,共4例。寒山:“南粵王尉佗遣人入摘橘,經(jīng)七日方還。問其故?曰:山中多寒,不得歸。故名” 。

  16.顏色地名,共3例。金溪縣:“五代周顯德五年,南唐李煜析臨川近鎮(zhèn)歸政一鄉(xiāng)立金溪場。按舊傳有溪水色如金。宋淳化五年升場為縣” 。

  17.交通地名,共2例。上杭縣:“按字義‘杭’與‘航’同,蓋言自縣而上可通小舟,自縣而下有魚磯間隔,舟楫不通,故名上杭” 。

  18.祥瑞地名,共2例。瑞鹿山:“在瀘州城南門外二里。周保定五年道士尹希巖開山,有白鹿來往山中,因以瑞鹿名山” 。

  19.以古詩為名,共2例。凝香齋:“在河南路。舊曰西齋,曾南豐更名,取韋應(yīng)物‘燕寢凝清香’之句” 。

  20.其它。有年號地名、國號地名、移民地名、水文地名、天文地名、民俗地名、對稱地名、以建筑物為名、少數(shù)民族地名各一例。如乾德縣:“乾德三年以年號名縣” 。

  以上總計為現(xiàn)存《元一統(tǒng)志》佚文所解釋淵源地名已超過三百處。《元一統(tǒng)志》現(xiàn)存佚文尚不足原書篇幅的4%,設(shè)使全書完好保留至今,則全書的地名淵源解釋大約可達(dá)七千余處。

  雖然《元一統(tǒng)志》解釋地名淵源很多都是承襲了以往地理總志或地方志的內(nèi)容,但有相當(dāng)一部分典籍如今已散佚無存,故《元一統(tǒng)志》所引亦彌足珍貴。如上述第(7)類所舉石尖峰一條,所引《隋圖經(jīng)》早已亡佚,關(guān)于石尖峰來歷的解釋也不見于《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等書。又如第(5)類所舉古銅州城條,其云引自《九域志》,但查今本《元豐九域志》卷九容州沿革,絕無“以州西帶銅山,故以名”之語;《新定九域志》卷九容州“古跡”門也僅有“古銅州城”四字而已,則其所引《九域志》極可能為已佚之《政和重修九域志》。

  四、 明代

  明代具有地名學(xué)意義的代表性著作是《大明一統(tǒng)志》和《郡縣釋名》,前者系官修志書,修成于英宗天順五年(1461年);后者系私家撰述,成書于萬歷末期。關(guān)于《郡縣釋名》的地名學(xué)價值,筆者已有專文述及 ,這里主要簡單地分析一下《大明一統(tǒng)志》中的地名淵源解釋內(nèi)容。

  《大明一統(tǒng)志》以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為綱,以府、州分卷(共90卷),分二十一個門類,其中地名學(xué)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宮室、關(guān)梁、寺觀、古跡七門中。例如,居全書中心的卷四五“紹興府”一卷,建置沿革門敘述了會稽、山陰、余姚三個郡縣名稱的來歷;郡名門指出“會稽”系漢名、“東揚”為劉宋名;山川門解釋了越王山、桃花嶺、錢清江、燭溪湖、沉釀川等二十多個地名的淵源;宮室門講述了拂云樓、曲水閣等的由來;關(guān)梁門介紹了題扇橋、西興渡的得名由來;寺觀門記述了云門寺取名經(jīng)過;古跡門有梅市、鳳凰窠來歷的記載,等等。
下表是以浙江省為例關(guān)于《大明一統(tǒng)志》中地名淵源解釋內(nèi)容的初步統(tǒng)計:

表2-7《大明一統(tǒng)志》的地名淵源解釋(以浙江省為例)

府目 地名總數(shù) 地名淵源解釋 釋名率
  山川門 非山川門 小計 山川門 非山川門 小計  
杭州府 176 113 289 62 11 73 25.3%
嘉興府 111 131 242 32 8 40 16.5%
湖州府 171 70 241 66 8 74 30.7%
寧波府 127 77 204 28 6 34 16.7%
紹興府 128 93 221 23 9 32 14.5%
臺州府 132 74 206 38 9 47 22.8%
金華府 103 75 178 23 2 25 14.0%
衢州府 84 54 138 21 4 25 18.1%
嚴(yán)州府 125 64 189 34 12 46 24.3%
溫州府 114 61 175 25 7 32 18.3%
處州府 122 86 208 17 6 23 11.1%
總計 1393 898 2291 369 82 451 19.7%

  固然,后人對《大明一統(tǒng)志》頗有微詞,對它評價也不高 ;但僅就浙江十一卷內(nèi)容而言,其地名淵源解釋已有451處,平均每府41處。設(shè)使十五省的地名淵源解釋均視同浙江,或者當(dāng)時150個左右的府均達(dá)到了平均的41處/府,則全書的地名淵源解釋總數(shù)約為6150~6765處。也就是說,《大明一統(tǒng)志》的地名淵源解釋內(nèi)容,大約有六、七千處。

