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宋·朱 熹

 

數據整理:尹小林



 卷十三·學七 



  ◎力行



    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祖道 以下踐行。

    善在那里,自家卻去行他。行之久,則與自家為一;為一,則得之在我。未 能行,善自善,我自我。節 

    人言匹夫無可行,便是亂說。凡日用之間,動止語默,皆是行處。且須於行 處警省,須是戰戰兢兢,方可。若悠悠汎汎地過,則又不可。升卿 

    若不用躬行,只是說得便了,則七十子之從孔子,只用兩日說便盡,何用許 多年隨著孔子不去。不然,則孔門諸子皆是獃無能底人矣!恐不然也。古人 只是日夜皇皇汲汲,去理會這個身心。到得做事業時,只隨自家分量以應之。如 由之果,賜之達,冉求之藝,只此便可以從政,不用他求。若是大底功業,便用 大圣賢做;小底功業,便用小底賢人做。各隨他分量做出來,如何強得。僩 

    這個事,說只消兩日說了,只是工夫難。

    人於道理不能行,只是在我之道理有未盡耳。不當咎其不可行,當反而求盡 其道。璘 

    為學就其偏處著工夫,亦是。其平正道理自在。若一向矯枉過直,又成偏去。 如人偏於柔,自可見。只就這里用工,須存平正底道理。雖要致知,然不可恃。 書曰:‘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工夫全在行上。振 

    問:“大抵學便要踐履,如何?”曰:“固然是。易云:“學以聚之,問以 辨之。”既探討得是當,又且放頓寬大田地,待觸類自然有會合處。故曰:‘寬 以居之。’何嘗便說‘仁以行之’!”謨 

    某此間講說時少,踐履時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 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得個證明底人, 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僩 

    書冊中說義理,只說得一面。今人之所謂踐履者,只做得個皮草。如居屋室 中,只在門戶邊立地,不曾深入到後面一截。人杰 

    放教腳下實。文蔚 

    人所以易得流轉,立不定者,只是腳跟不點地。點,平聲。僩 

    問學如登塔,逐一層登將去。上面一層,雖不問人,亦自見得。若不去實踏 過,卻懸空妄想,便和最下底層不曾理會得。升卿 

    學者如行路一般,要去此處,只直去此處,更不可去路上左過右過,相將一 齊到不得。壽昌 

    有個天理,便有個人欲。蓋緣這個天理須有個安頓處,才安頓得不恰好,便 有人欲出來。夔孫 以下理欲、義利、是非之辨。

    “天理人欲分數有多少。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來。雖是人欲, 人欲中自有天理。”問:“莫是本來全是天理否?”曰:“人生都是天理,人欲 卻是後來沒巴鼻生底。”榦 

    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 學者須要於此體認省察之。椿 

    大抵人能於天理人欲界分上立得腳住,則侭長進在。祖道 

    天理人欲之分,只爭些子,故周先生只管說“幾”字,然辨之又不可不早, 故橫渠每說“豫”字。大雅 

    天理人欲,幾微之間。燾 

    或問:“先生言天理人欲,如硯子,上面是天理,下一面是人欲。”曰: “天理人欲常相對。”節 

    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欲?”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 味,人欲也。”節 

    有天理自然之安,無人欲陷溺之危。燾 

    不為物欲所昏,則渾然天理矣。道夫 

    天理人欲,無硬定底界,此是兩界分上功夫。這邊功夫多,那邊不到占過來。 若這邊功夫少,那邊必侵過來。燾 

    人只有個天理人欲,此勝則彼退,彼勝則此退,無中立不進退之理。凡人不 進便退也。譬如劉項相拒於滎陽成皋間,彼進得一步,則此退一步;此進一步, 則彼退一步。初學則要牢劄定腳與他捱,捱得一毫去,則逐旋捱將去。此心莫退, 終須有勝時。勝時甚氣象!祖道 (儒用略)

    人只是此一心。今日是,明日非,不是將不是底換了是底。今日不好,明日 好,不是將好底換了不好底。只此一心,但看天理私欲之消長如何爾。以至千載 之前,千載之後,與天地相為始終,只此一心。讀書亦不須牽連引證以為工。如 此纏繞,皆只是為人;若實為己,則須是將己心驗之。見得圣賢說底與今日此心 無異,便是工夫。大雅 

    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今去讀書,要去看取句語相似不 相似,便方始是讀書。讀書須要有志;志不立,便衰。而今只是分別人欲與天理, 此長,彼必短;此短,彼必長。壽昌 

    未知學問,此心渾為人欲。既知學問,則天理自然發見,而人欲漸漸消去者, 固是好矣。然克得一層,又有一層。大者固不可有,而纖微尤要密察!謨 

    凡一事便有兩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須事事與剖判極處, 即克治擴充功夫隨事著見。然人之氣稟有偏,所見亦往往不同。如氣稟剛底人, 則見剛處多,而處事必失之太剛;柔底人,則見柔處多,而處事必失之太柔。須 先就氣稟偏處克治。閎祖 

    義理身心所自有,失而不知所以復之。富貴身外之物,求之惟恐不得。縱使 得之,於身心無分毫之益,況不可必得乎!若義理,求則得之。能不喪其所有, 可以為圣為賢,利害甚明。人心之公,每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 此兩端體察,若見得時,自須猛省,急擺脫出來!閎祖 

