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宋·朱 熹

 

數據整理:尹小林



 卷九十七·程子之書三 





    (此卷系遺書中非入近思與四書等注者,以類而從,為一卷。文集附。)

    或問:“尹和靖言看語錄,伊川云:‘某在,何必看此?’此語如何?”曰: “伊川在,便不必看;伊川不在了,如何不看!”蓋卿錄云:“若伊川不在,則 何可不讀!”只是門人所編,各隨所見淺深,卻要自家分別它是非。前輩有言不 必觀語錄,只看易傳等書自好。天下亦無恁地道理,如此,則只當讀六經,不當 看論孟矣!天下事無高無下,無小無大,若切己下工夫,件件是自家底;若不下 工夫,擇書來看亦無益。”先生又言:“語錄是雜載。只如閑說一件話,偶然引 上經史上,便把來編了;明日人又隨上面去看。直是有學力,方能分曉。”謙  (以下論語錄。)

    問:“遺書中有十馀段說佛處,似皆云形上、直內與圣人同;卻有一兩處云: ‘要之,其直內者亦自不是。’此語見得甚分明。不知其它所載,莫是傳錄之差?” 曰:“固是。才經李端伯呂與叔劉質夫記,便真;至游定夫,便錯。可惜端伯與 叔質夫早喪!使此三人者在,於程門之道,必有發明。”可學謂:“此事所系非 輕,先生盍作一段文字為辨明之?”曰:“須待為之。”因說:“芮國器嘗云: ‘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如何要排佛?’”曰:“只為無二道,故著不得它。 佛法只是作一無頭話相欺誑,故且恁地過;若分明說出,便窮。”可學 

    記錄言語難,故程子謂:“若不得某之心,則是記得它底意思。今遺書,某 所以各存所記人之姓名者,蓋欲人辨識得耳。”今觀上蔡所記,則十分中自有三 分以上是上蔡意思了,故其所記多有激揚發越之意;游氏所說則有溫純不決之意; 李端伯所記則平正;質夫所記雖簡約,然甚明切。看得來劉質夫那人煞高,惜乎 不壽!便 

    伊川語,各隨學者意所錄。不應一人之說其不同如此:游錄語慢,上蔡語險, 劉質夫語簡,永嘉諸公語絮。振 

    李端伯語錄宏肆,劉質夫語記其髓。方子 

    坐客有問侯先生語錄異同者。曰:“侯氏之說多未通。胡先生嘗薦之羅。他 錄作“楊”。後延平先生與相會,頗謂胡先生稱之過當。因言其人輕躁不定,羅 先生雖以凜然嚴毅之容與相待,度其頗難之。但云,其游程門之久,甚能言程門 之事。然於道理未有所見,故其說前後相反,沒理會。有與龜山一書。”賀孫 

    張思叔語錄多作文,故有失其本意處,不若只錄語錄為善。方子 

    楊志仁問明道說話。曰:“最難看。須是輕輕地挨傍它,描摸它意思,方得。 若將來解,解不得。須是看得道理大段熟,方可看。”節 

    先生問:“近來全無所問,是在此做甚工夫?”義剛對:“數日偶看遺書數 版入心,遂乘興看數日。”先生曰:“遺書錄明道語,多有只載古人全句,不添 一字底。如曰‘思無邪’,如曰‘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皆是。亦有 重出者,是當時舉此句教人去思量。’先生語至此,整容而誦“圣人以此齋戒, 以神明其德夫”!曰:“便是圣人也要神明。這個本是一個靈圣底物事,自家齋 戒,便會靈圣;不齋戒,便不靈圣。古人所以七日戒,三日齋。”胡叔器曰: “齋戒只是敬。”曰:“固是敬,但齋較謹於戒。湛然純一之謂齋,肅然警惕之 謂戒。到湛然純一時,那肅然警惕也無了。”義剛 

    胡明仲文伊川之語而成書,凡五日而畢。世傳河南夫子書,乃其略也。方 

    問:“欲取程氏遺書中緊要言語,分為門類,作一處看;庶得前後言語互相 發明,易於融會。如何?”曰:“若編得也好。只恐言仁處或說著義,言性處或 說著命,難入類耳。”浩 

    學者宜先看遺書,次看尹和靖文字,後乃看上蔡文字,以發光彩,且已不述 其說也。季通語。方 

    伊川語尹曰:“夫子沒而微言絕,異端起而大義乖。不知數十年後,人將謂 我是何如人。”作說怪異模樣。又,三錄中說,且得它見得不錯,已是好。所以 楊謝如此。方 

    “改文字自是難。有時意思或不好,便把來改;待得再看,又反不如前底。 是以此見皆在此心如何,才昏便不得。或有所遷就,或有所回避,或先有所主張, 隨其意之所重,義理便差了。”器之問:“程子語有何疑處?”曰:“此等恐錄 得差,或恐是一時有個意思說出,或是未定之論。今且怕把人未定之論便喚做是, 也是切害。如今言語最是難得一一恰好。或有一時意思見得是如此,它日所見或 未必然。惟圣人說出,句句字字都恰好。這只是這個心,只是圣人之心平一。” 賀孫 

    記錄言語有不同處。如伊川江行事,有二處載:一本云:“伊川自涪陵舟行 遇風,舟人皆懼,惟伊川不動。岸上有負薪者,遙謂之曰:‘達後如此,舍後如 此。’伊川欲答之,而舟去已遠矣。”一本謂:“既至岸,或問其故。伊川曰: ‘心存誠敬爾。’或曰:‘心存誠敬,曷若無心?’伊川欲與之言,已忽不見矣。” 某嘗謂,前說不然。蓋風濤洶涌之際,負薪者何以見其不懼?而語言又何以相聞 邪?“孰若無心”之說,謂隱者既言,則趨而辟之,可也。謂其忽然不見,則若 鬼物然,必不然矣。又況達之與舍,只是一事,安得有分別邪?人杰 

    “論日之行,‘到寅,寅上光;到卯,卯上光’。‘電是陰陽相軋,如以石 相磨而火生。’‘長安西風而雨。’‘因食韭,言天地間寒暖有先後。’‘或傳 京師少雷,恐是地有高下。’‘霹靂震死,是惡氣相擊搏。’凡此數條者,果皆 有此理否?”曰:“此皆一時談論所及,學者記錄如此。要之,天地陰陽變化之 機,日月星辰運行之度,各有成說,而未可以立談判也。明道詩有‘思入風云變 態中’之語。前輩窮理,何事不極其至?今所疑數條,其間必自有說。且‘洊 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圣人垂訓如此,則霹靂震死等事,理之所有,不可以 為無也。”謨 以下天地性理。

