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宋·朱 熹

 

數據整理:尹小林



 卷三十五·論語十七 



  ◎泰伯篇



    △泰伯其可謂至德章

    泰伯得稱“至德”,為人所不能為。可學 

    問“泰伯可謂至德”。曰:“這是於‘民無得而稱焉’處見,人都不去看這 一句。如此,則夫子只說‘至德’一句便了,何必更下此六個字?公更仔細去看 這一句,煞有意思。”義剛言:“夫子稱泰伯以至德,稱文王亦以至德,稱武王 則曰未盡善。若以文王比武王,則文王為至德;若以泰伯比文王,則泰伯為至德。 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比泰伯已是不得全這一心了。”曰:“是如此。”義 剛又言:“泰伯若居武王時,牧野之師也自不容已。蓋天命人心,到這里無轉側 處了。”曰:“卻怕泰伯不肯恁地做。圣人之制行不同:‘或遠或近,或去或不 去。’雖是說他心只是一般,然也有做得不同處。”范益之問:“文王如何?” 曰:“似文王也自不肯恁地做了。縱使文王做時,也須做得較詳緩。武王做得大 故粗暴。當時紂既投火了,武王又卻親自去斫他頭來梟起。若文王,恐不肯恁地。 這也難說。武王當時做得也有未盡處,所以東坡說他不是圣人,雖說得太過,然 畢竟是有未盡處。”義剛曰:“武王既殺了紂,有微子賢,可立,何不立之?而 必自立,何也?”先生不答,但蹙眉,再言:“這事也難說!”義剛 

    陳仲亨說“至德”,引義剛前所論者為疑。曰:“也不是不做這事,但他做 得較雍容和緩,不似武王樣暴。泰伯則是不做底,若是泰伯當紂時,他也只是為 諸侯。太王翦商,自是他周人恁地說。若無此事,他豈肯自誣其祖!左氏分明說 ‘泰伯不從’,不知不從甚么事。東坡言:‘“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只是不 管他。’此說也好。但文王不是無思量,觀他戡黎、伐崇之類時,也顯然是在經 營。”又曰:“公劉時得一上做得盛,到太王被狄人苦楚時,又衰了。太王又旋 來那岐山下做起家計。但岐山下卻亦是商經理不到處,亦是空地。當時邠也只是 一片荒涼之地,所以他去那里輯理起來。”義剛 

    問:“泰伯之讓,知文王將有天下而讓之乎,抑知太王欲傳之季歷而讓之乎?” 曰:“泰伯之意,卻不是如此。只見太王有翦商之志,自是不合他意;且度見自 家做不得此事,便掉了去。左傳謂‘泰伯不從,是以不嗣’,不從,即是不從太 王翦商事耳。泰伯既去,其勢只傳之季歷,而季歷傳之文王。泰伯初來思量,正 是相反;至周得天下,又都是相成就處。看周內有泰伯虞仲,外有伯夷叔齊,皆 是一般所見,不欲去圖商。” 

    問:“泰伯知太王有取天下之志,而王季又有圣子,故讓去。”曰:“泰伯 惟是不要太王有天下。”或問:“太王有翦商之志,果如此否?”曰:“詩里分 明說‘實始翦商’。”又問:“恐詩是推本得天下之由如此。”曰:“若推本說, 不應下‘實始翦商’。看左氏云‘泰伯不從,是以不嗣’,這甚分明。這事也難 說。他無所據,只是將孔子稱‘泰伯可謂至德也已矣’,是與稱文王一般。泰伯 文王伯夷叔齊是‘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底道理。太王湯武是吊 民伐罪,為天下除殘賊底道理。常也是道理合如此,變也是道理合如此,其實只 是一般。”又問:“堯之讓舜,禹之傳子,湯放桀,武王伐紂,周公誅管蔡,何 故圣人所遇都如此?”先生笑曰:“後世將圣人做模范,卻都如此差異,信如公 問。然所遇之變如此,到圣人處之皆恁地,所以為圣人,故曰‘遭變事而不失其 常’。孔子曰:‘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公且就平平正正 處看。”賀孫 

    吳伯英問:“泰伯知太王欲傳位季歷,故斷發文身,逃之荊蠻,示不復用, 固足以遂其所志,其如父子之情何?”曰:“到此卻顧恤不得。父子君臣,一也。 太王見商政日衰,知其不久,是以有翦商之意,亦至公之心也。至於泰伯,則惟 知君臣之義,截然不可犯也,是以不從。二者各行其心之所安,圣人未常說一邊 不是,亦可見矣。或曰:‘斷發文身,乃仲雍也,泰伯則端委以治吳。’然吳之 子孫,皆仲雍之後,泰伯蓋無後也。”壯祖 

    問泰伯事。曰:“這事便是難。若論有德者興,無德者亡,則天命已去,人 心已離,便當有革命之事。畢竟人之大倫,圣人且要守得這個。看圣人反覆嘆詠 泰伯及文王事,而於武又曰‘未盡善’,皆是微意。”夔孫 

    因說泰伯讓,曰:“今人才有些子讓,便惟恐人之不知。”

    伯豐問:“集注云:‘太王因有翦商之志。’恐魯頌之說,只是推本之辭, 今遂據以為說,可否?”曰:“詩中分明如此說。”又問:“如此則太王為有心 於圖商也。”曰:“此是難說。書亦云:‘太王肇基王跡。’”又問:“太王方 為狄人所侵,不得已而遷岐,當時國勢甚弱,如何便有意於取天下?”曰:“觀 其初遷底規模,便自不同。規模才立,便張大。如文王伐崇,伐密,氣象亦可見。 然文王猶服事商,所以為至德。”┿ 集注。

    “泰伯”章所引“其心即夷齊之心,而事之難處有甚焉者”,不是說遜國事。 自是說夷齊諫武王,不信便休,無甚利害。若泰伯不從翦商之志,卻是一家內事, 與諫武王不同,所以謂之難處,非說遜國事也。集注說亦未分曉耳。明作 

    “泰伯之心,即伯夷叩馬之心;太王之心,即武王孟津之心,二者‘道并行 而不相悖’。然圣人稱泰伯為至德,謂武為未盡善,亦自有抑揚。蓋泰伯夷齊之 事,天地之常經,而太王武王之事,古今之通義,但其間不無些子高下。若如蘇 氏用三五百字罵武王非圣人,則非矣。於此二者中,須見得‘道并行而不悖’處, 乃善。”因問:“泰伯與夷齊心同,而謂‘事之難處有甚焉者’,何也?”曰: “夷齊處君臣間,道不合則去。泰伯處父子之際,又不可露形跡,只得不分不明 且去。某書謂太王有疾,泰伯采藥不返,疑此時去也。”銖 

    問:“泰伯讓天下,與伯夷叔齊讓國,其事相類。何故夫子一許其得仁,一 許其至德,二者豈有優劣耶?”曰:“亦不必如此。泰伯初未嘗無仁,夷齊初未 嘗無德。”壯祖 

    問:“‘三以天下讓’,程言:‘不立,一也;逃之,二也;文身,三也。’ 不知是否?”曰:“據前輩說,亦難考。他當時或有此三節,亦未可知。但古人 辭,必至再三,想此只是固讓。” 集注。

    △恭而無禮章

    禮,只是理,只是看合當恁地。若不合恭後,卻必要去恭,則必勞。若合當 謹後,謹則不葸;若合當勇後,勇則不亂。若不當直後,卻須要直,如證羊之類, 便是絞。義剛 

    問:“‘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蓋人皆有此仁義之心。篤於親,是仁之所 發,故我篤於親,則民興仁;篤故舊,是義之發,故不遺故舊,則民興義。是如 此否?”曰:“看‘不偷’字,則又似仁,大概皆是厚底意思。不遺故舊固是厚, 這不偷也是厚,卻難把做義說。”義剛 

    問:“‘君子篤於親’,與恭、謹、勇、直處意自別。橫渠說如何?”曰: “橫渠這說,且與存在,某未敢決以為定。若做一章說,就橫渠說得似好。他就 大處理會,便知得品節如此。”問:“橫渠說‘知所先後’,先處是‘篤於親’ 與‘故舊不遺’。”曰:“然。”問:“他卻將恭慎等處,入在後段說,是如何?” 曰:“就他說,人能篤於親與不遺故舊,他大處自能篤厚如此,節文處必不至大 段有失。他合當恭而恭,必不至於勞;謹慎,必不至於畏縮;勇直處,亦不至於 失節。若不知先後,要做便做,更不問有六親眷屬,便是證父攘羊之事。”  集注。

    鄭齊卿問集注舉橫渠說之意。曰:“他要合下面意,所以如此說。蓋有禮與 篤親、不遺故舊在先,則不葸、不勞、不亂、不絞,與興仁、不偷之效在後耳。 要之,合分為二章。”又問:“直而無禮則絞。”曰:“絞如繩兩頭絞得緊,都 不寬舒,則有證父攘羊之事矣。”木之 