    徐子融問:“水火,明知其可畏,自然畏之,不待勉強。若是人欲,只緣有 愛之之意,雖知之而不能不好之,奈何?”曰:“此亦未能真知而已。”又問: “真知者,還當真知人欲是不好物事否?”曰:“如‘克、伐、怨、欲’,卻不 是要去就‘克、伐、怨、欲’上面要知得到,只是自就道理這邊看得透,則那許 多不待除而自去。若實是看得大底道理,要去求勝做甚么?要去矜夸他人做甚么?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怨個甚么?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惟分是安,欲個甚么? 見得大處分明,這許多小小病痛,都如冰消凍解,無有痕跡矣。”賀孫 

    “今人日中所為,皆茍而已。其實只將講學做一件好事,求異於人。然其設 心,依舊只是為利,其視不講者,又何以大相遠!天下只是‘善惡’兩言而已。 於二者始分之中,須著意看教分明。及其流出去,則善者一向善,但有淺深爾。 如水清泠,便有極清處,有稍清處。惡者一向惡,惡亦有淺深。如水渾濁,亦有 極渾處,有稍渾處。”問:“此善惡分處,只是天理之公,人欲之私耳。”曰: “此卻是已有說後,方有此名。只執此為說,不濟事。要須驗之此心,真知得如 何是天理,如何是人欲。幾微間極索理會。此心常常要惺覺,莫令須刻悠悠憒憒。” 大雅云:“此只是持敬為要。”曰:“敬不是閉眼默坐便為敬,須是隨事致敬, 要有行程去處。如今且未論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截自格物、致知、誠意、正 心、修身為說,此行程也。方其當格物時,便敬以格之;當誠意時,便敬以誠之; 以至正心、修身以後,節節常要惺覺執持,令此心常在,方是能持敬。今之言持 敬者,只是說敬,非是持敬。若此心常在軀殼中為主,便須常如烈火在身,有不 可犯之色。事物之來,便成兩畔去,又何至如是纏繞!”大雅 

    學無淺深,并要辨義利。祖道 

    看道理,須要就那個大處看。須要前面開闊,不要就那壁角里去。而今須要 天理人欲,義利公私,分別得明白。將自家日用底與他勘驗,須漸漸有見處。若 不去那大壇場上行,理會得一句透,只是一句,道理小了。義剛 

    人貴剖判,心下令其分明,善理明之,惡念去之。若義利,若善惡,若是非, 毋使混殽不別於其心。譬如處一家之事,取善舍惡;又如處一國之事,取得舍失; 處天下之事,進賢退不肖。蓄疑而不決者,其終不成。洽。

    或問義利之別。曰:“只是為己為人之分。才為己,這許多便自做一邊去。 義也是為己,天理也是為己。若為人,那許多便自做一邊去。”

    須於日用間,令所謂義了然明白。或言心安處便是義。亦有人安其所不當安, 豈可以安為義也!升卿 

    義利之辨,初時尚相對在。若少間主義功深後,那利如何著得!如小小竊盜, 不勞而卻矣。祖道 

    事無大小,皆有義利。今做好底事了,其間更包得有多少利私在,所謂“以 善為之而不知其道”,皆是也。祖道 

    才卿問:“應事接物別義利,如何得不錯?”曰:“先做切己工夫。喻之以 物,且須先做了本子。本子既成,便只就這本子上理會。不然,只是懸空說易。” 器之問:“義利之分,臨事如何辨?”曰:“此須是工夫到,義理精,方曉然。 未能至此,且據眼前占取義一邊,放令分數多,占得過。這下來,縱錯亦少。” 大雅 

    才有欲順適底意思,即是利。祖道 

    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燾 

    人只有一個公私,天下只有一個邪正。敬仲 

    將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處之,便私。僩 

    且以眼前言,虛實真偽是非處,且要剔脫分明。祖道 

    “只是理會個是與不是,便了。”又曰:“是,便是理。”節 

    凡事只去看個是非。假如今日做得一件事,自心安而無疑,便是是處;一事 自不信,便是非處。壽昌 

    閑居無事,且試自思之。其行事有於所當是而非,當非而是,當好而惡,當 惡而好,自察而知之,亦是工夫。士毅 

    講學固不可無,須是更去自己分上做工夫。若只管說,不過一兩日都說盡了。 只是工夫難。且如人雖知此事不是,不可為,忽然無事又自起此念。又如臨事時 雖知其不義,不要做,又卻不知不覺自去做了,是如何?又如好事,初心本自要 做,又卻終不肯做,是如何?蓋人心本善,方其見善欲為之時,此是真心發見之 端。然才發,便被氣稟物欲隨即蔽錮之,不教它發。此須自去體察存養,看得此 最是一件大工夫。廣 

    學者工夫只求一個是。天下之理,不過是與非兩端而已。從其是則為善,徇 其非則為惡。事親須是孝,不然,則非事親之道;事君須是忠,不然,則非事君 之道。凡事皆用審個是非,擇其是而行之。圣人教人,諄諄不已,只是發明此理。 “十五志學”,所志只在此;“三十而立”,所立只在此;“四十而不惑”,又 不是別有一般道理,只是見得明,行得到。為賢為圣,皆只在此。圣人恐人未悟, 故如此說,又如彼說;這里既說,那里又說,學者可不知所擇哉!今讀書而不能 盡知其理,只是心粗意廣。凡解釋文義,須是虛心玩索。圣人言語,義理該貫, 如絲發相通,若只恁大綱看過,何緣見得精微出來!所以失圣人之意也。謨 