    “伊川云:‘測景以三萬里為準,若有窮然。有至一邊已及一萬五千里者, 而天地之運蓋如初也。’此言蓋誤。所謂‘升降一萬五千里中’者,謂冬夏日行 南陸北陸之間,相去一萬五千里耳,非謂周天只三萬里。”閎祖 

    程氏遺書一段說日月處,諸本皆云:“不如三焦說周回而行。”不曉其義。 後見一本云:“不如舊說周回而行。”乃傳寫之誤。雉 

    “十五卷:‘必有無種之人,生於海島。’十八卷:‘太古之時,人有牛首 蛇身。’‘金山得龍卵,龍涌水入寺,取卵而去。’‘涪州見村民化虎。’此數 條,皆記錄者之誕。”曰:“以太極之旨而論氣化之事,則厥初生民,何種之有? 此言海島無人之處,必有無種之人,不足多怪也。龍亦是天地間所有之物,有此 物則有此理,取卵而去,容或有之。村民化虎,其說可疑。或恐此人氣惡如虎, 它有所感召,未足深較也。”謨 

    問:“遺書中有數段,皆云人與物共有此理,只是氣昏推不得,此莫只是大 綱言其本同出?若論其得此理,莫已不同?”曰:“同。”曰:“既同,則所以 分人物之性者,卻是於通塞上別。如人雖氣稟異而終可同,物則終不可同。然則 謂之理同則可,謂之性同則不可。”曰:“固然。但隨其光明發見處可見,如螻 蟻君臣之類。但其稟形既別,則無復與人通之理。如狝猴形與人略似,則便有能 解;野狐能人立,故能為怪;如豬則極昏。如草木之類,荔枝牡丹乃發出許多精 英,此最難曉。”可學 

    伊川說海漚一段,與橫渠水冰說不爭多。可學 

    問:“程子說性一條云:‘學者須要識得仁體。若知見得,便須立誠敬以存 之。’是如何?”曰:“公看此段要緊是那句?”曰:“是‘誠敬’二字上。” 曰:“便是公不會看文字。它說要識仁,要知見得,方說到誠敬。末云:‘吾之 心,即天地之心;吾之理,即萬物之理;一日之運,即一歲之運。’這幾句說得 甚好。人也會解得,只是未必實見得。向編近思錄,欲收此段,伯恭以為怕人曉 不得,錯認了。程先生又說:‘性即理也’,更說得親切。”曰:“佛氏所以得 罪於圣人,止緣它只知有一身,而不知有天地萬物。”曰:“如今人又忒煞不就 自身己理會。”又問:“‘性即理’,何如?”曰:“物物皆有性,便皆有其理。” 曰:“枯槁之物,亦有理乎?”曰:“不論枯槁,它本來都有道理。”因指案上 花瓶云:“花瓶便有花瓶底道理,書燈便有書燈底道理。水之潤下,火之炎上, 金之從革,木之曲直,土之稼穡,一一都有性,都有理。人若用之,又著順它理, 始得。若把金來削做木用,把木來镕做金用,便無此理。”曰:“‘西銘之意, 與物同體’,體莫是仁否?”曰:“固是如此。然怎生見得意思是如此?與物同 體固是仁,只便把與物同體做仁不得。恁地,只說得個仁之軀殼。須實見得,方 說得親切。如一碗燈,初不識之;只見人說如何是燈光,只恁地摶摸,只是不親 切。只是便把光做燈,不得。”賀孫 

    明道言“學者須先識仁”一段,說話極好。只是說得太廣,學者難入。人杰 

    問:“一段說性命,下卻云‘見於事業之謂理’。‘理’字不甚切。”曰: “意謂理有善有惡,但不甚安。”良久,又曰:“上兩句正是‘天命之謂性’, 下一句是‘率性之謂道’。中庸是就天性上言,此是就事物上言,亦無害。” 可學 

    呂與叔謂養氣可以為養心之助。程先生以為不然,養心只是養心,又何必助? 如為孝只是為孝,又何必以一事助之?某看得來,又不止此。蓋才養氣,則其心 便在氣上了,此所以為不可也。廣 

    呂與叔言養氣可以為養心之助,程先生大以為不然。某初亦疑之,近春來方 信。心死在養氣上,氣雖得其養,卻不是養心了。方子 

    問:“呂與叔有養氣之說,伊川有數處皆不予之。養氣莫亦不妨?只是認此 為道,卻不是。”曰:“然。”又問:“一處說及平日思慮,如何?”曰:“此 處正是微涉於道,故正之。”可學 

    “遺書論命處,注云:‘圣人非不知命,然於人事不得不盡。’如何?”曰: “人固有命,可是不可不‘順受其正’,如‘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是。若謂 其有命,卻去巖墻之下立,萬一倒覆壓處,卻是專言命不得。人事盡處便是命。” 去偽。

    問:“‘觀雞雛,此可觀仁’,何也?”曰:“凡物皆可觀,此偶見雞雛而 言耳。”小小之物,生理悉具。必大 

    仲思問:“遺書云,看雞雛可以觀仁,如何?”曰:“既通道理後,這般個 久久自知之。記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難者。’所以游先生問 ‘陰陽不測之謂神’,而程子問之曰:‘公是揀難底問?是疑後問?’故昨日與 公說,讀書,須看一句後,又看一句;讀一章後,又讀一章。格物,須格一物後, 又格一物。見這個物事道理既多,則難者道理自然識得。”驤 

    問:“遺書謂切脈可以體仁,莫是心誠求之之意否?”曰:“還是切脈底是 仁?那脈是仁?”曰:“切脈是仁。”曰:“若如此,則當切脈時,又用著個意 思去體仁。”復問蜚卿曰:“仲思所說如何?”曰:“以伯羽觀之,恐是觀雞雛 之意。”曰:“如何?”曰:“雞雛便是仁也。”曰:“切脈體仁又如何?”曰: “脈是那血氣周流,切脈則便可以見仁。”曰:“然。恐只是恁地。脈理貫通乎 一身,仁之理亦是恁地。”又問:“雞雛如何是仁?”道夫曰:“先生嘗謂初與 嫩底便是。”曰:“如此看,較分明。蓋當是時飲啄自如,未有所謂爭斗侵陵之 患者,只此便是仁也。”道夫 