    張子之說,謂先且篤於親,不遺故舊,此其大者,則恭、慎、勇、直不至難 用力。此說固好,但不若吳氏分作兩邊說為是。明作 

    問:“橫渠‘知所先後’之說,其有所節文之謂否?”曰:“橫渠意是如此: ‘篤於親’,‘不遺故舊’,是當先者;恭慎之類卻是後。”必大 

    △曾子有疾謂門弟子章

    正卿問“曾子啟手足”章。曰:“曾子奉持遺體,無時不戒慎恐懼,直至啟 手足之時,方得自免。這個身己,直是頃刻不可不戒慎恐懼。如所謂孝,非止是 尋常奉事而已。當念慮之微有毫發差錯,便是悖理傷道,便是不孝。只看一日之 間,內而思慮,外而應接事物,是多多少少!這個心略不點檢,便差失了。看世 間是多少事,至危者無如人之心。所以曾子常常恁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 履薄冰’。”賀孫 

    問曾子戰兢。曰:“此只是戒慎恐懼,常恐失之。君子未死之前,此心常恐 保不得,便見得人心至危。且說世間甚物事似人心危!且如一日之間,內而思慮, 外而應接,千變萬化,劄眼中便走失了!劄眼中便有千里萬里之遠!所謂‘人心 惟危,道心惟微’。只理會這個道理分曉,自不危。‘惟精惟一’,便是守在這 里;‘允執厥中’,便是行將去。”恪 

    曾子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乃敬之法。此心不存,則 常昏矣。今人有昏睡者,遇身有痛癢,則蹶然而醒。蓋心所不能已,則自不至於 忘。中庸戒慎恐懼,皆敬之意。洽。

    時舉讀問目。曰:“依舊有過高傷巧之病,切須放令平實。曾子啟手足是如 此說,固好。但就他保身上面看,自極有意思也。”時舉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章

    問:“‘正顏色,斯近信矣。’此其形見於顏色者如此之正,則其中之不妄 可知,亦可謂信實矣,而只曰近信,何故?”曰:“圣賢說話也寬,也怕有未便 恁地底。”義剛 

    問:“‘正顏色,斯近信。’如何是近於信?”曰:“近,是其中有這信, 與行處不違背。多有人見於顏色自恁地,而中卻不恁地者。如‘色厲而內荏’, ‘色取仁而行違’,皆是外面有許多模樣,所存卻不然,便與信遠了。只將不好 底對看,便見。” 

    “出辭氣,斯遠鄙倍”,是“修辭立其誠”意思。賀孫 

    “出辭氣”,人人如此,工夫卻在下面。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人人 皆然,工夫卻在“勿”字上。泳 

    毅父問“遠暴慢”章。曰:“此章‘暴慢、鄙倍’等字,須要與他看。暴, 是粗厲;慢,是放肆。蓋人之容貌少得和平,不暴則慢。暴是剛者之過,慢是寬 柔者之過。鄙是凡淺,倍是背理。今人之議論有見得雖無甚差錯,只是淺近者, 此是鄙。又有說得甚高,而實背於理者,此是倍。不可不辨也。”時舉 

    仲蔚說“動容貌”章。曰:“暴慢底是大故粗。‘斯近信矣’,這須是里面 正後,顏色自恁地正,方是近信。若是‘色取仁而行違’,則不是信了。倍,只 是倍於理。出辭氣時,須要看得道理如何後方出,則不倍於理。”問:“三者也 似只一般樣。”曰:“是各就那事上說。”又問:“要恁地,不知如何做工夫?” 曰:“只是自去持守。”池錄作“只是隨事去持守。”義剛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一章,是成就處。升卿 以下總論。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此三句說得太快,大概是養成意思較多。賜 

    陳寅伯問“君子所貴乎道者三”。曰:“且只看那‘所貴’二字。莫非道也。 如籩豆之事,亦是道,但非所貴。君子所貴,只在此三者。‘動容貌,斯遠暴慢 矣’,‘斯’字來得甚緊。動容貌,便須遠暴慢;正顏色,便須近信;出辭氣, 便須遠鄙倍。人之容貌,只有一個暴慢,雖淺深不同,暴慢則一。如人很戾,固 是暴;稍不溫恭,亦是暴。如人倨肆,固是慢;稍或怠貣,亦是慢。正顏色而不 近信,卻是色莊。信,實也。正顏色,便須近實。鄙,便是說一樣卑底說話。倍, 是逆理。辭氣只有此二病。”因曰:“不易。孟敬子當時焉得如此好!”或云: “想曾子病亟,門人多在傍者。”曰:“恐是如此。”因說:“看文字,須是熟 後,到自然脫落處方是。某初看此,都安排不成。按得東頭西頭起,按得前面後 面起。到熟後,全不費力。要緊處卻在那‘斯’字、‘矣’字這般閑字上。此一 段,程門只有尹和靖看得出。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若熟後,真 個使人說!今之學者,只是不深好後不得其味,只是不得其味後不深好。”文蔚 

    敬之問此章。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是題目一句。下面要得動容貌, 便能遠暴慢;要得正顏色,便近信;出辭氣,便遠鄙倍。要此,須是從前做工夫。” 植 

    問“君子所貴乎道者三”。曰:“此言君子存養之至,然後能如此。一出辭 氣,便自能遠鄙倍;一動容貌,便自能遠暴慢;正顏色,便自能近信,所以為貴。 若學者,則雖未能如此,當思所以如此。然此亦只是說效驗。若作工夫,則在此 句之外。”雉 

    楊問:“‘君子所貴乎道者三’,若未至此,如何用工?”曰:“只是就容 貌辭色之間用工,更無別法。但上面臨時可做,下面臨時做不得,須是熟後能如 此。初間未熟時,雖蜀本淳錄作“須”字。是動容貌,到熟後自然遠暴慢;雖是 正顏色,到熟後自然近信;雖是出辭氣,到熟後自然遠鄙倍。” 淳錄此下云: “辭是言語,氣是聲音,出是從這里出去,三者是我身上事要得如此。籩豆雖是 末,亦道之所在,不可不謹。然此則有司之事,我亦只理會身上事。”

    “‘動容貌,斯遠暴慢;正顏色,斯近信;出辭氣,斯遠鄙倍。’須要會理 如何得動容貌,便會遠暴慢;正顏色,便會近信;出辭氣,便會遠鄙倍。須知得 曾子如此說,不是到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時,方自會恁地。須知得工夫在未 動容貌,未正顏色,未出辭氣之前。”又云:“正顏色,若要相似說,合當著得 個遠虛偽矣。動、出都說自然,惟正字,卻似方整頓底意思。蓋緣是正顏色亦有 假做恁地,內實不然者。若容貌之動,辭氣之出,卻容偽不得。”賀孫 

    問“君子所貴乎道者三”。曰:“看來三者只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 禮勿言,非禮勿動’。”又問:“要之,三者以涵養為主。”曰:“涵養便是。 只這三者,便是涵養地頭。但動容貌、遠暴慢便是,不遠暴慢,便不是;顏色近 信便是,不近信,便不是。”燾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或云:“須是工夫持久,方能得如此否?”曰: “不得。人之資稟各不同,資質好者,才知得便把得定,不改變;資質遲慢者, 須大段著力做工夫,方得。”因舉徐仲車從胡安定學。一日,頭容少偏,安定忽 厲聲云:“頭容直!”徐因思,不獨頭容直,心亦要直,自此不敢有邪心。又舉 小南和尚偶靠倚而坐,其師見之,厲聲叱之曰:“恁地無脊梁骨!”小南聞之聳 然,自此終身不靠倚坐。“這樣人,都是資質美,所以一撥便轉,終身不為。” 僩 

    問:“所謂暴慢、鄙倍,皆是指在我者言否?”曰:“然。”曰:“所以動 容貌而暴慢自遠者,工夫皆在先歟?”曰:“此只大綱言人合如此。固是要平日 曾下工夫,然即今亦須隨事省察,不令間斷。”廣 

    叔京來問“所貴乎道者三”。因云:“正、動、出時,也要整齊,平時也要 整齊。”方云:“乃是敬貫動靜。”曰:“恁頭底人,言語無不貫動靜者。”方 

    或問:“遠與近意義如何?”曰:“曾子臨終,何嘗又安排下這字如此?但 圣賢言語自如此耳。不須推尋不要緊處。”

    “動容貌,斯遠暴慢”,是為得人好;“正顏色,斯近信”,是顏色實; “出辭氣,斯遠鄙倍”,是出得言語是。動、正、出三字,皆是輕說過。君子所 貴於此者,皆平日功夫所至,非臨事所能捏合。籩豆之事,雖亦莫非道之所在, 然須先擇切己者為之。如有關雎麟趾之意,便可行周官法度;又如盡得“皇極” 之五事,便有庶徵之應。以“籩豆之事”告孟敬子,必其所為有以煩碎為務者。 謨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言道之所貴者,有此三事,便對了。道之所賤者, 籩豆之事,非不是道,乃道之末耳。如“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須是平日 先有此等工夫,方如此效驗。“動容貌,斯遠暴慢矣”,須只做一句讀。“斯” 字,只是自然意思。楊龜山解此一句,引曾子修容閽人避之事,卻是他人恭慢, 全說不著。人杰 

