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首頁 | 新著一覽 | 書業新聞 | 網上校書 | 一瓣書香 | 聯系我們

 

華林甫 

   
《中國地名學史考論》

 

 


2002年2月出版
ISBN: 7-80149-342-7/k·031
定價: 19.80元

 

 

 

第二章 中國歷代地名淵源解釋的發展


 

第二節 超千階段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地名淵源解釋的超千階段,從超百到超千的過程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四個時期。

  一、三國及晉初

  自東漢班固、應劭以后,地名淵源解釋之風頓開。三國、西晉之初,《漢書》注家筆下出現了很多地名淵源的解釋,主要有張晏、如淳、孟康、韋昭、臣瓚 、晉灼等人,可表列如下:

表2-2 《漢書》注家的地名淵源解釋

內容
     
人物 時代 籍貫 淵源解釋數量
張晏
如淳
孟康
韋昭
臣瓚
晉灼
曹魏
曹魏
曹魏
孫吳
西晉
西晉
中山
馮翊
安平廣宗
吳郡云陽

河南
7
2
5
4
4
2

  表中所列,一共解釋了24處地名的來歷,其中以韋昭的成就為最大。

  韋昭(204年~273年)字弘嗣,吳郡云陽(今江蘇丹陽市)人,三國吳尚書郎、太史令、博士祭酒、中書仆射,封高陵亭侯,后為歸命侯孫皓所殺。因避司馬昭名諱,后人稱他為韋曜。《三國志》卷六五有傳。《漢書·高帝紀上》:“章邯斬三川守李由”,韋昭注:“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高帝紀上》:“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韋注:“河南、河東、河內也”;《高帝紀下》鄣郡”,韋注:“鄣郡,今故鄣縣也,后郡徙丹陽,轉以為縣,故謂之故鄣也”;《 漢書·地理志》丹揚郡有涇縣,韋注:“涇水出蕪湖”,指出涇縣得名原由。

  韋昭另著有《三吳郡國志》 。此書已佚,佚文今僅存兩條,解釋了“五湖”、“孔姥墩”的來歷。如《太平寰宇記》卷九四湖州烏程縣“具區”條:“韋昭《三吳郡國志》云,太湖邊有游湖、莫湖、胥湖、貢湖,就太湖為五湖;又云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為五也”。同書“孔姥墩”條亦引韋昭《三吳郡國志》云:“昔有孔氏之婦,少寡,有子八人,皆訓以義方,夜則讀書,晝則力田,漢哀、平之間俱為郡守,因名之,亦曰八子墩”。

  韋昭又注《國語》。《越語上》:“三江環之”,韋注:“三江,吳江、錢唐江、浦陽江”;《晉語一》:“獻公卜伐驪戎”,韋注:“驪戎,西戎之別在驪山者也,其君男爵,姬姓。秦曰驪邑,漢高帝徙豐民于驪邑,更曰新豐”。可見,韋昭詮釋地名淵源的風格與東漢應劭一脈相承。

  《越絕書》中也有豐富的地名淵源解釋內容。一般認為《越絕書》是東漢初年的作品,學者將《越絕書》地名學方面的貢獻也歸入東漢 。這是應該重新檢討的。固然,《越絕書》中有“句踐以來,至乎更始之元五百余年”之文,,也有“句踐徙瑯邪到建武二十八年凡五百六十七年”之言,但這只能說明該書作于東漢初年以后,而不一定就在東漢初年。事實上,《越絕書》中有些內容是三國鼎立以后的,今僅舉三例:

  (1)卷八《地傳》:秦始皇“以其三十七年東游,之會稽,道度牛渚,奏東安。東安,今富春” .。按:“東安”乃三國吳的政區地名,《三國志》卷四七《孫權傳》:黃武五年(226年)秋“分三郡惡地十縣置東安郡,以全琮為太守,討平山越”;黃武七年春“罷東安郡”。裴松之注:“《吳錄》曰:郡治富春也”。考富春系漢縣,《宋書·州郡志》:“富陽令,漢舊縣……晉簡文鄭太后諱‘春’,孝武改曰富陽”。《越絕書》既然有“奏東安”之語,則應成書于孫權置東安郡之后;既稱“富春”而不稱“富陽”,則當著成于東晉孝武帝(376~396年在位)以前。

  (2)卷一二《記軍氣》:“韓故治,今京兆郡”。按:戰國時韓國原都平陽,后遷宜陽、陽翟,最后定都于鄭,均不在京兆郡所轄范圍之內,《越絕書》作者搞錯了;然既言“今京兆郡”,則當時確有“京兆郡”建置甚明。考京兆郡系三國魏改京兆尹所置,見《通典》卷一七三、吳增僅《三國郡縣表》卷四、洪亮吉《補三國疆域志》卷七、謝鐘英《三國疆域表》卷上,《辭海》、《中國歷史大辭典》亦如是說。可見,在曹魏立國以前,絕無京兆郡建置。

  (3)卷一二《記軍氣》:“晉故治,今代郡、常山、中山、河間、廣平郡”。按:廣平郡,據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考證系武帝時分巨鹿郡置,征和二年改為平干國,五鳳二年復為廣平郡,哀帝建平三年以為廣平國。另據《續漢書·郡國志》,東漢并無廣平郡,僅有巨鹿郡所轄之廣平縣。又據《三國志·文帝紀》等,直到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春才又置廣平郡,隋開皇初郡廢。《越絕書》所言“今廣平郡”,“今”除非指西漢,否則只能是指曹魏置廣平郡以后。

  由此可知,《越絕書》涉及的政區地名最晚的應是三國鼎立以后、東晉末年以前的行政建置。若“此書非一時一人所作”之說 不謬,那么我們可以說《越絕書》的最后成書應在魏、晉年間,因而它的地名學貢獻也應歸入魏晉時期。

  通計《越絕書》卷二《吳地傳》涉及地名169個,解釋地名淵源16處;卷八《地傳》涉及地名86個,,解釋地名淵源27處。這43處地名淵源解釋,大致可以分為人物、動物、事件、軍事、物產、農田水利和諧音七類,茲列表說明如下:

表2-3.《越絕書》的地名淵源解釋

內容
   
類別 所釋地名 淵源解釋舉例
人物 胥主 、復城、干城、搖城、楚門、 、木客、秦伊山、種山、巫里、巫山、獨婦山、吳塘、女陽亭、梅里 “吳北野胥主 者,吳王女胥主田也”(《吳地傳》)。“種山者,句踐所葬大夫種也”(《地傳》)。
動物 虎丘、雞陂墟、 湖城、 碓山、龜山、牛宮、犬山、雞山、豕山 “闔閭冢……筑三日而白虎居上,故號為虎丘”(《吳地傳》)。“雞山、豕山,句踐以畜雞豕,將伐吳,以食士也”(《地傳》)。
事件 齊門、白石山、樂野、練塘、炭聚、炭瀆、杭塢、朱余 “齊門,闔閭伐齊,大克,取齊王女為質子,造為齊門”(《吳地傳》)。“練塘者,句踐時采錫山為炭,稱炭聚,載以炭瀆至練塘,各因事名之”(《地傳》)。
軍事 射浦、馬嗥、固陵、宿甲 “射浦者,句踐教習兵處也”(《地傳》)。“馬嗥者,吳伐越,道逢大風,車敗馬失,騎士墮死,匹馬啼嗥”(《地傳》)。
物產 姑中山、葛山、麻林山、舟室 “姑中山者,越銅官之山也,越人謂之銅姑瀆”(《地傳》)。“葛山者,句踐罷吳,種葛,使越女織治葛布,獻于吳王夫差”(《地傳》)。
農田水利 世子塘、富中大塘 “地門外塘波洋中世子塘者,故曰王世子造以為田”(《吳地傳》。“富中大塘者,句踐治以為義田,為肥饒,謂之富中”(《地傳》)。
諧音 武里 “(周宋君)毋頭騎歸,至武里死亡,葬武里南城,午日死也”(《吳地傳》)。

 

  二、 兩晉

  兩晉時代,涌現出一大批地名學家,著成了許多為后世稱道的地名學著作 ,具有豐富的地名淵源解釋內容。著名的有杜預《春秋釋例·土地名》、京相璠《春秋土地名》、張華《博物記》、張勃《吳錄地理志》、佚名《太康地記》、樂資《九州要記》、郭璞《爾雅注》、《穆天子傳注》、《山海經注》、王隱《晉書地道記》、常璩《華陽國志》、袁山松《宜都山川記》、習鑿齒《襄陽記》、羅含《湘中記》、裴淵《廣州記》等。可惜,除杜預、郭璞、常璩三家之外,其余均已亡佚;但我們從后人的引述中,仍窺見其斷珪殘璧。佚失者可舉《太康地記》為例。

  《太康地記》,不署撰人。《舊唐書·經籍志》著錄“地記”五卷,太康三年撰”,《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晉太康土地記》十卷,《通志·藝文略四》則著錄《太康三年地記》六卷,三種著錄書名、卷帙均不同,其實是指同一部書。該書宋以后亡佚,清人畢沅輯本徑作《太康三年地志》,理由是:“其稱《太康三年地志》者,一見于《宋書·州郡志》會稽郡始寧令下,一見裴松之《三國志》注孫皓起顯名宮下。考《晉書》:武帝太康四年徙遼東王 為東萊王,而是志于東萊尚言郡;《水經注》:太康五年改信都曰長樂,而是志尚云信都,則書成于太康三年無疑。惟《晉書·地理志》云罷秦州亦在三年,而是志尚列秦州,或書成后州始廢矣”。關于作者,畢沅推測:“晉初,輿地之學最著者裴司空秀,繼之以京相璠、摯虞,是書或成于數君之手”。

  此書在魏晉南北朝時影響很大 。《括地志·序略》:“太康平吳之后,天下一統,凡州十六”,注引《太康地記》云:“司、冀、兗、豫、荊、揚、徐、青、幽、并、雍、涼、梁、益、交、廣是也” 。書中解釋了梁、徐、雍、并、青、交、揚、幽八州的地名由來,如梁州:“梁州者,言西方金剛之氣強梁,故因以為名” ;徐州“《太康地記》以為取徐丘為名” ;雍州“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氣雍閼,故取名焉” ;并州“不以衛水為號,又不以恒山為名,而言‘并’者,蓋以其在兩谷之間也” ;青州“東方少陽,其色青,其氣清,歲之首、事之始也,故以為名焉” ;交州“取交阯以為名” ;揚州“以揚州漸太陽位,天氣奮揚,履正含文明,故取名焉 ” ;幽州“《太康地記》以為因于幽都為名” 。其中關于徐、梁、雍、并四州的淵源釋名,或《爾雅》所無,或與《釋名》不同。

  《太康地記》還解釋了兩個人物地名(尸鄉與上虞)、一個傳說地名聲(馬邑)、一個形像地名(畦畤)和一個故國地名(邾縣)的淵源。如顏師古云:“晉《太康地記》云,秦時建此城輒崩不成,有馬周旋馳走反復,父老異之,因依以筑城,遂名為馬邑” ;又如司馬貞云:“《太康地理志》云,楚滅邾,遷其人于江南,因名縣也” 。該書作者已經注意到中原與大漠地區在地名用字方面的差異,所以指出:“河北得水為河,塞外得水為海” ,這已是對河流通名的初步總結。

  晉代留傳至今的地名學著作,可舉常璩撰《華陽國志》為代表。

  常璩(約291~361年)字道將,蜀郡江原縣(今四川崇州市東南)人。曾任成漢政權的史官,李勢在位時又任散騎常侍、掌著作、后勸李勢歸降東晉,晚年定居建康(今南京市),撰成《華陽國志》一書。該書敘事始自遠古,止于永和三年(347年),共有12卷,其中前四卷為地理部分,即卷一《巴志》、卷二《漢中志》、卷三《蜀志》、卷四《南中志》(下文徑稱篇名)。該四卷主要記載當時梁、益、寧三州的歷史、郡縣的沿革、治所、山川、交通、物產、風俗、民族乃至名宦、大姓等。在這四卷當中,解釋地名淵源33處,具體說來有以下5種類型:

  1.水名和以水為名 “漢中”是大家熟悉的一個地名,《漢中志》云:漢中郡“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即以漢水為名。同卷魏興郡洵陽縣:“洵水所出”。《巴志》江州縣:“縣下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為粉,則膏暉鮮芳,貢粉京師,因名粉水”。《南中志》還有關于“竹王水”來歷、“滇池”釋名的記述。

   2.山名和以山為名 今四川江油縣東北的五華山,《漢書·地理志》記載為“五婦山”,《蜀志》則載為“五婦冢山”,并云:“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并將從。而山分為五嶺,直頂上有平石。蜀王痛傷,乃登之,因命曰‘五婦冢山’,于平石上為望婦堠,作思妻臺。今其山或名五丁冢”。因揪蛇而引起山崩自是夸大了的傳說,但常璩記載這四個地名的來歷卻成為事實。《南中志》堂螂縣:“因山名也”;永昌郡“古哀牢國,哀牢,山名也”;均是以山為名的事例。《續漢書·郡國志》蜀郡嚴道縣下,劉昭注引《華陽國志》:“邛崍山本名邛崍,故邛人、笮人界也”;蜀郡旄牛縣下,劉昭注引《華陽國志》:“邛人自蜀入,度此山,甚險騅,南人毒之,故名邛崍”。此二例關于邛崍山山名來歷的記載,為今本《華陽國志》所佚,故補述于此。

  3.姓氏人物地名 秦國原有權臣呂不韋,秦王嬴政親政后將他的勢力翦除,并“徙呂不韋子弟宗族于蜀漢” 。西漢武帝時,南越國相呂嘉(據說是呂不韋的后裔)殺國王起兵謀反,結果被平定,呂嘉也被殺,《南中志》載其結果是:“置嶲唐、不韋二縣,徙南越相呂嘉子孫宗族實之,因名不韋,以彰其先人之惡” 。這是一個貶義的人物地名。《續漢書·郡國志》蜀郡嚴道縣下劉昭注引《華陽國志》:楊母閣“昔楊氏倡造作閣,故名焉”。此條亦為今本《華陽國志》所佚。

  4.方位地名 秦滅蜀后,封王族中一個叫“惲”的人為蜀侯。由于秦王聽信讒言,賜惲自盡。后來真相大白,知惲系無罪冤死,便派使者至成都迎喪,《蜀志》載:“喪車至城北門,忽陷地中,蜀人因名北門曰咸陽門”,系北門朝向秦都咸陽之故。又《蜀志》:“沙頭津,劉璋時召東州民居此,改曰東州頭”。

  5.以鄉、邑、倉、故國、民族、物產為名 除上述四類外,《華陽國志》中以鄉、邑、倉、故國、民族、物產命名的地名亦復不少,如《漢中志》魏興郡鄖鄉縣:“縣有鄖鄉”;《蜀志》越嶲郡邛都縣:“郡治,因邛邑名也”;又《蜀志》廣漢郡五城縣:“漢時置五倉,發五縣民,尉部主之,后因以為縣”;又《蜀志》越嶲郡定笮縣:“笮,笮夷也”;《南中志》興古郡句町縣:“故句町王國名也”;又《南中志》建寧郡升麻縣:“出好升麻”。此外,以物產、形像、組合等形式命名的地名,還有竹王祠、王女陌、天府、犀牛里、石牛門、三巴、三蜀等。

  常璩在書末《序志》中說:“(《漢書》)地理志頗言山水,歷代轉久,郡縣分建,地名改易,于以居然辨物知方猶末詳備”,所以他撰成這么一部有關西南地區的歷史地理著作。該書涉及地名淵源33處,并且在地名學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當然,《華陽國志》也有它的不足,例如,《南中志》載晉寧郡之滇池縣“故滇國也,有澤水,周回二百里,所出深廣,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也”。這段文字,系據譙周《異物志》改易而成 。據任乃強先生考證,“滇池”為西南夷語舊稱,根本不能用漢語“顛倒”一詞來解釋,譙周之說顯系附會 ,常璩因襲未改。又如,《南中志》建寧郡之谷昌縣:“漢武帝將軍郭昌討夷,平之,因名‘郭昌’以威夷,孝章時改為谷昌也”。按:郭昌實有其人,出征西南夷也確有其事 ;然據《漢書·地理志》,西漢益州郡轄縣已有“谷昌”,谷昌本為漢代云南某一土著部落名稱 ,以此名縣亦屬情理中事 ,而常璩望文生義,以為先以將軍郭昌之名名縣,東漢章帝時改名谷昌,故致誤。以望文生義之法而解釋地名淵源之始,今雖已無從考究,但常璩的說法恐怕還是比較早的兩例。

  三、 南朝

  南北朝時代,涌現了比三國、兩晉時代更多的地名學家,地名淵源解釋是他們撰寫著作的必備內容之一。南朝宋、齊、梁、陳四代,可分別舉盛弘之、陸澄、劉昭、顧野王為代表。

  盛弘之,南朝宋人,生平事跡不詳。《隋書·經籍志》著錄:“《荊州記》三卷,宋臨川王侍郎盛弘之撰”。按:宋臨川王劉義慶于元嘉九年至十六年間為荊州刺史,則盛弘之撰《荊州記》當成于該時期內,很可能元嘉十四年(437年)時已基本完成 。可惜該書唐宋以后佚失,幸賴《水經注》、《太平御覽》等書征引,佚文現存兩百多條,約合1.2萬字,今人方得見其一斑。

  元嘉中期的荊州轄境,包括了今天湖北、湖南二省全部和河南、陜西、重慶、廣西各一小部分,地域相當遼闊。《荊州記》共有五種 ,惟以盛弘之的《荊州記》最為著名,后人征引最多,其地名淵源解釋內容也最為豐富,主要可分以下五類:

  1.因山為名 《太平御覽》卷四九地部一四嵩梁山:“盛弘之《荊州記》曰:嵩梁山在澧水之陽,望之如香爐之狀,今名石門。吳永安六年自然洞開,玄朗如門三百丈,門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謂之天箒,孫休以為嘉祥,置縣,因山為名”。這就是今天湖南石門縣縣名的由來。《太平寰宇記》卷一四八夔州巫山縣巫山:“盛弘之《荊州記》云,沿峽二十里有新崩灘,至巫山,因山名也”。《史記·秦始皇本紀》“浮江,至湘山祠”句唐張守節《正義》:“盛弘之《荊州記》云青草湖南有青草山,湖因山名焉”。后兩例也是因山為名。

  2.物產地名 《太平御覽》卷五七地部二二·林:“盛弘之《荊州記》:江陵縣東一百里有綠林山,茂林蓊郁,襄陽大路經由其西,所謂當陽之綠林也”;同書卷六0五文部二一·墨:“盛弘之《荊州記》:筑陽縣有墨山,山石悉如墨”;同書卷九八二香部二·都梁:“盛弘之《荊州記》曰,都梁縣有小山,山水清淺,其中生蘭草,俗謂蘭為都梁,即以號縣”;同書卷九九六百卉部三·菊:“盛弘之《荊州記》:酈縣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悉芳菊,被崖水,甚甘馨”。《太平寰宇記》卷一四六荊門軍長林縣:“盛弘之《荊州記》云,當陽東有櫟林長坂,昔時武寧至樂鄉八十里中,拱樹修竹,隱天蔽日,長林蓋取名于此”;同書荊門軍當陽縣磨城:“盛弘之《荊州記》云,麥城東有驢城,沮水之西有磨城,犄角麥城。昔伍子胥造此二城以攻麥城,假驢、磨立名,俗諺云:東驢西磨麥自破”。最后這則地名反映了以驢磨麥的農業生產技術。

  3.傳說地名 《水經·溫水注》:“盛弘之《荊州記》云興安縣水邊有平石,上有石履,言越王渡溪,脫履于此”。《太平御覽》卷一一天部一一·祈雨:“盛弘之《荊州記》曰,湘東有雨母山,山有祠壇,每祈禱無不降澤,以是名之”;同書卷六九地部三四·湍:“盛弘之《荊州記》:桂陽耒陽縣……東有博望灘,張騫使外國經此,船沒,因以名灘”;同書卷七0地部三五·淵:“盛弘之《荊州記》:魚復縣西有龍淵,清深不測,云漢祖伐秦,途經于此,見淵中白壁赤柱,狀若官府,因名龍淵”。

  4.形像地名 《太平御覽》卷五四地部一九·巖:“盛弘之《荊州記》曰,平樂縣有山臨水,巖間有兩目如人眼,極大,瞳子白黑分明,名為目巖”;同書卷一九二居處部二O·城:“盛弘之《荊州記》:馬牧城東三里有蜂城,城隨門勢,上大下尖,其形似蜂,故有‘蜂’號”;同書卷七五七器物部二·鬲:“盛弘之《荊州記》曰,湘東陰山縣西有鬲口溪,昔有大鬲容百斛,出于此水,故因為名”。

  5.天候地名 《太平御覽》卷九天部九·風:“盛弘之《荊州記》:沮楊縣黃竹山,常肅肅有風,名曰風門”;同書卷二二時序部七·夏:“盛弘之《荊州記》,宜都銀山縣有風穴,穴口大數尺,名為風井,夏則風出,冬則風入”;同書卷七四地部三九·塘:“盛弘之《荊州記》,始安熙平縣東南有山,山西其形長狹,水從下注塘,一日再減乃縮,因名為朝夕塘”。

  盛弘之還擅長于描寫風景。《水經·江水注》中描寫三峽的那段優美文字,實出盛弘之《荊州記》,酈道元只不過是轉引了而已 。

  陸澄(424~494年)字彥淵,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嘗為太常博士、襄陽太守、秘書監,“少來無事,唯以讀書為業”。當世即稱其為碩學,家藏典籍豐,藉以撰成《地理書》 。《南齊書》卷三九有傳。

  《隋書·經籍志》著錄“《地理書》一百四十九卷”,注云:“陸澄合《山海經》已來一百六十家,以為此書。澄本之外,其舊事并多零失,見存別部自行者,唯四十二家,今列之于上”,同時又著錄“《地理書抄》二十卷,陸澄撰”。由于時過境遷,這兩部大書早已散失,今僅得見其佚文數條,其中三條是解釋地名淵源的:

  1.長橋。《太平寰宇記》卷九二常州宜興縣:“長橋在縣城前二十步……按陸澄《地理抄》云:袁府君,后漢人也,造此橋,即晉周處少時斬其橋下食人蛟,即此處也”。

  2.襄水。《太平寰宇記》卷一四五襄州襄陽縣:“涑水亦名襄水,荊楚之地水駕山而上者,皆呼襄,上也。今土人呼涑水上流,亦呼為襄,水名即無定,故陸澄《地理志》云:襄陽無襄水也”。

  3.筑口。《太平寰宇記》卷一四五襄州谷城縣:“筑水在縣南一百步。陸澄《地理志》云:筑水會沔水之處,謂之筑口”。

  劉昭字宣卿,平原高唐(今山東章丘市西北)人,嘗為臨川王記室、剡縣令,《梁書》卷四九本傳稱: “昭集后漢同異以注范曄書,世稱博悉”(《南史》卷七二本傳同)。由于范曄《后漢書》沒有志,他就把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八篇志分為三十卷,合了進去,并且也作了注。今日所見《續漢書郡國志注補》即由此而來。

