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曰篇
△堯曰咨爾舜章
林恭甫問:“論語記門人問答之辭,而堯曰一篇乃記堯舜湯武許多事,何也?”
曰:“不消恁地理會文字。嘗見說,堯曰一篇是夫子誦述前圣之言,弟子類記於
此。先儒亦只是如此說。然道理緊要卻不在這里。”義剛
楊問:“‘簡在帝心’,何謂簡?”曰:“如天檢點數過一般。善與罪,天
皆知之。爾之有善,也在帝心;我之有罪,也在帝心!
問:“‘雖有周親’,注:‘紂之至親雖多。’他眾叛親離,那里有至親?”
曰:“紂之至親豈不多,唯其眾叛親離,所以不濟事。故書謂‘紂有億兆夷人,
離心離德’,是也!
△子張問章
問:“‘欲仁得仁,又焉貪’?如何?”曰:“仁是我所固有,而我得之,
何貪之有?若是外物,欲之則為貪。此正與‘當仁不讓於師’同意!痹唬骸办
問政及之,何也?”曰:“治己治人,其理一也!廣
問:“‘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何以在四惡之數?”曰:“此一惡比上
三惡似輕,然亦極害事。蓋此人乃是個多猜嫌疑慮之人,賞不賞,罰不罰,疑吝
不決,正如唐德宗是也!大雅
“‘猶之’,猶均之也。均之,猶言一等是如此。史家多有此般字。”問:
“‘出納之吝’是不好,所以謂之惡。”曰:“此‘吝’字說得來又廣,只是戒
人遲疑不決底意思。當賞便用賞,當做便用做。若遲疑怠悆之間,澀縮靳惜,便
誤事機。如李絳勸唐憲宗速賞魏博將士,曰:‘若待其來請而後賞之,則恩不歸
上矣!’正是此意。如唐家藩鎮之患,新帥當立,朝廷不即命之,卻待軍中自請
而後命之,故人不懷恩,反致敗事。若是有司出納之間,吝惜而不敢自專,卻是
本職當然。只是人君為政大體,則凡事皆不可如此。當為處,便果決為之!
僩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此圣人之大賞;“兼弱攻昧,取亂侮亡”,
此圣人之大罰。
△不知命章
論語首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
不慍,不亦君子乎!”終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贝松钣幸。蓋學者所
以學為君子者,不知命則做君子不成。死生自有定命,若合死於水火,須在水火
里死;合死於刀兵,須在刀兵里死,看如何逃不得。此說雖甚粗,然所謂知命者,
不過如此。若這里信不及,才見利便趨,見害便避,如何得成君子!閎祖
返
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