    問“君子所貴乎道者三”至“籩豆之事則有司存”。曰:“以道言之,則不 可謂此為道,彼為非道。然而所貴在此,則所賤在彼矣;其本在此,則其末在彼 矣。”人杰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乃是切於身者。若籩豆之事,特有司所職掌耳。今 人於制度文為一一致察,未為不是;然卻於大體上欠闕,則是棄本而求末也。 人杰 

    問“君子所貴乎道者三”。曰:“學者觀此一段,須看他兩節,先看所貴乎 道者是如何,這個是所貴所重者;至於一籩一豆,皆是理,但這個事自有人管, 我且理會個大者。且如今人講明制度名器,皆是當然,非不是學,但是於自己身 上大處卻不曾理會,何貴於學!”先生因言:“近來學者多務高遠,不自近處著 工夫。”有對者曰:“近來學者誠有好高之弊。有問伊川:‘如何是道?’伊川 曰:‘行處是。’又問明道:‘如何是道?’明道令於父子君臣兄弟上求。諸先 生言如此,初不曾有高遠之說。”曰:“明道之說固如此。然父子兄弟君臣之間, 各有一個當然之理,是道也。”謙之 

    義剛說“君子所貴乎道者三”一章畢,因曰:“道雖無所不在,而君子所重 則止此三事而已。這也見得窮理則不當有小大之分,行己則不能無緩急先後之序。” 先生曰:“這樣處也難說。圣賢也只大概說在這里。而今說不可無先後之序,固 是;但只揀得幾件去做,那小底都不照管,也不得。”義剛因言:“義剛便是也 疑,以為古人事事致謹,如所謂‘克勤小物’,豈是盡視為小而不管?”曰: “這但是說此三事為最重耳。若是其他,也不是不管。只是說人於身己上事都不 照管,卻只去理會那籩豆等小事,便不得。言這個有有司在,但責之有司便得。 若全不理會,將見以籩為豆,以豆為籩,都無理會了。田子方謂魏文侯曰:‘君 明樂官,不明樂音。’此說固好。但某思之,人君若不曉得那樂,卻如何知得那 人可任不可任!這也須曉得,方解去任那人,方不被他謾。如籩豆之類,若不曉, 如何解任那有司!若籩里盛有汁底物事,豆里盛乾底物事,自是不得,也須著曉 始得,但所重者是上面三事耳。”義剛 

    舜功問“君子所貴乎道者三”。曰:“動容貌,則能遠暴慢;正顏色,則能 近信;出辭氣,則能遠鄙倍。所貴者在此。至於籩豆之事,雖亦道之所寓,然自 有人管了,君子只修身而已。蓋常人容貌不暴則多慢,顏色易得近色莊,言語易 得鄙而倍理。前人愛說動字、出字、正字上有工夫,看得來不消如此。”璘 

    正卿問:“正顏色之正字,獨重於動與出字,何如?”曰:“前輩多就動、 正、出三字上說,一向都將三字重了。若從今說,便三字都輕,卻不可於中自分 兩樣。某所以不以彼說為然者,緣看文勢不恁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是指 夫道之所以可貴者為說,故云道之所以可貴者有三事焉,故下數其所以可貴之實 如此。若禮文器數,自有官守,非在所當先而可貴者。舊說所以未安者,且看世 上人雖有動容貌者,而便辟足恭,不能遠暴慢;雖有正顏色者,而‘色取仁而行 違’,多是虛偽不能近信;雖有出辭氣者,而巧言飾辭,不能遠鄙倍,這便未見 得道之所以可貴矣。道之所以可貴者,惟是動容貌,自然便會遠暴慢;正顏色, 自然便會近信;出辭氣,自然便會遠鄙倍,此所以貴乎道者此也。”又云:“三 句最是‘正顏色,斯近信’見得分明。”賀孫 

    或問:“‘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如何?”曰:“‘動容貌,正顏色,出辭 氣’,前輩不合將做用工處,此只是涵養已成效驗處。‘暴慢、鄙倍、近信’, 皆是自己分內事。惟近信不好理會。蓋君子才正顏色,自有個誠實底道理,異乎 ‘色取仁而行違’者也。所謂‘君子所貴乎道者三’,道雖無乎不在,然此三者 乃修身之效,為政之本,故可貴。容貌,是舉一身而言;顏色,乃見於面顏者而 言。”又問:“三者固是效驗處,然不知於何處用工?”曰:“只平日涵養便是。” 去偽。

    某病中思量,曾子當初告孟敬子“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只說出三事。曾 子當時有多少好話,到急處都說不辦,只撮出三項如此。這三項是最緊要底。若 說這三事上更做得工夫,上面又大段長進。便不長進,也做得個圣賢坯模,雖不 中不遠矣。恪 

    “所貴乎道者三”。禮亦是道。但道中所貴此三者在身上。李先生云:“曾 子臨死,空洞中只馀此念。”方 

    或講“所貴乎道者三”。曰:“不必如此說得巧。曾子臨死時話說,必不暇 如此委曲安排。”必大 

    “注云:‘暴,粗厲也。’何謂粗厲?”曰:“粗,不精細也。”節 集注。

    問:“先生舊解,以三者為‘修身之驗,為政之本,非其平日莊敬誠實存省 之功積之有素,則不能也’,專是做效驗說。如此,則‘動、正、出’三字,只 是閑字。後來改本以‘驗’為‘要’,‘非其’以下,改為‘學者所當操存省察, 而不可有造次頃刻之違者也’。如此,則工夫卻在‘動、正、出’三字上,如上 蔡之說,而不可以效驗言矣。某疑‘動、正、出’三字,不可以為做工夫字。 ‘正’字尚可說。‘動’字、‘出’字,豈可以為工夫耶?”曰:“這三字雖不 是做工夫底字,然便是做工夫處。正如著衣吃飯,其著其吃,雖不是做工夫,然 便是做工夫處。此意所爭,只是絲發之間,要人自認得。舊來解以為效驗,語似 有病,故改從今說。蓋若專以為平日莊敬持養,方能如此,則不成未莊敬持養底 人,便不要‘遠暴慢,近信,遠鄙倍’!便是舊說‘效驗’字太深,有病。” 僩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以下三節,是要得恁地,須是平日莊敬工夫到此, 方能恁地。若臨時做工夫,也不解恁地。”植因問:“明道‘動容周旋中禮,正 顏色則不妄,出辭氣,正由中出’,又仍是以三句上半截是工夫,下半截是功效。” 曰:“不是。所以恁地,也是平日莊敬工夫。”植 

    問:“動也,正也,出也,不知是心要得如此?還是自然發見氣象?”曰: “上蔡諸人皆道此是做工夫處。看來只當作成效說,涵養莊敬得如此。工夫已在 前了,此是效驗。動容貌,若非涵養有素,安能便免暴慢!正顏色,非莊敬有素, 安能便近信!信是信實,表里如一。色,有‘色厲而內荏’者,色莊也;‘色取 仁而行違者’。茍不近實,安能表里如一乎!”問:“正者,是著力之辭否?” 曰:“亦著力不得。若不到近實處,正其顏色,但見作偽而已。”問:“‘遠’ 之字義如何?”曰:“遠,便是無復有這氣象。”問:“正顏色既是功效到此, 則宜自然而信,卻言‘近信’,何也?”曰:“這也是對上‘遠’字說。”  集義。

    問:“‘君子道者三’章,謝氏就‘正、動、出’上用工。竊謂此三句,其 要緊處皆是‘斯’字上。蓋斯者,便自然如此也。才動容貌,便自然遠暴慢;非 平昔涵養之熟,何以至此!此三句乃以效言,非指用功地步也。”曰:“是如此。” 柄 

    舜功問:“‘動容貌’,如何‘遠暴慢’?”曰:“人之容貌,非暴則慢, 得中者極難,須是遠此,方可。此一段,上蔡說亦多有未是處。”問:“‘其言 也善’,何必曾子?天下自有一等人臨死言善。通老云:‘圣賢臨死不亂。’” 曰:“圣賢豈可以不亂言?曾子到此愈極分明,易簀事可見。然此三句,亦是由 中以出,不是向外斗撰成得。”可學 

    “動容貌,出辭氣。”先生云:“只伊川語解平平說,未有如此張筋弩力意 思。”謂上蔡語。方 

    △曾子以能問於不能章

    陳仲亨說“以能問於不能”章。曰:“想是顏子自覺得有未能處,但不比常 人十事曉得九事,那一事便不肯問人。觀顏子‘無伐善,無施勞’,看他也是把 此一件做工夫。”又問:“‘君子人與’,是才德出眾之君子?”曰:“‘讬六 尺之孤,寄百里之命’,才者能之;‘臨大節而不可奪’,則非有德者不能也。” 義剛 

