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下
△吾與回言章
論語所載顏子語,止有喟然之嘆與“問仁”兩章而已。而夫子曰“吾與回言
終日”,不知是說甚么,惜乎其不傳也!便
或問:“顏子‘終日不違,如愚’,謂顏子心與圣人契。”曰:“此是前輩
已自說了,畢竟要見顏子因甚與圣人契。”問者無言。文蔚曰:“孔子博他以文,
約他以禮,他於天下之理無所不明,所以於圣人之言無所不契。”曰:“孔子未
博文約禮之前,又如何?”文蔚曰:“顏子已具圣人體段。”曰:“何處是他具
圣人體段?”文蔚無答。曰:“顏子乃生知之次,比之圣人已是九分九釐,所爭
處只爭一釐。孔子只點他這些,便與他相湊,他所以深領其言而不再問也。”
文蔚
問:“顏子不違與孔子耳順相近否?”曰:“那地位大段高。不違,是顏子
與孔子說話都曉得;耳順,是無所不通。”淳
李從之問:“顏子省其私,不必指燕私,只是他自作用處。”曰:“便是這
意思。但恐沒著落,卻如何省?只是說燕私,庶幾有個著處,方有可省處。私不
專在無人獨處之地,或有人相對坐,心意默所趨向,亦是私。如‘慎獨’之‘獨’,
亦非特在幽隱人所不見處。只他人所不知,雖在眾中,便是獨也。‘察其所安’,
安便是個私處。”┿
問:“‘亦足以發’,是顏子於燕私之際,將圣人之言發見於行事否?”曰:
“固是。雖未盡見於行事,其理亦當有發見處。然燕私之際,尤見顏子踐履之實
處。”┿
問顏子如愚。曰:“夫子與言之時,只似一個獃底。退而省其私之所為,
亦足以發明其意義,似不獃。如‘克己復禮’,他便知得‘克己復禮’;如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他皆知之,便是足以發處。”卓
“不違如愚”,不須說了。“亦足以發”,是聽得夫子說話,便能發明於日
用躬行之間,此夫子退而省察顏子之私如此。且如說非禮勿視聽言動,顏子便真
個不於非禮上視聽言動。集注謂“坦然由之而無疑”,是他真個見得,真個便去
做。明作
問:“‘亦足以發’,莫是所以發明夫子所言之旨否?”曰:“然。且如夫
子告以非禮勿視聽言動,顏子受之,不復更問如何是禮與非禮。但是退而省察顏
子之所為,則直是視聽言動無非禮也,此則足以發夫子之言也。”壯祖
先生令看顏子“亦足以發”,於何處見之,是甚么意思。或云:“見得親切
處,於‘非禮勿視聽言動’一章可見。”曰:“大概是如此。”良久,云:“於
睟面、盎背皆見之。”因舉程先生之言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充之則睟面、盎背’,此之謂也。”燾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這些子便難看。且如顏子甚么處足以見“退而
省其私亦足以發”?如今著一個人,甚么處足以發?甚么處便不足以發?義剛
問:“‘亦足以發’,是顏子退有所省發否?”曰:“不然。集注已說得分
明了。蓋與之言,顏子都無可否,似個愚者。及退而觀其所行,皆夫子與之言者,
一一做得出來不差,豈不是足以發明得夫子之道。其語勢只如此。恰如今人說與
人做一器用:方與他說個尺寸高低形制,他聽之全然似不曉底。及明日做得來,
卻與昨日所說底,更無分毫不似。”祖道
“亦足以發”,謂其能發己之言。若“不悱不發”,是以此而發彼也。“引
而不發”,是引弓而不發矢也。用字各有不同。人杰
如子貢子夏,是曉了,較不甚問辨。若它人,則三番四番說都曉不得。獨夫
子與顏子說時,它卻恁地曉得。這處便當思量,它因甚么解恁地?且如這一件物
事,我曾見來,它也曾見來。及我說這物事,則它便曉得。若其他人不曾見,則
雖說與它,它也不曉。義剛
問“顏子深潛淳粹”。曰:“‘深潛’,是深厚不淺露。恁地時,意思常藏
在里面。”燾 集注。
問:“‘顏子深潛淳粹’,此只是指天資而言否?”曰:“是。”義剛
問:“集注載李先生之說甚分明。但所謂‘默識心融,觸處洞然,自有條理’,
便見顏子聞夫子之言,自原本至於條目,一一理會得,所以與夫子意不相背。
‘及退省其私,即見其日用語默動靜之間,皆足以發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不
疑’,便見得顏子不惟理會得夫子言語,及退便行將去,更無窒礙。”曰:“
‘亦足以發’一句,最好看。若粗說時,便是行將去,然須是子細看‘亦足以發’
一句。”南升
問:“李先生謂顏子‘圣人體段已具’。‘體段’二字,莫只是言個模樣否?”
曰:“然。”又問:“惟其具圣人模樣了,故能聞圣人之言,默識心融否?”曰:
“顏子去圣人不爭多,止隔一膜,所謂‘於吾言無所不說’。其所以不及圣人者,
只是須待圣人之言觸其機,乃能通曉爾。”又問:“所以如此者,莫只是渣滓化
未盡否?”曰:“圣人所至處,顏子都見得,只是未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這便顏子不及圣人處。這便見得未達一間處。且如於道
理上才著緊,又蹉過;才放緩,又不及。又如圣人平日只是理會一個大經大法,
又卻有時而應變達權;才去應變達權處看他,又卻不曾離了大經大法。可仕而仕,
學他仕時,又卻有時而止;可止而止,學他止時,又卻有時而仕。‘無可無不可’,
學他不可,又卻有時而可;學他可,又卻有時而不可。終不似圣人事事做到恰好
處。”又問:“程子說:‘孟子,雖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學已到圣處。’莫便
是指此意而言否?”曰:“顏子去圣人尤近。”或云:“某於‘克己復禮’、
‘動容貌’兩章,卻理會得。若是仰高鉆堅,瞻前忽後,終是未透。”曰:“此
兩章止說得一邊,是約禮底事,到顏子便說出兩腳來。圣人之教學者,不過博文
約禮兩事爾。博文,是‘道問學’之事,於天下事物之理,皆欲知之;約禮,是
‘尊德性’之事,於吾心固有之理,無一息而不存。今見於論語者,雖只有‘問
仁’、‘問為邦’兩章,然觀夫子之言有曰:‘吾與回言終日。’想見凡天下之
事無不講究來。自視聽言動之際,人倫日用當然之理,以至夏之時,商之輅,周
之冕,舜之樂,歷代之典章文物,一一都理會得了。故於此舉其大綱以語之,而
顏子便能領略得去。若元不曾講究,則於此必疑問矣。蓋圣人循循善誘人,才趲
到那有滋味處,自然住不得。故曰‘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卓
爾,是圣人之大本立於此以酬酢萬變處。顏子亦見得此甚分明,只是未能到此爾。
又卻趲逼他不得,他亦大段用力不得。易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只是這一個德,非
於崇德之外,別有個德之盛也。做來做去,做到徹處,便是。”廣
問:“‘不違如愚’章。‘心融’,恐是功深力到處,見得道理熟了,故言
入於心,隨即融化,更無渣滓。故其發見於日用之間,從容和順,所以能發明圣
人之道,非生將道理體貼力行之也。是否?”曰:“固是功夫至到,亦是天資高,
顏子自是鄰於生知者也。”一之
仲愚問:“‘默識心融’,如何?”曰:“說個‘融’字最好,如消融相似。
融,如雪在陽中。若不融,一句在肚里,如何發得出來。如人吃物事,若不消,
只生在肚里,如何能滋益體膚。須是融化,渣滓便下去,精英便充於體膚,故能
肥潤。如孔子告曾子‘一貫’之語,他人聞之,只是個‘一貫’,曾子聞之,便
能融化,故發‘忠恕而已’出來。”又問:“是曾子平昔工夫至此乎?”曰:
“也是他資質自別。”一之
器之問:“‘亦足以發’,伊川有‘天理昭著’語,與先生所說不同。”曰:
“便只是這個。夫子所言,他別會發明而行之。伊川所謂‘天理昭著’,便是圣
人所說底道理,顏子便會一一與做。且如對人言語,他曉不得,或曉得不分明,
少間只恁地悠悠漫漫。雖然恁地說,自將這言語無落著了。到得顏子,圣人與說
一句,他便去做那一句;圣人與說兩句,他便去做那兩句。”賀孫 以下諸說。
問“退而省其私”。曰:“私者,他人所不知,而回之所自知者,夫子能察
之。如心之所安,燕居獨處之所為,見識之所獨見,皆是也。”又曰:“‘私’
字侭闊。‘私’與中庸‘慎獨’之‘獨’同。大意只是初間與回言,一似個不
通曉底人相似。退而觀其所獨為,又足以發明夫子所說之道。且說‘克己復禮’,
夫子告之矣。退而察之,則見其果然‘克己復禮’。”因說:“范氏說‘私’字,
作與門人言,恐不是。謝氏以不違作‘聲聞相通,雖以耳聽,而實以神受’,又
較深。只是‘無所不說’,便是不違。”榦
△視其所以章
文振問“視其所以”一章。曰:“此不惟可以觀人,亦當以此自考。”時舉
義剛錄云:“觀人固是如此,觀己亦當如此。”
問:“‘視其所以’一章,‘所以’是大綱目。看這一個人是為善底人,是
為惡底人。若是為善底人,又須觀其意之所從來。若是本意以為己事所當為,無
所為而為之,乃為己。若以為可以求知於人而為之,則是其所從來處已不善了。
若是所從來處既善,又須察其中心樂與不樂。若是中心樂為善,自無厭倦之意,
而有日進之益。若是中心所樂不在是,便或作或輟,未免於偽。以是察人,是節
節看到心術隱微處,最是難事。亦必在己者能知言窮理,使心通乎道,而能精別
是非,然後察人如圣人也。”曰:“於樂處,便是誠實為善。‘如好好色,如惡
惡臭’,不是勉強做來。若以此觀人,亦須以此自觀。看自家為善,果是為己,
果是樂否?”先生又云:“看文字,須學文振每逐章挨近前去。文振此兩三夜說
話,大故精細。看論語方到一篇,便如此。”直卿云:“先生說,文振資質好。”
南升
所以,是所為;所由,是如此做;所安,是所樂。譬如讀書是所為,豈不是
好事。然其去如此做,又然多般:有為己而讀書者,有為名而讀者,有為利而讀
者,須觀其所由從如何。其為己而讀者,固善矣。然或有出於勉強者,故又觀其
所樂。端蒙
問:“‘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三句,前一句是兼善惡而言,後
兩句是專言善。尋常有一樣人,所為雖不善,然其意之所發,卻不是要做不善,
而心終亦不安於不善。是這般樣人是如何?”曰:“這個也自有,於‘觀過知仁’
可見。”燾
李仲實問:“‘視其所以’者,善者為君子,惡者為小人。知其小人,不必
論也。所由、所安,亦以觀察君子之為善者否?”曰:“譬如淘米:其糠與沙,
其始也固淘去之矣。再三淘之,恐有未盡去之沙秕耳。”人杰
問“察其所安”云:“今人亦有做得不是底事,心卻不安,又是如何?”曰:
“此是良心終是微,私欲終是盛,微底須被他盛底勝將去。微底但有端倪,無力
爭得出,正如孟子說‘非無萌蘗之生’一段意。當良心與私欲交戰時,須是在我
大段著力與他戰,不可輸與他。只是殺賊一般,一次殺不退,只管殺,殺數次時,
須被殺退了。私欲一次勝他不得,但教真個知得他不好了,立定腳根,只管硬地
自行從好路去。待得熟時,私意自住不得。”因舉濂溪說:“‘果而確,無難焉。’
須是果敢勝得私欲,方確然守得這道理不遷變。”問:“有何道理可助這個果?”
曰:“別無道理助得,只是自著力戰退他。”明作
“視其所以”一章。炎問:“觀人之法,論到此卻是無遺。”先生微笑曰:
“孟子觀人之法,又自簡徑。如曰‘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
眊焉’便是。”炎
問:“‘觀其所由’,謂‘意之所從來’,何也?”曰:“只是看他意思來
處如何。如讀書,固是好。然他意思來處,亦有是為利者。‘視其所以’,以,
用也,為也。為義為君子,為利為小人,方是且粗看。如有一般人,只安常守分,
不恁求利,然有時意思亦是求利。‘察其所安’,又看他心所安穩處。一節深一
節。”淳 集注。
問:“‘觀其所由’,集注兩說,如何?”曰:“‘意之所從來’,如讀書
是好,須看所讀何書。‘行其所為’,或強勉有所為。後說不如前說。蓋‘行其
所為’只是就上面細看過,不如‘意之所從來’是就他心術上看。所安,集注下
得‘樂’字不穩。安,大率是他平日存主習熟處。他本心愛如此,雖所由偶然不
如此,終是勉強,必竟所樂不在此,次第依舊又從熟處去。如平日愛倨傲,勉強
教他恭敬,一時之間亦能恭敬。次第依舊自倨傲了,心方安。呂氏一說謂:‘所
由,是看他已前所為事;所安,是察他已後所為事。’亦通。所謂‘知言、窮理’,
蓋知言亦是窮理之一事,然蓋互舉也。”又云:“知人亦是窮理之一端。且如
‘因不失其親’,須知人方得。”明作
問:“‘觀其所由’,集注言‘意之所從來’,如何?”曰:“如齊桓伐楚,
固義也。然其意所從來,乃因怒蔡姬而伐蔡,蔡潰,遂伐楚。此則所為雖是,而
所由未是也。”銖
察人之所安,尤難。故必如圣人之知言、窮理,方能之。廣
問:“‘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若圣人於人之善惡如見肺肝,
當不待如此著力?”曰:“這也為常人說,圣人固不用得如此。然圣人觀人,也
著恁地詳細。如今人說一種長厚說話,便道圣人不恁地,只略略看便了。這個若
不見教徹底善惡分明,如何取舍。且如今從學,也有誠心來底,也有為利來底。
又如今人讀書,也有誠心去讀底,也有為利讀底。其初也卻好,漸漸自見得他心
下不恁地,這須著知。且如要從師,須看得那人果是如何。又如委讬人事,若是
小小事要付讬人,尚可以隨其所長,交付與他。若是要成一件大事,如何不見得
這人了,方付與!如所謂‘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
若不真見這人是恁地,如何這事讬得他!”問:“伊川云:‘“視其所以”,是
觀人之大概。若“所由、所安”,也只兼善惡說。’今集注只解向不好邊去,恐
似無過中求有過,非圣人意。”曰:“這只是平心恁地看,看得十分是如此。若
要長厚,便恁地包含。其初欲恕人,而終於自恕,少間漸漸將自己都沒理會了,
都不知。若能於待人嚴,到得於自身己也會嚴。”問:“觀人之道,也有自善而
入於惡,亦有事雖惡而心所存本好。”曰:“這個也自可見。須是如此看,方見
好底鐵定是好人,不好底鐵定是不好人。讀書不可不仔細。若不因公問,某也不
說到這里。初間才看,善惡便曉然。到觀其所由有不善,這又勝得當下便不是底。
到察其所安有不善,這又勝前二項人。不是到這里便做不好人看他;只是不是他
心肯意肯,必不會有終。”今按:此轉語方答得上所疑集注分明。賀孫
“所以,只是個大概。所由,便看他所從之道,如為義,為利。又也看他所
由處有是有非。至所安處,便是心之所以安,方定得。且如看得如此,又須著自
反,看自家所以、所由、所安如何,只是一個道理。呂氏以所以作今所自處,所
由作昔所經由,所安作卒所歸宿,卻成前後事,非是一時。觀人不必如此說。”
又問“觀其所由”。曰:“‘視其所以’者,只是觀人之凡日。所由者,便看他
如何地做。且如作士人,作商賈,此是‘所以’。至如讀書為利時,又也不好。
如孝與忠,若還孝而至於陷父于不義,忠而至於阿諛順旨,其所以忠與孝則同,
而所由之道則別。”問曰:“如小人為利,便是不好了。又更‘觀其所由’做甚?”