五、清代

  清代地名學(xué)論著很多,地名淵源解釋內(nèi)容最為豐富的無疑是《大清一統(tǒng)志》,其中以嘉慶重修之本最為完善。

《大清一統(tǒng)志》是中國迄今為止內(nèi)容最豐富、體例最嚴(yán)密、考證最精詳?shù)囊徊咳珖缘乩砜傊荆彩菤v代官修《一統(tǒng)志》中質(zhì)量最高的一部。初修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乾隆八年(1743年)始告修成,共342卷;續(xù)修歷時二十年,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完成,共500卷;重修歷時三十一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始克成書,共560卷。重修所收資料,以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為斷,故書名《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以二十二個統(tǒng)部為綱,以府、直隸廳或直隸州分卷,分疆域、分野、建置沿革等二十五個門類記述了全國每個府、廳、州、縣的詳細(xì)內(nèi)容,其中的地名學(xué)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建置沿革、城池、山川、古跡、關(guān)隘、津梁、堤堰、祠廟、寺觀等門中。由于該書篇幅浩繁(超過一千萬字),只得先隨機選取卷五0及其倍數(shù)卷碼所在的府州為代表性研究對象,結(jié)果是:卷五0所在的直隸冀州屬海河流域,卷一00、二00、一五0、二五0所在的江蘇徐州、河南衛(wèi)輝二府及山西忻州、陜西綏德二州均屬黃河流域,卷三五0、四00、五00所在的湖北宜昌、四川寧遠(yuǎn)、貴州貴陽三府都屬長江流域,卷三00所在的浙江金華府、卷四五0所在的廣東廉州府則分別屬于東南沿海和嶺南地區(qū),而卷五五0所在的朝鮮已屬外國。除了朝鮮,此十府州的南北分布均勻,既有省會,也有邊地;既有內(nèi)陸,也有沿海,還有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下面表2-8是對抽樣府州地名學(xué)內(nèi)容的統(tǒng)計。

表2-8 《嘉慶一統(tǒng)志》所載地名及其淵源解釋
----隨機抽樣

項目抽樣府州 地名總數(shù) 地名淵源解釋 釋名率
  山川門 非山川門 小計 山川門 非山川門 小計  
冀州 17 73 90 3 14 17 18.9%
徐州府 132 196 328 40 24 64 19.5%
忻州 66 68 134 20 10 30 22.4%
衛(wèi)輝府 213 95 308 27 36 63 20.5%
綏德州 45 77 122 7 9 16 13.1%
金華府 214 110 324 54 21 75 23.1%
宜昌府 184 136 320 51 27 78 24.4%
寧遠(yuǎn)府 63 132 195 26 16 42 21.5%
廉州府 95 92 187 45 12 57 30.5%
貴陽府 216 231 447 69 14 83 18.6%
朝鮮 69 76 145 11 10 21 14.5%
總計 1314 1286 2600 353 193 546 21.0%

  然后,選取內(nèi)地十八省中居《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數(shù)之中的浙江省為研究對象,該志書于浙江一省的地名學(xué)內(nèi)容可統(tǒng)計如下:

表2-9《嘉慶一統(tǒng)志》的地名淵源解釋(浙江省)

內(nèi)容府目 地名總數(shù) 地名淵源解釋 釋名率
  山川門 非山川門 小計 山川門 非山川門  
杭州府 247 271 518 89 39 128 24.7%
嘉興府 78 155 233 29 48 77 33.0%
湖州府 184 187 371 84 46 130 35.0%
寧波府 161 167 328 52 32 84 25.6%
紹興府 249 262 511 84 39 123 24.1%
臺州府 235 130 365 62 28 90 24.7%
金華府 214 110 324 54 21 75 23.1%
衢州府 121 103 224 34 18 52 23.2%
嚴(yán)州府 182 104 286 54 24 78 27.3%
溫州府 119 124 243 31 27 58 23.9%
處州府 198 144 342 43 19 62 18.1%
玉環(huán)廳 39 26 65 3 4 7 10.8%
總計 2027 1783 3810 619 345 964 25.3%

  綜合表2-8、表2-9內(nèi)容,以隨機取樣的十個府州和浙江省十二個府廳合而言之,則《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平均每府記載地名301.3~340.5個,每州記載地名115.3,每廳記載地名65個;平均每府解釋地名淵源66~87個、每州21個、每廳7個。這樣,我們可以設(shè)想:(1)若以《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記載當(dāng)時政區(qū)182府、67直隸州、30直隸廳推算,則全書約記載了6.45萬~7.16萬個地名,其中對1.36萬~1.75萬個地名的淵源作出了解釋。(2)若以卷數(shù)而言,表2-8統(tǒng)計的11個政區(qū)和表2-9統(tǒng)計的12個府廳共有39卷,共記載地名6410個,其中有1510處地名淵源解釋,則平均每卷約記載地名164.36個、解釋地名淵源38.72處。現(xiàn)以《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全書篇幅560卷計,推測全書記載的地名約有9.2萬個、擁有地名淵源解釋2.17萬處。

  由此可見,無論從地名記載量還是地名淵源解釋數(shù)量上來說,《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均居歷代地理總志之冠。僅就地名淵源解釋來說,它突破了一萬大關(guān),應(yīng)是毫無疑問的。

  應(yīng)該看到,《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是在《大清一統(tǒng)志》的初修本、續(xù)修本基礎(chǔ)上完成的,如上估算重修本地名淵源解釋至少已達(dá)到1.36萬個以上,因此完全有理由推測地名淵源解釋初次突破一萬大關(guān)的,很可能是《大清一統(tǒng)志》的初修本或續(xù)修本 。總而言之,中國地名學(xué)發(fā)展到清朝,地名淵源解釋突破了一萬大關(guān),這在地名學(xué)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國學(xué)網(wǎng)站,版權(quán)專有;引用轉(zhuǎn)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quán)。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家居| 象山县| 定结县| 保亭| 浙江省| 甘德县| 新建县| 偃师市| 冷水江市| 清丰县| 平远县| 黄大仙区| 宣威市| 新宾| 天津市| 延津县| 冀州市| 开远市| 沅陵县| 蓝山县| 天水市| 南皮县| 北海市| 安国市| 景泰县| 洛扎县| 固始县| 达孜县| 大洼县| 蒙阴县| 伽师县| 咸丰县| 尚义县| 湘西| 贵溪市| 长乐市| 海城市| 彩票| 临西县| 万年县| 镇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