    舉問“犯而不校”。曰:“不是著意去容他,亦不是因他犯而遂去自反。蓋 其所存者廣大,故人有小小觸犯處,自不覺得,何暇與之校耶!”時舉 

    “不校”,是不與人比校強弱勝負,道我勝你負,我強你弱。如上言“以能 問於不能”之類,皆是不與人校也。燾 

    子善問:“‘犯而不校’,恐是且點檢自家,不暇問他人。”曰:“不是如 此。是他力量大,見有犯者,如蚊蟲、虱子一般,何足與校!如‘汪汪萬頃之波, 澄之不清,撓之不濁’。”亞夫問:“黃叔度是何樣底人?”曰:“當時亦是眾 人扛得如此,看來也只是篤厚深遠底人。若是有所見,亦須說出來。且如顏子是 一個不說話底人,有個孔子說他好。若孟子,無人印證他,他自發出許多言語。 豈有自孔孟之後至東漢黃叔度時,已是五六百年,若是有所見,亦須發明出來, 安得言論風旨全無聞!”亞夫云:“郭林宗亦主張他。”曰:“林宗何足憑!且 如元德秀在唐時也非細。及就文粹上看,他文章乃是說佛。”南升 

    “顏子犯而不校”,是成德事。孟子“三自反”,卻有著力處。學者莫若且 理會自反,卻見得自家長短。若遽學不校,卻恐儱侗,都無是非曲直,下梢於 自己分卻恐無益。端蒙 

    或問:“‘犯而不校。’若常持不校之心,如何?”曰:“此只看一個公私 大小,故伊川云:‘有當校者,順理而已。’”方子 

    大丈夫當容人,勿為人所容。“顏子犯而不校”。子蒙 

    問:“如此,已是無我了。集注曰‘非幾於無我者不能’,何也?”曰: “圣人則全是無我;顏子卻但是不以我去壓人,卻尚有個人與我相對在。圣人和 人我都無。”義剛 

    問:“‘幾於無我’,‘幾’字,莫只是就‘從事’一句可見耶?抑并前五 句皆可見耶?‘犯而不校’,則亦未能無校,此可見非圣人事矣。”曰:“顏子 正在著力、未著力之間,非但此處可見,只就‘從事’上看,便分明,不須更說 無校也。”

    △曾子曰可以讬六尺之孤章

    圣人言語自渾全溫厚。曾子便恁地剛,有孟子氣象。如“可以讬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等語,見得曾子直是峻厲!淳 

    問:“‘可以讬六尺之孤’云云,不知可見得伊周事否?”曰:“伊周亦未 足道此。只說有才志氣節如此,亦可為君子之事。”又問:“下此一等,如平勃 之入北軍,迎代王,霍將軍之擁昭,立宣,可當此否?”曰:“這也隨人做。圣 人做出,是圣人事業;賢人做出,是賢人事業;中人以上,是中人以上事業。這 通上下而言。‘君子人與?君子人也。’上是疑詞。如平勃當時,這處也未見得。 若誅諸呂不成,不知果能死節否?古人這處怕亦是幸然如此。如藥殺許后事,光 後來知,卻含胡過。似這般所在,解‘臨大節而不奪’否,恐未必然。”因言: “今世人多道東漢名節無補於事。某謂三代而下,惟東漢人才,大義根於其心, 不顧利害,生死不變其節,自是可保。未說公卿大臣,且如當時郡守懲治宦官之 親黨,雖前者既為所治,而來者復蹈其跡,誅殛竄戮,項背相望,略無所創。今 士大夫顧惜畏懼,何望其如此!平居暇日琢磨淬厲,緩急之際,尚不免於退縮。 況游談聚議,習為軟熟,卒然有警,何以得其仗節死義乎!大抵不顧義理,只計 較利害,皆奴婢之態,殊可鄙厭!”又曰:“東坡議論雖不能無偏頗,其氣節直 是有高人處。如說孔北海曹操,使人凜凜有生氣!”又曰:“如前代多有幸而不 敗者。如謝安,桓溫入朝,已自無策,從其廢立,九錫已成,但故為延遷以俟其 死。不幸而病小甦,則將何以處之!擁重兵上流而下,何以當之!於此看,謝安 果可當仗節死義之資乎?”寓曰:“坦之倒持手板,而安從容閑雅,似亦有執者。” 曰:“世間自有一般心膽大底人。如廢海西公時,他又不能拒,廢也得,不廢也 得,大節在那里!” 砥錄略。

    正卿問:“‘可以讬六尺之孤’,至‘君子人也’,此本是兼才節說,然緊 要處卻在節操上。”曰:“不然。三句都是一般說。須是才節兼全,方謂之君子。 若無其才而徒有其節,雖死何益。如受人讬孤之責,自家雖無欺之之心,卻被別 人欺了,也是自家不了事,不能受人之讬矣。如受人百里之寄,自家雖無竊之之 心,卻被別人竊了,也是自家不了事,不能受人之寄矣。自家徒能‘臨大節而不 可奪’,卻不能了得他事,雖能死,也只是個枉死漢!濟得甚事!如晉之荀息是 也。所謂君子者,豈是斂手束腳底村人耶!筆伊川說:‘君子者,才德出眾之名。’ 孔子曰:‘君子不器。’既曰君子,須是事事理會得方可。若但有節而無才,也 喚做好人,只是不濟得事。”僩 

    正卿問“讬六尺之孤”一章。曰:“‘百里之命’,只是命令之‘命’。 ‘讬六尺之孤’,謂輔幼主;‘寄百里之命’,謂攝國政。”曰:“如霍光當得 此三句否?”曰:“霍光亦當得上面兩句,至如許后之事,則大節已奪了。”曰: “讬孤寄命,雖資質高者亦可及;‘臨大節而不可奪’,非學問至者恐不能。” 曰:“資質高底,也都做得;學問到底,也都做得。大抵是上兩句易,下一句難。 譬如說‘有猷,有為,有守’,讬孤寄命是有猷、有為,‘臨大節而不可奪’, 卻是有守。霍光雖有為,有猷矣,只是無所守。”恪 

    “讬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是才;“臨大節不可奪”,是德。如霍光可 謂有才,然其毒許后事,便以愛奪了。燕慕容恪是慕容暐之霍光,其輔幼主也好。 然知慕容評當去而不去之,遂以亂國,此也未是。惟孔明能之。賜 夔孫同。

    問“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曰:“所謂君子,這三句都是不可少底。若論 文勢,卻似‘臨大節不可奪’一句為重。然而須是有上面‘讬六尺之孤,寄百里 之命’,卻‘臨大節而不可奪’,方足以為君子。此所以有結語也。”燾 

    問:“‘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又能‘臨大節而不可奪’, 方可謂之君子。是如此看否?”曰:“固是。”又問:“若徒能‘臨大節不可奪’, 而才力短淺,做事不得,如荀息之徒,僅能死節而不能止難,要亦不可謂之君子。” 曰:“也是不可謂之君子。”義剛 

    問:“胡文定以荀息為‘可以讬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 如何?”曰:“荀息便是不可以讬孤寄命了。”問:“圣人書荀息,與孔父仇牧 同辭,何也?”曰:“圣人也且是要存得個君臣大義。”夔孫 

    問“君子才德出眾之名”。曰:“有德而有才,方見於用。如有德而無才, 則不能為用,亦何足為君子。”“君子人與”章伊川說。燾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章

    “‘弘毅’二字,‘弘’雖是寬廣,卻被人只把做度量寬容看了,便不得。 且如‘執德不弘’之‘弘’,便見此‘弘’字,謂為人有許多道理。及至學來, 下梢卻做得狹窄了,便是不弘。蓋緣只以己為是,凡他人之言,便做說得天花亂 墜,我亦不信,依舊只執己是,可見其狹小,何緣得弘?須是不可先以別人為不 是,凡他人之善,皆有以受之。集眾善之謂弘。”伯豐問:“是‘寬以居之’否?” 曰:“然。如‘人能弘道’,卻是以弘為開廓,‘弘’字卻是作用。”┿ 專論 “弘”。

    問“‘弘毅’之‘弘’”。曰:“弘是寬廣,事事著得:道理也著得:事物 也著得;事物逆來也著得,順來也著得;富貴也著得,貧賤也著得。看甚么物事 來,掉在里面,都不見形影了。”僩 

    “弘”字,只將“隘”字看,便見得。如看文字相似,只執一說,見眾說皆 不復取,便是不弘。若是弘底人,便包容眾說,又非是於中無所可否。包容之中, 又為判別,此便是弘。植 

    弘,有耐意。如有一行之善,便道我善了,更不要進;能些小好事,便以為 只如此足矣,更不向前去,皆是不弘之故。如此其小,安能擔當得重任!淳 

    所謂“弘”者,不但是放令公平寬大,容受得人,須是容受得許多眾理。若 執著一見,便自以為是,他說更入不得,便是滯於一隅,如何得弘。須是容受軋 捺得眾理,方得。”謙之 