    致道問:“‘仁則一,不仁則二’,如何?”曰:“仁則公,公則通,天下 只是一個道理。不仁則是私意,故變詐百出而不一也。”時舉 

    問:“和靖語錄中有兩段言仁:一云:‘某謂仁者公而已。伊川曰:“何謂 也?”曰:“能好人,能惡人。”伊川曰:“善涵養。”’又云:‘某以仁,惟 公可盡之。’伊川曰:‘思而至此,學者所難及也。天心所以至仁者,惟公耳。 人能至公,便是仁。’”先生曰:“‘人能至公,便是仁’,此句未安。然和靖 言仁,所見如此。”問:“伊川何不以一二語告之?”曰:“未知其如何。” 可學 

    伊川言:“一心之謂誠,盡心之謂忠。”某看忠有些子是誠之用。“如惡惡 臭,如好好色。”十分真實,恁地便是誠;若有八九分恁地,有一分不恁地,便 是夾雜些虛偽在內,便是不誠。忠,便是盡心,盡心亦是恁地,便有些子是誠之 用。賀孫 

    “一心之謂誠,盡己之謂忠。”誠是實理自然如此,此處卻不曾帶那動,只 恁地平放在這里。忠卻是處事待物見得,卻是向外說來。端蒙 

    “盡心之謂忠,一心之謂誠,存於中之謂孚,見諸事之謂信。”問“中孚” 之義,先生引伊川。蓋“孚”字從“爪”,從“子”,取鳥抱卵之義。言人心之 所存者,實有是物也。僩 

    問:“誠然後能敬。未知誠,須敬然後誠。‘敬小誠大’,如何說?”曰: “必存此實理方能敬。只是此一‘敬’字,圣人與學者深淺自異。”可學 

    問:“程子曰‘天下善惡皆天理’,何也?”曰:“惻隱是善,於不當惻隱 處惻隱即是惡;剛斷是善,於不當剛斷處剛斷即是惡。雖是惡,然原頭若無這物 事,卻如何做得?本皆天理,只是被人欲反了,故用之不善而為惡耳。”必大 

    問:“‘善惡皆天理’,如何?”曰:“此只是指其過處言。如‘惻隱之心, 仁之端’,本是善,才過,便至於姑息;‘羞惡之心,義之端’,本是善,才過, 便至於殘忍。故它下面亦自云:‘謂之惡者,本非惡,但或過或不及,便如此。’” 文蔚 

    問:“‘天下善惡皆天理。’楊墨之類,只是過不及,皆出於仁義,謂之天 理,則可。如世之大惡,謂之天理,可乎?”曰:“本是天理,只是翻了,便如 此。如人之殘忍,便是翻了惻隱。如放火殺人,可謂至惡;若把那去炊飯,殺其 人之所當殺,豈不是天理,只緣翻了。道理有背有面,順之則是,背之則非。緣 有此理,方有此惡。如溝渠至濁,當初若無清冷底水,緣何有此?”

    或問:“‘善惡皆天理也。’若是過與不及,些小惡事,固可說天理。如世 間大罪惡,如何亦是天理?”曰:“初來本心都自好,少間多被利害遮蔽。如殘 賊之事,自反了惻隱之心,是自反其天理。”賀孫問:“既是反了天理,如何又 說‘皆天理也’?莫是殘賊底惡,初從羞惡上發;淫溺貪欲底惡,初從惻隱上發; 後來都過差了,原其初發都是天理?”曰:“如此說,亦好。但所謂反者,亦是 四端中自有相反處。如羞惡,自與惻隱相反;是非,自與辭遜相反。如公說,也 是好意思,因而看得舊一句不通處出。如‘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暴’, 這兩句意分曉。惟是‘用人之仁去其貪’一句沒分曉。今公說貪是愛上發來,也 是。思之,是淳善底人易得含胡茍且,姑息貪戀。”賀孫 

    善,只是當恁地底;惡,只是不當恁地底。善惡皆是理,但善是那順底,惡 是反轉來底。然以其反而不善,則知那善底自在,故“善惡皆理”也,然卻不可 道有惡底理。端蒙 

    問:“‘天只是以生為道,繼此生理便是善。’善便有一個元底意思,生便 是繼,如何分作兩截?”曰:“此亦先言其理之統如此,然亦未甚安。有一人云: ‘“元”,當作“無”。’尤好笑!”可學 

    孟子說“性善”,是就用處發明人性之善;程子謂“乃極本窮原之性”,卻 就用處發明本理。人杰 

    季容甫問:“‘中理在事,義在心’,如何?”曰:“中理,只是做得事來 中理;義,則所以能中理者也。義便有揀擇取舍,易傳曰:‘在物為理,處物為 義。’”┿ 

    問:“‘天地設位’一段,明道云見劉質夫錄論人神處。‘天地設位’,合 道‘易’字,道它字不得。不知此說如何?”曰:“明道說話,自有不論文義處。” 可學 

    問:“遺書有‘古言乾坤不用六子’一段,如何?”曰:“此一段,卻主張 是自然之理。又有一段,卻不取。”可學 

    問遺書首卷“體道”之說。曰:“‘體’,猶體當、體究之‘體’,言以自 家身己去體那道。蓋圣賢所說無非道者,只要自家以此身去體它,令此道為我之 有也。如克己,便是體道工夫。”僩 以下為學工夫。

    “謝氏記明道語:‘既得後,須放開。’此處恐不然。當初必是說既得後, 自然從容不迫,它記得意錯了。謝氏後來便是放開。周恭叔又是放倒。”因舉伊 川謂“持之太甚,便是助長”。“亦須且恁去。助長固是不好,然合下未能到從 容處,亦須且恁去,猶愈於不能執捉者。”淳 

    “既得後,須放開。”此亦非謂須要放開,但謂既有所得,自然意思廣大, 規模開擴。若未能如此,便是未有得,只是守耳。蓋以放開與否為得與未得之驗。 若謂有意放開,則大害事矣!上蔡謂周恭叔放開太早,此語亦有病也。