    所謂道,不須別去尋討,只是這個道理。非是別有一個道,被我忽然看見, 攫拏得來,方是見道。只是如日用底道理,恁地是,恁地不是。事事理會得個是 處,便是道也。近時釋氏便有個忽然見道底說話。道又不是一件甚物,可摸得入 手。┿ 

    學,大抵只是分別個善惡而去就之爾。道夫 

    論陰陽,則有陰必有陽;論善惡,則一毫著不得!節 

    學者要學得不偏,如所謂無過不及之類,只要講明學問。如善惡兩端,便要 分別理會得善惡分明後,只從中道上行,何緣有差。子思言中,而謂之中庸者, 庸只訓常。日用常行,事事要中,所以謂“中庸不可能”。謨 

    凡事莫非心之所為,雖放僻邪侈,亦是此心。善惡但如反覆手,翻一轉便是 惡。只安頓不著,亦便是不善。道夫 

    人未說為善,先須疾惡。能疾惡,然後能為善。今人見不好事,都只恁不管 他。“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不知這秉彝之良心做那里去,也是可怪!與立。

    有問好惡。曰:“好惡是情,好善惡惡是性。性中當好善,當惡惡。泛然好 惡,乃是私也。”謙 

    圣人之於天地,猶子之於父母。以下系人倫。

    佛經云:“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圣人亦是為這一大事出來。這個道 理,雖人所固有,若非圣人,如何得如此光明盛大!你不曉得底,我說在這里, 教你曉得;你不會做底,我做下樣子在此,與你做。只是要扶持這個道理,教它 常立在世間,上拄天,下拄地,常如此端正。才一日無人維持,便傾倒了。少間 腳拄天,頭拄地,顛倒錯亂,便都壞了。所以說:“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 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天只生得你,付得這道理。你做與不做,卻在你。 做得好,也由你;做得不好,也由你。所以又為之立君師以作成之,既撫養你, 又教導你,使無一夫不遂其性。如堯舜之時,真個是“寵綏四方”。只是世間不 好底人,不定疊底事,才遇堯舜,都安帖平定了。所以謂之“克相上帝”,蓋助 上帝之不及也。自秦漢以來,講學不明。世之人君,固有因其才智做得功業,然 無人知明德、新民之事。君道間有得其一二,而師道則絕無矣!卓 僩同。

    問:“圣人‘兼三才而兩之’。”曰:“前日正與學者言,佛經云:‘我佛 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圣人亦是為一大事出現於世。上至天,下至地,中間 是人。塞於兩間者,無非此理。須是圣人出來,左提右挈,原始要終,無非欲人 有以全此理,而不失其本然之性。‘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只是為此道 理。所以作個君師以輔相裁成,左右民,使各全其秉彝之良,而不失其本然之善 而已。故圣人以其先得諸身者與民共之,只是為這一個道理。如老佛窺見這個道 理。莊子‘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釋氏所謂‘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他 也窺見這個道理。只是他說得驚天動地。圣人之學,則其作用處與他全不同。圣 人之學,則至虛而實實,至無而實有,有此物則有此理。僩錄此下云:“須一 一與它盡得。”佛氏則只見得如此便休了,所以不同。”又問:“‘輔相裁成’, 若以學者言之,日用處也有這樣處否?”曰:“有之。如饑則食,渴則飲,寒則 裘,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作為耒耜網罟之類,皆輔相左右民事。”卓 僩同。

    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個公共底道理。 德,便是得此道於身,則為君必仁,為臣必忠之類,皆是自有得於己,方解恁地。 堯所以修此道而成堯之德,舜所以修此道而成舜之德,自天地以先,羲黃以降, 都即是這一個道理,亙古今未常有異,只是代代有一個人出來做主。做主,便即 是得此道理於己,不是堯自是一個道理,舜又是一個道理,文王周公孔子又別是 一個道理。老子說:“失道而後德。”他都不識,分做兩個物事,便將道做一個 空無底物事看。吾儒說只是一個物事。以其古今公共是這一個,不著人身上說, 謂之道。德,即是全得此道於己。他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 義。”若離了仁義,便是無道理了,又更如何是道!賀孫 

    圣人萬善皆備,有一毫之失,此不足為圣人。常人終日為不善,偶有一毫之 善,此善心生也。圣人要求備,故大舜無一毫釐不是,此所以為圣人。不然,又 安足謂之舜哉!壽昌 

    圣人不知己是圣人。振 

    天下之理,至虛之中,有至實者存;至無之中,有至有者存。夫理者,寓於 至有之中,而不可以目擊而指數也。然而舉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且臣之事君, 便有忠之理;子之事父,便有孝之理;目之視,便有明之理;耳之聽,便有聰之 理;貌之動,便有恭之理;言之發,便有忠之理。只是常常恁地省察,則理不難 知也。壯祖 

    學者實下功夫,須是日日為之,就事親、從兄、接物、處事理會取。其有未 能,益加勉行。如此之久,則日化而不自知,遂只如常事做將去。端蒙 

    “父子欲其親”云云,曰:“非是欲其如此。蓋有父子,則便自然有親;有 君臣,則便自然有敬。”因指坐門搖扇者曰:“人熱,自會搖扇,不是欲其搖扇 也。”雉 

    問:“父母之於子,有無窮憐愛,欲其聰明,欲其成立。此謂之誠心邪?” 曰:“父母愛其子,正也;愛之無窮,而必欲其如何,則邪矣。此天理人欲之間, 正當審決。”

