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領上之上
△陰陽
陰陽只是一氣,陽之退,便是陰之生。不是陽退了,又別有個陰生。淳
陰陽做一個看亦得,做兩個看亦得。做兩個看,是“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做一個看,只是一個消長。文蔚
陰陽各有清濁偏正。僩
陰陽之理,有會處,有分處,事皆如此。今浙中學者只說合處、混一處,都
不理會分處。去偽
天地間道理,有局定底,有流行底。淵
陰陽有個流行底,有個定位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更是流行底,寒
暑往來是也;“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便是定位底,天地上下四方是也。“易”
有兩義:一是變易,便是流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對待底。魂魄,以二氣言,陽
是魂,陰是魄;以一氣言,則伸為魂,屈為魄。義剛 方子錄云:“陰陽,論推
行底,只是一個;對峙底,則是兩個。如日月水火之類是兩個。”
陰陽,有相對而言者,如東陽西陰,南陽北陰是也;有錯綜而言者,如晝夜
寒暑,一個橫,一個直是也。伊川言:‘“易”,變易也。’只說得相對底陰陽
流轉而已,不說錯綜底陰陽交互之理。言“易”,須兼此二意。體在天地後,用
起天地先。對待底是體,流行底是用,體靜而用動。端蒙 又一條云:“陰陽有
相對言者:如夫婦男女,東西南北是也;有錯綜言者,如晝夜,春夏秋冬,弦望
晦朔,一個間一個輥去是也。季通云。”
陽氣只是六層,只管上去。上盡後,下面空缺處便是陰。方子
方其有陽,那里知道有陰?有乾卦,那里知道有坤卦?天地間只是一個氣,
自今年冬至到明年冬至,是他地氣周匝。把來折做兩截時,前面底便是陽,後面
底便是陰。又折做四截也如此,便是四時。天地間只有六層陽氣,到地面上時,
地下便冷了。只是這六位陽,長到那第六位時,極了無去處,上面只是漸次消了。
下面消了些個時,下面便生了些個,那便是陰。這只是個噓吸。噓是陽,吸是陰,
喚做一氣,固是如此。然看他日月男女牝牡處,方見得無一物無陰陽,如至微之
物也有個背面。若說流行處,卻只是一氣。佐 淵同。
徐元震問:“自十一月至正月,方三陽,是陽氣自地上而升否?”曰:“然。
只是陽氣既升之後,看看欲絕,便有陰生;陰氣將盡,便有陽生,其已升之氣便
散矣。所謂消息之理,其來無窮。”又問:“雷出地奮,豫之後,六陽一半在地
下,是天與地平分否?”曰:“若謂平分,則天卻包著地在,此不必論。”因舉
康節漁樵問對之說甚好。┿
陰陽有以動靜言者,有以善惡言者。如“乾元資始,坤元資生”,則獨陽不
生,獨陰不成,造化周流,須是并用。如“履霜堅冰至”,則一陰之生,便如一
賊。這道理在人如何看,直看是一般道理,橫看是一般道理,所以謂之“易”。
道夫
天地間無兩立之理,非陰勝陽,即陽勝陰,無物不然,無時不然。寒暑晝夜,
君子小人,天理人欲。道夫
陰陽不可分先後說,只要人去其中自主靜。陰為主,陽為客。僩
都是陰陽。無物不是陰陽。淳
無一物不有陰陽、乾坤。至於至微至細,草木禽獸,亦有牝牡陰陽。康節云:
“坤無一,故無首;乾無十,故無後。”所以坤常是得一半。砥
天地之間,無往而非陰陽,一動一靜,一語一默,皆是陰陽之理。至如搖扇