    論遺書中說“放開”二字。先生曰:“且理會收斂。”問:“昨日論橫渠言 ‘得尺守尺,得寸守寸’,先生卻云‘須放寬地步’,如何?”曰:“只是且放 寬看將去,不要守殺了。橫渠說自好。但如今日所論,卻是太局促了。”德明 

    先生問:“遺書中‘欲夾持這天理,則在德’一段,看得如何?”必大對曰: “中庸所謂‘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先生默然久之。必大問如何。曰: “此亦說得,然只是引證。畢竟如何是德?”曰:“只是此道理,因講習躬行後, 見得是我之所固有,故守而勿失耳。”曰:“尋常看‘據於德’,如何說?”必 大以橫渠“得寸守寸,得尺守尺”對。曰:“須先得了,方可守。如此說上,依 舊認‘德’字未著。今且說只是這道理,然須長長提撕,令在己者決定是做得如 此。如方獨處默坐,未曾事君親,接朋友,然在我者已渾全是一個孝弟忠信底人。 以此做出事來,事親則必孝,事君則必忠,與朋友交則必信,不待旋安排。蓋存 於中之謂德,見於事之謂行。易曰‘君子以成德為行’,正謂以此德而見諸事耳。 德成於我者,若有一個人在內,必定孝弟忠信,斷不肯為不孝不弟不忠不信底事, 與道家所謂‘養成個嬰兒在內’相似。凡人欲邊事,這個人斷定不肯教自家做。 故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謂雖未曾說出來時,存於心中者,已 斷是如此了,然後用得戒慎恐懼存養工夫。所以必用如此存養者,猶恐其或有時 間斷故耳。程子所謂‘須有不言而信者’,謂未言動時,已渾全是個如此人,然 卻未有跡之可言,故曰‘言難為形狀。’又言:‘學者須學文,知道者進德而已。 有德,則“不習無不利”。’自初學者言之,它既未知此道理,則教它認何為德? 故必先令其學文。既學文後,知得此道理了,方可教其進德。圣人教人,既不令 其躐等級做進德工夫,不令其止於學文而已。德既在己,則以此行之耳,不待外 面勉強旋做,故曰‘有德,則“不習無不利”’。凡此工夫,全在收斂近里而已。 中庸末章發明此意,至為深切。自‘衣錦尚絅’以下皆是,只暗暗地做工夫去。 然此理自掩蔽不得,故曰‘闇然而日章’。小人不曾做時,已報得滿地人知,然 實不曾做得,故曰‘的然而日亡’。‘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皆是收斂 近里。‘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一句緊一句。”先生再三誦此六言, 曰:“此工夫似淡而無味,然做時卻自有可樂,故不厭;似乎簡略,然大小精粗 秩然有序,則又不止於簡而已。‘溫而理’,溫厚似不可曉,而條目不可亂,是 於有序中更有分別。如此入細做工夫,故能‘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 夫見於遠者皆本於吾心,可謂至近矣,然猶以己對物言之。‘知風之自’,則知 凡見於視聽舉動者,其是非得失,必有所從來,此則皆本於一身而言矣。至於 ‘知微之顯’,則又說得愈密。夫一心至微也,然知其極,分明顯著。學者工夫 能如此收斂來,方可言德,然亦未可便謂之德,但如此則可以入德矣。其下方言 ‘尚不愧於屋漏’,蓋已能如此做入細工夫,知得分明了,方能慎獨涵養。其曰 ‘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蓋不動不言時,已是個敬信底人了。又引詩‘不顯維 德’,‘予懷明德’,‘德輶如毛’言之,一章之中皆是發明個‘德’字。然所 謂德者,實無形狀,故以‘無聲臭’終之。”必大 

    伊川云:“敬則無己可克。”其說高矣。然夫子當時只告顏子以“克己復禮” 而已。蓋敬是常常存養底道理,克己是私欲發時便與克除去,兩不相妨。孔子告 顏子克己之論,下面又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之語在。璘 

    問:“主敬不接視聽,須得如此否?”曰:“蓋有此樣人,如許渤之類。”

    “心要活。”活,是生活之“活”,對著死說。活是天理,死是人欲。必大 錄云:“天理存則活,人欲用則死。”周流無窮,活便能如此。┿ 

    伯豐問:“程子曰‘覺悟便是信’,如何?”曰:“未覺悟時,不能無疑, 便半信半不信。已覺悟了,別無所疑,即是信。”┿ 

    “何以窒欲?伊川曰:‘思。’此莫是言欲心一萌,當思禮義以勝之否?” 曰:“然。”又問:“思與敬如何?”曰:“人於敬上未有用力處,且自思入, 庶幾有個巴攬處。‘思’之一字,於學者最有力。”去偽 

    “惟思為能窒欲,如何?”曰:“思與觀同。如言‘第能於怒時遽忘其怒而 觀理之是非’。蓋是非既見,自然欲不能行。”升卿 

    “思可以勝欲,亦是。”曰:“莫是要喚醒否?”曰:“然。”

    蔡問:“程子曰:‘要息思慮,便是不息思慮。’”曰:“思慮息不得,只 敬便都沒了。”淳 

    上床斷不可思慮事為,思慮了,沒頓放處。如思慮處事,思慮了,又便做未 得;如思量作文,思量了,又寫未得,遂只管展轉思量起來。便侭思量,不過 如此。某舊來緣此不能寐,寧可呼燈來隨手寫了,方睡得著。程子贈溫公數珠, 只是令它數數而已,如道家數息是也。┿ 

    問:“‘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恕。’莫是因事言之?”曰:“此 說不知如何,郭子和亦如此說。如絜矩,豈無事上之恕?”可學 

    程子曰:“積習侭有功。”禮在何處積習?在學者事到積習熟時,即和禮 亦不見矣。必大 

    問:“‘從善如登’,是進向上底意?抑難底意?”曰:“從善積累之難, 從惡淪胥之易。從善卻好,然卻難;從惡,便陷得易了。”淳 

    問蘇季明“治經、傳道”一段。曰:“明道只在居業上說。忠信便是誠。” 曰:‘誠’字說來大,如何執捉以進德?”曰:“由致知格物以至誠意處,則誠 矣。”曰:“此是圣人事,學者如何用功?”曰:“此非說圣人,乃是言圣人之 學如此。若學者則又有說話。乾言圣人之學,故曰‘忠信所以進德,修辭立其誠 所以居業’。坤言賢人之學,故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忠信便是在內,修 辭是在外。”問:“何不說事?卻說辭?”曰:“事尚可欺人,辭不可揜,故 曰‘言顧行,行顧言’。”曰:“既分圣賢之學,其歸如何?”曰:“歸無異。 但著乾所言,便有自然底意思;坤所言,只是作得持守,終無自然底氣象。正如 孔子告顏淵以克己,而告仲弓以敬恕。”曰:“伊川云:‘敬則無己可克,則又 與顏淵無異矣。’”曰:“不必如此看,且各就門戶做。若到彼處自入得,尤好。 只是其分界自如此。”可學 