曰:“為利固是為利,畢竟便有一節話。若還看得只是這人了,更不須看。”榦
集義。
△溫故而知新章
溫故,只是時習。廣
“溫故知新”,謂溫故書而知新義。振
溫故方能知新,不溫而求新知,則亦不可得而求矣。礪
問“溫故知新”。曰:“是就溫故中見得這道理愈精,勝似舊時所看。”銖
“溫故而知新”,味其語意,乃為溫故而不知新者設。不溫故固是間斷了。
若果無所得,雖溫故亦不足以為人師,所以溫故又要知新。惟溫故而不知新,故
不足以為人師也。這語意在知新上。義剛
問:“溫故,聞見之在外者;知新,義理之得於己者。若溫故而不知新,則
徒聞見而已。惟知新,則是在我之義理,因溫故而有以自得之,其應無窮,故可
以為師乎?”曰:“然。”又問:“不離溫故之中而知新,其亦‘下學上達’之
理乎?”曰:“亦是漸漸上達之意。”一之
問“溫故知新”。曰:“道理即這一個道理。論孟所載是這一個道理,六經
所載也是這個道理。但理會得了,時時溫習,覺滋味深長,自有新得。‘溫’字
對‘冷’字,如一杯羹在此冷了,將去溫來又好。”南升
“溫故而知新”,此處知新是重。中庸“溫故而知新”乃是溫故重。圣人言
語自有意思,一個這頭重,一個那頭重。又曰:“溫故而不知新,一句只是一句
了。”夔孫
“溫故知新”,不是易底新者,只是故中底道理時習得熟,漸漸發得出來。
且如一理,看幾個人來問。就此一理上,一人與說一個理,都是自家就此理上推
究出來,所以其應無窮。且如記問之學,記得一事,更推第二事不去;記得九事,
便說十事不出,所以不足為人師。明作 集注。
“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只緣這個死殺了。若知新,則‘引而伸之,觸
類而長之’,則常活不死殺矣。如記問之學,記得十件,只是十件;記得百件,
只是百件。知新,則時復溫習舊聞以知新意,所以常活。僩
溫故則能知新。如所引學記,則是溫故而不知新,只是記得個硬本子,更不
解去里面搜尋得道理。義剛
“溫故而知新”是活底,故可以為人師。記問之學只是死底,故不足以為人
師。振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先生曰:“此只是一件事,都有兩個義理。
如溫故而不能知新,諸先生把‘日知其所亡’做知新,似倒說了。‘日知其所亡’,
乃溫故以前事。日知其所未有,如今日方做事業相似,便方始。‘月無忘其所能’,
乃溫故也。既溫故而知新。謝氏說‘溫故知新’,又說得高遠了。”先生曰:
“程先生說‘可以為師’,作只此一句可師,不如便把做為師之‘師’。看此一
句,只說是人若不能溫故知新,便不可為人師。守舊而不知新義,便不活,不足
以應學者之求。若‘溫故而知新’,則從此侭推得去。呂氏說師尚多聞,只是
泥孟子之語。孟子初間也且恁地說,呂氏便把來作引證不得。大率圣人之言語闊,
被他把做恁地說,也無礙理處。”榦 集義。
仁父問:“‘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伊川謂‘此一言可師,此一事可
師’,竊有未喻。”曰:“伊川見得亦差了。這一句正對‘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
一句。若溫習舊聞,則義理日通,無有窮已。若記問之學,雖是記得多,雖是讀
得多,雖是聞得多,雖是千卷萬卷,只是千卷萬卷,未有不窮。然而這一句說師,
亦只說平常恁地師,卻不說是孔子這般師。兼是這主意,只為世上有不溫故知新
而便欲為人師,故發此一句,卻不是說如此便可以為師。言如此方可以為師,以
證人不如此而遽欲為師者。伊川卻只認這意,一向要去分解。以此知讀書侭著
仔細,伊川恁地工夫,也自有這般處。圣人語言極精密,無些子偏重,亦無些子
罅漏。如說:‘一言而喪邦,有諸?’曰:‘唯其言而莫之違。’只消如此說亦
得;便須說道:‘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或曰:“以德
報怨,何如?”’看來也似好。圣人便問他:‘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若以直報怨,只是依直報之,恰如無怨相似。且如人有些侵我處,若是我不是,
便休了。若是他不是,與他理會教是便了。”賀孫問:“‘以德報怨’,非獨說
道無以報德,只是以德報怨,也自不得。”曰:“然。如此只是偽,只是不誠。”
賀孫
△君子不器章
“君子不器”,是不拘於一,所謂“體無不具”。人心原有這許多道理充足,
若慣熟時,自然看要如何,無不周遍。子貢瑚璉,只是廟中可用,移去別處便用
不得。如原憲只是一個吃菜根底人,邦有道,出來也做一事不得;邦無道,也不
能撥亂反正。夷清,惠和,亦只做得一件事。明作
或問:“‘君子不器’,如孔門德行之外,乃為器否?”曰:“若偏於德行,
而其用不周,亦是器。君子者,才德出眾之名。德者,體也;才者,用也。君子
之人,亦具圣人之體用;夔孫錄云:“體無不備,用無不周,次於圣人者也。”
但其體不如圣人之大,而其用不如圣人之妙耳。”人杰
“君子不器”,事事有些,非若一善一行之可名也。賢人則器,獲此而失彼,
長於此又短於彼。賢人不及君子,君子不及圣人。壽昌
問“君子不器”之旨。曰:“人心至靈,均具萬理,是以無所往而不知。然
而仁義禮智之性,茍以學力充之,則無所施而不通,謂之不器可也。至於人之才
具,分明是各局於氣稟,有能有不能。”又問:“如何勉強得?”曰:“君子者,
成德之名也。所貴乎君子者,有以化其氣稟之性耳。不然,何足以言君子。中庸
言‘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處,正是此意。”壯祖
問:“君子所以不器者,緣是就格物、致知上做工夫,看得道理周遍精切;
及廓然貫通,有以盡其心之全體,故施之於用,無所不宜,非特一才一藝而已。”
曰:“也是如此,但說得著力了。成德之士,自是不器。”南升
“‘君子不器’,君子是何等人?”曰:“此通上下而言。有一般對小人而
言底君子,便是小底君子。至如‘圣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君子斯可矣’,便說
大底君子,便是圣人之次者。”問:“不器,是那個君子?”曰:“此是成德全
才之君子,不可一偏看他。”問:“侯氏舉‘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如何?”