  劉昭的注,偏重于事實的補充而略于文字訓詁,所以他引用了大量史料,僅注《郡國志》就引述了七十多種文獻,其中包括今已失傳的五十來種文獻,賴劉昭的注才得以保存了一些零星的佚文。劉注《續漢書·郡國志》,旁征博引,內容豐富,在地名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若以分類而言,“武陵”一名為古義地名。《續漢書·郡國志四》武陵郡,劉昭注引《先賢傳》:“晉代太守趙厥問主簿潘京曰:‘貴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為所攻破,光武時移東出,遂得見全,先識易號。《傳》曰:止戈為武,高平曰陵,于是改名焉’。”通過兩人的對話,解釋了郡名的來歷 。 古義地名在《漢書·地理志》中早已有之,劉昭注中也僅此一例;不過以古國為名的例子,劉昭倒是說明了不少,如南陽郡隨縣,“古隨國”;廬江郡舒縣有桐鄉,“古桐國”;東萊郡掖縣有過鄉,“故過國”;東郡濮陽縣古昆吾國,“杜預曰帝丘,昆吾氏因之,故曰昆吾之墟”,等等。
人物與傳說地名,劉昭注中也曾多次出現。河內郡修武縣陽樊,注引服虔曰:“樊仲山之所居,故曰陽樊”;瑯邪國東莞縣下注引杜預的話說:“東莞蒙陰縣西北有夷吾亭,或曰鮑叔解夷吾縛于此,因以為名”;丹陽郡陵陽縣,注云:“陵陽子明得仙于此縣山,故以為名”;會稽郡太末縣,注引《東陽記》云:“縣龍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白,遠望盡如蓮花,龍丘萇隱居于此,因以為名”;豫章郡海昏侯國,注引《豫章記》曰:“城東十三里,縣列江邊,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昌邑王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故謂之慨口”;廬江郡尋陽縣,注引釋慧遠《廬山記略》云:“山在尋陽南,南濱宮亭湖,北對小江,山去小江三十余里。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際,隱遁潛居其下,受道于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止為仙人之廬而命焉”。廬山如今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動植物地名,劉昭也解釋了不少。潁川郡長社縣本名長葛,注引《地道記》云:“社中樹暴長,漢改名”;陳留郡考城縣本名菑縣,注引《爾雅》曰:“木立死曰菑 ”,又引《呂氏春秋》曰:“草郁即為菑”;南陽郡酈縣,注引《荊州記》:“縣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極甘馨”;永昌郡楪榆縣,注引《廣志》云:“弔鳥山,縣西北八十里,在阜山,眾鳥千百群共會,鳴呼啁哳,每歲七月、八月晦望至,集六日則止,歲凡六至。雉雀來弔,特悲……俗言鳳凰死于此山,故眾鳥來弔”。

  劉昭詮釋形像地名有二處。零陵郡營道縣九疑山,注引郭璞《山海經注》云:“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今本郭璞《山海經注》佚此條)。蜀郡湔氐道,注引《蜀王本紀》云:“縣前兩石對如闕,號曰彭門”。

  從劉昭詮釋的個別地名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南部沿海的開發順序。南海郡博羅縣,注云:“有羅浮山,自會稽浮往博山,故置博羅縣”。博羅縣治所即今廣東博羅縣,說羅浮山自會稽(郡治在今浙江紹興市)漂往廣東,未免穿鑿,但同時也說明閩、粵沿海地區的開發,是從浙江沿海而來進行的 。

  劉昭注引文獻所解釋的地名淵源并不止此,上文提到《華陽國志》的部分地名淵源解釋,和張華《博物記》、王隱《晉書地道記》中地名語源的佚文,均依劉昭的注才保存至今,具體內容恕不重復。

  顧野王(518~581年)字希馮,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自幼好學,九歲就會寫文章,十二歲隨父至建安郡,撰《建安地記》二篇,從小顯示了輿地學方面的才華。梁時為太子博士,陳文帝天嘉元年(560年)為撰史學士,太建二年(570年)遷國子博士,后領大著作、掌國史,著有《玉篇》三十卷、《輿地志》三十卷、《符瑞圖》十卷、《顧氏譜傳》十卷、《分野樞要》一卷等。《陳書》卷三0有傳。今惟存《玉篇》,其余著作均已亡佚。

  《輿地志》被認為是一部“監省陸、任二家書鈔、集漢魏以來二百囗十家地理書大成”之作 。唐宋時尚有傳本,北宋《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引錄兩百多處,南宋《嘉泰會稽志》也嘗引用過它,但不見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著錄,蓋元滅宋時亡佚。佚文今存335條,約1.4萬字,其中有淵源解釋的72條,大致可分為以下十三類(每類各舉二例):

  (1)人物地名(11條) 《太平寰宇記》卷九0昇州上元縣:“蔣山在縣東北十五里……按《輿地志》云:蔣山古曰金陵山,縣之名因此山立,《漢輿地圖》名鐘山。吳大帝時有蔣子文發神驗于此,封子文為蔣侯,改曰蔣山”。同書卷九0昇州江寧縣:“婁湖在縣東南十里……《輿地志》云:婁侯張昭所創,因名之”。

  (2)史跡地名(11條) 《太平寰宇記》卷一0三宣州南陵縣:“戰鳥山在縣南十五里大江中。《輿地志》云:赭圻下流十許里有戰鳥圻,孤在江中,本名孤圻山。昔桓溫駐赭圻,恒懼掩襲此圻,宿鳥所棲,中宵鳴驚,溫謂官軍至,一時驚潰。既定,乃群鳥驚噪,故相傳為戰鳥山”。同書卷一一二鄂州武昌縣:“吳造峴在州西一百七十一里。《輿地志》云:孫權于樊口被風破船,鑿樊嶺而歸,因以為名”。

  (3)形像地名(8條) 《太平御覽》卷四六地部一一天目山:“《輿地志》云,上有兩湖,謂左右目,故名天目也”。《太平寰宇記》卷九0昇州上元縣:“雞籠山在縣西北九里……《輿地志》云,其山狀如雞籠,以此為名”。

  (4)物產地名(6條) 《太平御覽》卷一七0州郡部一六·池州:“《輿地志》云,梁昭明太子以其水出魚美,故名其水為貴池”。《太平寰宇記》卷九四湖州長興縣:“箬溪在縣南五十步……箬溪者,顧野王《輿地志》云:夾溪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皆村名,村人取下箬水釀酒,醇美勝于云陽。俗稱‘箬下酒’”。