    問:“伊川語龜山:‘勿好著書,著書則多言,多言則害道。’如何?”曰: “怕分卻心,自是於道有害。”大雅 

    居甫問:“伊川云:‘隨時變易,乃能常久。’不知既變易,何以反能久?” 曰:“一出一入乃能常,如春夏秋冬,乃天地之常久。使寒而不暑,暑而不寒, 安能常久!”可學 

    呂舍人記伊川說“人有三不幸”,以為有高才能文章,亦謂之不幸。便是這 事乖,少間盡被這些子能解擔閣了一生,便無暇子細理會義理。只從外面見得些 皮膚,便說我已會得,筆下便寫得去,自然無暇去講究那精微。被人扛得來大, 又被人以先生長者目我,更不去下問。少間傳得滿鄉滿保,都是這般種子。橫渠 有一段說:“人多為人以前輩見處,每事不肯下問,壞了一生。我寧終是不知。” 此段最好看。僩 

    “自家既有此身,必有主宰。理會得主宰,然後隨自家力量窮理格物;而合 做底事,不可放過些子。”因引程子言:“如行兵,當先做活計。”節 

    問:“‘以物待物’一段,上文云:‘安可使小者亦大!’下又云:‘用一 心而處之。’意似相背。”曰:“‘一心而處之’,只是言盡吾心耳。”可學 

    “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花。”程子云:“可以見得浩然之氣。” 先生云:“此只是無間斷之意,看‘相關對語’,‘不斷交花’,便見得。” 端蒙 

    問:“遺書云:‘堯舜幾千年,其心至今在。’何謂也?”曰:“此是心之 理,今則分明昭昭,具在面前。”淳 以下圣賢及先儒。

    問:“伊川言:‘“象憂亦憂,象喜亦喜”,與孔子“微服而過宋”相類。’” 曰:“舜知象之將殺己,而象憂則亦憂,象喜則亦喜。孔子知恒魋必不能害,而 又微服過宋。此兩事若相拗,然皆是‘道并行而不相悖’,故云相類。非謂舜與 孔子事一一相類也。”銖 節錄云:“舜知象欲殺己而不防,夫子知桓魋不能殺 己而微服,此兩事甚相拗。故伊川曰‘相類’。”

    問:“伊川曰:‘圣人與理為一,無過不及,中而已。’敢問:顏子擇乎中 庸,未見其止,嘆夫子瞻前忽後;則過不及雖不見於言行,而亦嘗動於心矣。此 亦是失否?”曰:“此一段說得好。圣人只是一個中底道理。”去偽 

    問:“‘有顏子之德,則孟子之事功自有’,與說才、誠處一段不同。恐彼 是說天資之才,與此才別。到得理明,無不可用,是理明則天資之才不用?”曰: “然。”可學 

    周茂叔納拜已受去,如何還?可學 

    問:“遺書中說孔孟一段,看見不甚有異,南軒好提出。”曰:“明道云 ‘我自做天里’,此句只是帶過。後來卻說是以天自處,便錯了。要之,此句亦 是明道一時之意思如此。今必欲執以為定說,卻向空去了!”可學 

    問:“明道行狀謂未及著書,而今有了翁所跋中庸,何如?”曰:“了翁初 得此書,亦疑行狀所未嘗載,後乃謂非明道不能為此。了翁之侄幾叟,龜山之婿 也。翁移書曰:‘近得一異書,吾侄不可不見。’幾叟至,次日,翁冠帶出此書。 幾叟心知其書非是,未敢言。翁問曰:‘何疑?’曰:‘以某聞之龜山,乃與叔 初年本也。’翁始覺,遂不復出。近日陸子靜力主以為真明道之書。某云:‘卻 不要與某爭。某所聞甚的,自有源流,非強說也。’兼了翁所舉知仁勇之類,卻 是道得著;至子靜所舉,沒意味也。”道夫 

    “伊川前後進講,未嘗不齋戒,潛思存誠。如此,則未進講已前還有間斷否?” 曰:“不然。尋常未嘗不誠,只是臨見君時,又加意爾,如孔子沐浴而告哀公是 也。”去偽 

    問:“伊川臨終時,或曰:‘平生學底,正要今日用。’伊川開目曰:‘說 要用,便不是。’此是如何?”曰:“說要用,便是兩心。”僩 

    魏問:“橫渠言:‘十五年學“恭而安”,不成。’明道曰:‘可知是學不 成,有多少病在。’莫是如伊川說:‘若不知得,只是覷卻堯學它行事,無堯許 多聰明睿知,怎生得似它動容周旋中禮?’”曰:“也是如此。更有多少病。” 良久曰:“人便是被一個氣質局定,變得些子了,又更有些子;變得些子,又更 有些子。”又云:“圣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發憤便忘食,樂便忘憂,直 是一刀兩段,千了萬當!圣人固不在說,但顏子得圣人說一句,直是傾腸倒肚, 便都了;更無許多廉纖纏繞,絲來線去。”問:“橫渠只是硬把捉,故不安否?” 曰:“它只是學個恭,自驗見不曾熟;不是學個恭,又學個安。”

    程先生幼年屢說須要井田封建,到晚年又說難行,見於暢潛道錄。想是它經 歷世故之多,見得事勢不可行。淳 

    問“古不必驗”一段。曰:“此是說井田。伊川高明,必見得是無不可行。 然不如橫渠更驗過,則行出去無窒礙。”必大 

    “古不必驗”,因橫渠欲置田驗井田,故云爾。伊川說話,多有如此處。 可學 

    范純父言:“今人陳乞恩例,義當然否,人皆以為本分,不為害。”伊川曰: “只為而今士大夫道得個‘乞’字慣,卻動不動又是乞也。”因問:“陳乞封父 祖如何?”伊川云:“此事體又別。”再三請益,但云:“其說甚長,待別時說。” 先生云:“某因說‘甚長’之意思之,後來人只是投家狀,便是陳乞了。以至入 仕,事事皆然。古者人有才德,即舉用。當時這般封贈,朝廷自行之,何待陳乞! 程先生之意恐然也。觀後來郊恩都不曾為太中陳請,則乞封贈,程先生亦不為之 矣。”揚 