    葉誠之問:“人不幸處繼母異兄弟不相容,當如何?”曰:“從古來自有這 樣子。公看舜如何。後來此樣事多有。只是‘為人子,止於孝’。”賀孫 

    “君臣之際,權不可略重,才重則無君。且如漢末,天下唯知有曹氏而已; 魏末,唯知有司馬氏而已。魯當莊僖之際,也得個季友整理一番。其後季氏遂執 其權,歷三四世,魯君之勢全無了,但有一季氏而已。”賀孫問:“也是合下君 臣之間,其識慮不遠?”曰:“然。所以圣人垂戒,謂:‘臣弒君,子弒父,非 一夕一朝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這個事體,初間只爭些小, 到後來全然只有一邊。圣人所以‘一日二日萬幾’,常常戒謹恐懼。詩稱文王之 盛,於後便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於殷,峻命不易!’此處甚多。” 賀孫 

    用之問:“忠,只是實心,人倫日用皆當用之,何獨只於事君上說‘忠’字?” 曰:“父子兄弟夫婦,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愛敬。君臣雖亦是天理,然 是義合。世之人便自易得茍且,故須於此說‘忠’,卻是就不足處說。如莊子說: ‘命也,義也,天下之大戒。’看這說,君臣自是有不得已意思。”賀孫 

    問:“君臣父子,同是天倫,愛君之心,終不如愛父,何也?”曰:“離畔 也只是庶民,賢人君子便不如此。韓退之云:‘臣罪當誅兮,天王圣明!’此語, 何故程子道是好?文王豈不知紂之無道,卻如此說?是非欺誑眾人,直是有說。 須是有轉語,方說得文王心出。看來臣子無說君父不是底道理,此便見得是君臣 之義處。莊子云:‘天下之大戒二:命也,義也。子之於父,無適而非命也;臣 之於君,無適而非義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舊嘗題跋一文字,曾引此語,以 為莊子此說,乃楊氏無君之說。似他這意思,便是沒奈何了,方恁地有義,卻不 知此是自然有底道理。”又曰:“‘臣之視君如寇讎’,孟子說得來怪差,卻是 那時說得。如云‘三月無君則吊’等語,似是逐旋去尋個君,與今世不同。而今 卻是只有進退,無有去之之理,只得退去。又有一種退不得底人,如貴戚之卿是 也。賈生吊屈原文云:‘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又為懷王傅,王 墜馬死,誼自傷傅王無狀,悲泣而死。張文潛有詩譏之。當時誼何不去?直是去 不得。看得誼當初年少,也只是胡說。”賜 

    臣子無愛身自佚之理。升卿 

    問:“妻有七出,此卻是正當道理,非權也。”曰:“然。”卓 

    蜚卿問:“安卿問目,以孝弟推說君臣等事,不須如此得否?”曰:“惟有 此理,固當有此事。如人入於水則死,而魚生於水,此皆天然合當如此底道理。” 問:“朋友之義,自天子至於庶人,皆須友以成,而安卿只說以類聚,莫未該朋 友之義否?”曰:“此亦只說本來自是如此。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 乃是後來事,說朋友功效如此。人自與人同類相求,牛羊亦各以類相從。朋友乃 彝倫之一。今人不知有朋友之義者,只緣但知有四個要緊,而不知朋友亦不可闕。” 賀孫 

    朋友之於人倫,所關至重!驤 

    問:“與朋友交,後知其不善,欲絕,則傷恩;不與之絕,則又似‘匿怨而 友其人’。”曰:“此非匿怨之謂也。心有怨於人,而外與之交,則為匿怨。若 朋友之不善,情意自是當疏,但疏之以漸。若無大故,則不必峻絕之,所謂‘親 者毋失其為親,故者毋失其為故’者也。”淳 

    問:“人倫不及師,何也?”曰:“師之義,即朋友,而分則與君父等。朋 友多而師少,以其多者言之。”又問:“服中不及師,何也?”曰:“正是難處。 若論其服,則當與君父等,故禮謂‘若喪父而無服’;又曰:‘平居則绖。’” 卓 

    李問人倫不及師。曰:“師與朋友同類,而勢分等於君父,唯其所在而致死 焉。”曾云:“如在君旁,則為君死;在父旁,則為父死。”曰:“也是如此。 如在君,雖父有罪,不能為父死。”賀孫 

    教導後進,須是嚴毅。然亦須有以興起開發之,方得。只恁嚴,徒拘束之, 亦不濟事。道夫 

    某嘗言,今教導之法,皆失真,無一個人曉得。說道理底,盡說錯了,說從 別處去。做文章底,也只學做那不好底文章;做詩底,也不識好詩;以至說禪底, 也不是他元來佛祖底禪;修養者,也非老莊之道,無有是者。僩 

    古人上下之分雖嚴,然待臣仆如子弟,待子弟如臣仆。伯玉之使,孔子與之 坐。陶淵明籃輿,用其子與門人。子路之負米,子貢之埋馬,夫子之釣弋,有若 之三踴於魯大夫之庭,冉有用矛卻齊以入其軍,而樊須雖少能用命也。古之人執 干戈衛社稷,躬耕稼,與陶、漁之事,皆是也。後世驕侈日甚,反以臣子之職為 恥。此風日變,不可復也。士君子知此,為學者言之,以漸率其子弟,庶幾可少 變乎!人杰 