曰:“‘不可小知’,便是不可以一偏看他,他卻擔負得遠大底。小人時便也有
一才一藝可取,故可小知。”問:“子貢,‘女器也’,喚做不是君子,得否?”
曰:“子貢也是個偏底,可貴而不可賤,宜於宗廟朝廷而不可退處,此子貢之偏
處。”問:“謝氏舉清、和、任,也只是器否?”曰:“這是他成就得偏,卻不
是器。他本成就得來大。如‘得百里之地而君之’一段,他自是大,只是成就得
來偏。”問:“諸先生多舉‘形而上、形而下’,如何說?”曰:“可見底是器,
不可見底是道。理是道,物是器。”因指面前火爐曰:“此是器,然而可以向火,
所以為人用,便是道。”問:“謝氏以為‘顏閔有圣人之一體,未必優於子夏子
游子張,然而具體也’。既謂之具體,又說不如三子,何也?”曰:“他意只道
是顏子便都無許多事,如古人說無所長,‘既無所短,安有所長’底意。他把來
驅駕作文字,便語中有病。”因問“具體而微”。曰:“五峰說得牽強,看來只
是比似孔子較小。今看顏子比孔子,真個小。”榦 集義。
問:“范氏謝氏說如何?”曰:“天下道理皆看得透,無一理之不知,無一
事之不明,何器之有?如范氏說,也說得去,然不消如此。謝氏說得意思也好。
推其極,乃大底不器。伊尹伯夷柳下惠皆能一天下,則器固大矣。自一才一藝者
觀之,亦不可謂之器矣。然自孔子可仕、可止觀之,則彼止在一邊,亦器也,孟
子誠不肯學他底了。”一之
△子貢問君子章
問“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曰:“此為子貢而發。其實‘有德者必有言’,
若有此德,其言自足以發明之,無有說不出之理。夫子只云‘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敏於事而慎於言’,未嘗說無事於言。”人杰
問:“‘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茍能行矣,何事於言?”曰:“只為子貢多
言,故告之如此。若道只要自家行得,說都不得,亦不是道理。圣人只說‘敏於
事而慎於言’,‘敏於行而訥於言’,‘言顧行,行顧言’,何嘗教人不言!”
夔孫
徐仁甫問:“‘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莫須將‘先行’作一句否?”曰:
“程子如此,卻未敢以為然;恐‘其言而後從之’,不成一句。若云‘而後其言
從之’,方得。不若以‘先行其言’作一句,‘而後從之’作一句。大意只說先
行其所言,而後言其所行。讀書須是看出處主意如何。此是子貢問君子,孔子為
子貢多言,故以‘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答之,蓋為子貢發也。”
問:“‘先行其言’,謂人識得個道理了,可以說出來,卻不要只做言語說
過,須是合下便行將去。‘而後從之’者,及行將去,見得自家所得底道理步步
著實,然後說出來,卻不是杜撰意度。須還自家自本至末,皆說得有著實處。”
曰:“此一章說得好。”南升
△君子周而不比章
問:“周與比,莫也相似否?”曰:“外面相似,而里面大差了。如驕泰、
和同,亦然。故幾微之間,不可不辨。”榦
周是無不愛,比是私也。相比,或二人相比也是。植
“君子周而不比”,周是遍,人前背後都如此,心都一般,不偏滯在一個。
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亦是周遍。忠信為周。如這一個人合當
如何待,那個人又合如何待,自家只看理,無輕重厚薄,便是周遍。周是公底比,
比是私底周。周是無所不比也。如為臣則忠,為子卻不能孝,便是偏比不周遍,
只知有君而不知有親。按忠信為周,他錄別有定說。淳
問“比周”。曰:“君子小人,即是公私之間。皆是與人親厚,但君子意思
自然廣大。小人與人相親時,便生計較,與我善底做一般,不與我善底做一般。
周與比相去不遠,要須分別得大相遠處。某集注中曾說此意。”君子與人相親,
也有輕重,有厚薄,但意思自是公。南升
問“周而不比”。曰:“周者,大而遍之謂;比便小,所謂兩兩相比。君子
之於人,無一人使之不得其所,這便是周;小人之於人,但見同於己者與之,不
同於己者惡之,這便是比。君子之於人,非是全無惡人處,但好善惡惡,皆出於
公。用一善人於國,則一國享其治;用一善人於天下,則天下享其治;於一邑之
中去一惡人,則一邑獲其安;於一鄉之中去一惡人,則一鄉受其安,豈不是周!
小人之心,一切反是。”又云:“歐陽朋黨論說周武以三千為大朋,商紂億兆之
人離心離德。”又云:“‘比周’二字,於易中所言,又以‘比’字為美,如
‘九五顯比’,取‘王用三驅,失前禽’之義,皆美也。如‘頑嚚不友,相與比
周’,又卻是不好。”卓
比之與周,皆親厚之意。周則無所不愛。為諸侯則愛一國,為天子則愛天下,
隨其親疏厚薄,無不是此愛。若比,則只是揀擇。或以利,或以勢,一等合親底,
他卻自有愛憎,所以有不周處。又云:“集注謂‘普遍’,是泛愛之意;‘偏黨’,
非特勢利。大概君子心公而大,所以周普。小人心狹而常私,便親厚也只親厚得
一個。”明作
問“比周”。曰:“且如一鄉之中,有個惡人,我這里若可除去,便須除去,
卻得這一鄉都安,此‘君子周而不比’也。至如小人於惡人,則喜其與己合,必
須親愛之;到得無惡之人,每與己異,必思傷害之,此小人之‘比而不周’也。
武三思嘗言:‘如何是善人?如何是惡人?與予合者是善人,與予不合者是惡人。’”
賀孫
問“比周”。曰:“周固是好,然而有一種人,是人無不周旋之。使所周之
人皆善,固是好。萬一有個不好底人,自家周旋他去,這人會去作無窮之害。此
無他,只是要人之同己,所以為害。君子則不然,當親則親,當疏則疏而已。”
夔孫
問:“注,周言‘普遍’,豈‘汎愛眾而親仁’之意歟?”曰:“亦是如此。
大抵君子立心。自是周遍,好惡愛憎,一本於公。小人惟偏比阿黨而已。”
集注。
問:“注云:‘君子小人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釐之差耳。’何謂毫釐
之差?”曰:“君子也是如此親愛,小人也是如此親愛;君子公,小人私。”節
問:“注云:‘欲學者察乎兩間,而審其取舍之幾。’當在思慮方萌之初,
與人交際之始,於此審決之否?”曰:“致察於思慮,固是,但事上亦須照管。
動箴曰:‘哲人知幾,誠之於思;志士勵行,守之於為。”須著隨處照管,不應
道這里失了,後面更不去照管。覺得思處失了,便著去事上看,便舍彼取此。須
著如此,方得。”恪
徐問“比周”。曰:“只是公私。周則遍及天下,比則昵於親愛之間。”又
問:“‘忠信為周,阿黨為比’,如何?”曰:“忠信為周,只緣左傳‘周爰咨
詢’指作忠信,後人遂將來妄解,最無道理。且如易比卦言:‘比,吉也。比,
輔也。原筮元永貞,無咎。’則比都是好。大抵比於君子則為善,比於小人則為
惡,須是看圣人說處本意如何。據此‘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只是公私。”集
義。
問:“范氏說‘忠信為周’,恐未說到此。”曰:“忠信,所以周也。若面
前背後不誠實,則不周矣。周是公底比,無所不比也。比是私底周,周一邊,背
了一邊。周則意思卻照管得到。極其至,為臣則忠,為子則孝,是亦周也。”
一之
△學而不思章
問:“論語言‘學’字多不同:‘學而不思則罔’,此‘學’字似主於行而