便屬陽,住扇便屬陰,莫不有陰陽之理。“繼之者善”,是陽;“成之者性”,
是陰。陰陽只是此陰陽,但言之不同。如二氣迭運,此兩相為用,不能相無者也。
至以陽為君子,陰為小人,則又自夫剛柔善惡而推之,以言其德之異耳。“繼之
者善”,是已發之理;“成之者性”,是未發之理。自其接續流行而言,故謂之
已發;以賦受成性而言,則謂之未發。及其在人,則未發者固是性,而其所發亦
只是善。凡此等處,皆須各隨文義所在,變通而觀之。才拘泥,便相梗,說不行。
譬如觀山,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也。謨
問:“自一陰一陽,見一陰一陽又各生一陰一陽之象。以圖言之,‘兩儀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節節推去,固容易見。就天地間著實處如何驗得?”曰:
“一物上又自各有陰陽,如人之男女,陰陽也。逐人身上,又各有這血氣,血陰
而氣陽也。如晝夜之間,晝陽而夜陰也,而晝陽自午後又屬陰,夜陰自子後又屬
陽,便是陰陽各生陰陽之象。”學履
“易”字義只是陰陽。閎祖
易,只消道“陰陽”二字括盡。
易只是個陰陽。莊生曰“易以道陰陽”,亦不為無見。如奇耦、剛柔,便只
是陰陽做了易。等而下之,如醫技養生家之說,皆不離陰陽二者。魏伯陽參同契,
恐希夷之學,有些自其源流。┿
至之曰:“正義謂:‘“易”者,變化之總號,代換之殊稱,乃陰陽二氣生
生不息之理。’竊見此數語亦說得好。”曰:“某以為‘易’字有二義:有變易,
有交易。先天圖一邊本都是陽,一邊本都是陰,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便是陽往
交易陰,陰來交易陽,兩邊各各相對。其實非此往彼來,只是其象如此。然圣人
當初亦不恁地思量,只是畫一個陽,一個陰,每個便生兩個。就一個陽上,又生
一個陽,一個陰;就一個陰上,又生一個陰,一個陽。只管恁地去。自一為二,
二為四,四為八,八為十六,十六為三十二,三十二為六十四。既成個物事,便
自然如此齊整。皆是天地本然之妙元如此,但略假圣人手畫出來。如乾一索而得
震,再索而得坎,三索而得艮;坤一索而得巽,再索而得離,三索而得兌。初間
畫卦時,也不是恁地。只是畫成八個卦後,便見有此象耳。”義剛
問:“‘易’有交易、變易之義如何?”曰:“交易是陽交於陰,陰交於陽,
是卦圖上底。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云云者是也。變易是陽變陰,陰變陽,
老陽變為少陰,老陰變為少陽,此是占筮之法。如晝夜寒暑,屈伸往來者是也。”
又問:“圣人仰觀俯察,或說伏羲見天地奇耦自然之數,於是畫一以為奇,所以
象陽;畫兩以為耦,所以象陰。恐於方圓之形見得否?或說以天是渾淪圓底,只
是一個物事;地則便有闕陷分裂處否?”曰:“也不特如此。天自是一,地自是
二,凡物皆然。蓋天之形雖包乎地之外,而其氣實透乎地之中。地雖是一塊物事
在天之中,然其中實虛,容得天許多氣。”或引先生注易“陽一而實,陰二而虛”
為證。曰:“然。所以易中言:‘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
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乾之靜專動直,都是一底意思。他這物
事雖大,然無間斷,只是鶻淪一個大底物事,故曰‘大生’。地則靜翕動辟,便