    耳目口鼻之在人,尚各有攸司,況人在天地間,自農商工賈等而上之,不知 其幾,皆其所當盡者。小大雖異,界限截然。本分當為者,一事有闕,便廢天職。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推是心以盡其職者,無以易諸公之論。但必知夫 所處之職,乃天職之自然,而非出於人為,則各司其職以辦其事者,不出於勉強 不得已之意矣。大雅 以下雜論立心處事。

    有是理,方有這物事。如草木有個種子,方生出草木。如人有此心去做這事, 方始成這事。若無此心,如何會成這事。夔孫 

    事無非學。文蔚 

    或說事多。曰:“世事無時是了。且揀大段無甚緊要底事,不要做;又逐旋 就小者又揀出無緊要底,不要做。先去其粗,卻去其精,磨去一重,又磨一重。 天下事都是如此。且如中庸說:‘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先且就 睹處與聞處做了,然後就不睹不聞處用工,方能細密。而今人每每跳過一重做事, 睹處與聞處元不曾有工夫,卻便去不睹不聞處做,可知是做不成,下梢一齊擔閣。 且如屋漏暗室中工夫,如何便做得?須從‘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處做起,方得。” 明作 

    且須立個粗底根腳,卻正好著細處工夫。今人於無義理底言語侭說了,無 義理底事侭做了。是於粗底根腳猶未立,卻求深微。縱理會得,干己甚事! 升卿 

    多是要求濟事,而不知自身己不立,事決不能成。人自心若一毫私意未盡, 皆足以敗事。如上有一點黑,下便有一撲黑;上有一毫差,下便有尋丈差。今若 見得十分透徹,待下梢遇事轉移,也只做得五六分。若今便只就第四五著理會, 下梢如何!賀孫 

    圣賢勸人做底,必是人有欠闕處;戒人莫為底,必是自家占得一分在其間。 祖道 

    要做好事底心是實,要做不好事底心是虛。被那虛底在里夾雜,便將實底一 齊打壞了。賀孫 

    須是信得及。這件物事好笑,不信,便了不得。士毅 

    這一邊道理熟,那一邊俗見之類自破。

    常先難而後易,不然,則難將至矣。如樂毅用兵,始常懼難,乃心謹畏,不 敢忽易,故戰則雖大國堅城,無不破者。及至勝,則自驕膽大,而恃兵強,因去 攻二城亦攻不下。壽昌 

    今人未有所見時,直情做去,都不見得。一有所見,始覺所為多有可寒心處! 砥 

    今人多是安於所不安。做些事,明知事不好,只說恁地也不妨,正所謂“月 攘一雞,以待來年”者也。賀孫 

    作事若顧利害,其終未有不陷於害者。可學 

    無所為於前,無所冀於後。燾 

    古人臨事所以要回互時,是一般國家大事,系死生存亡之際,有不可直情徑 行處,便要權其輕重而行之。今則事事用此,一向回互。至於“枉尋直尺而利, 亦可為歟”?是甚意思!璘 

    問:“學者講明義理之外,亦須理會時政。凡事當一一講明,使先有一定之 說,庶它日臨事,不至墻面。”曰:“學者若得胸中義理明,從此去量度事物, 自然泛應曲當。人若有堯舜許多聰明,自做得堯舜許多事業。若要一一理會,則 事變無窮,難以逆料,隨機應變,不可預定。今世文人才士,開口便說國家利害, 把筆便述時政得失,終濟得甚事!只是講明義理以淑人心,使世間識義理之人多, 則何患政治之不舉耶!”柄 

    因論人好習古今治亂典故等學,曰:“亦何必苦苦於此用心。古今治亂,不 過進君子,退小人,愛人利物之類,今人都看巧去了。”揚 

    某看人也須是剛,雖則是偏,然較之柔不同。易以陽剛為君子,陰柔為小人。 若是柔弱不剛之質,少間都不會振奮,只會困倒了。賀孫 

    天下事亦要得危言者,亦要得寬緩者,皆不可少。隨其人所見,看其人議論。 如狄梁公辭雖緩,意甚懇切。如中邊皆緩,則不可“翕受敷施,九德咸事”。圣 人便如此做。去偽 

    今人大抵皆先自立一個意見。若其性寬大,便只管一向見得一個寬大底路; 若性嚴毅底人,便只管見得一個廉介底路,更不平其心。看事物,自有合寬大處, 合嚴毅處。賀孫 

    “人最不可曉:有人奉身儉嗇之甚,充其操‘上食槁壤,下飲黃泉’底,卻 只愛官職;有人奉身清苦而好色。他只緣私欲不能克,臨事只見這個重,都不見 別個了。”或云:“似此等人,分數勝已下底。”曰:“不得如此說。才有病, 便不好,更不可以分數論。他只愛官職,便弒父與君也敢!”夔孫 

    李問:“世間有一種人,慈惠溫厚,而於義不足,作事無斷制,是如何?” 曰:“人生得多般樣,這個便全是氣稟。如唐明皇為人,他於父子夫婦君臣分上, 極忍無狀,然終始於兄弟之情不衰。這只緣寧王讓他位,所以如此。寧王見他有 功,自度不可居儲嗣,遂力讓他。緣這一節感動得他,所以終始恩重不衰。”胡 兄說:“他見他兄讓他,所以如此友重。”曰:“不是如此,自是他里面有這個 道理,得他兄感動發出來,得一個物事承接得在耳。若其中元無此道理,如何會 感動得來。人之氣稟極多般樣,或有馀於此,不足於彼。這個不干道理事,皆氣 稟所為也。”