  (5)以水為名(6條) 《太平寰宇記》卷一0六洪州豐城縣:“漢南昌縣地,屬豫章。按顧野王《輿地志》云:后漢建安中初立富城縣于富水之西,因以為名;至晉太康元年改為豐城縣,移于豐水之西,乃以為名”。同書卷一六一賀州富川縣:“《輿地志》云:漢舊縣,屬蒼梧郡。吳黃武五年改為臨賀郡。縣有富水,因為縣名”。

  (6)移民地名(6條) 《太平御覽》卷一六八州郡部一四·澧州:“《輿地志》云:晉末以義陽流人在南郡者立為南義陽郡,寄在荊州”。《嘉泰會稽志》卷九引《輿地志》云:“永興洛思山,先是洛下人隨朱雋來會稽,三年不得返,乃登山北顧而嘆。或云雋遭母喪,止葬此山,請洛下圖墓師相地,師去鄉既久,目極千里,北望京洛,號呼而絕,因葬山頂,故以為名”。

  (7)傳說地名(4條) 《太平寰宇記》卷九0昇州江寧縣:“白都山在縣西南八十里……按《輿地志》云:昔有白仲都于此山學道,白日升天,因以為名”。同書卷九三杭州鹽官縣:金牛山,《輿地志》云:昔吳、楚之間,金牛出自毗陵,奔來此山而沒,因名之”。

  (8)數字地名(3條) 《史記·秦始皇本紀》五嶺,唐張守節《正義》引《輿地志》云:“一曰臺嶺,亦名塞上,今名大庾、二曰騎田;三曰都龐;四曰萌諸;五曰越嶺”。《太平寰宇記》卷九0昇州江寧縣:“三山在縣西南五十七里……按《輿地志》云:其山積石,濱于大江,有三峰,南北接,故曰三山”。

  (9)顏色地名(3條) 《太平御覽》卷六五地部三O·紫溪:“《輿地志》以為水紫色也,又云紫溪中央水有赤色盤石,長百余丈,望之如霞,名曰赤瀨水”。《太平寰宇記》卷九二常州宜興縣小心山下:“《輿地志》云:金硎承小心山泉,硎中沙色炯炯如金者,因此名金泉”。

  (10)詞義地名(3條) 《后漢書·光武帝紀上》:建武五年“交趾牧鄧讓率七郡太守遣使奉貢”,唐李賢注:“《輿地志》云:其夷足大指開析,兩足并立,指則相交。阯與趾同,古字通”。《太平寰宇記》卷九0 昇州江寧縣:“烈洲在縣西南八十里,周回六十里。《輿地志》:吳舊津所內有小水,堪泊船,商客多停以避烈風,故以名焉”。

  (11)玄怪地名(3條) 《太平御覽》卷一七0州郡部一六·潤州:“《輿地志》曰,秦有史官奏東南有王氣在云陽,故鑿此岡,截直道使曲,以壓其氣,故曰曲阿”。《太平寰宇記》卷九0昇州上元縣:“玄武湖在縣西北七里……《輿地志》云,齊武帝理水軍于此池中,號曰昆明池……宋元嘉末有黑龍見湖內,故改為玄武湖也”。

  (12)因山為名(2條) 《太平寰宇記》卷五西京緱氏縣:“古滑國也……漢以為縣,《輿地志》云:因山以名縣”。同書卷九九溫州瑞安縣:“《輿地志》云:……吳曰羅陽,后改為安陽,至晉太康元年改為安固縣,因界內安固山為名”。

  (13)方位地名(2條) 《史記·周本紀》“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句張守節《正義》:“《輿地志》云秦立為縣,城臨淄水,故曰臨淄也”。同書“以封武王少弟封為衛康叔”句《正義》:“《輿地志》云:以周地在王城東,故曰東周”。

  以上13類共計68條。為顧野王解釋淵源的地名還有晉陵(避諱)、江寧(美愿)、余甖溪(因村為名)、信安(因重名而改)。

  由上述可知,顧野王《輿地志》集地志之大成,代表了南朝地名學發展的最高成。

  四、 北朝

  北朝的地名學家及其地名學著作,可舉闞骃《十三州志》、酈道元《水經注》為代表。

  闞骃字玄陰,十六國、北魏時敦煌(今甘肅敦煌市)人。生卒年不詳。曾任北涼政權的考課郎中、奉車都尉、尚書,北滅亡后為北魏從事中郎,后遷居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直至去世。著有《十三州志》十卷(已佚)。《魏書》卷五二、《北史》卷三四有傳。

  《十三州志》內容比較詳備,從現存的片斷記載來看,門類有郡縣、山川、道里、沿革、古跡、風俗、民族、四鄰等,其詳細程度在某些方面超過了《漢書·地理志》。原書雖已佚失,然今存佚文275條 ,從中尚可窺見此書斷珪殘璧,彌足珍貴。

  闞骃長期生活在西北民族雜居地區,又在盧水胡當政的北涼政權供職(北涼都城先在今甘肅張掖市,后遷今武威市),故其于西北情況之記載較為可靠,不少史料因《十三州志》的著錄而得以保留至今。例如,今我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漢代稱西海,闞骃說:臨羌縣“縣西有卑禾羌海,世謂之青海” 。這是“青海”一名的最早記載 。

  《十三州志》在地名淵源解釋上的貢獻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方位地名 闞骃詮釋了復陽、河陰、西縣、潁陰、下曲陽、南皮、東安陽、東垣、北新城九個方位地名。如復陽:“闞骃言復陽縣,胡陽之樂鄉也,元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復山之陽,故曰復陽也” 。又如潁陰:“《十三州志》:故頓子城在潁水之南,故謂之潁陰城” 。

  2.山川地名 闞骃解釋了沮水、召陵、淵泉、會水、廣川、緱氏、朱陽、牂柯八個山川地名的由來,如沮水:“闞骃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縣亦受名焉” 。又如召陵:“闞骃云:召,高也,其地丘墟,井深數丈,故以名焉”。