    恭甫問:“弘是心之體?毅是心之力?”曰:“心體是多少大!大而天地之 理,才要思量,便都在這里。若是世上淺心弘己底人,有一兩件事,便著不得。” 賀孫 

    問:“如何是弘?”曰:“計較小小利害,小小得失,褊隘,如公欲執兩事 終身行之,皆是不弘。說道自家不敢承當,說道且據自己所見,皆是不弘。”節 

    “士不可以不弘毅”。這曾子一個人,只恁地,他肚里卻著得無限。今人微 有所得,欣然自以為得。祖道 

    毅,是立腳處堅忍強厲,擔負得去底意。升卿 以下兼論“毅”。

    敬之問:“弘,是容受得眾理;毅,是勝得個重任。”曰:“弘乃能勝得重 任,毅便是能擔得遠去。弘而不毅,雖勝得任,卻恐去前面倒了。”時舉 

    問:“弘是寬容之義否?”曰:“固是。但不是寬容人,乃寬容得義理耳。 弘字,曾子以任重言之。人之狹隘者,只守得一義一理,便自足。既滯一隅,卻 如何能任重。必能容納吞受得眾理,方是弘也。”必大 

    仲蔚問“弘毅”。曰:“弘,不只是有度量、能容物之謂,正是‘執德不弘’ 之‘弘’。是無所不容,心里無足時,不說我德已如此便住。如無底之谷,擲一 物於中,無有窮盡。若有滿足之心,便不是弘。毅,是忍耐持守,著力去做。” 義剛 

    問“弘毅”。曰:“弘是寬廣耐事,事事都著得:道理也著得多,人物也著 得多。若著得這一個,著不得那一個,便不是弘。且如有兩人相爭,須是寬著心 都容得,始得。若便分別一人是,一人非,便不得。或兩人都是,或兩人都非, 或是者非,非者是,皆不可知。道理自是個大底物事,無所不備,無所不包。若 小著心,如何承載得起。弘了卻要毅。弘則都包得在里面了,不成只恁地寬廣。 里面又要分別是非,有規矩,始得。若只恁地弘,便沒倒斷了。‘任重’,是擔 子重,非如任天下之‘任’。”又曰:“若才小著這心,便容兩個不得。心里只 著得一個,這兩個便相掛礙在這里,道理也只著得一說,事事都只著得一邊。” 僩 

    問:“曾子弘毅處,不知為學工夫久,方會恁地,或合下工夫便著恁地?” 曰:“便要恁地。若不弘不毅,難為立腳。”問:“人之資稟偏駁,如何便要得 恁地?”曰:“既知不弘不毅,便警醒令弘毅,如何討道理教他莫恁地!毅處 固未見得,若不弘不毅處,亦易見。不弘,便急迫狹隘,不容物,只安於卑陋。 不毅,便傾東倒西,既知此道理當恁地,既不能行,又不能守;知得道理不當恁 地,卻又不能割舍。除卻不弘,便是弘;除了不毅,便是毅。這處亦須是見得道 理分曉,磊磊落落。這個都由我處置,要弘便弘,要毅便毅。如多財善賈,須多 蓄得在這里,看我要買也得,要賣也得。若只有十文錢在這里,如何處置得去!” 又曰:“圣人言語自渾全溫厚,曾子便有圭角。如‘士不可以不弘毅’,如‘可 以讬六尺之孤’云云,見得曾子直是恁地剛硬!孟子氣象大抵如此。” (淳錄 云:“徐問:‘弘毅是為學工夫久方能如此?抑合下便當如此?’曰:‘便要弘 毅,皆不可一日無。’曰:‘人之資稟有偏,何以便能如此?’曰:‘只知得如 此,便警覺那不如此,更那里別尋討方法去醫治他!弘毅處亦難見,不弘不毅卻 易見。不弘,便淺迫,便窄狹,不容物,便安於卑陋。不毅,便倒東墜西,見道 理合當如此,又不能行,不能守;見道理不當如此,又不能舍,不能去。只除了 不弘,便是弘;除了不毅,便是毅。非別討一弘毅來。然亦須是見道理極分曉, 磊磊落落在這里,無遁惰病痛來;便都由自家處置,要弘便弘,要毅便毅。如多 財善賈,都蓄在這里,要買便買,要賣便賣。若止有十文錢在此,則如何處置得!” 砥錄云:“居父問:‘士不可不弘毅。學者合下當便弘毅,將德盛業成而後至此?’ 曰:‘合下便當弘毅,不可一日無也。’又問:‘如何得弘毅?’曰:‘但只去 其不弘不毅,便自然弘毅。弘毅雖難見,自家不弘不毅處卻易見,常要檢點。若 卑狹淺隘,不能容物,安於固陋,便是不弘。不毅處病痛更多。知理所當為而不 為,知不善之不可為而不去,便是不毅。’又曰:‘孔子所言,自渾全溫厚,如 曾子所言,便有孟子氣象。’”)

    問“士不可以不弘毅”。曰:“弘是事事著得,如進學者要弘,接物也要弘, 事事要弘。若不弘,只是見得這一邊,不見那一邊,便是不弘。只得些了便自足, 便不弘。毅卻是發處勇猛,行得來強忍,是他發用處。”問:“後面只說‘仁以 為己任’,是只成就這個仁否?”曰:“然。許多道理也只是這個仁,人也只要 成就這個仁,須是擔當得去。”又問:“‘死而後已’,是不休歇否?”曰: “然。若不毅,則未死已前,便有時倒了。直到死方住。”又曰:“古人下字各 不同。如‘剛、毅、勇、猛’等字,雖是相似,其義訓各微不同,如適間說‘推’ 與‘充’相似。”僩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須是認得個仁,又將身 體驗之,方真個知得這擔子重,真個是難。世間有兩種:有一種全不知者,固全 無摸索處;又有一種知得仁之道如此大,而不肯以身任之者。今自家全不曾擔著, 如何知得他重與不重。所以學不貴徒說,須要實去驗而行之,方知。僩 

    “士不可以不弘毅”,毅者,有守之意。又云:“曾子之學,大抵如孟子之 勇。觀此弘毅之說,與夫‘臨大節不可奪’,與孟子‘彼以其富,我以吾仁’之 說,則其勇可知。若不勇,如何主張得圣道住!如論語載曾子之言先一章云, ‘以能問於不能’,則見曾子弘處;又言‘臨大節不可奪’,則見他毅處。若孟 子只得他剛處,卻少弘大底氣象。”謨 

    弘而不毅,如近世龜山之學者,其流與世之常人無以異。毅而不弘,如胡氏 門人,都恁地撐腸拄肚,少間都沒頓著處。賀孫 

    弘,寬廣也,是事要得寬闊。毅,強忍也,如云“擾而毅”,是馴擾而卻毅, 強而有守底意思。“弘”字,如今講學,須大著個心,是者從之,不是者也且寬 心去究。而今人才得一善,便說道自家底是了,別人底都不是,便是以先入為主 了;雖有至善,無由見得。如“執德不弘”,須是自家要弘,始得。若容民蓄眾 底事,也是弘,但是外面事。而今人說“弘”字,多做容字說了,則這“弘”字 里面無用工處。可以此意推之。又云:“弘下開闊周遍。”夔孫 集注。

    程子說“弘”字曰“寬廣”,最說得好。毅是侭耐得,工夫不急迫。如做 一件,今日做未得,又且耐明日做。夔孫 

    問:“毅訓‘強忍’。粗而言之,是硬擔當著做將去否?楊氏作力行說,正 此意,但說得不猛厲明白,若不足以形容‘毅’字氣象。至程子所謂‘弘而無毅, 則無規矩而難立’,其說固不可易。第恐‘毅’字訓義,非可以有規矩言之,如 何?”曰:“毅有忍耐意思。程子所云無規矩,是說目今;難立,是說後來。” 必大 

    “士不可以不弘毅”。先生舉程先生語曰:“重擔子,須是硬著脊梁骨,方 擔荷得去!”燾 

    △興於詩章

    或問“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曰:“‘興於詩’,便是個小底;‘立 於禮,成於樂’,便是個大底。‘興於詩’,初間只是因他感發興起得來,到成 處,卻是自然後恁地。”又曰:“古人自小時習樂,誦詩,學舞,不是到後來方 始學詩,學禮,學樂。如云:‘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非是初學有許多次 第,乃是到後來方能如此;不是說用工夫次第,乃是得效次第如此。”又曰: “到得‘成於樂’,是甚次第,幾與理為一。看有甚放僻邪侈,一齊都滌蕩得盡, 不留些子。‘興於詩’,是初感發這些善端起來;到‘成於樂’,是刮來刮去, 凡有毫發不善,都蕩滌得盡了,這是甚氣象!”又曰:“後世去古既遠,禮樂蕩 然,所謂‘成於樂’者,固不可得。然看得來只是讀書理會道理,只管將來涵泳, 到浹洽貫通熟處,亦有此意思。”致道云:“讀孟子熟,侭有此意。”曰: “也是。只是孟子較感發得粗,其他書都是如此。”賀孫因云:“如大學傳‘知 止’章及‘齊家’章引許多詩語,涵泳得熟,誠有不自已處。”賀孫 

    亞夫問此章。曰:“詩、禮、樂,初學時都已學了。至得力時,卻有次第。 樂者,能動蕩人之血氣,使人有些小不善之意都著不得,便純是天理,此所謂 ‘成於樂’。譬如人之服藥,初時一向服了,服之既久,則耳聰目明,各自得力。 此興詩、立禮、成樂所以有先後也。”時舉 