    古人尊貴,奉之者愈備,則其養德也愈善。後之奉養備者,賊之而已矣!方 

    容貌辭氣,乃德之符也。燾 

    血氣之怒不可有,義理之怒不可無。燾 

    為氣血所使者,只是客氣。惟於性理說話涵泳,自然臨事有別處。季札 

    須是慈祥和厚為本。如勇決剛果,雖不可無,然用之有處所。因論仁及此。 德明 

    周旋回護底議論最害事。升卿 

    事至於過當,便是偽。楊丞通老云:“陸子靜門人某人,常裹頭巾洗面。” 先生因言此。燾 

    學常要親細務,莫令心粗。江西人大抵用心粗。祖道 

    向到臨安,或云建本誤,宜用浙本。後來觀之,不如用建本。謂浙俗好作長 厚。可學 

    避俗,只是見不透。方 

    問:“避嫌是否?”曰:“合避豈可不避?如‘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豈可不避?如‘君不與同姓同車,與異姓同車不同服’,皆是合避處。”又問: “世有刑人不娶,如上世不賢,而子孫賢,則如何?”曰:“‘犁牛之子骍且角,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所謂不娶者,是世世為惡不能改者,非指一世而言。 如‘喪父長子不娶’一句,卻可疑。若然,則無父之女不復嫁,此不可曉。” 義剛 

    叔蒙問:“程子說:‘避嫌之事,賢者且不為,況圣人乎?’若是有一項合 委曲而不可以直遂者,這不可以為避嫌。”曰:“自是道理合如此。如避嫌者, 卻是又怕人道如何,這卻是私意。如十起與不起,便是私,這便是避嫌。只是他 見得這意思,已是大段做工夫,大段會省察了。又如人遺之千里馬,雖不受,後 來薦人未嘗忘之,後亦竟不薦。不薦自是好,然於心終不忘,便是吃他取奉意思 不過,這便是私意。又如如今立朝,明知這個是好人,當薦舉之,卻緣平日與自 家有恩意往來,不是說親戚,親戚自是礙法,但以相熟,遂避嫌不舉他。又如有 某人平日與自家有怨,到得當官,彼卻有事當治,卻怕人說道因前怨治他,遂休 了。如此等,皆蹉過多了。”賀孫 

    因說人心不可狹小,其待人接物,胸中不可先分厚薄,有所別異,曰:“惟 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放令規模寬闊,使人人各得盡其情,多少快活!” 大雅 

    問:“待人接物,隨其情之厚薄輕重,而為酬酢邪?一切不問而待之以厚邪?” 曰:“知所以處心持己之道,則所以接人待物,自有準則。”人杰 

    事有不當耐者,豈可全學耐事!升卿 

    學耐事,其弊至於茍賤不廉。升卿 

    “學者須要有廉隅墻壁,便可擔負得大事去。如子路世間病痛都沒了,親於 其身為不善,直是不入,此大者立也。”問:“子路此個病何以終在?”曰: “當時也須大段去做工夫來,只打疊不能得盡。冉求比子路大爭。”升卿 

    恥,有當忍者,有不當忍者。升卿 

    “人須是有廉恥。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恥便是羞惡之心。人有恥, 則能有所不為。今有一樣人不能安貧,其氣銷屈,以至立腳不住,不知廉恥,亦 何所不至!”因舉呂舍人詩云:“逢人即有求,所以百事非!”人言今人只見曾 子唯一貫之旨,遂得道統之傳。此雖固然,但曾子平日是個剛毅有力量、壁立千 仞底人,觀其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臨大節而不可奪”;“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 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底言語,可見。雖是做工夫處比顏子覺粗,然緣他資質剛 毅,先自把捉得定,故得卒傳夫子之道。後來有子思孟子,其傳亦永遠。又如論 語必先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然後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必先教取舍 之際界限分明,然後可做工夫。不然,則立腳不定,安能有進!又云:“學者不 於富貴貧賤上立定,則是入門便差了也。”廣 

    人之所以戚戚於貧賤,汲汲於富貴,只緣不見這個道理。若見得這個道理, 貧賤不能損得,富貴不曾添得,只要知這道理。

    若沮人之輕富貴者,下梢便愈更卑下,一齊衰了。升卿 

    學者當常以“志士不忘在溝壑”為念,則道義重,而計較死生之心輕矣。況 衣食至微末事,不得未必死,亦何用犯義犯分,役心役志,營營以求之耶!某觀 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於違其本心者眾矣,可不戒哉!大雅 

    困厄有輕重,力量有小大。若能一日十二辰點檢自己,念慮動作都是合宜, 仰不愧,俯不作,如此而不幸填溝壑,喪軀殞命,有不暇恤,只得成就一個是處。 如此,則方寸之間全是天理,雖遇大困厄,有致命遂志而已,亦不知有人之是非 向背,惟其是而已。大雅 

    因說貧,曰:“朋友若以錢相惠,不害道理者可受。分明說:‘其交也以道, 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若以不法事相委,卻以錢相惠,此則斷然不可!” 明作 

    味道問:“死生是大關節處。須是日用間雖小事亦不放過,一一如此用工夫, 當死之時,方打得透。”曰:“然。”

    貪生畏死,一至於此!可學 

    以小悺相濡沫,覺見氣象不好。方 

    某人立說:“不須作同異。見人作事,皆入一分。”先生曰:“不曾參得此 無礙禪。天下事,安可必同?安可必異?且如為子須孝,為臣須忠,我又如何異 於人?若是不好事,又安可必同?只是有理在。”可學 