  3.物產地名 為闞骃解釋淵源的物產地名有富陂、蓮勺、扶柳、斥丘、山桑、朐忍六個。如富陂:“《十三州志》曰:漢和帝永元九年分汝陰置,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縣也” 。又如蓮勺:“《十三州志》:縣以草受名也”。

  4.人事地名 以官為名如司州、以陵為名如博陵郡、移民地名如玉門縣、以姓為名如元氏、以邑為縣如蘭陵、霸業地名如句章縣等,均為闞骃所釋。如司州:“《十三州志》云:京師之州,司隸校尉掌也,故曰司州也” 。又如元氏縣:“闞骃云:趙公子元之封邑,故曰元氏” 。

  5.派生地名 派生地名是指由一個或數個原始地名拆、并、分、合而衍生出來的地名。如金城河:“闞骃曰:河至金城縣,謂之金城河,隨地為名也” 。又如女水:“闞骃曰:女水本汝水別流,其后枯竭,號曰死汝水,故其字無水” 。

  闞骃總共解釋了34個地名得名的淵源,豐富了魏晉以來的地名學內容。

  酈道元(472年?~527年)字善長,北魏范陽郡涿縣酈亭(今河北涿州市南道園村)人,系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四十卷。由于“水土之名易變、世失其處”、“事有似而非,非而似,千載眇邈,非所詳耳” ,他撰《水經注》的目的就是要“考川定土” 。正因為《水經注》是這么一部地理著作,全書記載了1.5萬個地名 ,具有豐富的地名學內容。

  《水經注》對地名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僅地名淵源解釋方面,筆者據殿本 統計即已達1007處,如果加上佚文中的45處,則為《水經注》解釋淵源的地名有1052處。由于數目龐大,只能將它們分為自然、人文兩大部門、24類,每類各舉6例,并選出一例作為淵源解釋的例子,將該內容制成表格如下,其中類別排列以所釋地名數量多少為序:

表2-4.《水經注》的地名淵源解釋

地名部類 釋名數量   地名舉例
(數字是指殿本的卷次,頁碼)
地名淵源舉例
  因水為名 70 沁水縣(9/186) 桑干郡(13/256) 湛阪(21/405)沛縣(25/493) 齊城(26/516) 淮浦(30/590) 卷一三《 水注》:“桑干水……東南流逕桑干郡北,大魏因水以立,郡受厥稱焉”。
  因山為名 69 梁父縣(24/479) 鄒縣(25/489) 臨朐縣(26/510)天彭門(33/626) 巫峽(34/645) 荊州(34/652) 卷二四《汶水注》:“淄水又逕梁父縣故城南,縣北有梁父山……王者封泰山、禪梁父,故縣取名焉”。
  地形地名 53 孔山(3/61) 中山城(11/238) 地裂溝(13/270)召陵(22/420) 角林山(26/512) 新崩灘(34/644) 卷一三《 水注》:“滄水又西南,右合地裂溝,古老云:晉世地裂,分此界間成溝壑”。
  數字地名 44 三秦(19/361) 五湖(29/563) 六門 (29/569)百梯山(6/135) 千鄉(19/368) 九江(30/581) 卷二九《沔水注》:“南江東注于具區,謂之五湖口。五湖,謂長蕩湖、太湖、射湖、貴湖、滆湖也”。
  植物地名 33 蔥嶺(2/18) 甘棗溝(5/114) 扶柳縣(10/220)白楊泉(13/258) 長社縣(22/426) 豫章郡(39/740) 卷二《河水注》:“《西河舊事》曰:蔥嶺在敦煌西八千里,其山高大,上生蔥,故曰蔥嶺也”。
  天文和氣候地名 21 溫泉(11/236) 寒泉(31/593) 溫水(36/670)日南郡(36/680) 湯泉(38/726) 落星石(39/745) 卷三六《若水注》:“又有溫水,冬夏常熱,其源可 雞豚,下湯沐洗,能治宿疾”。
  動物地名 19 虎牢(5/90) 狗壟(8/176) 鵜鶘山(15/298)猴徑灘(27/537) 湍(27/539) 珠官郡(36/679) 卷五《河水注》:“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獻之天子,命之為柙畜之東虢,是曰虎牢矣”。
  礦物地名 18 鹽池(6/132) 金鄉山(8/174 ) 火山(13/261)石墨山(15/302)黃水(37/701) 云母山(38/720) 卷三八《湘水注》:“湘水又北逕銅官山,西臨湘水,山土紫色,內含云母,故亦謂之‘云母山’也”。
  顏色地名 15 丹水(9/188) 黑水(26/519) 青山(32/620)赤岬山(33/641)清江(37/696) 紫溪(40/747) 卷二六《淄水注》:“時水出齊城西北二十五里,平地出泉,即如水也,亦謂之源水,因水色黑,俗又目之為黑水”。
  土壤地名 6 沙州(2/29) 石門(8/164) 斥丘(9/205)斥漳(10/216) 長白沙口(21/400) 破石灘(33/640) 卷二《河水注》:“河水右逕沙州北……望黃沙,猶若人委干糒于地,都不生草木,蕩然黃沙,周回數百里,沙州于是取號焉”。
  人物地名 131 介山(6/121) 沛公壘(21/403) 賈侯渠(22/442)孔里(25/486) 屈潭(38/721) 鄭公泉(40/754) 卷三八《湘水注》:“汨水又西為屈潭,即汨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沉于此,故淵潭以屈為名”。
  方位地名 105 臨齊城(5/103) 西流泉(8/163) 淮陰縣(30/589)南陽郡(31/599)界壇(33/638) 湘東郡(38/717) 卷三一《淯水注》:“秦昭襄王使白起為將,伐楚取郢,即以此地為南陽郡……劉善曰: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故以為名”。
  史跡地名 97 皇天原(4/72) 送荊陘(11/233) 樂山(28/547)秦望山(29/566)夷道縣(34/650) 敗舶灣(35/663) 卷二八《沔水注》:“沔水又東逕樂山北,昔諸葛亮好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樂山為名”。
  對稱地名 74 東平舒縣(10/227) 上曲陽縣(11/242)下邽縣(19/379) 北宜春縣(21/409)大呂亭(21/412) 新汲縣(22/427) 卷二一《汝水注》:“(溱水)又東北逕北宜春縣故城北,王莽更名之為宣孱也。豫章有宜春,故加‘北’矣”。
  形像地名 63 壺關(10/208) 熊耳山(15/301) 劍閣(20/395)白馬山(28/542) 峨眉山(36/668) 彈丸山(38/723) 卷三六《青衣水注》:“《益州記》曰:平鄉江東逕峨眉山,在南安縣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見兩山,相峙如峨眉焉”。
  詞義地名 50 頓丘(9/195) 圉縣(22/439) 淮水(30/575)望州山(37/699) 印石(38/717) 貪泉(39/733) 卷三九《耒水注》:“(橫流溪)溪水甚小,冬夏不干,俗亦謂之為貪泉,飲者輒冒于財賄,同于廣州石門貪流矣。廉介為二千石,則不飲之”。
  故國地名 29 胙亭(8/158) 共縣(10/218) 劉澗(15/305)鄖鄉(28/543) 隨縣(31/608) 邾縣(35/662) 卷三五《江水注》:“江水又東逕邾縣故城南,楚宣王滅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
  神話傳說地 名 29 靈山(6/132) 鳳凰臺(20/393) 雉縣(31/597)仙人室(37/698)龍尾山(39/736) 明圣湖(40/751) 卷四0《漸江水注》:“(錢塘)縣南江側有明圣湖,父老傳言,湖有金牛,古見之,神化不測,湖取名焉”。
  少數民族地 名 22 唐述山(2/31) 薄骨律鎮(3/45)侯莫干城(6/118) 陸渾縣(15/310)賨城縣(29/568) 九德郡(36/682) 卷一五《伊水注》:“涓水又東逕陸渾縣故城北……魯僖公二十二年,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故縣氏之也”。
  美愿地名 15 蒲陰縣(11/245) 許昌(22/426) 己吾縣(23/448)祥川(27/538) 孝子石(36/672) 天門郡(37/702) 卷二二《洧水注》:“漢以許失天下,及魏承漢歷,遂改名許昌也”。
  移民地名 13 歷城(3/46) 倭城(14/293) 南鄭縣(27/534)新息縣(30/578) 不韋縣(37/692) 望蔡縣(39/739) 卷三九《贛水注》:“濁水又東逕望蔡縣,縣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晉太康元年改為望蔡縣”。
  語訛地名 13 土軍縣(3/60) 高樓城(3/61) 寡婦城(11/245)難河(14/286) 黃水(25/495) 左桑(28/558) 卷二八《沔水注》:“沔水又東逕左桑……庚仲雍言:村老云百姓佐昭王喪事于此,成禮而行,故曰‘佐喪’,‘左桑’字失體耳”。
  復合或簡化地名 12 須朐(8/162) 華泉(8/167) 扶溝(22/440)山桑(23/451) 江都(30/589) 江夏(35/660) 卷二二《渠水注》:“沙水南逕扶溝縣故城東,縣即潁川之谷平鄉也,有扶亭,又有洧水溝,故縣有‘扶溝’之名焉”。
  避諱地名 6 隆慮縣(9/204) 壽良縣(24/483) 禾興(29/566)淯陽縣(31/600) 夷道縣(34/650) 富春縣(40/748) 卷四0《漸江水注》:“浙江又東北入富陽縣,故富春也,晉后名春,改曰富陽也”。