言;‘博學於文’,此‘學’字似主於知而言。”曰:“‘學而不思則罔’,此
‘學’也不是行。”問:“‘學’字義如何?”曰:“學只是效,未能如此,便
去效做。”問:“恐行意較多否?”曰:“只是未能如此,便去學做。如未識得
這一個理,便去講究,要識得,也是學;未識得這一個書,便去讀,也是學;未
曉得這一件事,去問人如何做,便也是學。問人,便是依這本子做去;不問人,
便不依本子,只鶻突杜撰做去。學是身去做,思只是默坐來思。”問:“學是學
其事,思是思其理否?”曰:“思,只是思所學底事。學而不思,便都罔了。”
問:“‘思而不學’,何以危殆?”曰:“硬將來拗縛捉住在這里,便是危殆。
只是杜撰恁地,不恁自然,便不安穩。”淳
學與思,須相連。才學這事,須便思量這事合如何。“學”字甚大,學效他
圣賢做事。南升
學,是學其事,如讀書便是學,須緩緩精思其中義理方得。且如做此事是學,
然須思此事道理是如何,只恁下頭做,不思這事道理,則昧而無得。若只空思索,
卻又不傍所做事上體察,則心終是不安穩。須是事與思互相發明。明作
學不止是讀書,凡做事皆是學。且如學做一事,須是更經思量方得。然只管
思量而不學,則自家心必不安穩,便是殆也。
“學而不思”,如讀書不思道理是如何;“思而不學”,如徒苦思索,不依
樣子做。植
“思而不學則殆”。雖用心思量,不曾就事上習熟,畢竟生硬,不會妥帖。
銖
問:“‘不求諸心,則昏而無得;不習其事,則危而不安’。如何?”曰:
“‘思’與‘學’字相對說。學這事,便思這事。人說這事合恁地做,自家不曾
思量這道理是合如何,則罔然而已。罔,似今人說‘罔兩’。既思得這事,若不
去做這事,便不熟,則臬兀不安。如人學射,雖習得弓箭里許多模樣,若不曾思
量這個是合如何,也不得。既思得許多模樣是合如何,卻不曾置得一張弓,一只
箭,向垛邊去射,也如何得!”集注。
或問:“‘學而不思’章引程子‘“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力行”,五
者廢一非學’,何也?”曰:“凡‘學’字便兼‘行’字意思。如講明義理,學
也;效人做事,亦學也。孔子步亦步,趨亦趨,是效其所為。才效其所為,便有
行意。”銖
叔蒙問:“集注卻舉中庸學問思辨與行之語。據某看,學與行,是學之始終;
問、思、辨,是思之始終。”曰:“然。”賀孫
問:“‘思而不學則殆’,注:‘身不親歷。’所謂親歷,豈講求義理與躬
行處均為親歷乎?”曰:“講求義理,又似乎思,但就見定事上學去。”話間因
語及某人,曰:“此正思而不學之人,只一向尋空去。凡事須學,方能進步。”
集注非定本。
問:“諸先生說,有外意者,有說偏傍者,也須看否?”曰:“也要見得他
礙處。”因問:“楊氏說‘思則“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如何?”曰:“敬
自是存養底事,義自是推行底事。且說思與學,也未須說存養、推行處。若把推
行作學,便不是。中庸里面博學、力行自是兩件。今人說學,便都說到行處去。
且如讀書,看這一句理會不得,便須熟讀,此便是學。然‘學而不思’,便是按
古本也無得處。若徒然閉目靜思而不學,又也徒勞心,不穩當,然後推到行處。”
問:“‘罔’字作欺罔無實之‘罔’,如何?”曰:“不必如此說。罔,是昏昧
底意。”問:“‘思而不學則殆’,只是尹氏‘勞而無所安’底意否?”曰:
“是。勞,便是其心勞;不安,便是於義理不安。”問:“謝氏‘窮大而失其所
居’,如何?”曰:“只是不安。”榦 集義。
△攻乎異端章
或問“攻乎異端”。曰:“攻者,是講習之謂,非攻擊之攻。這處須看他如
何是異端,如何是正道。異端不是天生出來。天下只是這一個道理,緣人心不正,
則流於邪說。習於彼,必害於此;既入於邪,必害於正。異端不止是楊墨佛老,
這個是異端之大者。”
問:“‘攻’字,若作攻擊,也如何便有害?”曰:“便是。圣人若說攻擊
異端則有害,便也須更有說話在,不肯只恁地說遂休了。若從攻擊,則呂氏之說
近之,不如只作攻治之‘攻’,較穩。”榦
凡言異端不必攻者,皆是為異端游說反間。孟子謂:“能言距楊墨者,圣人
之徒也。”不必便能距楊墨,但能說距楊墨,亦是圣人之徒。淳
問:“集注云:‘攻,專治之也。’若為學,便當專治之。異端,則不可專
治也。”曰:“不惟說不可專治,便略去理會他也不得。若是自家學有定止,去
看他病痛,卻得。也是自家眼目高,方得。若是憑地,則也奈他不何。如後來士
大夫,末年皆流入佛氏者。緣是把自家底做淺底看,便沒意思了,所以流入他空
寂玄妙之說去。”燾 集注。
問:“程子曰:‘佛氏之言近理,所以害甚於楊墨。’看來為我疑於義,兼
愛疑於仁,其禍已不勝言。佛氏如何又卻甚焉?”曰:“楊墨只是硬恁地做。佛
氏最有精微動得人處,本朝許多極好人無不陷焉。”如李文靖王文正謝上蔡楊龜
山游先生諸人。賀孫
問:“集注何以言佛而不言老?”曰:“老便只是楊氏。人嘗以孟子當時只
辟楊墨,不辟老,不知辟楊便是辟老。如後世有隱遯長往而不來者,皆是老之流。
他本不是學老,只是自執所見,與此相似。”淳
味道問:“只說釋氏,不說楊墨,如何?”曰:“楊墨為我、兼愛,做出來
也淡而不能惑人。只為釋氏最能惑人。初見他說出來自有道理,從他說愈深,愈
是害人。”
“攻乎異端”章。曰:“楊氏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墨氏兼愛,
至不知有父。如此等事,世人見他無道理,自不去學他。只如墨者夷之厚葬,自
打不過,緣無道理,自是行不得。若佛氏則近理,所以惑人。此事難說,觀其書
可見。”明作
呂氏曰:“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斯無邪慝。今惡乎異端,而以力攻之,適
足以自蔽而已。”說得甚好;但添得意思多了,不敢保是圣人之意。圣人之意,
分明只是以力攻之。理會他底未得,枉費力,便將己業都荒了。淳 集注。
△由誨女知之章
問:“‘知之為知之’章,子路不應,有以不知為知之病。”曰:“子路粗
暴,見事便自說是曉會得。如‘正名’一節,便以為迂,故和那不知處也不知耳。”
銖
問“知之為知之”。曰:“子路氣象粗疏,不能隨事精察;或有不合於己,
雖於夫子亦艴然,如‘子之迂也’之類,故夫子告之以此。”雉
或問“誨汝知之乎”章。曰:“惟伊川便說得盡,別人只說得一邊。‘知之
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則無自欺之蔽,其知固自明矣。若不說求其知一著,則
是使人安於其所不知也。故程子又說出此意,其說方完,上不失於自欺,下不失
於自勉。”廣
徐問:“上蔡之說如何?”曰:“上蔡說未是,其說求為過高。要之,圣人
之言,只是說緊切底事。只為今人知之以為知,將那不知者亦說是知,終至於知
與不知都無界限了。若人能於其知者以為知,於不知者以為不知,而不強以為知,
此便是知了。只為子路性勇,怕他把不知者亦說是知,故為他說如此。”
△子張學干祿章
戴智老說“干祿”章。曰:“‘多聞、多見’二字,人多輕說過了,將以為
偶然多聞多見耳。殊不知此正是合用功處,圣人所以為‘好古敏以求之’。”又
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皆欲求其多也。不然,則聞見
孤寡,不足以為學矣。”時舉
多聞、闕疑、慎言,三件事。節