是兩個物事。其翕也,是兩個物事之聚;其辟也,是兩個物事之開。他這中間極
闊,盡容得那天之氣,故曰‘廣生’。”燾
龜山過黃亭詹季魯家。季魯問易。龜山取一張紙畫個圈子,用墨涂其半,云:
“這便是易。”此說極好。易只是一陰一陽,做出許多般樣。淵
“諸公且試看天地之間,別有甚事?只是‘陰’與‘陽’兩個字,看是甚么
物事都離不得。只就身上體看,才開眼,不是陰,便是陽,密拶拶在這里,都不
著得別物事。不是仁,便是義;不是剛,便是柔。只自家要做向前,便是陽;才
收退,便是陰意思。才動便是陽,才靜便是陰。未消別看,只是一動一靜,便是
陰陽。伏羲只因此畫卦以示人。若只就一陰一陽,又不足以該眾理,於是錯綜為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初只是許多卦爻,後來圣人又系許多辭在下。如他書
則元有這事,方說出這個道理。易則未曾有此事,先假讬都說在這里。如書,便
有個堯舜,有個禹湯文武周公出來做許多事,便說許多事。今易則元未曾有。圣
人預先說出,待人占考,大事小事無一能外於此。圣人大抵多是垂戒。”又云:
“雖是一陰一陽,易中之辭,大抵陽吉而陰兇。間亦有陽兇而陰吉者,何故。蓋
有當為,有不當為。若當為而不為,不當為而為之,雖陽亦兇。”又云:“圣人
因卦爻以垂戒,多是利於正,未有不正而利者。如云:‘夕惕若厲,無咎。’若
占得這爻,必是朝兢夕惕,戒慎恐懼,可以無咎。若自家不曾如此,便自有咎。”
又云:“‘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若占得這爻,須是將自身己體看:是直,是
方,是大,去做某事必得其利;若自家未是直,不曾方,不曾大,則無所往而得
其利,此是本爻辭如此。到孔子又自添說了,如云:‘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本來只是卜筮,圣人為之辭以曉人,便說許多道理在上。今學易,非必待遇事而
占,方有所戒。只平居玩味,看他所說道理,於自家所處地位合是如何。故云:
‘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孔子所謂‘學易’,正是平日
常常學之。想見圣人之所謂讀,異乎人之所謂讀。想見胸中洞然,於易之理無纖
毫蔽處,故云‘可以無大過’。”又曰:“圣人系許多辭,包盡天下之理。止緣
萬事不離乎陰陽,故因陰陽中而推說萬事之理。今要占考,雖小小事都有。如占
得‘不利有攸往’,便是不可出路;‘利涉大川’,便是可以乘舟。此類不一。”
賀孫問:“乾卦文言圣人所以重疊四截說在此,見圣人學易,只管體出許多意思。
又恐人曉不得,故說以示教。”曰:“大意只管怕人曉不得,故重疊說在里,大
抵多一般,如云‘陽在下也’,又云‘下也’。”賀孫問:“圣人所以因陰陽說
出許多道理,而所說之理皆不離乎陰陽者,蓋緣所以為陰陽者,元本於實然之理。”
曰:“陰陽是氣,才有此理,便有此氣;才有此氣,便有此理。天下萬物萬化,
何者不出於此理?何者不出於陰陽?”賀孫問:“此程先生所以說道:‘天下無
性外之物。’”曰:“如云:‘天地間只是個感應。’又如云:‘誠者,物之終
始,不誠無物。’”賀孫
程子言:“易中只是言反復、往來、上下。”這只是一個道理。陰陽之道,
一進一退,一長一消,反復、往來、上下,於此見之。道夫
易中說到那陽處,便扶助推移他;到陰處,便抑遏壅絕他。淵