 

  《水經注》以前,班固《漢書·地理志》僅有60處地名淵源的解釋;應劭對168處地名作了淵源解釋,從而使他成為中國地名學史上第一位解釋地名淵源超過百處的地名學家;而從韋昭、常璩、顧野王到闞骃,四位地名學家對156處地名作了淵源解釋,平均每人僅39處。酈道元為之作注的《水經》,據清代學者考證系三國魏人所作 ,全經記載了1900多個地名,但無一淵源解釋;而《水經注》對1052處地名作了淵源解釋,從《水經注》以前,班固《漢書·地理志》僅有60處地名淵源的解釋;應劭對168處地名作了淵源解釋,從而使他成為中國地名學史上第一位解釋地名淵源超過百處的地名學家;而從韋昭、常璩、顧野王到闞骃,四位地名學家對156處地名作了淵源解釋,平均每人僅39處。酈道元為之作注的《水經》,據清代學者考證系三國魏人所作 ,全經記載了1900多個地名,但無一淵源解釋;而《水經注》對1052處地名作了淵源解釋,從而成為中國地名學史上第一部地名淵源解釋超過千數的地名學著作,達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地名學的頂峰,中國地名學也由此完成了地名淵源解釋超邁千數的歷程。

  像《水經注》這樣數量寵大的地名淵源解釋,在同類著作中是很少見的,因而它是一部古代的地名學杰作,不要說南北朝以前任何地名學著作都及不上它,就是隋唐以后的許多地名學著作也難望其項背。

  而成為中國地名學史上第一部地名淵源解釋超過千數的地名學著作,達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地名學的頂峰,中國地名學也由此完成了地名淵源解釋超邁千數的歷程。

  像《水經注》這樣數量寵大的地名淵源解釋,在同類著作中是很少見的,因而它是一部古代的地名學杰作,不要說南北朝以前任何地名學著作都及不上它,就是隋唐以后的許多地名學著作也難望其項背。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中市| 盐津县| 昌平区| 阿勒泰市| 肃宁县| 顺昌县| 长寿区| 新宁县| 项城市| 大连市| 邢台县| 竹山县| 嘉义县| 客服| 泰和县| 甘南县| 铅山县| 玉溪市| 永川市| 普兰店市| 封丘县| 青铜峡市| 开封县| 平顺县| 龙海市| 博白县| 余江县| 宜昌市| 双鸭山市| 阜南县| 新河县| 南召县| 南平市| 南汇区| 天长市| 行唐县| 阿尔山市| 乐清市| 南漳县| 渑池县|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