多聞、多見,自不是淺陋迫狹人;又更闕疑,又更慎其馀。方
聞見亦是互相發明,如“學干祿”章言“多聞闕疑,慎言其馀;多見闕殆,
慎行其馀”。聞固是主於言,見固是主於行,然亦有聞而行者,見而言者,不可
泥而看也。時舉
問“干祿”章“聞見”字義。曰:“聞,是聞人之言;見,是見人之行。聞,
亦屬自家言處;見,亦屬自家做處。聞見當闕其疑殆,而又勿易言易行之。”問:
“聞見因書得之,則又何別?”曰:“見古人說底話,是聞;見古人做底事而欲
學之,是見,如舜之孝是也。然就‘克己復禮’論之,則看孔子所言是聞,只自
家欲循此而為仁,便是見。此非本文大義,然必欲區別聞見則然。”問:“此答
干祿之語,意類‘好色’之對乎?”曰:“不干事。孔子不教他干,但云得祿之
道在其中,正是欲抹殺了他‘干’字。若‘太王好貨、好色’等語,便欲比之孔
子,便做病了,便見圣賢之分處。”一之
或問:“慎其馀,只是指無疑、無殆處否?”曰:“固是。”義剛
林叔恭問:“多聞如何闕疑,多見如何闕殆?”曰:“若不多聞,也無緣見
得疑;若不多見,也無緣見得殆。江西諸人才聞得一說,便把做了,看有甚么話
更入不得,亦如何有疑殆。到他說此一章,卻云,子張平日專務多聞多見,故夫
子告以闕疑,是不欲其多聞多見,此是甚說話!且如一件事,一人如此說,自家
也見未得。須是大家都說出來,這里方見得果是如何。這里方可以將眾多之說相
磨擦,這里方見得疑殆分明。”賀孫
或問“尤自外至,悔自內出”。曰:“出言或至傷人,故多尤;行有不至,
己必先覺,故多悔。然此亦以其多少言之耳。言而多尤,豈不自悔!行而多悔,
亦必至於傷人矣。”廣
“子張學干祿”一章,是教人不以干祿為意。蓋言行所當謹,非為欲干祿而
然也。若真能著實用功,則惟患言行之有悔尤,何暇有干祿之心耶!銖
徐問“學干祿”章。曰:“此是三截事:若人少聞寡見,則不能參考得是處,
故聞見須要多。若聞見已多而不能闕疑殆,則胡亂把不是底也將來做是了。既闕
其疑殆,而又未能慎其馀,則必有尤悔。”又問:“尤、悔如何分?尤莫是見尤
於人否?”曰:“是。大凡言不謹,則必見尤於人;人既有尤,自家安得無悔!
行不謹,則己必有悔;己既有悔,則人安得不見尤!此只是各將較重處對說。”
又問:“‘祿在其中’,只此便可以得祿否?”曰:“雖不求祿,若能無悔尤,
此自有得祿道理。若曰‘耕也餒在其中矣’。耕本求飽,豈是求餒!然耕卻有水
旱兇荒之虞,則有時而餒。學本為道,豈是求祿!然學既寡尤悔,則自可以得祿。
如言‘直在其中矣’。‘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本不是直。然父子之道,卻要
如此,乃是直。凡言‘在其中矣’者,道理皆如此。”又問:“圣人不教人求祿,
又曰‘祿在其中’,如何?”曰:“圣人教人只是教人先謹言行,卻把他那祿不
做大事看。須是體量得輕重,始得。”
子張學干祿,夫子答之者:聞主言,見主事,尤是“罪自外至”,悔是“理
自內出”。凡事不要到悔時,悔時已錯了。“祿在其中”,凡言在其中,皆是不
求而自至之意。父子相隱,本非直,而“直在其中”。如耕,本要飽;然有水旱
之變,便有“餒在其中”。學,本是要立身,不是要干祿;然言行能謹,人自見
知,便有得祿之道。大概是令他自理會身己上事,不要先萌利祿之心。又云:
“若人見得道理分明,便不為利祿動。”明作
問:“子張在圣門,忽然學干祿。圣人但告之以謹其言行,便是修其天爵而
人爵自至。”曰:“修天爵而人爵自至,說得重了。此意重處,只在言行。若言
行能謹,便自帶得祿來。時舉錄作:“圣人之心,只教他謹言行,因帶祿說。”
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或作“期”。而自至之辭。如耕,本是求飽,卻言‘餒在
其中’;父子相為隱,直卻在其中。又為前面也說得深了,圣人本意在謹言行。
又不可徒謹,須用得學,又須闕其疑而未信,殆而未安者。便將其馀信而安者做
一處,謹言而謹行之,謂其察得可言與可行也。”南升 時舉錄小異。
“子張學干祿”。祿固人之所欲,但要去干,卻不得。子張恁地時,已不是
正底心了。夫子卻掉開答他,不教他如何地干,也不教他莫干,但言“祿在其中”。
凡言在其中者,皆是求此而得彼之義。如“耕也,餒在其中”之類,皆是君子求
其在己而已。然而德行既修,名聲既顯,則人自然來求,祿不待干而自得。如
“未有仁而遺其親,未有義而後其君”,這豈是要計較他不遺不後後,方為仁義。
但是為仁義時,便自恁地。這雖是不曾說利,然使天下人皆不遺不後,利孰大焉!
大抵計功之心,也是害事。所謂‘仁者先難而後獲’,才有計功之心,便都不濟
事。義剛
問“學干祿”章。曰:“這也是一說,然便是教人不要去求。如程先生說
‘使定其心而不為利祿所動’是也。論語凡言在其中,皆是與那事相背。且如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本不干直事,然直卻在其中。耕,本是得食,然有水
旱兇荒,則有‘餒在其中’。‘切問近思’,本只是講學,不是求仁底事,然做
得精,則仁亦在其中。如“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皆是切己去做,方是求
仁底事。此皆是教人只從這一路做去,且莫管那一邊。然做得這一邊,則那一邊
自在其中也。”又曰:“惟是那‘君子謀道不謀食。學也,祿在其中;耕也,餒
在其中’一章說得最反覆周全。如云‘君子謀道不謀食’,是將一句統說了,中
央又分兩腳說:‘學也,祿在其中;耕也,餒在其中。’又似教人謀道以求食底
意思。下面卻說‘憂道不憂貧’,便和根斬了。”燾
△哀公問何為則民服章
陳仲蔚說“何為則民服”及“使民敬忠以勸”二章。先生曰:“前章據本文,
夫子只恁地說,未有貴窮理之意。當時哀公舉措之權不在己,問了只恁休了。他
若會問時,夫子尚須有說。”義剛
或問“舉直錯諸枉”。曰:“是便是直,非便是枉。”燾
“‘舉直錯枉’,集注謂‘大居敬而貴窮理’。”曰:“若不居敬,如何窮
理。不窮理,如何識人為舉直錯枉之本。”又曰:“人最要見得是與不是,方有
下手處。如今人都不見得是非,分別不出。”又曰:“須是居敬、窮理,自做工
夫,銖錄云:“此是自修工夫。”方能照得人破。若心不在焉,則視之而不見,
聽之而不聞,以枉為直,以直為枉矣!”明作 銖同。
問:“哀公問‘何為則民服’,往往只是要得人畏服他。圣人卻告之以進賢
退不肖,乃是治國之大本,而人心自服者。蓋好賢而惡不肖,乃人之正性;若舉
錯得宜,則人心豈有不服。謝氏又謂‘若無道以照之,則以直為枉,以枉為直,
此君子大居敬而貴窮理’,此又極本原而言。若人君無知人之明,則枉直交錯,
而舉錯未必得宜矣。”曰:“說得分明。”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章
問“使民敬忠以勸”。曰:“‘莊’,只是一個字,上能端莊,則下便尊敬。
至於孝慈,則是兩事,孝是以躬率之,慈是以恩結之,如此,人方忠於己。‘舉
善而教不能’,若善者舉之,不善者便去之,誅之,罰之,則民不解便勸。惟是
舉其善者,而教其不能者,所以皆勸。便是文字難看,如這樣處,當初只是大概
看了便休,而今思之,方知集注說得未盡。”義剛
問:“‘孝慈則忠’,何以能使之忠也?”曰:“孝以率之,慈以結之,所
以使之忠也。”問:“孝慈主父子而言,可乎?”曰:“如此,安能便使之忠也!