問:“陰何以比小人?”曰:“有時如此。平看之,則都好;以類言之,則
有不好。然亦只是皮不好,骨子卻好。大抵發生都則是一個陽氣,只是有消長。
陽消一分,下面陰生一分。又不是討個陰來,即是陽消處便是陰。故陽來謂之復,
復者是本來物事;陰來謂之姤,姤是偶然相遇。”夔孫
天下之理,單便動,兩便靜。且如男必求女,女必求男,自然是動。若一男
一女居室後,便定。端蒙
△數
石子馀問易數。曰:“都不要說圣人之畫數何以如此。譬之草木,皆是自然
恁地生,不待安排。數亦是天地間自然底物事,才說道圣人要如何,便不是了。”
植
問理與數。曰:“有是理,便有是氣;有是氣,便有是數,蓋數乃是分界限
處。”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是
自然如此,走不得。如水數六,雪花便六出,不是安排做底。”又曰:“古者用
龜為卜,龜背上紋,中間有五個,兩邊有八個,後有二十四個,亦是自然如此。”
夔孫
問:“理與數,其本也只是一。”曰:“氣便是數。有是理,便有是氣;有
是氣,便有是數,物物皆然。如水數六,雪片也六出,這又不是去做將出來,他
是自恁地。如那龜,圣人所以獨取他來用時,也是這個物事分外靈。嘗有朋友將
龜愨來看,背上中心有五條文,出去成八,外面又成二十四,皆是自然恁地,這
又未為巧。最是七八九六與一二三四極巧:一是太陽,馀得個九在後面;二是少
陰,後面便是八;三是少陽,後面便是七;四是太陰,後面便是六,無如此恰好。
這皆是造化自然如此,都遏他不住。”義剛 (至錄云:“因一二三四,便見六
七八九在里面。老陽占了第一位,便含個九;少陰占第二位,便含個八;少陽占
第三位,便含個七;老陰占第四位,便含個六;數不過十。惟此一義,先儒未曾
發,先儒但只說得他中間進退而已。”淵同。)
某嘗問季通:“康節之數,伏羲也曾理會否?”曰:“伏羲須理會過。”某
以為不然。伏羲只是據他見得一個道理,恁地便畫出幾畫。他也那里知得疊出來
恁地巧?此伏羲所以為圣。若他也恁地逐一推排,便不是伏羲天然意思。史記曰:
“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那里恁地巧推排!賀孫 按:後劉砥先天圖一段,
亦與此意同。
大凡易數皆六十:三十六對二十四,三十二對二十八,皆六十也。以十甲十
二辰,亦湊到六十也。鐘律以五聲十二律,亦積為六十也。以此知天地之數,皆
至六十為節。大雅
數三百六十六。三百六十,天地之正數也。此更不可易。自馀進退不過六,
故陽進不過六分。人之善亦只進得許多,惡亦只退得許多,大體畢竟不可易。
端蒙
季通云:“天下之萬聲,出於一闔一辟;(聲音皆出於乾坤。“坤”音麕,
以韻腳反之,乃見。)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天下之萬數,出於一奇一耦;
天下之萬象,出於一方一圓,盡只起於乾、坤二畫。”端蒙
天下道理,只是一個包兩個。易便只說到八個處住。洪范說到十數住。五行
五個,便有十個:甲乙便是兩個木,丙丁便是兩個火,戊己便是兩個土,金、水
亦然。所謂‘兼三才而兩之’,便都是如此。大學中明德便包得格物、致知、誠
意、正心、修身五個;新民便包得齊家、治國、平天下三個。自暗室屋漏處做得
去,到得無所不周,無所不遍,都是這道理。自一心之微,以至於四方之遠,天
下之大,也都只是這個。義剛
數只有二,只有易是。老氏言三,亦是二共生三,三其子也。三生萬物,則