    古人學樂,只是收斂身心,令入規矩,使心細而不粗,久久自然養得和樂出 來。又曰:“詩、禮、樂,古人學時,本一齊去學了;到成就得力處,卻有先後。 然‘成於樂’,又見無所用其力。”升卿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圣人做出這一件物事來,使學者聞之,自然 懽喜,情愿上這一條路去,四方八面攛掇他去這路上行。廣 

    敬之問:“‘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覺得和悅之意多。”曰:“先王 教人之法,以樂官為學校之長,便是教人之本末都在這里。”時舉 

    正卿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曰:“到得‘成於樂’,自不消恁地 淺說。‘成於樂’是大段極至。”賀孫 

    只是這一心,更無他說。“興於詩”,興此心也;“立於禮”,立此心也; “成於樂”,成此心也。今公讀詩,是興起得個甚么?僩 

    或問“成於樂”。曰:“樂有五音六律,能通暢人心。今之樂雖與古異,若 無此音律,則不得以為樂矣。”力行因舉樂記云:“耳目聰明,血氣和平。”曰: “須看所以聰明、和平如何,不可只如此說過。”力行 

    “成於樂”。曰:“而今作俗樂聒人,也聒得人動。況先王之樂,中正平和, 想得足以感動人!”燾 

    問:“‘立於禮’,禮尚可依禮經服行。詩、樂皆廢,不知興詩成樂,何以 致之。”曰:“豈特詩、樂無!禮也無。今只有義理在,且就義理上講究。如分 別得那是非邪正,到感慨處,必能興起其善心,懲創其惡志,便是‘興於詩’之 功。涵養德性,無斯須不和不樂,直恁地和平,便是‘成於樂’之功。如禮,古 人這身都只在禮之中,都不由得自家。今既無之,只得硬做些規矩,自恁地收拾。 如詩,須待人去歌誦。至禮與樂,自稱定在那里,只得自去做。荀子言:‘禮樂 法而不說。’更無可說,只得就他法之而已。荀子此語甚好。”又問:“‘志於 道,據於德,依於仁’,與此相表里否?”曰:“也不爭多,此卻有游藝一腳子。” 。淳錄云:“徐問:‘“立於禮”,猶可用力。詩今難曉,樂又無,何以興成 乎?’曰:‘今既無此家具,只有理義在,只得就理義上講究。如分別是非到感 慨處,有以興起其善心,懲創其惡志,便是“興於詩”之功也。涵養和順,無斯 須不和不樂,恁地和平,便是“成於樂”之功也。如禮,今亦無,只是便做些規 矩,自恁地收斂。古人此身終日都在禮之中,不由自家。古人“興於詩”,猶有 言語以諷誦。禮,全無說話,只是恁地做去。樂,更無說話,只是聲音節奏,使 人聞之自然和平。故荀子曰:“禮樂法而不說。”’曰:‘此章與“志於道”相 表里否?’曰:‘彼是言德性道理,此是言事業功夫。此卻是“游於藝”腳子。’” 道夫錄云:“居父問:‘“立於禮”猶可用力。詩、樂既廢,不知今何由興成之?’ 曰:‘既無此家具,也只得以義理養其心。若精別義理,使有以感發其善心,懲 創其惡志,便是“興於詩”。涵養從容,無斯須不和不樂,便是“成於樂”。今 禮亦不似古人完具,且只得自存個規矩,收斂身心。古人終日只在禮中,欲少自 由,亦不可得。’又曰:‘詩猶有言語可諷誦。至於禮,只得夾定做去。樂,只 是使他聲音節奏自然和平,更無說話。荀子又云:“禮樂法而不說。”只有法, 更無說也。’或問:‘此章與“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如何?’曰:‘不然。 彼就德性上說,此就工夫上說,只是游藝一腳意思。’”

    “興於詩”,此三句上一字,謂成功而言也,非如‘志於道’四句上一字, 以用功而言也。椿 

    仲蔚問:“‘興於詩’與‘游於藝’,先後不同,如何?”曰:“‘興、立、 成’,是言其成;‘志、據、依、游’,是言其用功處。夔孫錄云:“‘志、據、 依’,是用力處;‘興、立、成’,是成效處。”但詩較感發人,故在先。禮則 難執守,這須常常執守始得。樂則如太史公所謂‘動蕩血氣,流通精神’者,所 以涵養前所得也。”問:“‘消融渣滓’如何?”曰:“渣滓是他勉強用力,不 出於自然,而不安於為之之意,聞樂則可以融化了。然樂,今卻不可得而聞矣。” 義剛 

    子壽言:“論語所謂‘興於詩’。又云:‘詩,可以興。’蓋詩者,古人所 以詠歌情性,當時人一歌詠其言,便能了其義,故善心可以興起。今人須加訓詁, 方理會得,又失其歌詠之律,如何一去看著,便能興起善意?以今觀之,不若熟 理會論語,方能興起善意也。”大雅 

    問:“注言‘樂有五聲十二律’云云,‘以至於義精仁熟,而自和順於道德’, 不知聲音節奏之末,如何便能使‘義精仁熟,和順於道德’?”曰:“人以五聲 十二律為樂之末,淳錄云:“不可謂樂之末。”若不是五聲十二律,如何見得這 樂?便是無樂了。淳錄云:“周旋揖遜,不可謂禮之末。若不是周旋揖遜,則為 無禮矣,何以見得禮?”五聲十二律,皆有自然之和氣。古樂不可見,要之聲律 今亦難見。然今之歌曲,亦有所謂五聲十二律,方做得曲,亦似古樂一般。如彈 琴亦然。只他底是邪,古樂是正,所以不同。”又問:“五聲十二律,作者非一 人,不知如何能和順道德?”曰:“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雖是有許多,卻打 成一片。清濁高下,長短大小,更唱迭和,皆相應,渾成一片,有自然底和氣, 淳錄云:“所以聽之自能‘義精仁熟,和順於道德’。樂於歌舞,不是各自為節 奏。樂只是此一節奏,歌亦是此一節奏,舞亦是此一節奏。”不是各自為節奏。 歌者,歌此而已;舞者,舞此而已。所以聽之可以和順道德者,須是先有興詩、 立禮工夫,然後用樂以成之。”問:“古者‘十有三年學樂誦詩,二十而冠,始 學禮’,與這處不同,如何?”曰:“這處是大學終身之所得。如十歲學幼儀, 十三學樂、誦詩,從小時皆學一番了,做個骨子在這里。到後來方得他力。禮, 小時所學,只是學事親事長之節,乃禮之小者。年到二十,所學乃是朝廷、宗廟 之禮,乃禮之大者。到‘立於禮’,始得禮之力。樂,小時亦學了。到‘成於樂’ 時,始得樂之力。不是大時方去學。詩,卻是初間便得力,說善說惡卻易曉,可 以勸,可以戒。禮只捉住在這里,樂便難精。淳錄云:“直是工夫至到,方能有 成。”詩有言語可讀,禮有節文可守。樂是他人作,與我有甚相關?如人唱曲好 底,凡有聞者,人人皆道好。樂雖作於彼,而聽者自然竦動感發,故能義精仁熟, 而和順道德。舜命夔曲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 定要教他恁地。至其教之之具,又卻在於‘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處。五聲十二律不可謂樂之末,猶揖遜周旋,不可謂禮之末。若不揖遜周旋,又 如何見得禮在那里!”又問:“成於樂處,古人之學有可證者否?”曰:“不必 恁地支離。這處只理會如何是‘興於詩’,如何是‘立於禮’,如何是‘成於樂’。 律呂雖有十二,用時只用七個,自黃鍾下生至姑洗,便住了。若更要插一個,便 拗了。如今之作樂,亦只用七個。如邊頭寫不成字者,即是古之聲律。若更添一 聲,便不成樂。” 集注。

    問:“注云‘樂有五聲十二律,更唱迭和’,恐是迭為賓主否?”曰:“書 所謂‘聲依永,律和聲’,蓋人聲自有高下,圣人制五聲以括之。宮聲洪濁,其 次為商;羽聲輕清,其次為徵;清濁洪纖之中為角,此五聲之別,以括人聲之高 下。圣人又制十二律以節五聲,故五聲中又各有高下,每聲又分十二等。謂如以 黃鍾為宮,則是太簇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徵,南呂為羽。還至無射為宮,便 是黃鍾為商,太簇為角,中呂為徵,林鍾為羽。然而無射之律只長四寸六七分, 而黃鍾長九寸,太簇長八寸,林鍾長六寸,則宮聲概下面商角羽三聲不過。故有 所謂四清聲,夾鍾、大呂、黃鍾、太簇是也。蓋用其半數,謂如黃鍾九寸只用四 寸半,馀三律亦然。如此,則宮聲可以概之,其聲和矣。不然,則其聲不得其和。 看來十二律皆有清聲,只說四者,意其取數之甚多者言之,馀少者尚庶幾焉。某 人取其半數為子聲,謂宮律之短,馀則用子聲。某人又破其說曰:‘子聲非古有 也。’然而不用子聲,則如何得其和?畢竟須著用子聲。想古人亦然,但無可考 耳。而今俗樂多用夾鍾為黃鍾之宮,蓋向上去聲愈清故也。”又云:“今之琴, 第六七弦是清聲。如第一二弦以黃鍾為宮,太簇為商,則第六七弦即是黃鍾、太 簇之清,蓋只用兩清聲故也。”燾 