    問:“伊川於陳乞封父母之問云:‘待別時說。’過謂此自出朝廷合行之禮, 當今有司檢舉行下,亦不必俟陳乞也。”答云:“如此,名義卻正。”過 

    問:“謝顯道初見明道,自負該博,史書盡卷不遺一字。明道曰:“賢卻記 得許多,可謂玩物喪志!’謝聞此言,汗流浹背,面發赤。明道曰:‘即此是 “惻隱之心”。’夫為師問所折難,而愧形於顏色,與惻隱之心似不相屬。明道 乃云爾者,何也?”曰:“此問卻要商量,且何不曰‘羞惡之心’,而謂之‘惻 隱之心’?諸公試各以己意言之。”黎季成對曰:“此恐是識痛癢底道理。”先 生未以為然。次日,復以此請問。先生曰:“只是謝顯道聞明道之言,動一動。 為它聞言而動,便是好處,卻不可言學者必欲其動。且如惻隱、羞惡、辭遜、是 非,不是四件物,合下都有。‘偏言則一事,總言則包四者’,觸其一則心皆隨 之。言‘惻隱之心’,則羞惡、辭遜、是非在其中矣。”又曰:“此心之初發處 乃是惻隱,如有春方有夏,有惻隱方有羞惡也,如根蒂相連。”蓋卿 

    伊川問和靖:“近日看大學功夫如何?”和靖曰:“只看得‘心廣體胖’處 意思好。”伊川曰:“如何見得好?”尹但長吟“心廣體胖”一句而已。看它一 似瞞人,然和靖不是瞞人底人。公等讀書,都不見這般意思。僩 

    又舉程子之言,謂陳平“知宰相之體”。先生問:“如何是‘理陰陽’?” 過未對。曰:“下面三語,便是‘理陰陽’。”過 (以下雜類。)

    問:“程先生云:‘自漢以來,儒者皆不識此。’”曰:“如仲舒語,只約 度有這物事。韓退之雖知有這物事,又說得太闊疏了。”燾 

    魯叔問:“溫公薨背,程子以郊禮成,賀而不吊,如何?”曰:“這也可疑。” 或問:“賀則不吊,而國家事體又重,則不吊似無可疑。”曰:“便是不恁地。 所以東坡謂‘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即不聞歌則不哭。蓋由哀而樂則難,由樂而 哀則甚易。且如早作樂而暮聞親屬緦麻之戚,不成道既歌則不哭!這個是一腳長, 一腳短,不解得平。如所謂‘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不成道辭亦當三!這所在 以某觀之,也是伊川有些過處。”道夫問:“這事,且看溫公諱日與禮成日同, 則吊之可也。或已在先,則更差一日,亦莫未有害否?”曰:“似乎在先。但勢 不恁地,自是合如此。只如‘進以禮,退以義’,‘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天 下事自是恁地稱停不得。”道夫 

    問:“王祥孝感事,伊川說如何?”曰:“程先生多有此處,是要說物我一 同。然孝是王祥,魚是水中物,不可不別。如說感應,亦只言己感,不須言物。” 可學 

    問:“伊川‘奪嫡’之說,不合禮經,是當時有遺命?抑後人為之邪?”先 生曰:“亦不見得如何,只侯師圣如此說。”問:“此說是否?”曰:“亦不見 得是如何。”淳 

    “世間有鬼神馮依言語者,蓋屢見之,未可全不信。本卷何以曰‘師巫降言 無此理’?又好談鬼神者,假使實有聞見,亦未足信。或是心病,或是目病,外 書卻言‘不信神怪不可,被猛撞出來後,如何處置’?”先生曰:“神怪之說, 若猶未能自明,鮮有不惑者。學者惟當以正自守,而窮理之有無,久久當自見得。 讀書講明義理,到此等處雖有不同,姑闕其疑,以俟它日,未晚也。”謨 

    “程先生謂:‘莊生形容道體之語,侭有好處。老氏“谷神不死”一章最 佳。’‘莊子云:“嗜欲深者,天機淺。”此言最善’。又曰:‘謹禮不透者, 深看莊子。’然則莊老之學,未可以為異端而不講之耶?”曰:“‘君子不以人 廢言’,言有可取,安得而不取之?如所謂‘嗜欲深者,天機淺’,此語甚的當, 不可盡以為虛無之論而妄訾之也。”謨曰:“平時慮為異教所汨,未嘗讀莊老等 書,今欲讀之,如何?”曰:“自有所主,則讀之何害?要在識其意所以異於圣 人者如何爾。”謨 (以下異端。)

    遺書說:“老子言雜,陰符經卻不雜,然皆窺測天道而未盡者也。”程先生 可謂言約而理盡,括盡二書曲折。友仁 

    “持國曰:‘道家有三住:心住則氣住,氣住則神住。此所謂“存存守一”。’ 伯淳曰:“‘此三住者,人終食之頃未有不離者,其要只在收放心。’此則明道 以持國之言為然,而道家‘三住’之說為可取也。至第二卷,何以有曰:‘若言 神住氣住,則是浮屠入定之法。雖言養氣,亦是第二節事?’若是,則持國當日 之論,容有未盡者,或所記未詳,如何?”曰:“二程夫子之為教,各因其人而 隨事發明之,故言之抑揚亦或不同。學者於此等處,必求其所以為立言之意。倘 自為窒塞,則觸處有礙矣。與持國所言,自是于持國分上當如此說,然猶卒歸於 收放心。至辟之以為浮屠入定之說者,是必嚴其辭以啟迪後進,使先人之初不惑 乎異端之說云爾。”謨 

    “外書錄伊川語:‘今僧家讀一卷經,便要一卷經中道理受用。儒者讀書, 卻只閑了,都無用處!’又,明道嘗至禪房,方飯,見其趨進揖遜之盛,嘆曰: ‘三代威儀,盡在是矣!’二說如何?”曰:“此皆嘆辭也。前說嘆後之學者不 能著實做工夫,所以都無用處;後說嘆吾儒禮儀反為異端所竊取。但其間記錄未 精,故語意不圓,所以為可疑耳。”謨 