自此無窮矣。後人破之者非。揚子云是三數,邵康節是四數,皆不及易也。揚
康節數四,孔子數八,料得孔子之數又大也。季通自謂略已見之。方
有氣有形便有數。物有衰旺,推其始終,便可知也。有人指一樹問邵先生,
先生云:“推未得。”少頃一葉墮,便由此推起。蓋其旺衰已見,方可推其始終。
推,亦只是即今年月日時以起數也。揚
△河圖洛書
先生謂甘叔懷曰:“曾看河圖洛書數否?無事時好看。雖未是要切處,然玩
此時,且得自家心流轉得動。”廣
河圖常數,洛書變數。淵
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七八九六,因五得數。積五奇五耦,而為五十
有五。淵
中數五,衍之而各極其數以至於十者,一個衍成十個,五個便是五十。圣人
說這數,不是只說得一路。他說出這個物事,自然有許多樣通透去。如五奇五耦
成五十五。又一說,六七八九十因五得數,是也。淵
河圖五十五,是天地自然之數。大衍五十,是圣人去這河圖里面,取那天五
地十衍出這個數。不知他是如何。大概河圖是自然底,大衍是用以揲蓍求卦者。
淵
天地生數,到五便住。那一二三四遇著五,便成六七八九。五卻只自對五成
十。淵
或問:“河圖自五之外,如何一便成六七八九十?”曰:“皆從五過:則一
對五而成六,二對五而成七,三對五而成八,四對五而成九,到末梢五又撞著個
五,便成十。”高
一二三四九八七六最妙。一藏九,二藏八,三藏七,四藏六。德明云:“一
得九,二得八,三得七,四得六,皆為十也。觀河圖可見。丙丁,辛壬合之類,
皆自此推。”德明
“二始”者,一為陽始,二為陰始。“二中”者,五六。“二終”者,九十。
五便是十干所始,六便是十二律所生。圓者,星也。“圓者,河圖之數”,言無
那四角底,其形便圓。以下皆啟蒙圖書。淵
“一與六共宗”,蓋是那一在五下,便有那六底數。“二與七同位”,是那
二在五邊,便有七底數。淵
成數雖陽,固亦本(作“生”字。)之陰也。如子者,父之陰;臣者,君
之陰。淵
陰少於陽,氣、理、數皆如此。用全用半,所以不同。淵
問:“前日承教云:‘老陽少陰,少陽老陰,即除了本身一二三四,便是九
八七六之數。’今觀啟蒙陽退陰進之說,似亦如此。”曰:“他進退亦是自然如
此,不是人去攢教他進退。以十言之,即如前說,大故分曉。若以十五言之,九
便對六,七便對八,曉得時也好則劇。”又問:“河圖,此數控定了。”先生曰:
“天地只是不會說,倩他圣人出來說。若天地自會說話,想更說得好在。如河圖、
洛書,便是天地畫出底。”夔孫
所謂“得五成六”者,一才勾牽著五,便是個六。下面都恁地。淵
老陰老陽所以變者,無他,到極處了,無去處,便只得變。九上更去不得了,
只得變回來做八。六下來,便是五生數了,也去不得,所以卻去做七。淵
河圖洛書於八卦九章無相著,不知如何。揚
△伏羲卦畫先天圖
問:“先生說:‘伏羲畫卦皆是自然,不曾用些子心思智慮,只是借伏羲手
畫出爾。’唯其出於自然,故以之占筮則靈驗否?”曰:“然。自‘太極生兩儀’,
只管畫去,到得後來,更畫不迭。正如磨面相似,四下都恁地自然撒出來。”廣
伏羲當時畫卦,只如擲珓相似,無容心。易只是陰一陽一,其始一陰一陽
而已。有陽中陽,陽中陰,有陰中陽,陰中陰。陽中陽ⅹ,看上面所得如何,再
得陽,即是ⅰ,故乾一;或得陰,即是ⅷ,故兌二。陽中陰,亦看上所得如何,
或是陽,即是ⅵ,所以離三;或得陰,即是ⅲ,所以震四。陰中陽,看上面所
得如何,或得陽,即是ⅳ,所以巽五;或得陰,即是ⅴ,所以坎六。陰中陰,
看上所得如何,若得陽,即是ⅶ,所以艮七;再得陰,即是ⅱ,所以坤八。看他