此‘慈’字兼內外而言。若大學“齊家”章孝慈,乃主父子而言也。”
孝於親,是做個樣子;慈於眾,則推此意以及人。兼此二者,方能使民忠於
己。若徒孝於親,而不能推及於眾;若徒慈於眾,而無孝親底樣子,都不得。
明作
孝是以身率之,慈是以恩結之。善者固可舉;若不能者遽刑之,罰之,則彼
何由勸。舉善於前,而教不能於後,則是誘引之使趨於善也,是以勸。夔孫
問:“康子之意,必要使民能如此。圣人但告之以己所當為,而民自應者。
方其端莊孝慈,舉善教不能,不是要民如此而後為。做得自己工夫,則民不期然
而然者。”曰:“也是如此。”
△或謂子奚不為政章
“惟孝友于兄弟”,謂孝然後友,友然後政,其序如此。振
問:“‘施於有政’,是使一家人皆孝友否?”曰:“‘刑于寡妻,至于兄
弟,以御于家邦’,是也。政,一家之事也,固不止是使之皆孝友耳。然孝友為
之本也。”一之
“推廣此心,以為一家之政”,便是齊家。緣下面有一個“是亦為政”,故
不是國政。又云:“在我者孝,則人皆知孝;在我者弟,則人皆知弟,其政豈不
行於一家。”明作
問:“‘惟孝友于兄弟’,可以‘施於有政’。”曰:“此全在‘推’字上,
言‘舉斯心加諸彼’。今人只為不能善推其所為耳。范唐鑒言唐明皇能友愛兄弟,
而殺其三子,正以其不能推此心耳。”銖
問:“此夫子難以不仕之意告或人,故托以告之。然使夫子得時得位,其為
政之本,也只就人倫上做將去。”曰:“文振看文義看得好,更宜涵泳。”南升
△人而無信章
問“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曰:“人而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今日
所言要往東,明日走在西去,這便是言不可行。”卓
問:“先生但謂‘車無此二者則不可以行,人而無信,亦猶是也’,而不及
無信之所以不可行,何也?”曰:“若人無信,則語言無實,何處行得。處家則
不可行於家,處鄉黨則不可行於鄉黨。”曰:“此與‘言不忠信,雖州里行乎哉’
之意同。”曰:“然。”廣
△子張問十世可知章
周問:“三代所因者不易,而所損益可知,如何?”曰:“此所謂‘不易也’,
‘變易也’。三綱、五常,亙古亙今不可易。至於變易之時與其人,雖不可知,
而其勢必變易,可知也。蓋有馀必損,不及必益,雖百世之遠可知也。猶寒極生
暖,暖甚生寒,雖不可知,其勢必如此,可知也。”銖
所因之禮,是天做底,萬世不可易;所損益之禮,是人做底,故隨時更變。
燾
所因,謂大體;所損益,謂文為制度,那大體是變不得底。雖如秦之絕滅先
王禮法,然依舊有君臣,有父子,有夫婦,依舊廢這個不得。義剛
忠、質、文。忠,只是樸實頭白直做將去;質,則漸有形質制度,而未及於
文采;文,則就制度上事事加文采。然亦天下之勢自有此三者,非圣人欲尚忠,
尚質,尚文也。夏不得不忠,商不得不質,周不得不文。彼時亦無此名字,後人
見得如此,故命此名。僩 以下集注。
問:“忠與質如何分?”曰:“忠,只是渾然誠確。質與文對。質便自有文
了,但文未盛;比之文,則此個質耳。”銖
或問:“忠與質如何分?”先生喜其善問,答云:“質樸則未有文,忠則渾
然無質可言矣。”過
或問忠與質異處。曰:“此如人家初做得個家計成,人雖有許多動用,其誠
意直是質實。到做得家計成,次第便有動用器使。其初務純樸,不甚浮憙。及其
漸久,用度日侈,骎骎然日趨於文而不容自已,其勢然也。”子蒙
行夫問三統。曰:“諸儒之說為無據。某看只是當天地肇判之初,天始開,
當子位,故以子為天正;其次地始辟,當丑位,故以丑為地正;惟人最後方生,
當寅位,故以寅為人正。即邵康節十二會之說。當寅位,則有所謂開物;當戌位,
則有所謂閉物。閉物,便是天地之間都無了。看他說,便須天地翻轉數十萬年。”
問天統、地統、人統之別。曰:“子是一陽初動時,故謂之天統;丑是二陽,
故謂之地統;寅是三陽,故謂之人統。”因舉康節元、會、運、世之說:十二萬
九千六百年為一元,一元有十二會;一萬八百年為一會,一會有三十運;三百六
十年為一運,一運有十二世。以小推大,以大推小,個個一般,謂歲、月、日、
時皆相配合也。如第一會第二會時尚未生人物,想得地也未硬在。第三會謂之開
物,人物方生,此時屬寅。到得戌時,謂之閉物,乃人消物盡之時也。大率是半
明半晦,有五六萬年好,有五六萬年不好,如晝夜相似。到得一元盡時,天地又
是一番開辟。問:“先生詩云:‘前推更無始,後際那有終!’如何?”曰:
“惟其終而復始,所以無窮也。”燾
問:“子、丑、寅之建正如何?”曰:“此是三陽之月。若秦用亥為正,直
是無謂。大抵三代更易,須著如此改易一番。”又問:“忠、質、文,本漢儒之
論。今伊川亦用其說,如何?”曰:“亦有此理。忠是忠樸,君臣之間一味忠樸
而已。才說質,便與文對矣。”又問“五運”之說。曰:“本起於五行。萬物離
不得五行,五運之說亦有理。於三代已前事,經事所不載者甚多。”又問:“五
運之說,不知取相生、相克?”曰:“取相生。”又問:“漢承秦水德之後,而
以火德繼之,是如何?”先生曰:“或謂秦是閏位。然事亦有適然相符合者。如
我太祖以歸德軍節度即位,即是商丘之地,此火德之符也,事與高祖赤帝子一般。”
去偽。
器之說損益。曰:“勢自是如此。有人主出來,也只因這個勢,自住不得,
到這里方看做是如何。惟是圣人能順得這勢,盡得這道理。以下人不能識得損益
之宜,便錯了,壞了,也自是立不得。因只是因這個,損益也是損益這個。”
以下總論。
叔蒙問十世所因損益。曰:“綱常千萬年磨滅不得。只是盛衰消長之勢,自
不可已,盛了又衰,衰了又盛,其勢如此。圣人出來,亦只是就這上損其馀,益
其不足。圣人做得來自是恰好,不到有悔憾處。三代以下做來不恰好,定有悔憾。
雖做得不盡善,要亦是損益前人底。雖是人謀,然大勢不得不出此。但這綱常自
要壞滅不得,世間自是有父子,有上下。羔羊跪乳,便有父子;螻蟻統屬,便有