    “李端伯所記第一條,力辟釋氏說出山河大地等語,歷舉而言之。至論圣人 之道,則以為明如日星。及其終也,以為會得此‘便是會禪’。至與侯世興講孟 子‘浩然之氣’,則舉禪語為況云:‘事則不無,擬心則差。’十五卷論中庸言 ‘無聲無臭’,勝如釋氏言‘非黃非白’;似又以中庸之言,下與釋氏較勝負。 至如所謂灑掃應對,與佛家默然處合;與陳瑩中論‘天在山中,大畜’,是‘芥 子納須彌’,所引釋氏語不一而足。如其辟異端之嚴,而記者多錄此,何耶?” 曰:“韓持國本好佛學,明道與語,而有‘便是會禪’之說者,蓋就其素所講明 者因以入之。今人多說辟異端,往往於其教中茫然不知其說,馮虛妄語,宜不足 以服之。如明道諸先生實嘗深究其說,盡得其所以為虛誕怪僻之要領;故因言所 及,各有其旨,未可以為茍徇其說也。”謨 

    問:“遺書首篇,明道與韓持國論禪一段,看來韓持國只是曉得那低底禪。 嘗見范蜀公與溫公書,說韓持國為禪作祟,要想得山河大地無寸土,不知還能無 寸土否?可將大樂與喚醒歸這邊來。今觀明道答它:‘至如山河大地之說,是它 山河大地,又干你何事?’想是持國曾發此問來,故明道如此說。不知當初韓持 國合下被甚人教得個矮底禪如此?然范蜀公欲以大樂喚醒,不知怎生喚得它醒? 它方欲盡掃世間之物歸于至靜,而彼欲以鬧底物引之,亦拙矣。況范蜀公之樂, 也可可地。”用之問:“此等說,如何是矮底禪?豈解更有一般高底禪?”曰: “不然。它說世間萬法皆是虛妄,然又都是真實。你攻得它前面一項破,它又有 後面一項,攻它不破。如明道云:‘若說幻為不好底性,則請別尋一個好底性來, 換了此不好底性。’此語也攻它不破。它元不曾說這個不是性,它也說‘直指人 心,見性成佛’,何嘗說這個不是性?你說‘性外無道,道外無性’,它又何嘗 說‘性外有道,道外有性’來?它之說,有十分與吾儒相似處,只終不是。若見 得吾儒之說,則它之說不攻自破,所以孟子說‘遁辭知其所窮’。它到說窮處, 便又有一樣說話,如云世間萬法都是虛妄,然又都是真實。此又是如何?今不須 窮它,窮得它一邊,它又有一邊,都莫問它。只看得自家‘天命之謂性,率性之 謂道’分曉了,卻略將它說看過,便見它底不是。所以明道引孔子‘“予欲無言”, 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 焉,天何言哉!”’只看這數句,幾多分曉!也不待解說。只是玩味久之,便見。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天 有四時,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 物露生,無非教也。’多少分曉!只是人自昏了,所以道理也要個聰明底人看, 一看便見,也是快活人。而今如此費人口頰,猶自不曉。”又曰:“釋迦佛初間 入山修行,它也只是厭惡世諦,為一身之計。觀它修行大故用功,未有後來許多 禪底說話。後來相傳,一向說開了。”僩 

    伊川謂:“釋氏之見,如管中窺天,只見直上,不見四旁。”某以為不然。 釋氏之見,蓋是瞥見水中天影耳。方子 

    “禪家言性,猶日下置器”,謂輪回也,如以蟻性與牛,是傾此於彼。方子 

    問:“昨日先生說佛氏‘但愿空諸所有’,此固不是。然明道嘗說胸中不可 有一事,如在試院推算康節數,明日問之,便已忘了。此意恐亦是‘空諸所有’ 底意。”曰:“此出上蔡語錄中,只是錄得它自意,無這般條貫。顏子‘得一善 則拳拳服膺而不失’,孟子‘必有事焉而勿忘’,何嘗要人如此?若是個道理, 須著存取。只如易系說‘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亦只是‘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之意。在它們說,便如鬼神變怪,有許多不可知底事。”德明 以下論記錄之疑。

    伊川曰:“實理者,實見得是,實見得非。”實理與實見不同。今合說,必 記錄有誤。蓋有那實理,人須是實見得。見得恁地確定,便有實見得,又都閑了。 淳 

    先生顧陳安卿曰:“伊川說實理,有不可曉處。云:‘實見得是,實見得非。’ 恐是記者之誤,‘見’字上必有漏落。理自是理,見自是見。蓋物物有那實理, 人須是實見得。”義剛曰:“理在物,見在我。”曰:“是如此。”義剛 

    問:“‘不當以體會為非心’,是如何?”曰:“此句曉未得。它本是辟橫 渠‘心小性大’之說。心性則一,豈有小大!渠卻自說‘心統性情’,不知怎 生卻恁地說?”

    問:“‘不當以體會為非心,故有“心小性大”之說’,如何是體會?”曰: “此必是橫渠有此語,今其書中失之矣。橫渠云‘心御見聞,不弘於性’,卻做 兩般說。渠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處云:‘心能檢其性,人能弘道也;性不 知檢其心,非道弘人也。’此意卻好。又不知它當初把此心、性作如何分?橫渠 說話有差處,多如此。”可學 

    問:“游定夫所記,如云:‘一息不存,非中也。’又曰:‘君子之道,無 適不中,故其心與中庸合。’此處必是記錄時失正意。”曰:“不知所記如何, 其語極難曉。”可學 

    問:“游定夫記程先生語,所謂:‘一物不該,非中也;一事不為,非中也; 一息不存,非中也。何哉?為其偏而已矣。’觀其意,蓋以中為理,偏為不周遍 之意。‘一物不該,一事不為’,是說無物不有之意;‘一息不存’,是說無時 不然之意。是否?”曰:“便是它說‘中’字不著。中之名義不如此。它說‘偏’ 字卻是一偏,一偏便不周遍,卻不妨。但定夫記此語不親切,不似程先生每常說 話,緣它夾雜王氏學。當時王氏學盛行,薰炙得甚廣。一時名流如江民表彭器資 鄒道卿陳了翁,皆被薰染,大片說去。”銖 