當時畫卦之意,妙不可言。文蔚
問:“先天圖陰陽自兩邊生,若將坤為太極,與太極圖不同,如何?”曰:
“他自據他意思說,即不曾契勘濂溪底。若論他太極,中間虛者便是。他亦自說
‘圖從中起’,今不合被橫圖在中間塞卻。待取出放外,他兩邊生者,即是陰根
陽,陽根陰。這個有對,從中出即無對。”文蔚
“先天圖如何移出方圖在下?”曰:“是某挑出。”泳
又說:“康節方圖子,自西北之東南,便是自乾以之坤;自東北以之西南,
便是泰以至否。其間有咸恒損益既濟未濟,所以又於此八卦見義。蓋為是自兩角
尖射上與乾坤相對,不知得怎生恁地巧。某嘗說伏羲初只是畫出八卦,見不到這
里。蔡季通以為不然,卻說某與太史公一般。某問云:‘太史公如何說?’他云:
‘太史公云:“伏羲至淳厚,畫八卦。”’便是某這說。看來也是圣人淳厚,只
據見定見得底畫出。如伊川說:‘若不因時,則一個圣人出來,許多事便都做了。’”
砥
所問先天圖曲折,細詳圖意,若自乾一橫排至坤八,此則全是自然。故說卦
云:“易,逆數也。”皆自已生以得未生之卦。若如圓圖,則須如此,方見陰陽
消長次第。震一陽,離兌二陽,乾三陽。巽一陰,坎艮二陰,坤三陰。雖似稍涉
安排,然亦莫非自然之理。自冬至至夏至為順,蓋與前逆數者相反。皆自未生而
反得已生之卦。自夏至至冬至為逆,蓋與前逆數者同。其左右與今天文家說左右
不同,蓋從中而分,其初若有左右之勢爾。自北而東為左,自南而西為右。灝
四象不必說陽向上。更合一畫為九,方成老陽,到兌便推不去了。兌下一畫
卻是八卦,不是四象。淵
陰陽老少,以少者為主。如震是少陽,卻奇一耦二。淵
老陰老陽交而生艮兌,少陰少陽交而生震巽。離坎不交,各得本畫。離坎之
交是第二畫,在生四象時交了。老陽過去交陰,老陰過來交陽,便是兌艮第三畫。
少陰少陽交,便生震巽上第三畫。所以知其如此時,他這位次相挨旁。兼山謂圣
人不分別陰陽老少,卜史取動爻之後卦,故分別老少。若如此,則卦遂無動,占
者何所用觀變而玩占?淵
一卦又各生六十四卦,則本卦為內卦,所生之卦為外卦,是十二爻底卦。淵
問:“昨日先生說:‘程子謂:“其體則謂之易。”體,猶形體也,乃形而
下者。易中只說個陰陽交易而已。’。然先生又嘗曰:‘在人言之,則其體謂之
心。’又是如何?”曰:“心只是個動靜感應而已。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者是也。看那幾個字,便見得。”因言:“易是互相博易之義,觀先天圖便可見。
東邊一畫陰,便對西邊一畫陽。蓋東一邊本皆是陽,西一邊本皆是陰。東邊陰畫。
皆是自西邊來;西邊陽畫,都是自東邊來。姤在西,是東邊五畫陽過;復在東,
是西邊五畫陰過,互相博易而成。易之變雖多般,然此是第一變。”廣云:“程
子所謂‘易中只說反復往來上下’者,莫便是指此言之否?”曰:“看得來程子
之意又別。邵子所謂易,程子多理會他底不得。蓋他只據理而說,都不曾去問他。”
廣
乾坤相為陰陽。乾後面一半,是陽中之陰;坤前面一半,是陰中之陽。方子
乾巽一邊為上,震隨坤為下。淵
陽上交於陰,陰下交於陽,而生四象,便是陰陽又各生兩畫了。陰交剛,陽
交柔,便是陰陽又各生兩畫了。就乾兩畫邊看,乾兌是老陽,離震是少陰;就坤
兩畫邊看,坤艮是老陰,坎巽是少陽。又各添一畫,則八卦全了。淵
陰下交生陽,陽上交生陰。陰交陽,剛交柔,是博易之易。這多變,是變易
之易。所謂“易”者,只此便是。那個是易之體,這是易之用。那是未有這卦底,