    作事先要成,所以常匆匆。方 

    每常令兒子們作事,只是說個大綱與他,以為那小小處置處也易曉,不須說 也得。後來做得有不滿人意處,未有不由那些子說不要區處處起。義剛 

    問:“見有吾輩臨終,多以不能終養與卒學為恨。若大段以為恨,也是不順 理否?”曰:“也是如此。”因言:“‘悔’字難說。既不可常存在胸中以為悔, 又不可不悔。若只說不悔,則今番做錯且休,明番做錯又休,不成說話。”問: “如何是著中底道理?”曰:“不得不悔,但不可留滯。既做錯此事,他時更遇 此事,或與此事相類,便須懲戒,不可再做錯了。”胡泳 

    輕重是非他人,最學者大病。是,是他是;非,是他非,於我何所預!且管 自家。可學 

    品藻人物,須先看他大規模,然後看他好處與不好處,好處多與少,不好處 多與少。又看某長某短,某有某無,所長所有底是緊要與不緊要,所短所無底是 緊要與不緊要。如此互將來品藻,方定得他分數優劣。燾 

    今來專去理會時文,少間身己全做不是,這是一項人。又有一項人,不理會 時文,去理會道理,少間所做底事,卻與所學不相關。又有依本分,就所見定是 要躬行,也不須去講學。這個少間只是做得會差,亦不至大狼狽。只是如今如這 般人,已是大段好了。賀孫 以下論科舉之學。

    義理人心之所同然,人去講求,卻易為力。舉業乃分外事,倒是難做。可惜 舉業壞了多少人!賀孫 

    士人先要分別科舉與讀書兩件,孰輕孰重。若讀書上有七分志,科舉上有三 分,猶自可;若科舉七分,讀書三分,將來必被他勝卻,況此志全是科舉!所以 到老全使不著,蓋不關為己也。圣人教人,只是為己。泳 

    或以不安科舉之業請教。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二者不能兩立。 知其所不安,則反其所不安,以就吾安爾。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做人而已。 前日科舉之習,蓋未嘗不談孝弟忠信,但用之非爾。若舉而反之於身,見於日用, 則安矣。”又問:“初學當讀何書?”曰:“六經語孟皆圣賢遺書,皆當讀,但 初學且須知緩急。大學語孟最是圣賢為人切要處。然語孟卻是隨事答問,難見要 領。唯大學是曾子述孔子說古人為學之大方,門人又傳述以明其旨,體統都具。 玩味此書,知得古人為學所鄉,讀語孟便易入。後面工夫雖多,而大體已立矣。” 大雅 

    專做時文底人,他說底都是圣賢說話。且如說廉,他且會說得好;說義,他 也會說得好。待他身做處,只自不廉,只自不義,緣他將許多話只是就紙上說。 廉,是題目上合說廉;義,是題目上合說義,都不關自家身己些子事。賀孫 

    告或人曰:“看今人心下自成兩樣。如何卻專向功名利祿底心去,卻全背了 這個心,不向道理邊來?公今赴科舉是幾年?公文字想不為不精。以公之專一理 會做時文,宜若一舉便中高科,登顯仕都了。到今又卻不得,亦可自見得失不可 必如此。若只管沒溺在里面,都出頭不得,下梢只管衰塌。若將這個自在一邊, 須要去理會道理是要緊,待去取寶名,卻未必不得。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 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非禮義,是專道禮義是 不好。世上有這般人,惡人做好事。只道人做許多模樣是如何。這是他自恁地粗 暴了,這個更不通與他說。到得自棄底,也自道義理是好,也聽人說,也受人說, 只是我做不得。任你如何,只是我做不得。這個是自棄,終不可與有為。故伊川 說:‘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拒之以不信,只是說道沒 這道理;絕之以不為,是知有道理,自割斷了,不肯做。自暴者,有強悍意;自 棄者,有懦弱意。”今按:自暴謂粗暴。及再問,所答不然。賀孫 

    語或人曰:“公且道不去讀書,專去讀些時文,下梢是要做甚么人?赴試屢 試不得,到老只恁地衰颯了,沉浮鄉曲間。若因時文做得一個官,只是恁地鹵莽, 都不說著要為國為民興利除害,盡心奉職。心心念念,只要做得向上去,便逐人 背後鉆刺,求舉賝薦,無所不至!”賀孫 

    專一做舉業工夫,不待不得後枉了氣力,便使能竭力去做,又得到狀元時, 亦自輸卻這邊工夫了。人於此事,從來只是強勉,不能舍命去做,正似今人強勉 來學義理。然某平生窮理,惟不敢自以為是。伯羽 

    “若欲學俗儒作文字,縱攫取大魁”,因撫所坐椅曰:“已自輸了一著!” 力行 

    或謂科舉害人。曰:“此特一事耳。若自家工夫到後,那邊自輕。”自修 

    士人亦有略知向者。然那下重,掉不得,如何知此下事。如今凝神靜慮,積 日累月如此,尚只今日見得一件,明日見得一件,未有廓然貫通處。況彼千頭萬 緒,支離其心,未嘗一日用其力於此者耶!方 

    說修身應舉重輕之序,因謂:“今有恣為不忠不孝,冒廉恥,犯條貫,非獨 他自身不把作差異事,有司也不把作差異事,到得鄉曲鄰里也不把作差異事。不 知風俗如何壞到這里,可畏!某都為之寒心!”賀孫 