    正淳問:“謝氏謂‘樂則存養其善心,使義精仁熟,自和順於道德,遺其音 而專論其意’,如何?”曰:“‘樂’字內自括五音六律了。若無五音六律,以 何為樂?”必大 集義。

    △民可使由之章

    問“民可使由之”。曰:“所謂‘雖是他自有底,卻是圣人使之由’。如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 有序,朋友有信’,豈不是‘使之由’。”問:“不可使知之”。曰:“不是愚 黔首,是不可得而使之知也。呂氏謂‘知之未至,適所以啟機心而生惑志’,說 得是。”問:“此不知與‘百姓日用不知’同否?”曰:“彼是自不知,此是不 能使之知。”淳 

    植云:“民可使之仰事俯育,而不可使之知其父子之道為天性;可使之奔走 服役,而不可使之知其君臣之義為當然。”及諸友舉畢,先生云:“今晚五人看 得都無甚走作。”植 

    或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曰:“圣人只使得人孝,足矣,使得人 弟,足矣,卻無緣又上門逐個與他解說所以當孝者是如何,所以當弟者是如何, 自是無緣得如此。頃年張子韶之論,以為:‘當事親,便當體認取那事親者是何 物,方識所謂仁;當事兄,便當體認取那事兄者是何物,方識所謂義。’某說, 若如此,則前面方推這心去事親,隨手又便去背後尋摸取這個仁;前面方推此心 去事兄,隨手又便著一心去尋摸取這個義,是二心矣。禪家便是如此,其為說曰: ‘立地便要你究得,恁地便要你究得。’他所以撐眉弩眼,使棒使喝,都是立地 便拶教你承當識認取,所以謂之禪機。若必欲使民知之,少間便有這般病。某嘗 舉子韶之說以問李先生曰:‘當事親,便要體認取蚌仁;當事兄,便要體認取蚌 義。如此,則事親事兄卻是沒緊要底事,且姑借此來體認取蚌仁義耳。’李先生 笑曰:‘不易,公看得好。’”或問:“上蔡愛說個‘覺’字,便是有此病了。” 曰:“然。張子韶初間便是上蔡之說,只是後來又展上蔡之說,說得來放肆無收 殺了。”或曰:“南軒初間也有以覺訓仁之病。”曰:“大概都是自上蔡處來。” 又曰:“呂氏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云:‘“不可使知”,非以愚民, 蓋知之不至,適以起機心而生惑志也。’此說亦自好。所謂機心,便是張子韶與 禪機之說。方才做這事,便又使此心去體認,少間便啟人機心。只是圣人說此語 時,卻未有此意在。向姑舉之或問,不欲附集注。”或曰:“王介甫以為‘不可 使知’,盡圣人愚民之意。”曰:“申韓莊老之說,便是此意,以為圣人置這許 多仁義禮樂,都是殃考人。淮南子有一段說,武王問太公曰:‘寡人伐紂,天下 謂臣殺主,下伐上。吾恐用兵不休,爭斗不已,為之奈何?’太公善王之問,教 之以繁文滋禮,以持天下,如為三年之喪,令類不蓄,厚葬久喪,以亶音丹。其 家。其意大概說,使人行三年之喪,庶幾生子少,免得人多為亂之意;厚葬久喪, 可以破產,免得人富以啟亂之意。都是這般無稽之語!”僩 

    “民可使由之”一章,舊取楊氏說,亦未精審。此章之義,自與盤、誥之意 不同。商盤只說遷都,周誥只言代商,此不可不與百姓說令分曉。況只是就事上 說,聞者亦易曉解。若義理之精微,則如何說得他曉!必大 

    △好勇疾貧章

    “好勇疾貧”,固是作亂。不仁之人,不能容之,亦必致亂,如東漢之黨錮。 泳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章

    “周公之才之美”,此是為有才而無德者言。但此一段曲折,自有數般意思, 驕者必有吝,吝者必有驕。非只是吝於財,凡吝於事,吝於為善,皆是。且以吝 財言之,人之所以要吝者,只緣我散與人,使他人富與我一般,則無可矜夸於人, 所以吝。某嘗見兩人,只是無緊要閑事,也抵死不肯說與人。只緣他要說自會, 以是驕夸人,故如此。因曾親見人如此,遂曉得這“驕吝”兩字,只是相匹配得 在,故相靠得在。池錄作:“相比配,相靠在這里。”義剛 

    驕吝,是挾其所有,以夸其所無。挾其所有,是吝;夸其所無,是驕。而今 有一樣人,會得底不肯與人說,又卻將來驕人。僩 

    正卿問:“驕如何生於吝?”曰:“驕卻是枝葉發露處,吝卻是根本藏蓄處。 且以淺近易見者言之:如說道理,這自是世上公共底物事,合當大家說出來。世 上自有一般人,自恁地吝惜,不肯說與人。這意思是如何?他只怕人都識了,卻 沒詫異,所以吝惜在此。獨有自家會,別人都不會,自家便驕得他,便欺得他。 如貨財也是公共底物事,合使便著使。若只恁地吝惜,合使不使,只怕自家無了, 別人卻有,無可強得人,所以吝惜在此。獨是自家有,別人無,自家便做大,便 欺得他。”又云:“為是要驕人,所以吝。”賀孫 

    或問“驕吝”。曰:“驕是傲於外,吝是靳惜於中。驕者,吝之所發;吝者, 驕之所藏。”祖道 

    某昨見一個人,學得些子道理,便都不肯向人說。其初只是吝,積蓄得這個 物事在肚里無柰何,只見我做大,便要陵人,只此是驕。恪 

    圣人只是平說云,如有周公之才美而有驕吝,也連得才美功業壞了,況無周 公之才美而驕吝者乎!甚言驕吝之不可也。至於程子云:“有周公之德,則自無 驕吝”,與某所說驕吝相為根本枝葉,此又是發馀意。解者先說得正意分曉,然 後卻說此,方得。賀孫 

    先生云:“一學者來問:‘伊川云:“驕是氣盈,吝是氣歉。”歉則不盈, 盈則不歉,如何卻云“使驕且吝”?’試商量看。”伯豐對曰:“盈是加於人處, 歉是存於己者。粗而喻之,如勇於為非,則怯所遷善;明於責人,則暗於恕己, 同是一個病謗。”先生曰:“如人曉些文義,吝惜不肯與人說,便是要去驕人。 非驕,無所用其吝;非吝,則無以為驕。”┿ 

    問:“‘驕氣盈,吝氣歉。’氣之盈歉如何?”曰:“驕與吝是一般病,只 隔一膜。驕是放出底吝,吝是不放出底驕。正如人病熱,攻注上則頭目痛,攻 注下則腰腹痛。熱發出外似驕,寒包縮在內似吝。”因舉顯道克己詩:“試於清 夜深思省,剖破藩籬即大家!”問:“當如何去此病?”曰:“此有甚法?只莫 驕莫吝,便是剖破藩籬也。覺其為非,從源頭處正。我要不行,便不行;要坐, 便還我坐,莫非由我,更求甚方法!” 

    集注云:“驕吝雖不同,而其勢常相因。”先生云:“孔子之意未必如此。 某見近來有一種人如此,其說又有所為也。”炎 

    “驕者,吝之枝葉;吝者,驕之根本。”某嘗見人吝一件物,便有驕意,見 得這兩字如此。

    “吝者,驕之根本;驕者,吝之枝葉”,是吝為主。蓋吝其在我,則謂我有 你無,便是驕人也。燾 

    讀“驕吝”一段,云:“亦是相為先後。”時舉 

    △三年學章

    問:“‘不至於穀’,欲以‘至’為‘及’字說,謂不暇及於祿,免改為 ‘志’,得否?”曰:“某亦只是疑作‘志’,不敢必其然。蓋此處解不行,作 ‘志’則略通。不可又就上面撰,便越不好了。”或又引程子說。曰:“說不行, 不如莫解;解便不好,如解白為黑一般。”

    問:“三年學而不至於穀,是無所為而為學否?”曰:“然。”燾 

    △篤信好學章

    學者須以篤信為先。劉子澄說。端蒙 

    篤信,故能好學;守死,故能善道。惟善道,故能守死;惟好學,故能篤信。 每推夫子之言,多如此。德明 

    惟篤信,故能好學;惟守死,故能善道。善,如“善吾生,善吾死”之“善”, 不壞了道也。然守死生於篤信,善道由於好學。徒篤信而不好學,則所信者或非 所信;徒守死而不能推以善其道,則雖死無補。升卿 

    篤信,須是好學;但要好學,也須是篤信。善道,須是守死,而今若是不能 守死,臨利害又變了,則亦不能善道。但守死須是善道,若不善道,便知守死也 無益,所以人貴乎有學。篤信,方能守死;好學,方能善道。義剛 恪錄云: “此兩句相關,自是四事。惟篤信,故能守死;惟好學,故能善道。”