這是有這卦了底。那個喚做體時,是這易從那里生;這個喚做用時,揲蓍取卦,
便是用處。淵
問:“邵先生說‘無極之前’。無極如何說前?”曰:“邵子就圖上說循環
之意。自姤至坤,是陰含陽;自復至乾,是陽分陰。復坤之間乃無極,自坤反
姤是無極之前。”驤
“無極之前”一段。問:“既有前後,須有有無?”曰:“本無前後。”
閎祖
康節云“動靜之間”,是指冬至夏至。閎祖
安卿問:“先天圖說曰:‘陽在陰中,陽逆行;陰在陽中,陰逆行。陽在陽
中,陰在陰中,皆順行。’何謂也?”曰:“圖左一邊屬陽,右一邊屬陰。左自
震一陽,離兌二陽,乾三陽,為陽在陽中,順行;右自巽一陰,坎艮二陰,坤三
陰,為陰在陰中,順行。坤無陽,艮坎一陽,巽二陽,為陽在陰中,逆行;乾無
陰,兌離一陰,震二陰,為陰在陽中,逆行。”又問:“‘先天圖,心法也。圖
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生乎心’,何也?”曰:“其中白處者太極也。三十二陰、
三十二陽者,兩儀也;十六陰、十六陽者,四象也;八陰、八陽,八卦也。”問:
“‘圖雖無文,終日言之,不離乎是’,何也?”曰:“一日有一日之運,一月
有一月之運,一歲有一歲之運。大而天地之終始,小而人物之生死,遠而古今之
世變,皆不外乎此,只是一個盈虛消息之理。本是個小底,變成大底;到那大處,
又變成小底。如納甲法,乾納甲壬,坤納乙癸,艮納丙,兌納丁,震納庚,巽納
辛,離納己,坎納戊,亦是此。又如火珠林,若占一屯卦,則初九是庚子,六二
是庚寅,六三是庚辰,六四是戊午,九五是戊申,上六是戊戌,亦是此。又如道
家以坎離為真水火,為六卦之主,而六卦為坎離之用。自月初三為震,上弦為兌,
望日為乾,望後為巽,下弦為艮,晦為坤,亦不外此。”又曰:“乾之一爻屬戊,
坤之一爻屬己。留戊就己,方成坎離。蓋乾坤是大父母,坎離是小案母。”義剛
先天圖更不可易。自復至乾為陽,自姤至坤為陰。以乾坤定上下之位次,
坎離列左右之門為正。以象言之,天居上,地居下,艮為山,故居西北;兌為澤,
故居東南;離為日,故居於東;坎為月,故居於西;震為雷,居東北;巽為風,
居西南。方子
康節“天地定位,否泰反類”詩八句,是說方圖中兩交股底。且如西北角乾,
東南角坤,是“天地定位”,便對東北角泰,西南角否。次乾是兌,次坤是艮,
便對次否之咸,次泰之損。後四卦亦如是。共十六卦。淵
康節“乾南坤北,離東坎西”之說,言人立時全見前面,全不見後面,東西
只見一半,便似他這個意思。淵
先天圖直是精微,不起於康節。希夷以前元有,只是秘而不傳。次第是方士
輩所相傳授底。參同契中亦有些意思相似,與歷不相應。季通云:“扭捻將來,
亦相應也。用六日七分。”某卻不見康節說用六日七分處。文王卦序亦不相應。
他只用義理排將去。如復只用一陽生處,此只是用物,而此也不用生底次第,也
不應氣候。揚雄太玄全模放易。他底用三數,易卻用四數。他本是模易,故就他
模底句上看易,也可略見得易意思。溫公集注中可見也。”康節云:“先天圖心
法,皆從中起。且說圓圖。”又云:“文王八卦,應地之方。”這是見他不用卦
生底次第,序四正卦出四角,似那方底意思。這個只且恁地,無大段分曉證左。
未甚安。淵
“易之精微,在那‘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萬物萬
化皆從這里流出。緊要處在那復姤邊。復是陽氣發動之初。”因舉康節詩“冬
至子之半”。“六十四卦流布一歲之中,離坎震艮兌巽做得那二十四氣,每卦當
