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宋哲學家。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朱熹14歲喪父,依父友劉子羽生活,受業于胡原仲、劉彥沖。胡、劉好佛、朱熹亦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逐漸發現了佛、道之學的破綻,于是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后儒學的重要人物。南宋初年,面對抗金勝利形勢,朱熹主張益修政理,固內以守。孝宗即位后,朱熹支持抗金,在《壬午應詔封事》中表示:“夫金虜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則其不可和也義理明矣”。后抗金失利,孝宗準備求和,朱熹要求“亟罷講和之議”,批評議和為“不當為者”。隆興和議后,民族矛盾稍趨緩和,南宋內部階級矛盾突出起來。朱熹雖不忘復仇之義,但又回到固內以守的立場。
淳熙二年(1175),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于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在鵝湖會上,朱熹認為做學問要先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陸九淵兄弟則主張先發明人之
本心,而后博覽。朱以二陸為太簡,陸譏笑朱為“支離”,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見彩圖陸九淵(1139~1192)、朱熹(1130~1200)、朱熹手跡、白鹿洞(江西省廬山)
朱熹曾在此地的白鹿洞書院講學)。在漳州他首次刊刻《論語集注》、
《孟子集注》、《大學章句》、《中庸章句》。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岳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
了自己的體系,后人稱為程朱理學。
朱熹一生,從事教育工作約40年,做官不過10來年。他在任地方官期間,主張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盤剝,并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于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黎靖德分類編定為
140卷,《朱文公文集》由其子朱在編集,后人又有增補,包括《文集》 100卷,《續集》11卷,《別集》10卷。這兩部書包含有朱熹的重要哲學思想。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 ≈祆湓谑罆r,屢遭排斥,其學術思想,曾被視為“偽學”。隨著時代的變遷,他的思想被封建統治者愈抬愈高。后來宋理宗以其學“有補治道”,按祭祀孟子的禮儀來祭他。元王朝建立了南北統一的國家,理學在北方得以傳播,皇慶二年(1313)至延□二年(1315)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把朱學鞏固起來,作為在上層建筑領域實行政治文化專制的理論依據,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保瑢笃诜饨ㄉ鐣淖兏,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在朝鮮、日本稱朱子學,曾一度十分盛行。在東南亞和歐美,朱學亦受到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