    “危邦不入”,是未仕在外,則不入;“亂邦不居”,是已仕在內,見其紀 綱亂,不能從吾之諫,則當去之。淳 

    “危邦不入”,舊說謂已在官者,便無可去之義。若是小辟,恐亦可去;當 責任者,則不容去也。必大 

    或問:“危邦固是不可入,但或有見居其國,則當與之同患難,豈復可去?” 曰:“然。到此,無可去之理矣。然其失,則在於不能早去。當及其方亂未危之 時去之,可也。”僩 

    天下無道,譬如天之將夜,雖未甚暗,然此自只向暗去。知其後來必不可支 持,故亦須見幾而作,可也。時舉 

    △不在其位章

    馬莊甫問“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曰:“此各有分限。田野之人,不得謀 朝廷之政。身在此間,只得守此。如縣尉,豈可謀他主薄事!才不守分限,便是 犯他疆界。”馬曰:“如縣尉,可與他縣中事否?”曰:“尉,佐官也。既以佐 名官,有繁難,只得伴他謀,但不可侵他事權。”大雅 

    △師摯之始章

    徐問:“‘關雎之亂’,何謂‘樂之卒章’?”曰:“自‘關關雎鳩’至 ‘鍾鼓樂之’,皆是亂。想其初必是已作樂,只無此詞。到此處便是亂。”淳 

    或問:“‘關雎之亂’,亂何以訓終?”曰:“既‘奏以文’,又‘亂以武’。” 節 

    “亂曰”者,亂乃樂終之雜聲也。亂出國語史記。又曰:“關雎恐是亂聲, 前面者恐有聲而無辭。”揚 

    △狂而不直章

    狂,是好高大,便要做圣賢,宜直;侗,是愚模樣,不解一事底人,宜謹愿; 悾悾,是拙模樣,無能為底人,宜信。有是德,則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 德。有是病而無是德,則天下之棄才也!泳 

    問:“‘狂而不直’之‘狂’,恐不可以進取之‘狂’當之。欲目之以輕率, 可否?”曰:“此‘狂’字固卑下,然亦有進取意思。敢為大言,下梢卻無收拾, 是也。”必大 

    問:“侗者,同也,於物同然一律,無所識別之謂。悾者,空也,空而又 空,無一長之實之謂。”先生以為,此亦因舊說,而以字義音訓推之,恐或然爾。 此類只合大概看,不須苦推究也。

    △學如不及章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如今學者卻恁地慢了。譬如捉賊相似,須是著起 氣力精神,千方百計去趕捉他,如此猶恐不獲。今卻只在此安坐熟視他,不管他, 如何柰得他何!只忺時起來行得三兩步,懶時又坐,恁地如何做得事成!

    △巍巍章

    看“巍巍舜禹之有天下”至“禹,吾無間然”四章。先生云:“舜禹與天 下不相關,如不曾有這天下相似,都不曾把一毫來奉己。如今人才富貴,便被他 勾惹。此乃為物所役,是自卑了。若舜禹,直是高!首出庶物,高出萬物之表, 故夫子稱其‘巍巍’。”又曰:“堯與天為一處,民無能名。所能名者,事業禮 樂法度而已。”

    正卿問:“舜禹有天下而不與,莫是物各付物,順天之道否?”曰:“據本 文說,只是崇高富貴不入其心,雖有天下而不與耳。巍巍,是至高底意思。大凡 人有得些小物事,便覺累其心。今富有天下,一似不曾有相似,豈不是高!”恪 

    不與,只是不相干之義。言天下自是天下,我事自是我事,不被那天下來移 著。義剛 

    正淳論:“‘不以位為樂’,恐不特舜禹為然。”曰:“不必如此說。如孟 子論禹湯一段,不成武王不執中,湯卻泄邇、忘遠!此章之旨,與後章禹無間然 之意同,是各舉他身上一件切底事言之。”必大 

    因論“舜禹有天下而不與”之義,曰:“此等處,且玩味本文,看他語意所 重落向何處。明道說得義理甚閎闊,集注卻說得小。然觀經文語意落處,卻恐集 注得之。”必大 

    △大哉堯之為君章

    “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只是尊堯之詞。不必謂獨堯能如此,而他圣人不 與也。淳 

    “惟堯則之”一章。曰:“雖蕩蕩無能名,也亦有巍巍之成功可見,又有煥 乎之文章可睹。”謨 

    “大哉堯之為君!”炎謂:“吳才老書解說驩兜共工輩在堯朝,堯卻能容得 他,舜便容他不得,可見堯之大處,舜終是不若堯之大。”曰:“吳解亦自有說 得好處。舜自側微而興,以至即帝位,此三四人終是有不服底意,舜只得行遣。 故曰:‘四罪而天下咸服。’”炎 

    △舜有臣五人章

    魏問:“集注云‘惟唐虞之際乃盈於此’,此恐將‘舜有臣五人’一句閑了。” 曰:“寧可將上一句存在這里。若從元注說,則是‘亂臣十人’,卻多於前,於 今為盛。卻是舜臣五人,不得如後來盛!”賀孫 

    李問“至德”。曰:“‘三分天下有其二’,天命人心歸之,自可見其德之 盛了。然如此而猶且不取,乃見其至處。”雉 

    問:“‘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使文王更在十三四年,將終事紂乎, 抑為武王牧野之舉乎?”曰:“看文王亦不是安坐不做事底人。如詩中言:‘文 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文王烝哉!’武功皆是文王做來。詩 載武王武功卻少,但卒其伐功耳。觀文王一時氣勢如此,度必不終竟休了。一似 果實,文王待他十分黃熟自落下來,武王卻是生拍破一般。” 

    或問以為:“文王之時,天下已二分服其化。使文王不死,數年天下必盡服。 不俟武王征伐,而天下自歸之矣。”曰:“自家心如何測度得圣人心!孟子曰: ‘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圣人已說底話尚未 理會得,何況圣人未做底事,如何測度得!”後再有問者,先生乃曰:“若紂之 惡極,文王未死,也只得征伐救民。”僩 

    問:“文王受命是如何?”曰:“只是天下歸之。”問:“太王翦商,是有 此事否?”:“此不可考矣。但據詩云:‘至于太王,實始翦商。’左傳云: “泰伯不從,是以不嗣。’要之,周自日前積累以來,其勢日大;又當商家無道 之時,天下趨周,其勢自爾。至文王三分有二,以服事殷,孔子乃稱其‘至德’。 若非文王,亦須取了。孔子稱‘至德’只二人,皆可為而不為者也。周子曰: ‘天下,勢而已矣。勢,輕重也。’周家基業日大,其勢已重,民又日趨之,其 勢愈重。此重則彼自輕,勢也。”璘 

    因說文王事商,曰:“文王但是做得從容不迫,不便去伐商太猛耳。東坡說, 文王只是依本分做,諸侯自歸之。”或問:“此有所據否?”曰:“這也見未得 在。但是文王伐崇、戡黎等事,又自顯然。書說‘王季勤勞王家’,詩云太王翦 商,都是他子孫自說,不成他子孫誣其父祖!春秋分明說‘泰伯不從’,是不從 甚底事?若泰伯居武王之世,也只是為諸侯。但時措之宜,圣人又有不得已處。 橫渠云:‘商之中世,都棄了西方之地,不管他,所以戎狄復進入中國,太王所 以遷於岐。’然岐下也只是個荒涼之地,太王自去立個家計如此。”夔孫 

    問:“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一段,據本意,只是說文王。或問中載胡氏 說,又兼武王而言,以為武王之間以服事商,如何?”曰:“也不消如此說,某 也謾載放那里,這個難說。而今都回互個圣人,說得忒好,也不得。如東坡罵武 王不是圣人,又也無禮。只是孔子便說得來平,如‘武未盡善’。此等處未消理 會,且存放那里。”僩 

    △禹吾無間然章

    范益之問:“五峰說‘禹無間然矣’章,云是‘禹以鯀遭殛死,而不忍享天 下之奉’,此說如何?”曰:“圣人自是薄於奉己,而重於宗廟朝廷之事。若只 恁地說,則較狹了。後來著知言,也不曾如此說。”義剛 

    黻,蔽膝也,以韋為之。韋,熟皮也。有虞氏以革,夏后氏以山,“殷火, 周龍章”。祭服謂之黻,朝服謂之韠。左氏:“帶裳韠舄。”泳 


返 回

web@guoxue.com  webmaster@guoxue.com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溪县| 蚌埠市| 资中县| 横山县| 治县。| 惠安县| 聂荣县| 尉犁县| 涪陵区| 莲花县| 新安县| 宜君县| 广元市| 青河县| 桦甸市| 温州市| 新津县| 邛崃市| 扎鲁特旗| 中卫市| 慈利县| 长岛县| 新建县| 颍上县| 苏尼特右旗| 长沙市| 温州市| 碌曲县| 阜南县| 翁源县| 右玉县| 葵青区| 邯郸市| 荥阳市| 土默特右旗| 昌平区| 桐庐县| 延庆县| 玉田县| 绥宁县| 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