六十四分,乾坤不在四正,此以文王八卦言也。”淵
先天圖,八卦為一節,不論月氣先後。閎祖
先天圖今所寫者,是以一歲之運言之。若大而古今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亦只
是這圈子;小而一日一時,亦只是這圈子。都從復上推起去。方子
先天圖,一日有一個恁地道理,一月有一個恁地道理,以至合元、會、運、
世,十二萬九千六百歲,亦只是這個道理。且以月言之,自坤而震,月之始生,
初三日也;至兌,則月之上弦,初八日也;至乾,則月之望,十五日也;至巽,
則月之始虧,十八日也;至艮,則月之下弦,二十三日也;至坤,則月之晦,三
十日也。廣
先天圖與納音相應,故季通言與參同契合。以圖觀之,坤復之間為晦,震為
初三,一陽生;初八日為兌,月上弦;十五日為乾,十八日為巽,一陰生;二十
三日為艮,月下弦。坎離為日月,故不用。參同契以坎離為藥,馀者以為火候。
此圖自陳希夷傳來,如穆李,想只收得,未必能曉。康節自思量出來,故墓志云
云。參同契亦以乾坤坎離為四正,故其言曰:“運轂正軸。”
問:“先天圖卦位,自乾一兌二離三右行,至震四住;揭起巽五作左行,坎
六艮七至坤八住,接震四。觀卦氣相接,皆是左旋。蓋乾是老陽,接巽末姤卦,
便是一陰生;坤是老陰,接震末復卦,便是一陽生。自復卦一陽生,盡震四離三,
一十六卦,然後得臨卦;又盡兌二,凡八卦,然後得泰卦;又隔四卦得大壯;又
隔大有一卦,得夬;夬卦接乾,乾卦接姤。自姤卦一陰生,盡巽五坎六,一
十六卦,然後得遯卦;又盡艮七,凡八卦,然後得否;又隔四卦得觀;又隔比一
卦得剝,剝卦接坤,坤接復。周而復始,循環無端。卦氣左旋,而一歲十二月之
卦皆有其序。但陰陽初生,各歷十六卦而後為一月,又歷八卦,再得一月。至陰
陽將極處,只歷四卦為一月,又歷一卦,遂一并三卦相接。其初如此之疏,其末
如此之密,此陰陽嬴縮當然之理歟?然此圖於復卦之下書曰:‘冬至子中。’於
姤卦之下書曰:‘夏至午中。’此固無可疑者。獨於臨卦之下書曰:‘春分卯
中。’則臨卦本為十二月之卦,而春分合在泰卦之下。又於遯卦之下書曰:‘秋
分酉中。’則遯卦本為六月之卦,而秋分合在否卦之下。昨侍坐復庵,聞王講書
所說卦氣之論,皆世俗淺近之語,初無義理可推。竊意此圖‘春分卯中’、‘秋
分酉中’字,或恐後人誤隨世俗卦氣之論,遂差其次,卻與文王卦位相合矣。不
然,則離兌之間所以為春,坎艮之間所以為秋者,必當別有其說?”曰:“伏羲
易自是伏羲說話,文王易自是文王說話,固不可以交互求合。所看先天卦氣嬴縮
極仔細,某亦嘗如此理會來,尚未得其說。陰陽初生,其氣固緩,然不應如此之
疏,其後又卻如此之密。大抵此圖布置皆出乎自然,不應無說,當更共思之。”
謨
問:“伏羲始畫八卦,其六十四者,是文王後來重之耶?抑伏羲已自畫了耶?
看先天圖則有八卦便有六十四,疑伏羲已有彷彿之畫矣,如何?”曰:“周禮
言三易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便見不是文王漸畫。”又問:“然則六十四
卦名是伏羲元有?抑文王所立?”曰:“此不可考。”子善問:“據十三卦所言,
恐伏羲時已有。”曰:“十三卦所謂‘蓋取諸離,蓋取諸益’者,言結繩而為網
罟,有離之象,非觀離而始有此也。”銖
問:“伏羲畫卦,恐未是教人卜筮?”曰:“這都不可知。但他不教人卜筮,
畫作甚?”
返
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