    不赴科舉,也是匹似閑事。如今人才說不赴舉,便把做掀天底大事。某看來, 才著心去理會道理,少間於那邊便自沒緊要。不知是如何,看許多富貴榮達都自 輕了。如郭子儀二十四考中書,做許大功名,也只是如此。賀孫 

    科舉累人不淺,人多為此所奪。但有父母在,仰事俯育,不得不資於此,故 不可不勉爾。其實甚奪人志。道夫 

    問科舉之業妨功。曰:“程先生有言:‘不恐妨功,惟恐奪志。’若一月之 間著十日事舉業,亦有二十日修學。若被他移了志,則更無醫處矣!”大雅 

    以科舉為為親,而不為為己之學,只是無志。以舉業為妨實學,不知曾妨飲 食否,只是無志也。方 

    或以科舉作館廢學自咎者。曰:“不然,只是志不立,不曾做工夫爾。孔子 曰:‘不怨天,不尤人。’自是不當怨尤,要你做甚耶!伊川曰:‘學者為氣所 勝,習所奪,只可責志。’正為此也。若志立,則無處無工夫,而何貧賤患難與 夫夷狄之間哉!”伯羽 

    舉業亦不害為學。前輩何嘗不應舉。只緣今人把心不定,所以有害。才以得 失為心,理會文字,意思都別了。閎祖 

    嘗論科舉云:“非是科舉累人,自是人累科舉。若高見遠識之士,讀圣賢之 書,據吾所見而為文以應之,得失利害置之度外,雖日日應舉,亦不累也。居今 之世,使孔子復生,也不免應舉,然豈能累孔子邪!自有天資不累於物,不須多 用力以治之者。某於科舉,自小便見得輕,初亦非有所見而輕之也。正如人天資 有不好啖酒者,見酒自惡,非知酒之為害如何也。又人有天資不好色者,亦非是 有見如何,自是他天資上看見那物事無緊要。若此者,省得工夫去治此一項。今 或未能如此,須用力勝治方可。”伯羽 

    宜之云:“許叔重太貪作科舉文字。”曰:“既是家貧親老,未免應舉,亦 當好與他做舉業。舉業做不妨,只是先以得失橫置胸中,卻害道。”可學 

    父母責望,不可不應舉。如遇試則入去,據己見寫了出來。節 

    或問科舉之學。曰:“做舉業不妨,只是把他格式,隱括自家道理,都無那 追逐時好、回避、忌諱底意思,便好。”學蒙 

    譚兄問作時文。曰:“略用體式,而隱括以至理。”節 

    南安黃謙,父命之入郡學習舉業,而徑來見先生。先生曰:“既是父要公習 舉業,何不入郡學。日則習舉業,夜則看此書,自不相妨,如此則兩全。硬要 咈父之命,如此則兩敗,父子相夷矣,何以學為!讀書是讀甚底?舉業亦有何 相妨?一旬便做五日修舉業,亦有五日得暇及此。若說踐履涵養,舉業侭無相 妨。只是精神昏了。不得講究思索義理,然也怎奈之何!”淳 

    向來做時文,只粗疏恁地直說去,意思自周足,且是有氣魄。近日時文屈曲 纖巧,少刻墮在里面,只見意氣都衰塌了。也是教化衰,風俗壞到這里,是怎生! 賀孫 

    今人皆不能修身。方其為士,則役役求仕;既仕,則復患祿之不加。趨走奔 馳,無一日閑。何如山林布衣之士,道義足於身。道義既足於身,則何物能嬰之 哉!壽昌 (以下論仕。)

    “諸葛武侯未遇先主,只得退藏,一向休了,也沒奈何。孔子弟子不免事季 氏,亦事勢不得不然,舍此則無以自活。如今世之科舉亦然。如顏閔之徒自把得 住,自是好,不可以一律看。人之出處最可畏。如漢晉之末,漢末之所事者,止 有個曹氏;晉末之所事者,止有個司馬氏,皆逆賊耳。”直卿問:“子路之事輒, 與樂正子從子敖相似。”曰:“不然,從子敖更無說。”賀孫 

    當官勿避事,亦勿侵事。升卿 

    人須辦得去。托身於人仕宦。升卿 

    名義不正,則事不可行。無可為者,有去而已。然使圣人當之,又不知何如, 恐於義未精也。方 

    三哥問:“汀寇姜大老捉四巡檢以去,人當此時如何?”曰:“‘事君則致 其身’,委質為臣,身非我有矣。有道理殺得他時,即殺之。如被他拘一處,都 不問,亦須問他:‘朝廷差我來,你拘我何為?’如全無用智力處,只是死。孟 子言舍生而取義,只看義如何,當死便須死。古人當此,即是尋常,今人看著是 大事。”揚 


返 回

web@guoxue.com  webmaster@guoxue.com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祥云县| 湘乡市| 庄浪县| 当雄县| 犍为县| 霸州市| 宽城| 荣成市| 岗巴县| 武夷山市| 周口市| 宁津县| 延庆县| 沁阳市| 仙游县| 无极县| 威信县| 高邑县| 北辰区| 连云港市| 错那县| 沿河| 阳春市| 温宿县| 娄烦县| 河津市| 娄烦县| 寿阳县| 四川省| 屯昌县| 红安县| 新干县| 新干县| 乌拉特中旗| 山东省| 康定县| 瑞安市| 易门县| 饶阳县| 交城县| 南平市|