君臣;或居先,或居後,便有兄弟;犬馬牛羊成群連隊,便有朋友。始皇為父,
胡亥為子,扶蘇為兄,胡亥為弟,這個也泯滅不得。”器之問:“三代損益,如
衣服、器用、制度,損益卻不妨。如正朔,是天時之常,卻要改,如何?”曰:
“一番新民觀聽,合如此。如新知縣到任,便變易號令一番;住持入院,改換行
者名次,相似。”
此一章“因”字最重。所謂損益者,亦是要扶持個三綱、五常而已。如秦之
繼周,雖損益有所不當,然三綱、五常終變不得。君臣依舊是君臣,父子依舊是
父子,只是安頓得不好爾。圣人所謂可知者,亦只是知其相因者也。如四時之運,
春後必當是夏,夏後必當是秋;其間雖寒暑不能無繆戾,然四時之運終改不得也。
康節詩云“千世萬世,中原有人”,正與此意合。時舉
這一段,諸先生說得“損益”字,不知更有個“因”字不曾說。“因”字最
重。程先生也只滾說將去。三代之禮,大概都相因了。所損也只損得這些個,所
益也只益得這些個,此所以“百世可知”也。且如秦最是不善繼周,酷虐無比。
然而所因之禮,如三綱、五常,竟滅不得。馬氏注:“所因,謂三綱、五常;損
益,謂質、文三統。”此說極好。榦
“繼周百世可知”。秦繼周者也,安得為可知。然君臣父子夫婦依舊在,只
是不能盡其道爾。淳
問“十世可知”。曰:“三綱、五常,雖衰亂大無道之世,亦都在。且如繼
周者秦,是大無道之世。畢竟是始皇為君,李斯等為臣;始皇為父,胡亥為子。
三綱、五常地位占得大了,便是損益亦不多。至秦欲尊君,便至不可仰望;抑臣,
便至十分卑屈。此段重在‘因’字,損益只些子。”南升
致道問:“夫子繼周而作,則忠、質損益之宜如何?”曰:“孔子有作,則
并將前代忠、質而為之損益,卻不似商只損益得夏,周只損益得二代。”又問:
“孔子監前代而損益之,及其終也,能無弊否?”曰:“惡能無弊!”賀孫
問:“其所闕者宜益,其所多者宜損,固事勢之必然。但圣人於此處得恰好,
其他人則損益過差了。”曰:“圣人便措置一一中理。如周末文極盛,故秦興必
降殺了。周恁地柔弱,故秦必變為強戾;周恁地纖悉周緻,故秦興,一向簡易
無情,直情徑行,皆事勢之必變。但秦變得過了。秦既恁地暴虐,漢興,定是寬
大。故云:‘獨沛公素寬大長者。’秦既鑒封建之弊,改為郡縣,雖其宗族,一
齊削弱。至漢,遂大封同姓,莫不過制。賈誼已慮其害,晁錯遂削一番,主父偃
遂以誼之說施之武帝諸侯王,只管削弱。自武帝以下,直至魏末,無非刬削宗室,
至此可謂極矣。晉武起,盡用宗室,皆是因其事勢,不得不然。”賀孫問:“本
朝大勢是如何?”曰:“本朝監五代,藩鎮兵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都收了。
然州郡一齊困弱,靖康之禍,寇盜所過;莫不潰散,亦是失斟酌所致。又如熙甯
變法,亦是當茍且惰弛之馀,勢有不容已者,但變之自不中道。”賀孫
先生謂“‘繼周百世可知’,諸公看繼周者是秦,果如夫子之言否?”皆對
以為秦不能繼周,故所因所革皆不可考。曰:“若說秦不能繼周,則夫子之言不
是始得。夫子分明說‘百世可知’。看秦將先王之法一切掃除了,然而所謂三綱、
五常,這個不曾泯滅得。如尊君卑臣,損周室君弱臣強之弊,這自是有君臣之禮。
如立法說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皆有禁之類,這自是有父子兄弟夫婦之禮,天地之
常經。自商繼夏,周繼商,秦繼周以後,皆變這個不得。秦之所謂損益,亦見得
周末許多煩文縟禮如此,故直要損其太過,益其欠處,只是損益得太甚。然亦是
事勢合到這里,要做個直截世界,做個沒人情底所為。你才犯我法,便死,更不
有許多勞勞攘攘。如議親,議賢,議能,議功之類,皆不消如此,只是白直做去,
他亦只為茍簡自便計。到得漢興,雖未盡變亡秦之政,如高文之寬仁恭儉,皆是
因秦之茍刻驕侈而損益其意也。大綱恁地寬厚,到後便易得廢弛,便有強臣篡奪
之禍。故光武起來,又損益前後之制,事權歸上,而激厲士大夫以廉恥。”賀孫
△非其鬼而祭之章
“非其鬼而祭之”,如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庶人祭其先,
上得以兼乎下,下不得以兼乎上也。庶人而祭五祀,大夫而祭山川,諸侯而祭天
地,此所謂“非其鬼”也。僩
問:“‘非其鬼而祭之’,如諸侯僭天子,大夫僭諸侯之類。又如士庶祭其
旁親遠族,亦是非其鬼否?”曰:“是。又如今人祭甚么廟神,都是非其鬼。”
問:“如用僧尼道士之屬,都是非其鬼。”曰:“亦是。”問:“祭旁親遠族不
當祭,若無後者則如之何?”曰:“這若無人祭,只得為他祭。自古無後者合當
祭於宗子之家,今何處討宗子。看古禮今無存者,要一一行之也難。”賀孫
問:“‘非其鬼而祭之’。尋常人家所當祭者,只是祖先否?”曰:“然。”
又問:“土地山川之神,人家在所不當祭否?”曰:“山川之神,季氏祭之尚以
為僭,況士庶乎?如土地之神,人家卻可祭之。禮云:‘庶人立一祀,或立戶,
或立灶。’戶灶亦可祭也。”又問:“中霤之義如何?”曰:“古人穴居,當土
室中開一竅取明,故謂之中霤。而今人以中堂名曰中霤者,所以存古之義也。”
又云:“中霤亦土地之神之類。五祀皆室神也。”燾
問:“‘見義不為無勇’,莫是連上句意否?”曰:“不須連上句。自說凡
事見得是義,便著做,不獨說祭祀也。”賀孫
子善問:“‘見義不為無勇’,這亦不為無所見,但為之不力,所以為無勇
也。”曰:“固是見得是義而為之不力,然也是先時見得未分明。若已見得分明,
則行之自有力。這般處著兩下并看:就‘見義不為’上看,回見得知之而不能為;
若從源頭上看下來,乃是知之未至,所以為之不力。”賀孫 恪錄別出。
子善問“見義不為無勇也”。曰:“此直說眼前事,若見得合做底事,且須
勇決行之。若論本原上看,則只是知未至。若知至,則當做底事,自然做將去。”
恪。
返
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