    問:“‘自性而行,皆善也’以下,當初必是以同此性,而於其上如此分別, 記錄不真了。”曰:“然。”可學 

    問稱性之善一段。曰:“不是。”又問:“心如何有形?”曰:“張敬夫極 善此二字。”曰:“當初意思必是以心比性,有少模仿,故記如此。”曰:“然。” 可學 

    “學者不可以不誠”一段,不是。可學 

    問:“‘內外得’一段,亦大寬。”曰:“然。”可學 

    “物各付物,不役其知,便是致知,然最難。”此語未敢信,恐記者之誤。 人杰 

    問:“遺書有一段云:‘“致知在格物”,物來則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 知,則意自誠。’比其它說不同,卻不曾下格物工夫。”曰:“不知此一段如何。” 又問:“‘物來則知起’,似無害。但以下不是。”曰:“亦須格,方得。” 可學 

    問“用方知,不用則不知”。曰:“這說也是理會不得,怕只是如道家通得 未來底事。某向與一術者對坐,忽然云:‘當有某姓人送簡至矣。’久之,果然。 扣之,則云:‘某心先動了,故知。’所謂用與不用,怕如此。恐伊川那時自因 問答去,今不可曉。要附在‘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解中,只攪得鶻突,沒理會。” 賀孫 

    問:“遺書中云:‘圣人於易言“無思無為”,此戒夫作為。’此句須有錯。” 曰:“疑當作‘此非戒夫作為’。”可學 

    問“思入風云變態中”。曰:“言窮理精深,雖風云變態之理,思亦到。” 節 (以下文集。)

    明道詩:“不須愁日暮,天際是輕陰。”龜山語錄說是時事。梅臺詩亦說時 事。璘 

    明道詩云:“旁人不識予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此是後生時,氣象眩露, 無含蓄。

    “有鍾粹美兮,會元之期。”元氣會則生圣賢。歷家謂十一月朔夜半甲子冬 至,自是難得遇也。砥 

    問:“呂與叔問中處,‘中者道之所從出’,某看呂氏意如何?”曰:“性 者,道之所從出云爾。‘中,即性也’,亦是此意。只是名義未善,大意卻不在 此。如程先生云‘中,即道也’,若不論其意,亦未安。”曰:“‘中即道也’, 未安。謂道所從出,卻是就人為上說,已陷了。”又云:“‘中即道也’,卻亦 不妨。”又問:“‘若謂性與道,大本與達道,可混為一,即未安’以下云云, 至‘安得不為二乎’,程先生語似相矛盾。”曰:“大本達道,性道雖同出,要 須於中識所以異。”又問:“‘中之為義,自過不及而立名。’此段說中,與平 日異。只為呂氏形容中太過,故就其既發告之。”曰:“然。”又問“若只以中 為性”以下云云,至“卻為近之”。曰:“此語不可曉。當時問時,辭意亦自窘 束。”又問:“‘不倚之謂中,不雜之謂和’,如何?”曰:“有物方倚得。中 未有物,如何倚?”曰:“若是,當倒說,中則不倚。”曰:“亦未是。不如不 偏好。”又問:“中發出則自不雜,是要見工夫處,故以為未安。”曰:“不雜 訓和不得,可以訓不純。游定夫云‘不乖之謂和’,卻好。”又問:“‘赤子之 心’處,此是一篇大節目。程先生云:‘毫釐有異,得為大本乎?’看呂氏此處 不特毫釐差,乃大段差。然毫釐差亦不得。圣人之心如明鏡止水,赤子之心如何 比得?”曰:“未論圣人,與叔之失,卻是認赤子之已發者皆為未發。”曰: “固是如此。然若論未發時,眾人心亦不可與圣人同。”曰:“如何不同?若如 此說,卻是天理別在一處去了。”曰:“如此說,即中庸所謂未發之中,如何?” 曰:“此卻是要存其心,又是一段事。今人未發時心多擾擾,然亦有不擾擾時。 當於此看。大抵此書答辭,亦有反為所窘處。當初不若只與論圣人之心如此,赤 子之心如彼,則自分明。”又問:“引孟子‘心為甚’,如何?”曰:“孟子乃 是論心自度,非是心度物。”又問:“引‘允執厥中’,如何?”曰:“它把做 已發言,故如此說。”曰:“‘圣人智周’以下,終未深達。又云‘言未有異’, 又終未覺。又云:‘固未嘗以已發不同處指為大本。’雖如此說,然所指又別。” 曰:“然。”曰:“南軒云:“‘心體昭昭’處,分作兩段。”曰:“不是如此, 此說極好。敬夫初唱道時,好如此說話。”又問:“此一篇前項,只是名義失, 最失處在赤子之心。”曰:“然。”可學 

    鄭問呂氏與伊川論中書。曰:“呂說大概亦是,只不合將‘赤子之心’一句 插在那里,便做病。赤子饑便啼,寒便哭,把做未發不得。如大人心千重萬折, 赤子之心無恁勞攘,只不過饑便啼、寒便哭而已。未有所謂喜,所謂怒,所謂哀, 所謂樂,其與圣人不同者只些子。”問:“南軒辨心體昭昭為已發,如何?”曰: “不消如此。伊川只是改它赤子未發,南軒又要去討它病。”淳 

    施問“赤子之心”。曰:“程子道是已發而未遠,如赤子饑則啼,渴則飲, 便是已發。” 

    今人呼墓地前為“明堂”。嘗見伊川集中書為“券臺”,不曉所以。南軒欲 改之,某云不可,且留著。後見唐人文字中,言某朝詔改為“券臺”。僩 


返 回

web@guoxue.com  webmaster@guoxue.com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武区| 博客| 塔城市| 翁源县| 恩施市| 和静县| 新乡市| 高唐县| 玉溪市| 陇西县| 棋牌| 绿春县| 建始县| 和平区| 于田县| 原阳县| 成武县| 洪江市| 尉氏县| 西贡区| 池州市| 乐东| 阿合奇县| 修文县| 洞口县| 汕头市| 怀宁县| 宁蒗| 启东市| 藁城市| 景宁| 池州市| 巴中市| 樟树市| 武汉市| 桓台县| 界首市| 治多县| 陆良县| 兴宁市| 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